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自卑感與優越感(1)

  • 自卑與超越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4903字
  • 2018-02-08 11:00:18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這一點似乎已經人盡皆知。多個學派的心理學家都已接受了這一名詞,并付諸自己的實踐之中。然而,我并不能確定他們是否真的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是否真的能恰當地使用這個詞。例如,告訴病人他有“自卑情結”無濟于事,這句話會讓他更有自卑感,此外,也沒有指明克服自卑感的方法。我們必須在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他灰心喪氣的原因,并在他缺少勇氣的時候給予鼓勵。每個精神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情結不能用于區分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要想區分不同的精神病患者,就要找到每個精神病患者認為生命毫無意義的情境,并找到他對自身努力以及種種行動的限制。單純對病患說一句“你這是自卑情結造成的”,就跟對頭疼的患者說一句“我知道了,你這是頭疼!”一樣沒有意義,根本不能給他增加絲毫勇氣。

如果問神經病患者是否覺得自卑,很多人都會給出否定的答案,有些甚至會說:“根本沒這回事。我很清楚,我比周圍的人都更有自信。”因此,我們根本沒必要問問題,只觀察其行為即可:通過行為,我們可以發現,為了向自己證明自身的重要性,一個人到底會使用何種手段。若是一個人驕傲自大,我們便可推測他的感覺是:“別人老師忽視我。我必須得讓別人見識一下,我可是個大人物。”若是一個人說話時肢體語言和表情都非常豐富,我們可以推測他覺得“我必須強調自己說的話,否則別人就不會把它當回事。”若是一個人總是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我們也能知道,他這是欲蓋彌彰,心里其實有很強的自卑感,得費盡心思遮掩起來,免得別人發現。認為自己個子矮的人總會踮起腳尖走路,好讓自己顯得高一些。兩個孩子比身高的時候,我們也能看到相似的行為:怕自己個子矮的那個總會把身體挺得筆直,保持這種姿勢,努力讓自己顯得更高一些。可如果我們問這個孩子是否覺得自己比較矮,那多數情況下,都會得到否定的答案。

從以上案例可知,自卑感強烈的人不一定會顯得順從、安靜、克制,也不一定會表現出人畜無害的樣子。自卑的表現各不相同,下面三個小朋友第一次去動物園的例子就能說明這一點。三個小朋友站在獅子籠子前,第一個嚇得發抖,躲到媽媽身后說:“我要回家。”第二個站在原地沒動,臉色蒼白,聲音發顫,但還是說:“我根本就不怕。”第三個孩子一邊緊緊盯著獅子,一邊問媽媽,“我朝它吐口水行嗎?”其實,三個孩子都很害怕獅子,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法,而這種表達方法與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

由于每個人都想更上一層樓,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如果我們能一直奮勇向前,那么就能用直接、實際而完美的方法擺脫這種感覺——優化身邊的環境,這也是唯一的方法。如果自卑感持續的時間太長,那每個人都無法忍受,必定會采取某種措施緩解自己的緊張。但假設一個人氣餒消沉,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行為能改變境遇,且無法忍受自卑感,那他努力擺脫自卑感的方法肯定如水中撈月,是枉費心機。他的目標仍是“超越困難”,但他采取的方法不是克服困難,而是妄自尊大,用優越感麻痹自己。與此同時,他的自卑感越來越強烈,因為造成自卑的環境沒有絲毫改變。問題依然存在。他采取的每項措施只會帶他走進自欺欺人的深淵,他遇到的各種難題只會讓他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我們只看到了他的行為,而沒有理解背后的原因,那就只會覺得他的行為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這些行為不會改變境況,也不會讓我們特別留意。然而,只要我們知道,他雖然和別人一樣案牘勞形,疲于奔命,想獲得殷實豐裕的感覺,實際卻早已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那么就能發現,他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確實是一致的。如果他覺得自己弱小,就會到能讓自己覺得強大的環境中。他不會鍛煉自己,讓自己在實際生活中變得更強大,更出類拔萃,反而只是想在自己的印象中,讓自己顯得更強大。他這種掩耳盜鈴的努力收效甚微。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可能會變得焦躁易怒,以此證明自己的重要性。雖然通過這種方式,他暫時麻痹了自己,但實際上,自卑感從未走遠。一成不變的環境總會帶來同樣的自卑感,同樣的自卑感也會成為一個人心靈生活中持續存在的暗流。這種情況,就真的是我們所說的“自卑情結”。

