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取象于錢,外圓內方——“糊涂學”的三重境界(3)
- 假糊涂,真智慧,最聰明
- 麥冬
- 3881字
- 2018-04-10 15:10:59
其實,“精明”人有“精明”的算計,“傻瓜”自然也有“傻瓜”的辦法。“傻瓜”對許多事都是不過心的,缺乏“精明人”的一些算計和設想。不過,算計和設想雖是好事情,可好事情的另一面常常就是“陷阱”,會造成人的過失。而“傻瓜”缺乏那樣的算計,也就避免了那樣的“陷阱”,也就無過失可言了。“傻瓜”不會過分注意身邊的潛在危險和可能要失去的東西,所以他們對事物不會主動出擊。這樣既不會使危險擴大,又能最終成就一些事業。“傻瓜”的天性里含有一種自然的忍讓、寬容和視而不見,是“精明人”很難做到的。由于自身的特點,“傻瓜”的目光往往不夠尖銳,這樣他也就不那么挑剔了。這里所說的“傻瓜”是指“會糊涂”的聰明人。
一個不去挑剔生活和別人的人,是幸福的,而生活中的“糊涂”智慧就是這樣。古語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現得很愚鈍,身手很靈敏的人往往都表現得很笨拙。其實,這是一種境界。人生中適當的“傻”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糊涂”是簡簡單單地生活,“糊里糊涂”地生活,頭腦簡單地思考對生活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這是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生命太短暫,一生不過短短數十年,哪經得起那么多無謂的“折騰”。精彩的生活實際不需想太多。
一次,有人問一個農夫是不是種了麥子。農夫回答:“沒有,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個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說:“沒有,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于是那個人又問:“那你種了什么?”
農夫說:“什么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生活中有不少人就像那個農夫一樣,不愿冒任何風險,到頭來,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不是。
他們不敢笑,因為他們怕冒愚蠢的風險;
他們不敢哭,因為他們怕冒被別人恥笑的風險;
他們不敢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因為他們怕冒被牽連的風險;
他們不敢暴露感情,因為他們怕暴露出真實面目的風險;
他們不敢愛,因為他們怕冒不被愛的風險;
他們不敢希望,因為他們怕冒失望的風險;
他們不敢嘗試,因為他們怕冒失敗的風險;
他們被自己的態度所捆綁,是喪失了自由的“奴隸”。
……
生活中不可缺少冒風險的勇氣。對于一項需要冒險的工作,當別人猶猶豫豫的時候,你若能迅速做出決斷,大膽承擔起來,很可能就會改變你的命運。
有一個年輕人每天什么也不干,只是懶洋洋地坐在樹底下曬太陽。
有一個智者問:“年輕人,這么大好的時光,你怎么不去賺錢?”
年輕人說:“沒意思,賺再多的錢,不還是會花完嗎?”
智者問:“你怎么不結婚?”
年輕人說:“沒意思,弄不好還得離婚。”
智者說:“你怎么不交朋友?”
年輕人說:“沒意思,交了朋友弄不好會反目成仇。”
智者給了年輕人一根繩子說:“干脆你上吊吧,反正也得死,還不如現在死了算了。”
年輕人說:“我不想死。”
智者說:“生命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結果。”
年輕人這才幡然醒悟。
大多數人都無法專注于“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有人說:“我明年要賺得更多。”有人說:“我以后要換更大的房子。”有人說:“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當錢賺得更多了,房子也換了更大的,職位也連升了好幾級時,他們并沒有變得更快樂,反而覺得不滿足:“唉!我應該再多賺一點,職位升得更高一點,想辦法過得更舒適一些!”
