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洞見:判斷的才能

人們總是傾向于考慮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盡快找到一個答案。人們遵循“歸因邏輯”做出的判斷,除了基于我們現有的信息之外,一直充滿主觀色彩。從主觀角度對于原因的挖掘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比如傾向性、偏見等會為我們制造能帶來慰藉的原因。

一、“做選擇”之前的能力

有些人經常把“憑借直覺或本能產生的選擇”與“理性的直觀判斷”混為一談,甚至在知名企業的高管身上也時有發生。

當優派集團(View Sonic)市場開發部門的新任主管Jack Yu空降到核桃市時,他奉命而來,尋求維持公司的市場競爭力的方法。盡管優派早在十幾年前就收購了諾基亞的顯示器業務,但市場的擴張步伐并沒有計劃中的那么順利。公司每年有大量的預算投放到了見效尚不明顯的業務上,每項投資的收益表看上去都很不“漂亮”。

看到這種情況,Jack Yu覺得很糟糕。他迅速做出了判斷,通過有力的手段縮減市場部門的大部分項目,把節省出來的錢投到了最基本的業務上。

但是,收效明顯的做法未必就是一個好主意。市場部門的資金縮水導致了公司的一大批骨干人才跳槽。這些人靠市場開發吃飯,但又不親自賣東西。部門沒有預算,就意味著他們沒有收入。他們需要找一個能夠發揮才能,同時填飽肚子的地方,而且他們對未來有著不一樣的預測。Jack Yu的直覺告訴他,公司必須省錢,這是基于結果導向的判斷,而市場開發人員的思維則著眼于10年后或者20年后——他們更像是長期市場價值和宏大經營藍圖的維護者。

Jack Yu與市場部的下屬陷入了一場持續的冷戰,雙方勢如水火,互相仇恨。這也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我的判斷是錯誤的嗎?”在做出選擇之前,Jack Yu是否已意識到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經驗告訴他,這么做是沒錯的。但從事實的角度看,Jack Yu也許并不適合呆在這個位置上。理性的邏輯思維要求他站在結果的角度考慮問題,可這無法保證優派集團在新的經濟環境中取得成功。他沒有發現“隱藏在問題下面”的問題。

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發明家和科學家為人類創造了無數的奇跡,也留下了一個謎團:這些奇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這是經驗的結果還是“直覺的勝利”?奇跡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秘密?顯然,他們對事物的觀察都具有超人的能力,并在自己的思維程序中儲存了驚人的能量,憑借理性的直覺與突然爆發的創造力,才實現了這些普通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這些年來我們的研究發現,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尤其在互聯網為主體的信息社會,舊的思維模式已不足以支撐起我們對未來做出有效的判斷。我們很多人都像Jack Yu一樣,年復一年地用陳舊的觀念思考與判斷今天的問題。與人們強烈地改變現實、獲取成功的需要一樣,人們也需要提高自己對于復雜事物的洞察和決策能力。

從這一點來說,洞見代表的是一種“直觀判斷的才能”,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可以超越直覺并做出直接快速和正確的判斷。我甚至發現自己對此也有強烈的需求;它是感性的,但又以理性為基礎;它有著嚴密的邏輯分析,但又具備創新的基因,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是直接和生動的,也是精確、犀利和具有突破性的。

人的直覺在多數時候都是出于本能和經驗在第一時間產生的判斷——它沒有經過分析推理,或者是推理過度——也很少對未來做出穿透性的預見,它總是嚴格地遵循“結果導向”的邏輯。比如,人在駕車行駛時看見橫向闖出的阻礙物會突然踩一腳剎車,而不是降低行車速度繞過障礙物。這和股民在發現股價暴跌時立刻倉皇出逃而不是低價買進的行為異曲同工。這時,直覺或經驗的反應總是基于人的“安全本能”。對大多數人來說,要改變這一模式實在是太難了。

二、為什么要警惕“歸因理論”?

人們作為社會的參與者同時也是觀察者,經常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喜歡追究一些現象的成因,尤其當這些現象與自己有關或者非常感興趣時:

·我的男/女朋友為什么會跟我分手?

·我為什么會被公司解雇?

