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是本章即將講述的主題。同許多經常遇到的詞語一樣,“邏輯”一詞也被人們所熟知,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對它有精確的理解。邏輯同思維訓練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在廣義上還是在狹義上,邏輯都是一種推理的過程。在這里,我們所講述的邏輯是經過精確嚴密論證且被證實是正確的邏輯。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去探討思維訓練就顯得更加具有條理性,或者說具有邏輯性。當然,所有的探討都是針對教育而言,所以我們也需要將討論放到校園的環境中進行。而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智力訓練,都離不開心理和邏輯,思維邏輯訓練同樣如此。我們常常會講什么是符合邏輯的,什么是不符合邏輯的,從本質來說,這樣的表述就是表明了推理的正確或者錯誤。
提到教育中的思維訓練,很多教育者往往會想到紀律,因為紀律的條理性讓大部分人覺得遵守紀律就等同于邏輯思維的訓練,尤其是因為紀律而獲取了自律的能力。這樣的看法或許說不上錯,但這些人有一種態度卻是錯誤的,那就是他們認為紀律對于人而言是一種負面的感受,人們接受紀律的過程是痛苦的。那么,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對于邏輯思維訓練來講,紀律又具有何種意義?
1.邏輯的意義和內涵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明白了思維的含義,講述了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同時說明了自然資源和自然趨勢對于思維訓練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校園里進行思維訓練會遇到哪些障礙。在弄懂這些因素的基礎上,我們會在這個章節和大家一起探討邏輯同思維訓練的關系。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邏輯”這個詞的重要意義。從廣泛意義上講,邏輯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所有經過思維得出的結論,不論最終的結論是對是錯,都屬于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講,邏輯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合乎邏輯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是不合乎邏輯的思維過程。
以上的解釋是從廣義上來說明邏輯的含義,如果從最狹窄的意義上說,邏輯的含義只包含第一種,即那些合乎邏輯的思維和推理過程,也就是說,推理具有一定的前提,必須是已經證實和明確的。在狹義上,邏輯的過程必須具備嚴密的論證,最終的結論也必須是合乎邏輯的。在這個意義上,只有數學和數學的分支——形式邏輯才是真正嚴謹、符合邏輯的。
但是今天我們所談的邏輯并不是數學上的嚴格論證和推理,它還有第三個層次的含義。這個含義就是:考慮到事件的正反兩個方面,以確保更加用心地明確思維過程,然后根據一定的條件指向,讓思維得出最正確的信念。比如artificial有兩種含義,如果我們只取用它“自主訓練掌握專業技能”這層含義,而不用它“人工的、造假的”這層含義,那么我們也可以說,artificial思維屬于邏輯。
只有細心的、周全的、準確的才是合乎邏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合乎邏輯的思維也必須如此,它必須思路周全,對所有的方面都有細致仔細的思考,也就是我們在第一章所說的最準確意義上的思維。
這樣的思維就必然會要求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思考,不能遺漏任何關鍵和細節。比如觀察一塊石頭,必須要看到石頭的方方面面,包括正面、反面、上面、下面以及棱角,還有石頭所覆蓋的東西以及石頭表面的青苔和印記。認真思索就是這樣,必須仔細端詳、認真觀察,不論是精力還是腦力、心力,都要全神貫注。
這個道理不是我們自己發明創造的,而是自古就有,所以一提到思考,我們就自然會想到“斟酌”、“掂量”、“權衡”等詞語,這些詞說的就是思考應該綜合考量,想到事物的每一個方面和細節,還要對事物進行衡量和比對。此外,“考察”、“檢驗”等詞語說的也是一個道理,即仔細認真地考慮所有方面,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事物有一個綜合全面的認識。
而且,“細致注意”、“條理”、“有序”這些詞都是邏輯的特點,它們與“隨心所欲”、“無所顧忌”不同,也不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養成邏輯思維,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符合實際的重要意義上的邏輯。智力教育不同于品德教育,它全部和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的思維邏輯合情合理,綜合全面,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成長當中,養成細心、警覺、深入思考的思維習慣。
