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比“笨”更可怕的是“自以為聰明”

一個人的判斷力發生錯誤,往往是在他最得意、最成功的時候。當你認為自己牢牢地掌控局勢時,很可能已經好景不長。因為過于精明的人,反而看不到問題的本質。所以,要學會降低自己的定位,遇到任何事情都以一種愚笨的姿態去觀察。永遠都不要迷信經驗。當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時,經驗這種東西是最靠不住的。我們頭腦中對于過去經驗的依賴性越強,未來的錯誤判斷可能就越多。

一、90%的聰明人都是在自我欺騙,還有10%是擲色子

我們是最聰明的人,同時也是最笨的人。行走在社會中,“笨”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以為很聰明,實際上大腦卻空無一物。就是說,把自己表現得很聰明的人,其實才是最笨的人。現實中那些真正的高手,根本不會讓人察覺出他們究竟是聰明還是愚笨。

我有一位朋友,現在北京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是秘書,雖說都是端茶倒水、收發郵件和接聽電話的工作,但她的運氣很好,分到了公司總經理的身邊。這是一個讓人眼紅的位置。

起初,總經理秘書的職位讓她擁有了很多特權,大家對她青眼相看,節日禮物也少不了她的一份。時間一久,年紀輕輕的她便飄飄然起來,認為自己具備了某種地位和影響力,開始假傳圣旨,狐假虎威,用“總經理說”“總經理表示”這樣的話開頭,指派其他人給自己工作。她當時覺得自己特別聰明,輕輕松松讓別人完成她自己本該完成的工作。畢竟不可能所有人都跑到總經理面前,詢問總經理是否說過類似的話吧?

于是,她開始并且愛上了這種“拿著雞毛當令箭”的生活,悠閑愜意又屢試不爽,直到有一天突然翻船。

那天,她照舊假借總經理的要求,讓一個部門總管提供某個項目的報告,并妥善整理,翔實地記錄。坦白地講,整理資料這種活,本來就是她作為秘書的責任,但她已經偷懶偷習慣了,認為這次也應該可以過關。

未曾想到的是,部門總管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女強人。她當場一個電話打到總經理那里,對著總經理委婉地說,自己忙不過來,請求找其他人來整理該項目的資料。放下電話,部門總管瞇著眼看著她,把資料扔到了她的面前。這時她滿臉通紅,驚恐地發現自己嚴重誤判了形勢。

她不記得自己是怎么走出這位主管辦公室的,也不記得總經理后來說了她什么,但她永遠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自作聰明。

朋友說:“這對我的事業是一次重大的教訓。我開始認識到,一個人的判斷力發生錯誤,往往是在他最得意、最成功的時候。當你認為自己牢牢地掌控局勢時,很可能已經好景不長。所以,從那時起我變成了一個笨蛋,遇到任何事我都會以一種愚笨的姿態去觀察。幾年下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眼明心亮,看待事物不再那么浮躁。”

真正的聰明是“腳踏實地”,不是“愛出風頭”

合伙人史密斯有一次說:“聰明絕頂的人本就不見得招人喜歡,自作聰明者更是讓人厭惡。”他帶領自己的項目小組用縮短三分之一周期的速度完成與IBM加州分公司的合作后,就永久刪掉了IBM加州區市場主管Richard Shaw的電話號碼。史密斯認為那是一個以為自己聰明其實蠢到頂的家伙。

“在場的所有人都清楚合同條款是怎么回事,要知道每個人都身經百戰,不知經手過多少次這樣的合作,他卻在每次的項目溝通會上都要拿出30分鐘以上的時間在這些條款上喋喋不休,好像只有他自己知道那些規定是怎么回事。他不懂技術,卻總喜歡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并且認為這是很容易實現的。”

這恰恰是因為Richard Shaw先生還不夠聰明,優越的地位使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使其在商業合作中被置于危險的境地。因為真正的聰明人是不會在心里有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和強勢的態度,他們反而更為務實。踏實和低調是聰明人的顯著特征。他們可能智力不高,但卻擁有最強的心智與犀利的判斷力。

所以,深刻的洞見力總是能夠體現為外在的沉穩。

普朗克是舉世知名的物理學家,更是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提起普朗克尺度,研究物理的人無人不曉。成名以后,普朗克每日游走于各大學院宣傳他的理論。一段時間后,給他開車的司機很得意地表示:

“先生,你這每次講的內容都一樣,我都背得滾瓜爛熟了,我看我也能上臺講。”

普朗克哈哈一笑,同意了司機的玩笑提議,在下一場講座時便要司機上臺。和觀眾隔著一段距離,司機原封不動將普朗克的理論講述出來。

誰知,演講結束后的提問環節,司機卻突然漏了餡。面對臺下眾多學者的專業提問,司機答不出個所以然,只能悻悻地要求普朗克上臺。

這個故事的真假先不說,至少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你看到了一個道理,未必就等于看透了,也不等于你就看見它是怎么發生的。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能看到,但卻看不見內在的根源。所以對普朗克的司機來說,沒有實力還去表演,就是自作聰明,很容易被人戳穿。這世界不缺聰明人,缺的是肯腳踏實地的老實人。