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就算得到再多,也不會覺得快樂,不僅現在不滿足,以后也永遠不會滿足。他們忘了真正的滿足不是在“以后”,而是在“此時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費心等到以后,現在便已擁有。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綺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沒有過去拖在后面,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走時,你全部的能量都會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也會因此而具有一種強烈的張力。
人很奇怪,每每都要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其實,幸福早就放在了你的面前。肚子餓得不行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面條放在你面前就是幸福;累得半死的時候,躺在軟軟的床上就是幸福。
人生在世,由于際遇的不同,有的人生活清苦卻覺得幸福,有的人過著富裕的生活卻仍感到苦惱。其實,更多的時候,人們之所以感覺不幸福,是因為當幸福來臨的時候,他們常常渾然不覺,無論別人投來多少羨慕的目光,還是不知道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反而讓幸福白白地從自己手指間溜掉,到最后,給自己剩下的只有揮之不去的痛苦。
幸福就是珍惜已擁有的一切。珍惜現在的自己,珍惜現在愛你的人,珍惜現在你愛的人,就是能把握的幸福。
【第三重境界:適度超脫】
相信自己,自己便是世間的公理,所以無須與他人計較,坦然地尋求思想的自由就好。當然,并非只有退隱塵世才能證明你有適當的超脫,很多時候,舍棄一點,反而可以令你更出彩。
1.識時務者為俊杰
“識時務者為俊杰”,自古雄才大略之人皆能順應時勢而成大事,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兵法說,“與時遷移,隨物變化”,這也就是“造勢”的奧妙所在。其實,掌握時機永遠是政治家的智慧體現。在什么時候實施自己的計劃,什么時候又欲擒故縱,這些都是智慧。有時,等待的結果是“養虎為患”;而有時,等待卻是成功的重要保證。
鄭莊公時,同父異母的共叔段要謀反篡位。莊公開始表現得無動于衷,暗地里卻密切注視著共叔段的動向。當他確知共叔段己準備妥當之時,覺得已找到誅滅共叔段的合理“借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囚禁了武姜氏,并將共叔段誅滅。
由此可見,能夠準確地識別時機的轉換,是英雄創業的基本素質。鬼谷子在《逸文》中說:“圣人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就是能把握時機的變化。”所以,無論在行動上還是計劃上,如果不能順應時代的變遷,講求適應環境的策略,只是一味固守己見,絕對是要失敗的。
一個人要想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道路,就要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注意“長遠”兩個字,既然重在長遠,就不能過于在意眼前,該退讓的時候就要退讓。
有一則寓言故事:一匹精良的馬從草原上經過,眼前全是綠油油的青草,它一邊隨便地吃幾口,一邊向前走。
它越走越遠,可草卻越來越少。幾天后,它已經接近沙漠的邊緣了。其實它只要回頭走,就可以重新吃到美味的青草,但它卻堅持想:“我是一匹精良的馬,好馬不吃回頭草。”最終,在饑餓的折磨下,它倒在了沙漠中。
在古代,像這樣寧可被活活餓死也不愿屈服的有“骨氣的人”,的確很多,但有時候,你并不能把“骨氣”與“意氣”劃分得很清楚。絕大多數人在面臨該不該退讓的選擇時,都把“意氣”當成了“骨氣”,或用“骨氣”來包裝“意氣”,明知“回頭草”又鮮又嫩,卻怎么也不肯“回頭去吃”。
你不吃“回頭草”,會餓死;吃“回頭草”,又會被周圍人非議。其實,你根本不需要顧忌那么多,只要認真誠懇地吃,填飽肚子,養肥自己就可以了!何況時間一久,別人也會忘記你是一匹吃“回頭草”的馬,甚至當你“回頭草”吃得有成就時,別人還會佩服你:果然是一匹“好馬”!反之,當“好馬”餓死后,你也就不再是“好馬”,而是“死馬”了。
“好馬不吃回頭草”這句話不知使多少人喪失了機會。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回頭”是正確的選擇,卻因為“志氣”而不肯“回頭”。其實,在面臨“回不回頭”的關卡時,你要考慮的不是面子問題和志氣問題,而是現實問題。
比如,你現在有沒有“草”可吃?如果有,這些“草”能不能吃飽?如果不能吃飽,或目前無“草”可吃,那么未來會不會有“草”可吃?除此之外,你還要考慮這“回頭草”本身的“草色”如何?值不值得去吃?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面臨“吃”與“不吃”的選擇。如果“草”不好,“不吃”也就罷了;可如果是“好草”,是不是“回頭”再吃才是更好的選擇呢?劉備是匹“好馬”嗎?是的。可是他依然會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如果是“好馬”就要敢于面對,敢于從頭再來。是“好馬”,必要的時候就要吃“回頭草”,因為這個世界上,“好馬”很多,而“回頭草”卻很少。
2.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
《菜根譚》中指出:“人生減省一分,但超脫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么事都減省一些,便能超越塵事的羈絆。一旦超脫塵世,精神就會更空靈。簡言之,即一個人不要太貪心。
“比如,減少交際應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口舌,可以少受責難;減少判斷,可以減輕心理負擔;減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減省而一味地增加的人,可謂作繭自縛。”
人們無論做什么事,均有不斷增加的傾向。其實,只要減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這里也想插一手,那里也要兼顧一下,就不得不動腦筋了。過度地使用“智慧”,容易產生問題。所以,凡事只要稍微減省些,便能回復本來的人性,即“返璞歸真”。
《呻吟語》的作者呂坤也說過:“福莫大于無禍,禍莫大于求福。”意即沒有不幸的災禍降臨,就是最大的幸福。一天到晚四處“鉆營”的人,比任何人都不幸。所以,人千萬不要為欲望所驅使,一旦心靈被欲望侵蝕,就無法超脫,最終必會被欲望所吞滅。只有降低欲望,在現實中追求人生目的,人才能活得快樂。
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城,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第18輪的一場比賽在埃弗頓隊與西漢姆聯隊之間緊張地進行著。比賽只剩下最后一分鐘時,場上的比分仍然是1∶1。
這時,埃弗頓隊的守門員杰拉德在撲球時扭傷了膝蓋,球被傳給了潛伏在禁區的西漢姆聯隊球員迪卡尼奧。
球場上原本沸騰的氣氛頓時靜了下來,所有的人都在等待。迪卡尼奧離球門只有12米左右,無需任何技術,只需要一點點力量,就可以從容地把球踢進沒有了守門員的大門。那樣,西漢姆聯隊就將以2∶1獲勝。而且,在此之前,埃弗頓隊已經連敗兩輪,這個球一進,就將是苦澀的“三連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