·陳冠希為什么罵林志玲?

所有的這些疑惑集合起來,是一支考驗人的判斷力的軍隊。你不能給出一個結論,它們就會吞噬你。因此,人們總是傾向于考慮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盡快找到一個答案。歸因理論應運而生,幫助人們對于現實問題進行“因果解釋”。

有果必有因,但改變一件事物、造成一個問題的原因真的“十分重要”嗎?人的洞察能力和對于人生活最直觀的感悟,是否一定在此處體現?

內在還是外在的“原因”?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說:“人們進行歸因的一個主導性的問題,是發現行為的原因在于人還是在于情境。如果將原因歸于前者,則意味著人本身的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屬于內在或傾向性的歸因,這樣的人喜歡反思自我;而將原因歸于后者,則意味著情境中的社會關系、社會沖突等外在的歸因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喜歡從外部環境中尋找原因。”

這兩種不同的思考模式決定了一個人對于問題的兩種判斷方向。比如,面對被公司解雇的問題,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由于:

·我最近業績太差(不穩定的內因)。

·我的學習能力不行(穩定的內因)。

·這份工作太難了(穩定的外因)。

·上司是個混蛋,專門針對我(不穩定的外因)。

不同的“歸因方式”,影響你在未來會怎樣面對這一行為。更重要的是,它影響我們對待同一件事具備什么類型的判斷模式,以及采取何種應對方式。

假如你是悲觀的,不論你是歸因于自己還是外部環境,你都會認為自己經歷的一切都是“消極而無法改變”的。你認為失敗的原因是穩定而且整體的,環境和個人的因素在其中無論起了多大的作用,失敗都不會變化,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

假如你是樂觀的,失敗的原因(內在或外在)是特定、暫時和不穩定的,你傾向于改變這些不利因素,認為下次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那么,這次挫折對于你的判斷不會造成重大的影響,會很快雨過天晴。

但是,請再考慮這個假設性的問題:“你向一位喜歡已久的異性提出約會的邀請,你為這場約會籌劃許久,志在必得,卻被拒絕了。你會在內因和外因之間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這類問題對我們的判斷能力是更大的考驗,也許還是很多人的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在用行為解答“約會被拒絕”的挫折時,即便是后來很成功的人也會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

當你試圖解釋這一行為和判斷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時,有三個方面的信息很關鍵:

第一,拒絕的區別性:對方的行為是針對你,還是同時期提出約會邀請的所有人?(該行為是否是特定情境下的具體行為)

第二,拒絕的一貫性:對方是否反復拒絕了你?當你提出約會邀請時,他(她)在過去也拒絕過你?(該行為是否是對同一情境的反復回應)

第三,拒絕的一致性:除了他(她)以外,其他人是否也拒絕了你的邀請?(除去你喜歡的人,其他人在同樣的情境下對你也有同樣的行為)

只有綜合地分析這三個方面的信息,你才能做出一個最接近真相的判斷,得出一個你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他(她)臨時有事情或心情不好,不愿赴約;他(她)真的不喜歡你,對你沒有興趣。

警惕“歸因邏輯”對判斷的誤導

人們遵循“歸因邏輯”做出的判斷,除了基于我們現有的信息之外,一直充滿主觀色彩。從主觀角度對于原因的挖掘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比如傾向性、偏見等會為我們制造能帶來慰藉的原因:

“不是我沒有魅力,而是他(她)看不到我的優點!”

“不是我工作能力差,而是上司狗眼看人低!”

這時就容易導致歸因錯誤。人們在現實中分析某一行為的原因時傾向于高估內在因素而低估外在因素。即,人們總是高估自己,由此對現實和真相失去洞察。

參與了哈佛大學多期公開課節目錄制的一位教授說:“洞見的本質是一種直觀的智慧。它的內涵是,在對事物做出判斷時不要急于尋找某種顯而易見的原因,而是要直達問題的核心。洞察你和這個世界的關系,然后再做出選擇。”

有很多人都將他們的成功歸因于自己,將失敗歸因于環境。就是說,在許多的情境中,人們傾向于對成功作內在的歸因,卻對失敗作外在歸因。他們和世界之間是一種單向封閉的關系,也是自利性的思考邏輯。在群體中,他們會將一個集體(部門)的成功歸因于自己,而將失敗歸因于其他人。