有句話說:人要熬,井要掏,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好。這句話用在人的頭腦上,就是必須適當有一些變笨的覺悟。只有“變笨”了,你才能為大腦騰出足夠的空間,去思考那些厚重的、真正的問題。

這些年來,宮斗劇在國內的電視熒屏上泛濫。人們津津有味地談論著《甄嬛傳》《美人心計》和《羋月傳》等電視劇中那些勾心斗角、明爭暗斗的情節,迫不及待地從中學習著“厚黑學”。人們覺得那些角色都很聰明,仿佛任何事都能解讀出背后的深意,給現實的映射是:在這個燈紅酒綠人心不古的社會中,如果不懂得耍點心機,搞點計謀,就只能成為別人的“刀下之鬼”。

有個網友說:“一夜之間,你心中要是沒點小九九,就只能等著被人坑、被人騙、做別人的墊腳石,成為炮灰。”

于是人人搞手段,人人裝世故。但是結果如其所料嗎?卻不知世故心機雖然是洞察人心的體現,但如果用力過猛,也容易變成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過于精明的人,反而看不見問題的本質

前幾年我曾經有一位同事,他在廣州分公司的培訓部門工作,是公認的一個“非常精明”的人。精明到什么程度呢?有人這樣評價:“即使腳下一只螞蟻爬過,他也能快速地計算出這只螞蟻對他的生活有沒有負面影響。”

比如搬了新家,他的妻子整日在朋友圈中描述買新房的幸福,盡管同事不在他妻子的朋友圈中,但不少人已經知道他搬家的事。人們本想真心地祝賀他,他卻搞了一次信息不對稱的自作聰明,在這件事上裝糊涂:“沒有呀!我還窮著呢!怎么可能買新房子呢!”

部門領導家在辦喪事,明明被好多人看到他為領導忙前忙后籌備葬禮,就像領導家的仆人,等大家找他討論慰問金時,他卻拿出一副不以為然的態度:“拜托不要找我,我和領導又不熟,你們就不要算我那份了。”久而久之,人們不再愿意與之交流,因為這個人太虛偽了,總是自以為是。

有句話說得好: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其實已經完全表現在你的臉上了。你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大家看破不說破。

因此,永遠不要把其他人當作傻瓜,別人只是不說出來而已。用力過猛的自作聰明,最后事情做過了頭,反而是一種頭腦愚蠢的表現。

“聰明”當然不是一種壞品質,因為聰明的頭腦可以幫助我們洞見世事。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聰明,讓自己擁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個善于分析事物的頭腦,進而懂得生存和發展之道。但也不能自作聰明,似是而非。像我這位同事一樣,聰明過了頭,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一位在華爾街的證券行業混跡多年的金牌經紀人說:“在金融行業工作這么多年,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覺得自己越來越笨,對市場的了解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不敢隨便發表意見。現在看到許多新入職的小白臉,他們每日在會議室、在電話邊對著別人慷慨激昂地說著一堆連他自己也不懂的市場理論,那種洋洋自得的表情讓人作嘔。十幾年前我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

真正的洞見力是大智若愚。“才”不外露,不自以為是,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上帝對狼和狐貍說:“你們兩個只能活一個,猜拳吧,輸的那個必須死。”最后,狐貍輸了。狼抱著死去的狐貍流淚說道:“說好的一起出石頭,為什么我出了剪刀,你卻出了布?”

真是一個傷心的故事,但這個世上自作聰明的狐貍實在太多了。有些事情明明很簡單,卻設想得過于復雜。還有一些人,他們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也許就是你的鄰居、同一個部門的同事、每年都有來往的親戚等。他們看起來非常聰明,分析事物頭頭是道,頭腦清晰,知識淵博,但在事業或婚姻家庭中卻屢遭挫折。究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想得太多了”,以為什么都明白,實則南轅北轍。

90%的聰明人都是在自我欺騙,還有10%是擲色子。就是說,沒有絕對的真理,也沒有100分的洞見,首先你必須學會低頭、緩步、深思。記住這三個詞,只有懂得了如何具備這三種姿態,你才擁有了真正的智慧。

二、經驗在哪個階段變得“不可靠”了?

我們平時大多數的判斷都來自于經驗。經驗很重要,但“經驗之墻”如何阻止你一直正確?

很多人都聽說過羅素的“火雞理論”。這個理論講的是一只火雞很聰明,它發現只要聽到農婦的腳步聲,就意味著自己要開飯了。所以它每天都滿心期待盼望著,一年364天都是這樣。這一年到了第365天時,火雞又聽到了腳步聲,它歡喜著以為自己又要開飯了。沒曾想農婦卻大步走過來,一把扭斷了它的脖子。

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經驗的價值會變得越來越小

請冷靜地想一想,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過這只被扭斷脖子的“火雞”?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有類似的經歷,即便是思維最活躍的天才也不例外。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國內開車開習慣了的人到國外某些地區就會突然不習慣,因為有些國家的車道是與中國相反的。國內是上行右、下行左,一些國家則是上行左、下行右。這時若不及時改變過去形成的開車習慣,上路就會有麻煩。