因此,更好地認識這一原則成為教學的重點,其中的困難在于一些錯誤的觀念,這些觀念概括起來就是,個人的心理傾向同邏輯思維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和事物,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這種觀念認為,邏輯訓練不過是外部強加到個人身上的東西,而現實的教育則不是,如果將教育的目的與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聯系在一起,這無疑是荒謬的,不會具有任何積極意義和作用。
2.邏輯思維訓練的兩個極端
將邏輯思維訓練同教育的目的和人的天性對立開來的觀念是錯誤的,不過奇怪的是,教育學界的兩個流派都認同這樣的觀點,認為個人的心理同邏輯方法和成果是相互隔離的,不存在任何的固有聯系。
其中一個流派認為,個人的首要根本是他們自身的本性和功能,這種本性和功能與智力的發展和培育并不存在太大關系,而且兩者之間也沒有關聯。這一派的主要立場和觀點就是所謂的自由、個性和自我表現,他們提倡遵從孩子的天性和自然興趣,讓孩子在游戲和自由中自然成長。對于那些有組織的課程和學習材料,這一派會予以反對或者不去重視,他們認為應該使用各種方式去刺激孩子的天性,以增加他們發揮自我潛能的機會,外界的因素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是主導和決定孩子的行為。
另一派的觀點則正好相反,他們對邏輯的價值高度重視,但是他們也認為,憎惡邏輯是人的天性,每一個人都不會在乎邏輯的作用和價值。在這樣的觀念基礎之上,支持這一觀念的人們強調依靠已經明確的課程和材料,把人們天生就排斥的邏輯灌輸到他們的大腦當中,所以,他們更加強調紀律和約束,主要用嚴格的教誨去幫助學生完成任務,而且他們強調自愿的努力和任務的必要性,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人得到智力的提升。
這一派認為,在教育當中,只有學業才能體現邏輯的因素,而個人的態度和習慣不具備任何參考價值。也就是說,只有讓學生完全遵守課本上的要求,并嚴格完成內容要求的任務,他們的思想才會有邏輯。為了實現這一點,學生們的課本和學校就必須經過教師的分析,成為邏輯元素,然后將這些元素分門別類,對不同的元素都加以界定,最終按照一定的原則或者公式,把分析的所有元素排成序列或者分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這些元素進行逐一的定義和學習,所有的元素被學生掌握之后,就會構成他們大腦中的邏輯體系,這樣就完成了從外部注入邏輯素質的目標。
這種觀念把邏輯的因素僅僅歸結和局限于課程內容。以地理這一課程為例,如果這一派教授地理課程,那么他們首先會做的是給地理下一個定義,讓地理同其他的每一門課程相區別,然后列出一系列的抽象名詞,這些名詞往往是地理發展的一般依據,例如赤道、兩極、氣候帶等;把這些名詞進行組合和界定,從簡單的開始,隨后漸漸復雜;最后,他們會將一些較為具體的元素列出來排成序列,例如海洋、大洲、島等。
在他們看來,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學習和掌握,在活動和積累大量重要信息的同時,還能讓自己的思想同這些現成的邏輯定義和分類相互順應,最終,學生們也就掌握了邏輯習慣。
在目前的教育領域,這種觀點被普遍接受,學校開設的所有科目應用的也是這種教學方法,如物理、數學、美術、音樂等。以美術為例,這一觀點的支持者認為,直線和曲線是組成所有圖形的基本元素,如果想讓學生學會畫畫,那首先就要讓他們學會畫平行線、直線、對角線等;學會了畫直線,再學習畫各種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曲線;最后,兩種線都畫好了,就可以將直線和曲線有機結合,組成各種各樣有實際意義的圖形。
這種方式似乎是一種最理想的邏輯方法,在分析各種元素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從最簡單、最常規的方法向相對復雜的綜合轉變。這樣,每一個元素在使用的時候都會得到界定,學生也會在學習過程中對它們有清晰的理解。
在一些中學甚至小學的高年級,學校都會采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去教授學業,教師對形式總會過分地注重,認為學生只有掌握和熟練了這樣的形式,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邏輯,才能讓學習和推理合乎邏輯。而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科目都會被按照一定的順序設定出嚴格的步驟,教師則讓學生按照安排好的原則和步驟一步一步去做。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他們所學的科目,于是,一套固定的公式應運而生了。
在語言學習和數學當中,這個方法應用得最為廣泛和明顯,此外,歷史和文學的教學也有這一方法的滲入。文化類課程在這一觀念的驅動之下被分解和歸納,出現了綱要、圖表等多層次的分類,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孩子們則被要求死記硬背這些生硬的條條框框,他們不懂其中的道理和意義,而成人則期望和相信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模仿和學會成人的邏輯。
在這種僵硬的教學模式下,孩子們原本活潑的心性被壓制,他們的思考能力、邏輯思維也在這樣的狀態下變得遲鈍。這種錯誤的方法和邏輯致使當前的教育背上了不好的名聲,已經有許多人開始感受到這樣的教學模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學校這樣做,不過是期望用一套機械死板的方式來取代個體的思維活動,企圖一勞永逸。
