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善于傾聽是溝通的關鍵——成敗說出來,機遇聽出來(4)
- 沃頓商學院最受推崇的商務溝通課
- 崔智東 郭志亮主編
- 3132字
- 2018-04-03 16:17:05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別人在某些特定的場合、特定的際遇下對你說了一些場面話,那么你千萬不可把這些場面之言當真。
有一個人十幾年沒有升遷,于是去請一位主管調動的單位負責人吃飯喝酒,希望能調到別的單位,因為他知道那個單位有一個空缺,而且他也符合條件。
那位主管表現得非常熱情,并且當面應允,拍著胸脯說:“沒問題!”
他高高興興地回去等消息,誰知幾個月過去,一點消息也沒有。打電話過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開會;問其他人,別人告訴他,那個位子已經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氣憤地說:“那他又為什么對我拍胸脯說沒有問題?”
這件事的真相是:那位主管說了場面話,而他相信了主管的場面話。
場面話有的是實情,有的則與事實有相當的差距。聽起來、說起來雖然不實在,但只要不太離譜,聽的人十之八九都會感到高興。
諸如“我全力幫忙”、“有什么問題盡管來找我”等,這種話有時是不說不行,因為對方運用人情壓力,若當面拒絕,場面會很難堪,而且會得罪這個人;若對方纏著不肯走,那更是麻煩,所以用場面話先打發,能幫忙就幫忙,幫不上或不愿意幫忙就再找理由。總之,場面話有緩兵的作用。
對于拍胸脯答應的場面話,你只能保留態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你只能姑且信之,因為人情的變化無法預測,你既測不出他的真心,只好先做最壞的打算。要知道對方說的是不是場面話也不難,事后求證幾次,如果對方言辭閃爍,虛與委蛇,或避而不見,避談主題,那么對方說的就真的是場面話了。
總之,對場面話的真實性要有所保留,否則可能會壞了大事。對于稱贊、同意或恭維的場面話,要保持冷靜和客觀,千萬別因別人兩句話就樂過了頭,因為那會影響你的自我評價。冷靜下來,才可以看出對方的心意如何。
另外,還要用心聽出弦外之音。
有的人說話很隱晦,一句話可能有很多種意義,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就要察覺其中隱含的訊息,如此才能摸透對方的心思。
有人走進你的辦公室,然后對你說道:“我快要累死了!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晚上,我都加班到十點鐘才回家,我真的是累壞了!”你身為經理,聽了那個人說的話,你必須找出其中隱含的訊息,這是你應該做到的。
那個人想要傳達的心思可能是這樣的:“我實在需要別人幫忙,我知道公司雇用我做這個工作,是希望我自己一個人做,我擔心的是,如果我對你說我需要幫忙,你會認為我沒有做好工作,所以,我不想直接說出來,我只是告訴你,我現在的工作分量太重了。”
另一個隱含的訊息可能是這樣的:“上一次你評估我工作成效的時候,提起工作態度的問題來,并且還說希望每個人都更加努力工作,現在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正在照著你的指示去做。”
也有可能這個隱含的訊息是:“我有點擔心,怕保不住工作,遭到公司辭退,所以我希望你知道,我是個多么恪盡職責的職員。”
可能還有一個隱含的訊息是:“我希望你拍拍我的肩膀,希望你這位上級主管對我說:‘我知道你工作很努力,我非常欣賞你的工作態度。’”
你應該能找出來“我實在是快累死了”這句話背后代表的意思。
那么,與人談話時,如何才能更好地摸透說話者的心思呢?
一是聽聲。同一句話,用不同的聲調表達出來,其含義就不一樣,有時甚至完全相反。聽聲就是通過發現聲調中的異常因素,做出辨析,抓住隱含其中的心思。
比如說“好啊!他行!他真行!”這句話,如果說話者說這句話時,語氣上揚,聽者便能感覺出這是在贊揚某人。但如果說話者刻意壓低語調,刻意拖長“行”,“真行”,那意思就剛好相反了,那就表示說話者對某人的嚴重不滿,而這種不滿情緒盡在言語之外。
很多情況下,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肯定句、否定句、感嘆句、假設句、反意句等許許多多的形式表達,可能不同的形式就表達不同的意思,這就需要結合語境仔細辨析了。
二是辨義。說話者總是從一定的角度來表達他的思想。辨義主要是抓住說話角度這個關鍵,發現其中的異常因素,從而看清他的真正意圖。
人們對于不好明說的事情,經常會換個角度含蓄地表達出來,而這個角度的改變其實都沒有脫離具體的場合,所以你不要以為對方跑題,只要你結合場合來分析對方說的話,就很容易悟出對方的意圖。
三是觀行。人們有時候礙于面子難免會說些違心的話,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就是言行不一,你只要注意觀察他的具體行為,就能意會其內心的真實想法。
有些人心里不愉快,或生你氣的時候,不會直接表達內心的不滿,他們會繃著一張臉,用力地對你說:“沒什么!”或是用不耐煩的語氣表示:“算了!算了!不跟你計較!”一邊說還一邊乒乒乓乓地摔東西。即使是小孩,也看得出他們在生氣!