當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時,經驗這種東西是最靠不住的——哪怕是你長久以來得到的經驗。我們頭腦中對于過去經驗的依賴性越強,未來的錯誤判斷可能就越多。這就是為什么我總對下屬和學生說: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用到你的經驗,那么先看看具體的情境再做判斷。”

經驗到底有沒有用呢?不可否認,經驗一定是有用的,因為經驗是我們思考問題時最寶貴的財富。這是一個基本論斷,毋庸置疑。從我們的孩童時代起,經驗就是我們的引路人。父母的經驗、書本的經驗、朋友的經驗、自己的經驗,這些被反復驗證過的經驗給予了我們最為可行或比較劃算的思考、行動的方案,讓我們少走許多彎路。但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斷變化,比如年齡、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動態發展,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仔細和重新思考,認真地實踐,才能做出精確的判斷。

有一個心理學上的小故事講的是“如何出門”:

有一天,你打算去1千米外的超市購物,有三種方案可供選擇:首先是步行,大約耗時30分鐘,不花費金錢。其次是打車,大約耗時7分鐘,開銷在9元錢左右。最后一種方法是乘坐公共汽車,大約耗時15分鐘,僅需1元錢。

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坐公共汽車。有時我也會這么做,畢竟1千米不是很近的距離,至少得有幾站。所以坐公共汽車比打車便宜,又比步行快,在時間上是一個優先方案。但是誰能想到,等了半個多鐘頭,公共汽車還是沒有來。

你開始陷入后悔和糾結中,等了這么久還不如打車,雖然多花些錢,好在節約時間。就算步行,現在恐怕也已經走到了目的地。事到如今,你會產生一種選擇的障礙:我現在是繼續等公共汽車,還是打車或步行?

大部分人之所以會選擇坐公交,是因為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公交車不會等太久,以及根據行駛時間和成本的計算,人們很容易就能第一時間得出公交車最實惠的結論。可是,根據經驗判斷作出的選擇卻帶來了更大的損失。因為公交車到你這個站的時間是不確定的,除非你能精確地計算每一個站點的到站時間,然后在公交車即將到站時才來到這個站,否則就無法預測會在等待的過程中浪費多少時間。

很多情況下,依據經驗做出選擇沒有錯誤,更多情況下都是對自己有利的。譬如接到詐騙電話,經驗告訴我們需要避免上當受騙;看到天氣陰沉,經驗告訴我們應該攜帶雨傘有備無患。但在更多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將經驗看作輔助與指導,而不是主要的依據。我們要依靠認真的分析和踏實的實踐來做最終的判斷,做到“就事論事”,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畢竟,世界每分每秒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昨天的情況不見得適用于今天,今天的經驗也未必適用于明天。固執地一味相信經驗,將經驗當作不二的法則,做出的決定往往是不那么靠譜的。

年齡越大,頭腦受經驗的束縛就越大

華為曾經有一條傳聞讓人頗為震驚。據華為內部溝通網站“心聲社區”上的一篇帖子透露,前不久,華為中國區開始集中清理34歲以上的工程維護人員,而研發部門則是開始集中清退40歲以上的老員工,主要針對程序員。

34歲以上的員工是經驗最豐富的群體,華為瘋了嗎,要清理掉這些精英?華為顯然不是瘋了,而是另有原因。對于這一次清理,任正非并沒有否認。他在一次講話中解釋說:“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斗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斗者支付什么。30多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看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任正非認為這些有經驗的人開始靠經驗吃飯,不再像當年那樣奮斗,所以對公司來說這是危險的,也是不能容忍的!

想當年,我們總是聽從老一輩人的經驗,想盡千方百計進入國企和大公司,認為那是一輩子的鐵飯碗。小時候我就有這種想法,最羨慕的是考上中專、大學的鄰居家的孩子,因為那意味著能分配工作,有了終生不愁的生存保障。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今天的社會明顯已經不是這樣了,不再有鐵飯碗,也不再有什么生存保障,人人都要依靠不停的奮斗拼搏。這就是一種“經驗的失效”。在工作的定義上,20年前的經驗在今天是完全沒有價值的。

所以,記住我這句話——世界上唯一不會變化的事就是變化,經驗只能應對簡單的事物,而對于復雜事物,經驗就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不可以完全依靠。

還有一種會隨著年齡約束我們思想的經驗,是由一些書籍造成的,比如《成功人士的秘籍》《如何成為首富》《富豪是如何養成的?》等教人如何成功、賺錢的雞湯,太多的人都“愛死了”這類雞湯,以為成功者的經驗自己也可以模仿,卻不曾想一下,很多經驗其實都是主觀見解偏多,而非系統和科學的分析,無法確保在任何環境中都行之有效。在瞬息萬變的生活中,昨日的經驗,不見得適合今天的情況。對別人來說很靠譜的經驗,對你不一定管用。

在小米芯片的發布會上,雷軍曾經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他說在研發芯片之前,曾咨詢一位芯片行業的專家大牛。這位大牛思考和調研了很久才告訴他:小米做手機芯片必須以10億元人民幣的起跑線開始,預計將投入至少10億元美金,還可能準備在10年后才有結果。這是一個悲觀的預測。然而事實是:從芯片設計、研發、流片再到搭載在手機上進行測試,小米不過花了17個月而已。

這么強烈的對比不足以讓人震驚嗎?為什么專家大牛的理論會和實際情況相差如此懸殊呢?