對孩子來講,這樣的教學方法對他們的心理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必然會引起孩子更多的不良反應,導致他們的思維變得遲鈍,學習興趣也會降低,學習效率、態度以及對知識的反應都會出現負面現象。或許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他們可能會記住一點點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有什么深刻的含義、隱藏了哪些深層道理以及思考的價值何在,他們完全不懂。不但不懂,學生在被迫記憶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對知識的反感,因為對自己所接觸的東西來說,他們并不知曉其中的含義和道理。
由此可見,這一流派所主張的觀點的價值和作用并沒有在孩子身上得到印證和體現,這樣,人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邏輯是一種人為和額外的東西,從而走向一個與過于重視邏輯訓練完全相反的方向,學生和老師也都覺得邏輯訓練并不存在任何意義,所以就開始對它漠不關心。
于是,大家開始致力于挖掘個人的天性和愛好,強調學生自身秉性和愛好的重要性,認為孩子的自然性格傾向是他們自身智力發展的唯一起點。當然,這種觀點對孩子的心智成長確實有益,但是,人們尋求這種方法的途徑和反應卻不對,他們存在這樣的看法,也完全是因為前一種觀點的誤導,他們忽視了重要的一點,即人的本性和興趣中存在智力因素。
從學業的角度來說,人們所論述的邏輯指的是成年人經過訓練而形成的思維邏輯。這層意義上的邏輯可以分解出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之下可以出現被界定的各類元素,然后依照一般原則,將這些元素進行分類。這是一種邏輯能力,需要經過專業的思維訓練,才能清晰地獲得和掌握。如果這樣的邏輯能力被一個人掌握,那么這個人本身就會具備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也沒有必要對他進行邏輯訓練了。
但是,擁有邏輯能力的前提就是邏輯訓練,不經過邏輯訓練而直接獲得邏輯能力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當中所說的邏輯,指的是思維訓練最后所要達到的結果和目標,是最終的目的,而不是思維訓練的出發點。
實際上,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具備邏輯能力,每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具備自己的邏輯,處于學生時代的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思維邏輯。有人認為,孩子的思維是自發的,這種傾向不存在任何的邏輯。其實,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即使是處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他們在好奇心和聯想的驅使之下也會進行推理和檢驗,并且這些元素在他們的思維當中也已經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即使是在這一階段,智力因素也會起到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如果一個教師能夠細心觀察兒童在處理問題時的思維模式,他就會輕易地看出,在兒童階段,孩子的邏輯就已經顯現作用,而且通過這樣的觀察,我們也會發現,邏輯并不是書本上固定的那一套。這也就意味著思維教育的真正問題并不是創立一種新的模式,而是把孩子天性中已經具備的自然思維能力轉化為經過檢驗的、更加有助于他們智力發展和提升的專業思維能力,把他們內心的警覺和好奇轉化為更具有意義的聯想和持續的思考和探索。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個人的心理和邏輯并不是相互獨立的,更不是一種對立狀態,而是一個人在個體的自然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的兩個先后相連的階段。心理上的思維活動即使不存在邏輯的檢驗和控制——無論這種活動是在何種情況下自發出現——它都會具備自己的智力功能,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如果一個人通過專業的訓練,能夠做到自覺、有意識地思維,并掌握了思維的技巧,那么這種技巧就會成為一種思維習慣,而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訓練獲得的思維習慣會成為行事態度的主導。
無論是自發的邏輯還是經過訓練形成的思維習慣,它們都具備邏輯精神,不同的是,后者依然存在一些個人身上固有的東西,比如過去的習慣或者態度。所以,后天訓練形成的思維習慣屬于人的第二天性,并不是后天人為強加上去的,從這一點來說,它仍舊屬于一個人的心理活動。
3.怎樣看待紀律