像這樣一味地尋找事物的原因當然會讓你心安理得,但同時卻會讓你在錯誤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三、洞察世界本質的5把鑰匙

直觀的分析——繞開經驗的邏輯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變得更為便捷的同時也讓我們的專注力、思考能力和反省的能力變得虛弱和碎片化。用一句危言聳聽的話說就是——“互聯網正在讓人們的大腦變得愚蠢。”信息越多,我們反而越看不到,也看不見。在這其中,經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壞作用。

邏輯悖論的祖師爺、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 of Elea)曾經提出“阿喀琉斯追逐烏龜”的悖論:

古希臘跑得最快的英雄級人物是阿喀琉斯,他跑步的速度是烏龜的10倍。但只要讓烏龜先起跑100米,那么阿喀琉斯永遠也追不上這只烏龜。因為在阿喀琉斯追逐烏龜的過程中,烏龜也在爬行。當阿喀琉斯到達烏龜出發的地點時,此時烏龜已經又向前爬了10米,于是阿喀琉斯又要開始重新追逐;當阿喀琉斯到達這個10米位置時,烏龜又向前爬了1米。這樣烏龜便制造了無數個起點,它總能在阿喀琉斯和自己間制造一個距離,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喀琉斯就永遠也追不上這只烏龜!

當然,今天的我們看這個邏輯悖論可以很清楚明了地說一句:芝諾不懂微積分,不懂連續性,不懂無限數列……他的直覺也十分清楚,阿喀琉斯是可以輕松追上烏龜的。然而在當時來說,芝諾悖論的論證過程沒有什么好的工具來破解。因為這個論證的邏輯是一道“經驗之墻”,理性的經驗在這里會走進一條死胡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如果無法用經驗性的邏輯理論來論證,就會變得棘手而且無法處理。這個時候,要洞見問題的本質,我們需要具備直觀的能力,即“直觀分析法”。

人的直觀能力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直覺,第二是洞察。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要實現的直觀分析法。其中“直觀”一詞的含義,是由個體本身作為條件反射的對象,沒有其他。通俗地說,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準確判斷。

作為組成直觀能力的兩部分,直覺是直觀于事物的表象,也可稱之為感覺。這就是我們通常講到的感性認識。洞察則是直觀于事物的內質,這在康德那里稱為知性認識的先驗。洞察所體現出來的思維能力和經驗性的推理是有著明顯區別的。康德把洞察稱為“知性的先驗”。“先驗”既然是先在的對于事物本質上的認知,自然是直觀于事物的內部本質,即我們事先已經擁有對某一事物本質的認知,而后在接觸該事物時就可以直接獲得它最終的答案。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先驗就等同于洞察。

因此,洞察力是人所擁有的一種哲學能力——我們不僅能犀利地看到事物的本質,還能看到它動態的演化原理。知道它是什么,也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并且知道它未來的變化。洞察力既有來自于對經驗的綜合和歸納,也有來自理性思維提煉出來的成果。這是一個從間接向直接進展的意識過程——從復雜的分析推理進化為直觀的判斷。所以,一個人洞察世界的能力是經過長期思辨和反思才能形成和成熟的。

創造性的主意——看到怎樣開始

“創造是什么?”創新咨詢公司Continuum公司的亞太區總裁溫伯華說,“創造是對現實的改造,它和創新是不同的。創新可以不用了解過去,但創造需要。你必須能夠看到問題是怎么開始的,看到現實是如何形成的,你要清楚地知道已經發生的一切細節。”

大部分的時間,人們總是試圖在抽象的層面分析自己無從下手的事物。這是一種普遍性的習慣,當你不懂一個問題時,你就會把它設想得十分抽象。這么做的優點是,你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好像已經找到了無數條道路。但缺點是,你并不知道哪一條道路才是正確的。所以,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些在講臺上夸夸其談的知識分子一樣,他們無法創造未來。