實際上,是專家的能力有限嗎?是專家的水平不行嗎?當然不是,而是經驗的問題。全世界生產芯片的企業屈指可數,即便是行業內的大牛,他們也只能參考全世界不多的企業,從這些企業的歷史中總結一定的模式。這些芯片行業的領頭羊們都是從基礎開始,在一片荒地上探索開墾,它們當然耗費的時間很久。殊不知,這對后來者是不適用的。隨著電子產品技術的飛速發展,再加上小米自身實力的積累,它已經擁有了后發制人的優勢,有足夠的資本進行跳躍式的發展。因此,專家依據十幾年前的經驗所做出的判斷就失效了。

雷軍借此想告訴人們:不要迷信過去的經驗,要敢于突破思維定式,你才有機會成功!

利用而不是迷信經驗,才能突破“經驗之墻”

1.任何經驗的有效都有特定的前提

在這個時代,很多經驗已經用不上了。或者說,有時候經驗不僅不是一個人的財富,還會成為一個人的負擔。我們都不否認經驗的價值,但重點就在于如何利用經驗,如何使經驗的作用最大化。任何經驗的有效都是有特定前提的,前提一旦改變,經驗也就失效了。

2.經驗可以參考,但不能迷信,因為經驗有自己的保質期

對待任何經驗豐富的人,即使是所謂的專家和大牛,我們也不能迷信和盲從。前人的經驗對于我們而言,只能說是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決不能作為我們做事直接的行動指南。一切都需要依據當下的條件考量,來制定自己的策略。過去的經驗僅僅是參考。

或者說,當以往的經驗失靈時——經驗一定會失靈,我們需要打破“經驗之墻”,靠自己踏實的行動去不斷試錯,不斷地調整,找到那個正確的方法。在未來,經驗的局限會被不斷地放大,沒有什么模式是能讓人拿過來一勞永逸地依靠的。經驗對于人的頭腦而言,永遠不是永恒的保護傘,它有自己的保質期。

三、“過去的成功”與你的關系

昨天的成功,很可能會為你挖好明天的墓穴。近幾年,我在內地結識了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和公司高管,聽他們講自己過去的故事,感慨崛起的不易,吐槽那些離奇的經歷與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得不承認,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后,都自有其成功的道理。但是,他們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曾經出現了或輕或重的停滯不前,甚至遭遇重大危機的情況。究其原因,很多人都被往日的成功經驗絆住了手腳,以至于做出了嚴重的錯誤判斷,才使自己及公司陷進了絕境。

一位廣州的民營企業家說:“我20世紀80年代初辭掉單位的工作下海做生意。那時候最賺錢的買賣是什么?當然是跑到廣東搞批發啊,服裝,電器,有什么買什么,一買就是幾車皮,拉到北方有的是人要。我生意的第一桶金就是這么來的。但是10年后再這么干就不行了,我第一次生意失敗就是因為在90年代的市場環境中仍然沿用80年代的思路,以為只要有價差就能賺錢,卻忽視了用工成本的問題。90年代是什么時代?是一個拼人工成本的時代,發財的都是一些在沿海地區設廠的。到今天呢?這些拼人本成本的企業又不行了,現在是拼產品性價比的時代。所以說,企業家最害怕講過去。如果活在過去的影子里,你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企業家是這樣,生活中的個人也是如此,不論昨天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對今天都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如果你幻想用過去的輝煌來預測今天,筑就未來,那你可就打錯算盤了。有句話說:“昨日的成功,今日的資本,明日的墓穴;昨日的失敗,今日的教訓,明日的涅槃。”過去的成功往往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敵人,是你更加成功的阻礙。

你有沒有“信念頑固癥”?

美國學者安德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先為每位參與者講述一個錯誤的信息,然后讓這些人列舉支持或者反對的理由。實驗結果顯示,越多去闡釋支持理由的人,在正確答案公布之后,越會傾向于他之前支持的錯誤信息是成立的,對剛才的判斷表現得很固執。

這種現象,安德森教授將其稱為“信念頑固癥”,或者是一種“過度自信現象”。意思就是說,成功的人在走向成功之后,即使新的客觀事實已經否定其成功經驗在現在的正確性,他們仍然會相信自己昔日的做法是正確無誤的,不認為應該拋棄它們。

雖然類似的問題在以前確實是那么解決的,但這種做法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可能不再適用了,可他們往往會固執地堅持這種做法,就像在守護一種神圣的信仰一樣絕不動搖。

對這種現象,我的總結是:“自以為是”的人會帶著自己的聰明和頑固走向墳墓。

2007年,手機業的霸主諾基亞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其銷售額占到全球手機銷售額的40%,這是一個一統天下的成績。與此同時,蘋果手機上市,谷歌開始研發安卓系統。面對功能性與時尚性兼于一體的新一代手機的誕生,諾基亞的高層們不屑一顧。他們認為蘋果手機不過就是一個“新玩意”,火不了多久,也成不了氣候。