如何看待紀律?人們往往將思想上的紀律看作良好行為習慣的原因,實際上,這樣的觀點并不正確,更確切地說,紀律是一種結果。而無論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他達到了智力上的完美獨立和自控,他的思想就會變得自律。所以,思想自律是一種智力和控制力達到一定高度而自然形成的力量和能力,它是人通過原始的天賦,在后天的成長和鍛煉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有效力量。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自律的能力,那么,即使在沒有外界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之下,他也能夠依照合乎社會規則的方法行事。這也是教育的目的,即讓學生這些社會未來的主導者培養和學會這種自律精神,而無論在何種形勢和環境中,紀律都是具有正面意義和建設性意義的。
雖然如此,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卻很難把紀律看作是正面的,相反,更多的人認為紀律是一種讓人痛苦以至于難以接受的、負面的東西,它只會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強制,迫使人們放棄和脫離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屈服于規則的約束。更多的人覺得,紀律于人而言,唯一的積極意義在于它能磨煉一個人,人們被迫遵守紀律,最終為的是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紀律的實行是得到結果之前的準備。
紀律對人的磨煉往往是無情的,就像持續不斷地捶打一塊有雜質的鐵礦,目的是讓它成為精鑄的鋼材;還像是軍隊的嚴酷訓練,為的是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優秀的士兵。不過,這樣的比喻似乎并不恰當,我們且不討論它們是否屬于紀律,至少可以確定它們不屬于智力紀律的范疇。確切來講,這些訓練的最終目的并不是讓人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而是讓人獲得井然有序的行動模式。
在校園里,太多的教師就像這樣的比喻一樣,他們并沒有弄明白什么是思想的紀律,卻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正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但是實際上呢?他們采用的方法與自己所期望和認為的相反,他們做的一切都是在壓制學生的思維活動,最終導致學生變成了機械死板的學習機器,孩子的心理也被壓制,以至于形成了不斷被動和屈從的習慣。
如果我們拋開對紀律的錯誤看法,從智力的角度來看待和認識紀律會更加客觀,也更容易認識到紀律是一種獨立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紀律等同于自由,而不是一種強制和約束。這是一種智力上的自由,是有效智力的習慣性力量,這種自由不僅不會受到外在行動的阻礙,它也能讓人進行自主獨立的思考判斷,不會受外界信息的干擾,也不會隨波逐流。
當然,思維存在一定的自發性和自然性,這種特性是與生俱來的,表現在具體的實際當中,就是一些瞬間或者偶然出現的想法。而針對這種自發性,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會想方設法地去幫助學生,讓他們繼續保持這種思維的自然性。因為思維的自發性和自然性是讓學生保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因素和源泉,所以,教育者們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檢驗和實施,例如提供有趣的材料、各種各樣的工具和設備、設計靈活多樣的活動模式等,力求讓孩子的個性得到保持。
雖然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未必能夠見到實效,也未必存在實際意義。因為他們忽視了一些條件,而這些條件正是恰好達到真正的自由所應該具備的。
4.紀律自由應該具備的條件
我們這里所說的紀律,本質上是一種獨立的力量,是一種智力上的自由。而真正實現這種自由的途徑并不是通過外界種種努力去保持孩子自身思維的自發性,并以此來保有他們的個性,而是重視那些能讓孩子真正養成良好思維習慣,最終獲得思維紀律力量的重要條件。
(1)思維需要一定的障礙
思維在很多時候需要讓自身自發的沖動傾向得到釋放和直接表現,這是思維過程中很常見的現象。但如果思維自發的沖動傾向得到直接的釋放和表現,那么思維過程就會變得順暢和自然,思考也就不會出現。只有當這種沖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或者反彈的時候,人的思維才會出現思索。也就是說,只有遇到了困難,思維才會通過思索去尋求解決方法。
如果說給思維提供一定的思考因素只能通過外部手段去布置,那么這只能是一種幼稚的錯誤。其實,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但凡有一點具備智力因素的活動,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在自我實現中出現的,而且這種自我實現也一定會遇到一定的障礙。從這個層面來講,通過外部的人為因素給思維設定一定的困難和障礙是多余的。
一種經歷在自身的不斷發展中總是會遇到困難,這些困難也都是從內部呈現出來,而這種內部困難恰是一個人鍛煉思維的關鍵,教育工作者應該足夠重視這些障礙和困難,有效利用而不是想辦法減少和消滅它們。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這些困難是最天然的、能夠引發他們向更深層次思索的天然因素。