在洞察的源頭,我們需要認真觀察生活中的矛盾——基于現實的矛盾,分析不同需求之間的聯系——妻子和情人的沖突、同事A和同事B的利益交集、事業和家庭的關系等。生活中任何兩件事情之間都不是孤立的。如果你不能看到它們的源頭,你就沒有辦法對自己的生活形成創造性的認識。

覺悟的技能——看到怎樣結束

只有覺悟,才能洞察。也只有覺悟,才能形成直觀的智慧。但是,什么才是覺悟呢?有個人加班到凌晨1點,又跑到酒吧鬼混到黎明時分,然后跑來跟你說:“我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賺再多的錢都逃不過生老病死,還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他看到了每個人人生的結束,但這顯然不是覺悟。覺悟是我們在觀察人、生活和商業的行為后,可以形成一些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論來解釋和預測這些行為。

從過去中洞悉未來,未來并非不可預測。當你能預測未來時,你便擁有了覺悟的能力,這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對世界的態度。一個富有“洞見”的人,要能夠跳出局限,看到全局,要清醒而且積極地迎接自己的明天。

思維的路徑——創建全新的系統

舉例來說,股神巴菲特需要思考多少個問題才能做出一個投資決策,他是如何判斷一支股票是否值得購買的?答案可能無從揭曉。但與巴菲特合作長達40年之久的查理·芒格卻說:“巴菲特平均思考492個問題才做出一個決策,這和我一樣。”

一個高效直接的思維路徑總是具有豐富的容量。我們要列出一長串的問題清單,經歷復雜的思考才能產生洞見和犀利的認識。這一點都不輕松,大量的繁重工作被大腦承擔了,而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以為聰明人特別容易就看到了一個問題,不過是因為你沒有看到他思考這一問題的復雜過程。

有一個調查顯示:在涉及重大決定——比如因工作需要而搬遷到另一座城市時,年收入5元萬到20萬元之間的群體平均每45分鐘做出一項選擇;年收入20萬元到100萬元的群體平均每2個小時做出一項選擇;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群體每做出一項選擇所花費的時間則達到了1天以上。人們可能需要花費幾周的時間綜合考慮這樣的問題,但真正用于權衡利弊的時間少之又少。

由此可見,一般人在問題面前的思考是多么輕率而浮淺——很少有人會思考如此多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價值連城或者對自己的命運生死攸關。不論是搬遷還是買股票,洞察問題的本質都依賴于一個思維的路徑。越是簡單的智慧就越不容易把握。看上去更像接近真理卻極為抽象的“大道理”,對我們來說做出決定的依據總是模糊的。

比如,你會考慮如下問題:

·“那座城市的空氣質量如何?”

·“交通和教育符合我的要求嗎?”

·“房價我能否承受?”

·“我的另一半是否同意?”

相信我,你在做決定時一定會把這些問題列入自己的決策系統,你所依賴的不會是下面這些不確定的可能性:

·“這份工作未來的前景,是否值得我離開當前的城市?”

·“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支持這個決定嗎?”

實際上,這才是真正影響未來的問題,但人們很少愿意在做決定時認真地考慮它們——當然,它們會一直掛在嘴邊,寫在推特、微博或各自的網絡日志中。要做出正確的判斷,你必須把一個大問題分解成更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這樣你就能領會巴菲特的思考方法,學著像“投資之神”一樣思考:通過務實的問題清單來創建全新的思維路徑,建立一個精確的系統。問題清單不僅可以用于決定購買哪只股票,當你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前猶豫不決時,也可以列出一長串的問題來作為權衡與選擇的準則。

有些人在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將“優秀”這個詞詮釋到了極致。卓越的人物不管是思考還是行動都是優秀的代名詞,但我不相信這是不靠“時間積累的努力”就能輕易實現的成功。就像人的判斷力一樣,它是一種不斷磨煉和嘗試才會成熟的能力。即便你獲取了一個高效的思維路徑,把所有的相關問題都思考了一遍,還是可能出現決策失誤。因為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本身都是一個決策,缺乏足夠歷練的人很可能在中途就出錯。而且,執行永遠是決策的陷阱。執行的效果驗證我們的判斷力,人們往往在執行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偏離初衷。