他們都覺得當下最重要的對手,依舊是勁敵摩托羅拉。諾基亞的工程師們也對蘋果手機進行了全面測試——“這么不堅固的手機,誰會買呀?這一定沒有未來……”在諾基亞一個廣為流傳的廣告中,更是用盡了筆墨嘲諷蘋果手機:它僅僅是輕,可真不實用。

當時許多人都認可這種想法和觀點,傳統認知依然是堅固的,大家不都是喜歡堅固的手機嗎?蘋果怎么可能撼動諾基亞的王者地位呢?手機一定要經得起摔打,這是人們的經驗,所以諾基亞的戰略制定者活在過去的成功中走不出來,沒有看到未來的趨勢。于是現在,蘋果手機徹底顛覆了我們的生活,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成了市場的主流,諾基亞則不得不在這個新的時代插草賣身。

卡爾·波普爾說過這樣的話:“任何時候,我們都是關閉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而已。盡管跳出去只是一個更大的囚徒框架,但是也畢竟比以前寬敞很多。”過去的認知深深影響著我們今時與未來的判斷,塑造著我們的洞見力,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型。

那么面對自己的過去,你能從容地跳出來嗎?

不要睡死在過去的成功模式中

當然,成功者自有其成功的道理,過去的成功都有它的必然性,是不能否定的。問題是,如果我們在思維層面無法實現“自我突破”,就會形成對思考的遮蔽,對創造性思考的忽視,以及對事物本質的敏感。這時,我們過去成功的事情反而容易成為未來失敗的原因。成功的最大副作用,就是會讓人覺得過去通行的原則同樣也適用于將來。

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IBM,那也是一家和諾基亞一樣在世界上被稱為巨無霸的公司。它的稅后凈利潤一度達到65.8億美元,在當時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使無數同行眼饞嫉妒。其中,PC機的銷售份額占據市場的80%。不過單單就利潤來講,PC機占IBM公司整個的體量很小。一直以來,IBM的主營業務還是大型機。

不久,大型機業務負責人埃克斯榮升為總裁。他堅定地認為IBM的前景不可估量,特別是大型機。未曾想,IBM沒過多久便陷入巨大的經濟危機。究其原因,是IBM公司的管理層不顧市場趨勢的變化,依舊將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型機上,對個人電腦一如既往地持輕視態度。埃克斯與IBM所熟知的這個世界正在他們眼前急劇變化,但他們依舊認可過去的經驗,在過去成功的輝煌中故步自封,為自己掘下墳墓。

深入探究來看,很多成功者在功成名就之后,習慣于復制原有的經驗,從而導致后來的失敗。有一些成功者過于樂觀而盲目地活在昨天的成功模式中,局限于已知世界形成的經驗模式。比如實體店的傳統線下模式,在電商時代遭到了致命的打擊。因為不想轉型,堅信可以熬過冬天,結果還沒挺過深秋就已經死掉了。

這說明,過去的成功,有時恰恰就是你未來的陷阱。

有一個旅行者在半路碰上兇神惡煞的強盜。他不得不沒命地向前跑,而強盜們也在后面拼命地追。跑著跑著,一條大河攔住他的去路,萬幸的是,旅行者發現了不遠處的一只獨木舟。靠著獨木舟,旅行者逃脫了險境,強盜追到岸邊再也找不到別的船,只能繞路過河。劃過岸的旅行者便認為這只獨木舟是救命船,無比重要。若是再遇到河流,一定還能派上用處,絕對不能丟失。

于是,他將獨木舟從水里拉上岸,拖著它繼續趕路。因為獨木舟十分沉重,所以他的速度非常緩慢,不久就被繞路的強盜追上。被殺之前,他看著獨木舟,絕望地嘆息道:“曾經救了我命的東西,現在又要了我的命啊!”

這個案例就告訴我們:那些過去讓你成功的東西,將來極有可能把你害死。我們都需要鼓起勇氣和決心,超越過去,著眼現在。別用昨天的經驗來看待今天,要立足于當下具體的情況,做出最符合形勢的決策。

贏得未來的前提,是放下“自以為是”

我的導師曾經這么跟我說:“一個人18歲時覺得自己很聰明,這是好事,說明他有冒險的沖動,教訓會讓他成長和成熟;可一個人28歲時仍然覺得自己很聰明,那就是天大的壞事了,因為這是自以為是,一定會讓他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的聰明人喜歡冒險,不斷嘗試新生事物;有的聰明人則喜歡守株待兔,妄想用以前積累的經驗搞定未來的一切。但現在已經不是守株待兔的時代,現代社會的節奏飛快,信息日新月異,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斷向前的。在不同的時刻,人們有不同的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人們又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所以我們用來思考和做事的條件一直在變,不僅要找到屬于自己的“獨木舟”,更不能守住那個獨木舟不放手,要放下一切“自以為是”的聰明,要對現實的變化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就像在教育領域,我們不能用管8歲孩子的方法教育18歲的孩子,也不能用教育18歲孩子的方法和28歲的孩子談心。放到成人世界中,這個規律也是適用的。

