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史綱
- (英)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 21字
- 2019-01-04 01:53:38
List Ⅰ The World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Mankind
第一輯 人類出現以前的世界
第一章 地球所在的空間與時間
The Earth in Space and Time
地球所處的空間
在我們人類的眼里,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緩慢旋轉的球體,可從整個宇宙的角度來看,它又是渺小的。
宇宙其實是一個真空的環境,什么都沒有。在這片真空中,分布著一顆顆發光發熱的球體——恒星。之所以叫“恒星”,是因為人們覺得它們是永遠靜止不動的。事實上并非如此。它們都在緩慢移動,只不過這種移動不為人們所察覺罷了。不過,對比幾十個世紀以前埃及人繪制的星象圖,人們會發現現在恒星所處的位置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不過,即便如此,人們也依然習慣用舊有的名字——“恒星”來稱呼它們,以此來和行星相區別。這些恒星之間相隔遙遠,這就是人們察覺不到其運動的原因。而也正是因為相隔遙遠,這些巨大的、發光強烈的星體即使我們用最先進的望遠鏡來觀察,也不過是一些發光的、有明有暗的小點。
在諸多恒星之間,也不完全是真空。如果我們把一臺望遠鏡定格在一顆恒星上,會發現在它的周圍飄浮著范圍廣闊的云霧一般的塵埃。事實上,這些塵埃是那么稀薄,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計。
在諸多恒星中,離我們最近的一顆就是那個看上去像巨大火球一樣的太陽。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是9300萬英里。太陽看上去和我們肉眼見到的其他恒星很不一樣,這是因為其他恒星都沒有太陽離我們近——可是9300萬英里依然是個讓人難以想象的數字。光每秒傳播18.6萬英里,從太陽出發抵達地球,需要8分鐘,而一顆毛瑟步槍彈,如果保持剛出槍口的初速度的話,則需要7年才能來到地球上。其他恒星呢?除了太陽,離地球最近的恒星距離地球有4光年之遠,而現在天文學家已知的宇宙最遠的恒星,已經在幾億光年以外了。

與地球相比,太陽的體積、蘊含物質數量都極為龐大。做一個比較,如果說太陽是一個直徑9英尺的球,那么地球就只是一個直徑1英寸的小家伙,兩者之間的距離為322碼。月亮呢?它只能算是一個離地球30英寸的小黃豆粒。太陽是一個熊熊燃燒的氣體星球,它98%的質量都是氫氣和氮氣,剩余2%才是鐵和其他元素。可是從總物質含量來看,它卻是地球的30萬倍重??吹竭@些數據,我們就不難想象宇宙中星體之間空間的廣闊和寂寥了。
圍繞太陽運行的,不僅僅是地球,還有其他行星。這些星球不會發光,之所以明亮是因為反射了太陽光的緣故。行星都在不斷運動。還用剛才的那個比擬,距離9英尺太陽最近的兩顆行星是水星和金星,它們距離太陽分別是124碼和230碼。第三位的是地球,比地球更遠的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們距離太陽分別是488碼、1672碼、3767碼、6169碼和9666碼。在這些行星之間,還有無數更加細小的顆粒漂浮,它們就是小行星。此外,就是一些氣體、塵?;蛘咤缧侵惖?。除了這些天體,宇宙之間的虛空還是冰冷而毫無生機的。至于剛才提到的離我們第二近的恒星,在這個比例模型中,在40000英里之外,其他恒星則在幾億和幾十億英里之外呢!
告訴人們以上相關知識的科學是天文學。通過它,人們知道了什么是恒星和行星??墒牵唧w研究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的知識,就不再是天文學,而是地質學和地理學了。下面再回過頭來仔細看看我們腳下的地球。
地球的直徑不足8000英里,表面粗糙。高聳的部分是山脈,低洼并聚集大量水分的地方是海洋。海洋最深部分大約有5英里。這個數字和地球體積相比,是非常渺小的。包裹著地球的是一層薄薄的大氣層,離地面越遠,它越不能支持生命的存在。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乘坐熱氣球或者攀登高山來具體體驗。地球表面20英里以上,空氣就不復存在了。飛翔的鳥類最多能夠飛4英里高,而大部分小型鳥類和昆蟲,則不能在這個高度存活,至少它們會失去知覺。載人氣球最高能夠升到7英里的高度,那已經是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再向高空進發,那就需要一些專用的小型試驗飛行器了。
生命存在的范圍很狹窄,只有在地面以上4英里、地面以下幾百英尺內和海水里才有生命活動。除此以外,我們不知道哪里還有生命??茖W家認為在火星或其他行星上會有生命,可那還沒有得到證實。
地球的形成
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已經通過研究得出了大量關于地球起源和地球年齡的知識。
按照流行的說法,在很久以前,大量飄浮于宇宙空間的氣體和塵埃受到相互之間引力的影響,開始慢慢聚集。這些物質越聚越密,最終形成了中心星體和它的屬下們,這就是太陽和環繞它的諸多行星、衛星。在內部引力作用下,太陽的溫度越來越高,最后終于爆發成了現在這個火球的樣子。
地球和月球是原本互不相干,只是因為引力影響而湊在一起的嗎?這個在本書編寫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定論。也有人認為,月球其實就是地球的一部分,只不過是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地球罷了。具體情況是什么?這需要科學進一步考證。
幾十年前,科學家普遍認為太陽和行星們是在不斷冷卻中的,因為隨著太陽內部燃料的逐漸消耗,它自然要冷下來,自轉的速度也會降低,隨之而來的是太陽系的衰落——也許到那個時候,一個白天會和現在的一年一樣漫長。當冰冷的太陽一動不動地懸掛在天空中時,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會被凍死。
現在,科學家們有了新的發現。太陽中的燃燒物質——氫的確會越來越少,但要燃燒殆盡至少還要幾十億年之久。即便燃燒盡了,太陽中的能量反應也會變成另外一種新的形式,那將會散發出更強大的熱量。所以,那時候地球將不是被凍死,而是被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