延伸閱讀:
玫琳凱女士講述傾聽的藝術
歷史的大潮孕育了許多獲得成功的商業領袖,可沒有任何一位商業領袖像玫琳凱公司的創始人——玫琳凱·艾施女士這樣擁有如此獨特的魅力。她所取得的成功在美國商界的歷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一筆,同時也為世界各地的女性不斷創造成功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成為全球女性的楷模。
玫琳凱女士是一位出色的團隊管理者,也是一位成功地運用“傾聽”這門藝術的人,下面是她的親身經歷。
不要輕視傾聽的能力
最成功的管理人員通常也是最佳的傾聽者。我對一名管理人員記憶猶新,他在一家大公司擔任業務經理,但他對該行業的特性一竅不通。當業務員需要他的忠告時,他無法告訴他們什么——因為他什么都不懂!但盡管如此,這個人卻了解如何傾聽,所以不論別人問他什么,他總是回答:“你認為你該怎么做?”于是業務員會提出方法,他點頭同意,最后業務員總是滿意地離去,心里還想著這位經理真是了不起。
他教給我這項無價的傾聽技巧,我立刻加以應用。最近,一位美容顧問來和我討論她的婚姻問題。她問我她是否該和她先生離婚。由于我不認識她先生,甚至連她都不大認識,根本無法給她忠告,所以我只有傾聽、點頭,并問她:“你認為你該怎么做?”我問了幾次,每次她總是告訴我她的想法。第二天,我收到一束漂亮的玫瑰花,上面附了張卡片感謝我的絕佳建議。一年后,她寫信告訴我,她的婚姻美滿極了——再一次謝謝我的建議。
我聽過許多根本不需要我提供解答的問題。我通常只是借著傾聽,讓那些受到委屈的人有機會申訴,就解決了一大半問題。只要聽得夠久,對方總會找出適當的解答。
幾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廉價買下了一家小型工廠。前任老板說:“我很高興能把它脫手,因為員工的態度愈來愈強硬,一點也不感激我多年來對他們的照顧。他們準備投票擁護工會,我實在不愿意和工會打交道。”
我朋友成了老板之后,召集所有員工開了一次坦誠的會議。“我希望你們在這里工作是快快樂樂的,”他告訴他們說,“告訴我怎樣才能辦到?”結果發現,他只要提供幾項小小的福利,如現代化浴室設備,在更衣室中裝上一面鏡子,以及在娛樂室中放上自動售貨機等,結果,迄今工會始終沒有介入。員工都很滿意。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位傾聽他們意見的人。
傾聽是一種技巧,這種技巧的第一信條,就是給予對方全然的注意力。當有人來到我的辦公室和我交談時,我不會讓任何事務打斷我的注意力。如果我是處在擁擠的房間內和人說話,我也會盡量摒除其他事務的干擾,讓對方覺得我們是唯一的在場者。
我會直視對方,此時如果有只猩猩進來,我或許都不會注意到。我記得有次我是如何地被觸怒的。那時我正和我們的一位業務經理共進午餐,每次有漂亮的女侍者走過,他的眼睛總緊盯著她看。我覺得受到侮辱,并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位女侍者的腿顯然比我對他說的話重要,他根本沒聽到我說的話,他根本不關心我!”所以你必須注意對方,這樣才能聽到對方告訴你的話。假如不全神貫注,我們就會心不在焉。
人們也會因個人的小偏見而分心。例如,有人可能習慣說臟話,或做出一些你不喜歡的舉動,或許你容易被某種腔調激怒。我就知道南方人受不了紐約腔,而紐約人對南方人的拉長語調,同樣也不能忍受,于是他們就因為這些小偏見分心,忽略了別人思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