第6章 好大喜功的隋煬帝
書名: 史鑒錄:隋~五代十國作者名: 《史鑒錄》編寫組編著本章字數: 1673字更新時間: 2018-04-04 10:44:59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中國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中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經過十幾年的整理,國家從戰亂中恢復,并日漸強盛。楊堅死后,其子楊廣繼承了帝位,這就是隋煬帝。
隋煬帝是一個以建立不世功勛為理想的君主,并竭力把自己的恢宏抱負一一付諸行動。
公元605年即大業元年,隋煬帝征河南與淮北地區百萬百姓開挖通濟渠,以溝通黃河與淮河。在當時本有兩條水路可以溝通兩河,一條是從黃河經濟水、菏水、泗水而入淮河,有一條是從黃河經汴渠、泗水而入淮河。但這兩條水道都有著重大缺陷,難以發揮良好的運勢作用。前一條水道繞行過多,后一條河道彎曲,安全性較低。于是隋煬帝決定重新開辟一條新的水路,也就是通濟渠。通濟渠從河南汜水縣東北的板渚引黃河水,經漢時開通的汴渠而下,在浚儀與汴渠分離,途徑陳留、宋城、永城等地,最終注入淮河。通濟渠連接了黃河與淮河,人工造出了北方運輸的最佳水道。
在北方民眾開挖通濟渠的同時,隋煬帝又征調十幾萬淮南百姓對邗溝進行改造。邗溝本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派人開鑿的一條運河。開皇七年,隋文帝曾派人將邗溝東段加寬、挖深,雖然東線湖泊廣闊,有利于大型船只通過,但水路繞遠,對運輸不利。因此,大業元年,隋煬帝下令疏浚邗溝西段,以利于通行。
大業四年,隋煬帝又征集黃河以北百萬人民,開鑿永濟渠。永濟渠從黃河北岸沁水的入口處開始,直向東北,經過海河,最終到達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沁水不僅水量豐富,而且其入河口與通濟渠起點板渚較近,這樣就相當于把兩條運河連接起來了。
大業六年,隋煬帝又征調大量民工開挖江南河,將鎮江到杭州八百多里水路修整為十多丈寬、可以行使龍舟的程度。這是歷朝對江南地區運河工程量最大的一次。
至此,大運河得以全部貫通。從北向南,經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運河,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接起來,建立了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便捷水道。大運河成為了南北方運輸的最重要的水上通道。京杭大運河開通后,全國的物資流轉速度加快,各地區社會文化交流增加,中央對運河流域的控制力度也大大加強了。
這條運河對于中國的南北運輸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而這項創舉是隋朝的百姓創造的。大運河的修建本已經征調數百萬民工,但由于勞力不足,甚至征調了大量婦女服徭役,導致民心惶惶。國庫也因為大運河的修建耗費甚巨。大運河建成之后,隋煬帝卻無視人民死活,又耗費大量民力,為自己乘船巡游江南建造豪華的龍舟。他曾多次帶著文武百官坐船游玩江南,光拉船的纖夫就有8萬之眾。他自己所乘的龍舟,高45尺,長200尺,有多達120個房間,全部用金玉裝飾。
由于長期被征調參加各種徭役,人民無法投入正常的生產,生活困難,民怨四起。即便這樣,好大喜功的隋煬帝還是不給人民休養生息、專心生產的機會,又開始了他開疆辟土的“偉業”。早年,他在跟隨父親隋文帝楊堅打天下時,就曾擔任揚州總管,平定江南叛亂,后又帶兵北上擊敗突厥進犯,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軍隊中建立的威信使他非常迷信武力戰爭的力量,他多次發兵征戰高麗、吐谷渾和突厥。
609年,隋煬帝親征吐谷渾,高昌王臣服。611年,煬帝集百萬大軍于涿郡,想要攻打高麗,并強征百萬民夫運輸軍隊輜重。612年,隋煬帝第一次出征高麗,因為自負實力雄厚,過于輕敵,導致兵敗,久戰不下,陷入戰爭泥潭,最后不得不撤兵。但是,隋煬帝并沒就此罷手,接下來的兩年,他又征兵百萬兩次出兵高麗,最終打得高麗遣使請降,這才班師回朝。
隋煬帝對外用兵幾乎都取得了勝利。然而,這些開疆拓土的戰爭,對人力和物力產生巨大的消耗,使隋朝損失了大量的主力軍,而且繁重兵役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人民的承受能力已經接近極限,終于招致人民的反抗。大運河貫通還不足十年,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就埋葬了隋朝。
隋煬帝僅當了14年的皇帝,這短短的14年中,他除了修通運河、開疆擴土之外,還修建了恢宏氣派的東都洛陽,開發了西域,完成了一般帝王難以企及的偉業。但是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根本不在意人民的死活,把百姓當成隨意驅使的牛馬,終于招來了人民的反抗,使隋代一朝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