沒有人會介意變得更聰明,但思維的犀利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在個人的頭腦中自發形成,而是我們后天學習與培養的結果。你應該相信自己永遠會做得更好,并且形成一套自己的積極的思維模式,跳出常識來看待世界,你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通達的智慧——看到最終命運

哲學家笛卡兒認為,知識來源于心靈的直觀。心靈的直觀是“真知”的來源,也是實現通達的保證。通達就是洞察這個世界的第5把鑰匙,是判斷力的最高境界,是通往智慧的必由之路。

第一,通達是頓悟。面對挫折和坎坷,能夠釋然;面對成功和榮譽,能夠自制;面對變故與起伏,能夠堅定。

第二,通達是淡泊。當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與野心時,看待事物就有了別樣的心態。淡泊名利,就能通達,看到世界的本質,洞察事物的規律。

能夠通達命運真相的人,不會去追求那些會讓人無可奈何、無力觸及的東西。當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幻想,多了寧靜,少了躁動,多了平和,洞察力就可以像肌肉一樣進行訓練和提升,心無所往,波瀾不驚,你就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四、洞見是“直覺”嗎?

在思維學領域,直覺與洞見的關系就像車胎與方向盤之間的奇妙聯系,我們能清楚地感知到車胎和地面的摩擦,判斷路況,把握速度,但控制高速行駛的汽車還需要其他很多部件的協作。有時候,胡思亂想所產生的靈感也是一種直覺,但它不能稱為犀利的洞見。

簡而言之,洞見的體現方式是“超理性的判斷力”,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直觀力。它不僅包括看、聽與觸摸等身體性的感受,而且也包括心靈、經驗、觀念等思想的集合體對于理念或者事物的直覺,它是一個人觀照事物的最高級的能力。

所以,洞見并不是“直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目光總是被觀念和偏見覆蓋,看一個新問題時先想到的是無數個舊問題,因此并不能真正客觀地看到事物的本身。也就是說,對于大部分人、大多數時刻而言,人們思考問題時憑借的僅是對現成經驗的復制、抄襲和模仿,正如同我們會從小說和電影中抄襲那些不斷重復的情感一樣。

這表明,如果你要獲得最犀利、客觀的洞見,首先要擺脫對于偏見和經驗的依賴,暫時停止思考,讓思想呈現空閑狀態,讓事物不經任何加工地滲透進來。其次,你要將各種已有的知識、習慣擱置到思想的邊緣,同它們脫離接觸。這時,你看到的就是原生態的信息。你會正眼去看它,會讓大腦直接跟它接觸,而不是交給記憶庫中的程序來解決。

直覺在此時派上了用場。但是,這種直覺本身必須同時是高度專注的,我們要凝視眼前的問題,表現出極致的思考專注力。

第一,專注是做出任何判斷的前提,同時也是高效思考的基礎。

我們思考的目的并不在于讓人學會現成的知識,或者利用現成的知識對一個事物的變化做出預測——比如明天的股市是漲是跌,而在于使注意力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匯聚,使之變得敏銳而集中。洞見的本質就在于這種聚集的能力。要像針尖一樣凝視事物,用高度的專注穿透它。

第二,想象力是做出直觀判斷的內在要素。

同時,想象力也是任何創造的前提,我們的思想借此沖破了現成事物的包圍,不受過去的習慣、定式和觀念的約束。一種對思考和判斷有益的想象力,必須包含事物的細節,充分體現出某種程度的可行性和持久性。這時,我們的判斷力開始承擔重要的任務。它能將不同事物的細節區分開來,使人辨別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讓想象力進入它應有的路徑,朝一個對的方向發揮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天长市| 汉中市| 黄山市| 米脂县| 栖霞市| 两当县| 九江县| 堆龙德庆县| 土默特右旗| 抚远县| 峨眉山市| 辉县市| 瑞丽市| 游戏| 紫金县| 千阳县| 潼关县| 六盘水市| 观塘区| 河北省| 黄山市| 高要市| 堆龙德庆县| 多伦县| 大港区| 潞城市| 辽源市| 沿河| 天镇县| 镇宁| 清原| 客服| 安岳县| 阿合奇县| 金塔县| 会昌县| 浮梁县| 平邑县| 大田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