成功學大師李踐說過:“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遠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我對成功學的好感不多,但李踐的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成功和失敗永遠都是相對的,這是思維的辯證法,也是現實的真實寫照,是一個人洞察世事、做出判斷與決策的一種基本邏輯——要動態地看待過去與未來。

即,我們要原諒已經過去的失敗與羞辱,也不要沉醉于已經過去了的成功與光輝,因為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種遮蔽的特點,很容易陷入“所知障”——我們過去的成就,可能是未來的障礙。給我們帶來麻煩的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我們以為知道,實際卻并非如此的東西。

四、不要讓未來的失敗,抱怨今天的自以為是

在一次給下屬的培訓中我說:“你今天做出的每一個判斷,未來都會買單。”未來是什么?是每一個今天的疊加!你今天每分每秒的任何一個思維的火花、沖動或理性的決定、對事物的看法和印象,都在時刻不停地塑造著你的未來!

今天你是沖動的,明天你會為沖動付出代價;

今天你是理性的,明天你會收獲理性的成果;

今天你是低調的,明天你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今天你是犀利的,明天你會受益于自己的直觀和直接;

今天你是自鳴得意的,明天你會因為得意而忘形,吃到相應的教訓。

香港才貫中西的才子陶杰在讀到納蘭詞《人生只道是尋常》時大有感觸,他在自己的散文評論集《殺鵪鶉的少女》中寫出了這樣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現:什么時候出國讀書,什么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么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云千檣,你做出抉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這段話生動地描寫了今天的一個普通舉動對未來的巨大影響。命運這個“東西”,聽起來朦朧又夢幻,你覺得難以預測又捉摸不透。但實際上,你的未來更多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今天的因會收獲明天的果。因此,你必須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現在,你還覺得自己是一個“聰明人”嗎?

今天,你討厭“昨天的自己”嗎?

最近幾年,有一段“雞湯文”在微博上特別火:“你不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你現在過得不好,是因為你以前不努力。你以后過得還不好,是因為你現在還不夠努力。所以,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

仔細想一想,這段話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現在的生活,不正是之前的生活態度帶給我們的回報嗎?愚笨無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無知卻還自以為聰明,自我感覺良好。一個人的失敗并不是由于無知造成的,恰恰相反,失敗經常是由“自以為是的聰明”導致的。因為自覺得聰明,就會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忽視了眼前的困難,對真正的問題缺乏警覺。最后,也就錯失了解決問題的大好時機。

大學時,我們會看到許多同學都在虛度光陰,聊天喝酒玩游戲,只有少數人在發憤圖強。有意思的是,虛度光陰的經常是一些覺得自己頭腦聰明的家伙,天天在教室熬夜背單詞、做練習題的往往是人們眼中公認的“笨蛋”。然后在畢業時我們又發現,那些默默努力了4年的“笨蛋”考上了重點大學的研究生,為人生謀到了非常好的機會,那些無所事事的聰明人則一臉茫然地走出了學校大門。

再看看和你一同入職的同事,有的人十分聰明,懂得如何獲取現時的安穩,不學習,不上進,只求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樂得偷懶;而有的人則干盡苦活累活,不斷地探索,不斷精進自己的職業技能。在人們眼中,前者真聰明,拿著不低的薪水,卻只付出后者的幾分之一;而后者真笨,工資不見增長,卻每天累得像條狗。

有的人為此得意地說:“老板又看不見,人事經理也不知道,干嗎那么賣力呢?”

他們自以為洞悉生存的奧秘,但是幾年后,差距就顯現出來了:擅長偷懶的聰明人還在拿著微薄的工資,而勤快的笨蛋已經成了他的上司,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職業生涯也達到了更高的高度。

相對于今天,未來是虛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所以,把握好今天的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做一個不聰明的人——自以為笨,才是真正的犀利。因為能意識到自己的笨,才不至于迷茫而焦躁,不迷茫,才能瞪大眼睛觀察,沉下心思考。

我有一位發小,現在是一家世界級公司在大中華地區的市場部項目總監,風光無限,事業有成。但十幾年前他剛到上海發展時,情況卻是慘不忍睹,和今天完全不能比。當時,他在一家出口公司做最底層的文員,月薪僅有幾百塊,經常工作到夜里12點,連周末都在拼命地加班,活得像一只匆匆忙忙的螞蟻。

在人們眼中他是個死腦筋的笨蛋,似乎腦子總是慢別人一拍,做事情總是揀最不討好的去干。他對工作無比負責,又相當的踏實,拼盡了全力,做出了業績,也從不向上司要求升職加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數年后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第二份工作不再是底層的文員,而是公司的中層干部。再過幾年,他已經躍身于這個行業的精英人才,成為諸多大公司爭相高薪聘請的高管級人才了。

這是不是每一位努力的奮斗者最好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怎樣得來的呢?當失敗者抱怨過去自己的錯誤時,他們中間有的人一定會這樣想:假如當時我不那么心浮氣躁、自以為聰明就好了!可要想避免自以為是的聰明,就必須先讓自己適當地成為一個笨蛋,變得愚鈍一些。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福不唐捐”,這四個字引申出來就成了一個流行的說法:功不唐捐。也就是說,要在今天實實在在地去付出,因為每一分付出都不會白白浪費。或許回報不見得會在當下以我們最想要的方式出現,但是命運一定會給我們兌現回報。

區別就在于,你是否能在今天一眼便看到未來的回報,并對此抱有足夠的耐心?