我們現在大概可以給自卑情結下定義了:一個人面對自己無法適應或妥善處理的問題時,明確表示自己無法解決該問題,即為自卑情結。這個定義說明,憤怒、眼淚、道歉都是一樣的,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方式。自卑感總會帶來緊張感,同時也會帶來爭取優越感的補償性行為。不過這種行為的目的卻不是為了解決問題。爭取優越感的行為總是從生活中沒有意義的一面表現出來。真正的問題只是被擱置起來,撇開不談而已。個人會試著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煞費苦心地避免失敗,而不是鼓足干勁追求成功。面對困難,他通常會猶疑不決、彷徨躊躇,甚至是退卻推諉。

廣場恐懼癥中總可以明顯看到這種態度。這種癥狀確定無疑地表達出以下一點:“我不能走得太遠。我必須讓自己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到處都是危險,我可不能碰上這些麻煩。”只要這種態度一直存在,那這個人就會讓自己一直待在一個房間里,或者待在床上不肯下床。面對困難,自殺是最徹底的畏懼退縮。生活的困難擺在眼前時,這個人已經表達出自己堅定的信念:他根本無法改善自己的境遇,什么都做不了。如果我們意識到自殺是表達責備或報復的方式,那么從自殺中獲得優越感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每個自殺案例中,我們都會發現,死者肯定會把自己的死歸責于另一個人,好像自殺的人要說的是:“我是世界上最溫柔、最敏感的人,而你們竟然這么殘忍地對待我。”

每一位神經癥患者都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拒絕和整個環境接觸。他要和生活中真正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保持距離,把自己局限在自己能夠掌控的環境中。這樣一來,他就給自己構建了一座小城堡:狹小、昏暗,沒有清風、陽光和新鮮的空氣。依照自己的經驗,他可能會呵斥怒吼,也可能會低聲下氣,但無論如何,他總會使用自己已經試驗過最靈驗的工具,并通過最有效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他對某種方式不滿意,便會使用另一種。無論如何,目標都是一樣的——在不用努力改善境遇的情況下獲得優越感。有些沒有信心的孩子會發現,眼淚是控制別人的最佳武器,于是動不動就哭的他們就會逐漸從愛哭的小孩子變成患有憂郁癥的大人。眼淚和抱怨即我所說的“水的力量”(Water power),這種武器對合作非常有殺傷力,能讓別人變成奴隸。這種人和害羞、尷尬、有負罪感的人一樣,從舉止中就可以看到他們身上的自卑情結,因為他們已經默認自己非常軟弱,根本無法照顧自己。他們不為人知的目標是獲得超越一切的優越感,不惜一切代價凌駕于他人之上。如果一個孩子喜歡說大話,那乍看之下他是有優越情結,但如果我們拋開他的語言,只觀察他的行為,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那種他自己不肯承認的自卑情結。

實際上,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1]只是精神病患“狹小城堡”的一種特殊表現而已。如果一個人不敢在外部世界應對愛情問題,那么他肯定無法成功解決該問題。如果他將自己的行動范圍限制在家庭之中,他的性欲也需要在這一范圍內解決,這是在不足為奇。出于強烈的不安全感,他根本不會對不熟悉的人產生興趣。他害怕自己別人相處的話,就不能用熟悉的方式控制局勢。俄狄浦斯情結的受害者多數是被母親寵壞的孩子,過去接受的教育讓他們堅信:自己的愿望會圓滿達成,他們也從未覺得走出家門后,自己通過努力也可以獲得溫暖與感情。在成年的生活中,他們還是要拽著母親的裙帶。他們在愛情里苦苦尋覓的不是平等的伴侶,而是仆人——然而,能給予他們最大支持的仆人就是自己的母親。只要母親寵愛孩子,孩子拒絕關心他人,且父親相對冷漠或疏遠,那任何一個孩子身上都很可能帶有俄狄浦斯情結。

各種神經癥都會表現出活動區域受限的癥狀。例如,口吃的人在講話時,我們就能發現他的猶疑。僅存的社會感迫使他與周圍人交流,但他對自己較低的認知,他對考試的恐懼總會與他的社會感沖突,所以他說話時就會有結結巴巴的表現。學校中的“低能”兒童、三十歲前后還沒有找到工作或拖延婚姻的男人女人們、不斷重復同樣動作的強迫性神經癥患者們以及因白天的工作而疲憊的失眠癥患者們都有自卑情結,因此,他們根本無法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自慰、早泄、不舉和性欲倒錯都體現出猶豫不決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些人害怕自己面對異性時會有能力不足的表現。如果我們問:“你為什么這么害怕自己表現不好?”那么他們的回答中還會透露出其好高騖遠的目標,因為回答只有一種:“因為我給自己設定的成功目標太高了。”