這樣,我們也能夠更加準確地去定義自由,自由并不是在外部環境里暢通無阻,而是通過向自我內心深處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從中找到一條出路,去擺脫那些阻礙自己自發思維的困難。
(2)智力因素的自然性
個人自由的保持和智力的發展依靠的不僅僅是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還包括自然傾向的諸多因素,如好奇、檢驗和推理等,在人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兼顧其中的方方面面,才能保障智力的自然發展。
就像植物的生長周期一樣,人在自然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透徹地為下一個階段的表現做準備。思維不等同于品類不同的植物,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人的心理相聯系。或許有人覺得它是一種孤立的自然傾向,但這樣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的感官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由,它本身沒有什么依據。
思維是連續不斷的,人的一切活動和感受都是通過思維的運作而獲得,這種過程也是層層遞進的,當前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為了下一個階段更高、更深層的思維做準備。
而且,思維的出現幾乎同人的智力活動同步。有一種觀點認為,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是幾乎不存在思考和考慮的,而只是通過感官和肌肉動作來獲得成長,思維和理智在這個時期也不存在,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大概是青春期,它們才會出現。
然而事實并不是這樣,青春期也不是囊括一切行為的魔術。雖然個人進入青春期,思路和見識都有質的飛躍和發展,對不同事物的敏感性也越來越強,但是思維和理智卻并不是在這個時期才出現的。在青春期,人會產生與童年相比更加全面和抽象的思維,但這并不是說人在童年時期不存在思維,而是思維在這一階段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深化和擴大,同時聯想能力和檢驗能力也會有更高的進步和發展。
其實,人在嬰兒時期就具備思維,如果一個嬰兒把手中的球弄丟了,他就會想如何把球撿回來——這就是在思考當前并不存在的事情;然后,他會思索怎樣做,進而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檢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確。到了童年時期,人的思維活動會變得更加積極和活躍,這一階段也是發揮思維要素的重要階段,并為青春期發揮出色的思考能力做準備。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人的思維能力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鍛煉,最后形成屬于自己的思維習慣。
(3)注意提防不良思維習慣
隨著人的成長,思維習慣會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中慢慢形成,而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思維習慣。有的人遇到事情會認真思考、開動腦筋去綜合考量推理;有的人會漫不經心,對待問題草草決定,匆忙了事;也有的人會浮想聯翩,各種思緒紛至沓來,以至于剪不斷、理還亂,或者將信將疑,無法下結論;還有一種人,他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縝密周全地思考,對每一個細節都嚴謹慎重,認真推理,環環相扣,讓每一步都經過嚴格檢測論證,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找到合適的方案方法。
這些不同的處事態度都源自于個人養成的不同思維習慣,只有在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合乎邏輯思維要求的習慣,我們才能做到遇事認真考慮、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外在的享受和順暢,而是一個人的智力,是經過鍛煉而獲得的嚴謹的思維能力,只有獲得了這樣的自由,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人們才能周密思考;在決定要采取某種行動之前,只有考慮到每一個方面的因素和條件,才能讓后續的行動得到保障,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思維習慣,那么他就不會具備嚴謹的思維,作決定也無法做到思慮周全,如此,他就很有可能讓自己因輕率而失敗,抑或聽天由命,無法掌握自己的行為和命運。如果一個人依靠他人或通過外部條件而讓自己過得無憂無慮,并認為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那么,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他自己,他同樣會迷失自我,被環境和命運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