生活中很容易讓人喪氣的一點是——現在所付出的努力,也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現效果。這也是人們爭相當聰明人而不愿做笨人的原因。比如多學一門外語、考研、為事業打基礎等,因為見效慢,所以不受聰明人的喜愛。但恰恰是這些見效緩慢的事情,是我們最不應該忽視的。

如果你現在什么努力都不做的話,那么在未來就會發現,那些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在千方百計地證明它有多么重要:

你想跳槽去的好公司需要你精通一門外語;

你苦等多年的晉升機會要求你必須有MBA的學位;

你做夢都想獲得的公司股權要求你這些年來必須做出過很多不要求回報的犧牲;

……

而你,一次都沒有做到過!你在過去沒有看到今天,在今天也沒有看到未來。你的頭腦并不犀利,對事物的判斷力也并不及格。

未來不是想象出來的,是踏踏實實干出來的

這兩年國內很多人喜歡網絡紅人Papi醬,她很成功地通過視頻自媒體的形式在互聯網上造成了轟動性的營銷效果。她的視頻幽默中不乏深刻,搞笑中不乏哲理。在她最紅的時候,估值高達3個億,有各種風投機構想對她投資,并且拿到了2200萬元的貼片廣告。談到自己的經歷時,她坦承自己在12年間兜兜轉轉,人生也走了很多彎路,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

“我心里隱約地知道自己能干一點事,雖然真不知道會是什么。雖然今天的我,肯定不是我來北京時想要成為的那個,可也就是這12年間的每個選擇和決定,讓我活成了今天的樣子。”

沒錯,誰能知道你未來到底會成為什么樣子呢?但有一條人人都無可否認:今天的我們是由過去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塑造的。Papi醬在學校讀書時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憑借喜劇的才華紅遍全中國,正是她對每一條視頻內容近乎苛刻的認真,以一種謙虛低調同時又實干的姿態對夢想每一次的全力追逐,才撞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有了今天的成功。

凡是這樣的成功者,他們從來都不會“自以為是”,當然也不會“自以為非”。他們在今天可以看到未來的景象,也能看見如何成就未來。一個人的未來是怎樣的,不能單憑想象,也不是由人的智力水平決定,更多的是靠“今天你都干了些什么,干得怎樣”來決定。你應該放下的是智力的優越,踏實地把握好現在,只有現在做得完美,未來才有可能是完美的。

《霸王別姬》剛開始的時候,小癩子帶著小豆子逃出戲班,看著名角兒唱戲,他問:“我什么時候才能成角兒呢?”答案就是,要想成“角兒”,不是憑幻想,而是憑借一天又一天地吃盡苦中苦。

所以:

你渴望明天能掙到1000萬,就不要以為今天自己可以隨時去旅行;

你渴望明天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就不要以為今天自己可以玩著把手中的工作做好;

你渴望明天能腹有詩書氣自華,就不要以為今天自己可以隨意浪費太多時間。

未來不是橡皮泥,無法任由我們隨意地塑造成形——天才也不行。所以,當你今天像“聰明人”一樣行事時,往往意味著明天會丟失很多重要的東西。很多人面對未來,都自以為勝券在握,但當未來真的發生時,他們卻開始“后悔當初”。必須從一開始就如履薄冰,認真地對待當下的每一個問題,才能為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你覺得愚鈍的人,也許才是對的

現實中我們都知道,一些大家瞧不上的笨方法,卻可能正中問題的要害,一些大家都認為聰明的做法,最后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所以,愚鈍與聰明的對比其實不在于思維是否活躍,想法是否具有創造力,而在于一個最重要的標準:

能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阿誠是一名廣東人,他剛到美國時就住在洛杉磯東部的富人區。但他一有時間就跑到唐人街,和同胞吃飯聊天。每當這時,他就會新鮮感十足地點評自己見過的每一個美國人、歐洲人或其他族裔的人。

他用嘲諷的口吻說:“兄弟們,努力吧!我們總不能把這個世界拱手讓給那些笨蛋。他們做事行事太愚鈍了,完全就是缺心眼嘛!”

在他看來什么是愚鈍的事情呢?他說自己的鄰居是一個有錢的白人,住著一棟大別墅,別墅前面就有很大的一片空地,結果那個白人仍然下班回來,開著車繞很遠的路,從自己家門口的大空地經過,再從街后繞過去,把車停到別墅后邊社區劃定的停車場。每天一走一回,在這件事情上就浪費了十幾分鐘。

“那個家伙太笨了,腦子一點都不活,把車停在前面的空地不就行了?那里又不妨礙別人走路,誰敢多說什么?”