我們之前已經探討過:自卑感并不代表一個人不正常。他們這種感覺正是人類在各方面取得進步的動力。舉例來說,只有人們覺得無知,需要預見未來時,科學才會取得長足進步——而科學的進步正是全人類努力改善自身整體境遇,進一步探知宇宙,進一步控制自然的結果。實際上,在我看來,全部人類文化都以自卑感為基礎。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一位對地球毫無興趣的人從天而降,那他肯定會有如此感覺:“人類啊,有這么多組織機構,為了獲得安全感費盡心思,有遮風避雨的房屋,有保暖的衣物,還有保障出行順利的街道——顯然,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的一群人。”從某種角度上看,人類確實是地球上最弱小的生物:我們確實沒有獅子或大猩猩的力量,很多動物也比人類更適合獨立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有些動物通過聯合同類的方式克服自身弱點——它們會以群居生活為主。但放眼全世界,人類的合作類型更多,也更為深入。人類的孩子尤其脆弱,需要多年的照顧與保護。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最幼稚、最弱小的階段,如果沒有合作,人類會完全被自然控制,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如果嬰兒不能鍛煉自己,學會與他人合作,那他肯定會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也肯定會有根深蒂固的自卑情結。此外,我們也能理解,生活會不斷向我們提出難題,最懂得合作的人也不能幸免。沒有一個人能圓滿實現優越感的終極目標,成為周圍環境的終極掌控者。生命如此短暫,我們的身體又太過軟弱,然而生活的三個問題卻一直希望我們得出更豐富、更完美的答案。我們要一直提出解決方案,決不能滿足于現狀而止步不前。無論如何,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但只有懂得合作的人,才有希望獲奉獻更多,努力更多,才能直接為人類共同的環境帶來真正的改變。

我想,不會有任何人懷疑我們永遠無法實現生命最高目標這一點。想象一下,盛極必衰,若是一個人或整個人類達到了頂峰,再也不會遇到任何難題,我們肯定會覺得生活會枯燥無趣。因為那時的人類可以預料一切,也可以計算一切,所以未來再也不會帶來意外的機會,明天再也沒有什么值得期待。因為我們不確定會發生什么,所以才會對生活有興趣。如果一切都是確定的,如果我們無所不知,那么就再沒有必要繼續討論、探索、發現了。科學的巨輪將停止轉動,周圍的世界也不過是無聊的故事。藝術和宗教總能啟發我們的想象力,幫助我們完成最終目標,然而它們也會不復存在。幸好,生活并不能輕易被耗盡。人類的奮斗生生不息,我們總能發現新的挑戰和問題,總能找到合作與貢獻的新機會。神經癥患者在一開始時就受到了阻礙:他對問題的解決方式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因此他面臨的困難也相對較大。正常人總會逐漸為面前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法,總能接受新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因此,他總能為別人做貢獻,不會成為其他人的負累,也不需要特殊照顧。這樣的人總能帶著勇氣獨立前行,根據自己的社會感解決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越感目標,只屬于他個人。這完全取決于他賦予生命的意義,且這種意義并非只是停留在口頭而已。優越感目標植根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像他自創的獨特曲調一樣貫穿其中。在他的生活方式中,他的目標并沒有完全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并不能一次性將其生活方式清晰地構建出來。目標的表現方式非常含糊,我們只能通過這個人給出的暗示進行猜測。理解生活方式就好像理解詩人的詩作一樣。詩人通過語言完成作品,但他的意義絕對溢于言表——他所要表達的意義,很大一部分必須通過對字里行間的推敲才能得到。如此類比,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包含著最豐富、最復雜的內容。因此,心理學家必須要能超越字面的意義進行理解,必須要學會欣賞生活意義的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营市| 北票市| 南通市| 五台县| 灵宝市| 梓潼县| 宜宾市| 陇川县| 玛纳斯县| 准格尔旗| 太谷县| 铁岭市| 清水河县| 绍兴市| 阿合奇县| 中超| 玉山县| 明溪县| 临漳县| 高陵县| 武陟县| 兴隆县| 林芝县| 平武县| 绥棱县| 吉木乃县| 中方县| 贺兰县| 江永县| 临桂县| 屏边| 沅江市| 湟中县| 确山县| 米泉市| 桓台县| 谷城县| 大姚县| 汉沽区| 文成县|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