是啊,的確有不少人的行為在我們眼中顯得很笨,你看到這種很笨的人,會是什么想法?也表現得像阿誠這么夸張嗎?那個白人的做法真的十分愚蠢?事實的真相是,如果他違反社區關于停車的規定,即便暫時給自己帶來了方便,時間久了也會引來更大的麻煩,大家紛紛效仿,社區就會失去秩序,最終受害的也包括他自己。正因為他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所以從一開始守規矩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因此,他看似愚鈍,實則犀利。

還有一些“公認”的笨人,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現得不是那么“頭腦靈光”,但最后卻讓我們大吃一驚——在智力的競賽中,也許他們被聰明人嘲笑了整場,但最后證明他們從一開始就對了,而別人不是錯的,就是和正確尚有距離。

我的合伙人史密斯先生就有過類似的經歷,他說:“很多人都喜歡嘲笑別人,在公眾場合,在集體討論中,聰明人喋喋不休,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吸引眼球的想法。這時笨人發表了一個看法,聽起來蠢極了。大家都哄堂大笑,就像在看一只智力低下的小狗。可最終的事實如何呢?我們驚訝地發現那個笨蛋的方法是最經濟實惠的。”

在一次戶外廣告的方案討論中,史密斯要求團隊成員盡快拿出一個最優方案——廣告牌放到哪個位置才是效果最佳、相對成本又最小的?部下紛紛建言獻策。有的人認為在路邊修建風格奇特的牌子,還有的人認為應該在大樓上打廣告,這些方式都比較引人注目,同時花費也不大。

“大家都在這么做,這是一個好方法!”

“我們還可以搞成移動式的,這是一個好點子!”

“不管怎么說,頭兒,還是你定!”

這時項目團隊中很不起眼的比克·哈姆聲音弱弱地說:“難道不能把廣告承包給公共交通運營公司嗎?我們只需支付一筆錢,設計一個海報,其他什么都不用做,但是全城都能看到我們的廣告。”

所有人都閉嘴了,因為這是平時人們眼中最蠢的比克·哈姆發出的聲音,但他的觀點此時聽起來蓋過了其他建議,成為最具可行性的一個方法。從此以后,沒人敢再瞧不起哈姆,而他也成為史密斯團隊中的重要一員。

最笨的方法卻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所以,本書所講到的“犀利”與智力或聰明無關,它所倡導的是一種洞見本質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一種直觀的智慧。永遠不要把別人當作傻子,因為一個看似很傻的人可能看問題卻很直觀,能夠十分犀利地洞察一個問題的本質,找到最正確的方法。相反,許多看似聰明的人在一些重大問題的判斷上卻很糊涂。

比如前幾年非常流行的電視劇中許三多的故事。在《士兵突擊》這部劇中,普通士兵許三多不會說話,性格又較為溫和與懦弱,但他卻是劇中活得最犀利的一個人。他的犀利不是通過外在的鋒芒,而是內心的洞明、堅定和堅韌來體現。他始終用一種“最笨”的方法去實踐理想,絕不動搖地奔向目標。和他相比,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聰明外露和不夠堅定。

一個人如果每天都懂得如何彎腰、用力蹬地的活著,他其實已經看見并找到了生活最本質的東西,他就是一個非常犀利而且具有力量的人。

愚鈍的贏家——聰明強壯未必就能成功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從一座村子里找到了兩個人,一個愚鈍且軟弱,一個聰明且強壯。然后,他找了一塊兩英畝左右的空地,給他倆同樣的工具,讓他們比賽挖井,看看誰最先挖到水。

愚鈍的人接到工具后,二話沒說,便脫掉上衣干起來。聰明的人稍作選擇也大干起來。兩個小時過去了,兩人均挖了兩米深,但均未見到水。聰明的人斷定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他覺得在原處繼續挖下去是愚蠢的,便另選了一塊地方重新開挖。愚鈍的人仍然在原地吃力地挖著。又是兩個小時過去了,愚鈍的人只挖了一米。而聰明的人又挖了兩米深,還是沒見到水。可愚鈍的人仍然在原地吃力地挖著,而聰明的人又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就又選了一塊地方重挖。又是兩個小時過去了,愚鈍的人挖了半米,而聰明的人又挖了兩米,但兩人均未見到水。

這時,聰明人泄氣了,斷定此地無水。他放棄了挖掘,離去了。而愚鈍的人此時體力不支了,但他還是在原地挖。在他剛把一锨土掘出時,奇跡出現了,只見一股清水噴涌而出。

實驗的結果很明顯,愚鈍的人獲得了勝利。這個人后來就總結說:“不管做什么事情,智商都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聰明強壯的人未必就能做好一件事,因為有時成功需要的是一種近乎愚鈍的力量。可是很少有人能領悟到這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炉霍县| 布尔津县| 会泽县| 保定市| 德庆县| 桐城市| 曲沃县| 衡南县| 星子县| 黑山县| 龙岩市| 平阴县| 沙河市| 龙南县| 达孜县| 克东县| 大足县| 孟连| 松溪县| 宝丰县| 昔阳县| 象州县| 天水市| 建宁县| 海淀区| 洞头县| 新安县| 常宁市| 白玉县| 平远县| 鹿泉市| 阳城县| 大丰市| 乌拉特前旗| 桐城市| 赣榆县| 龙游县| 从化市| 德保县| 灯塔市| 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