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說:“每個人都喜歡別人同意自己”,沒錯,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人類在吃飽喝足之后,最需要的就是社會的認同,所以,大家都喜歡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所謂志同道合,就是雙方之間能夠得到認可,得到同意。所以學說話,就要學會同意別人的說法。
NO.1學會尊重對方的觀點
孔子提倡人要到做到“禮、儀、仁、知、信”,即做人的基本原則就是自身修養好,懂得尊重別人,講禮貌,誠實守信,這也充分說明了,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學會尊重別人,而尊重的前提就是要學會認同,所以,同意別人的說法,是學說話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這也是人們的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無論在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還是鄰里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哪怕是陌生人之間,都要學會相互尊重。尊重對方的工作性質,志向選擇;尊重對方的個人隱私,語言形態。俗話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的人,要時時刻刻關心他人的存在,在談話中善于換位思考,領悟他人所表達的意思,從而了解和尊重對方。
從另一個角度講,學會同意別人的說法,就是尊重他人的一種體現,是一種素質、一種智慧和一種胸懷。它體現了理解、信任,團結及平等。同意別人的說法,不僅可以給對方增加自信,給對方增強力量,還等于尊重自己。同意別人的說法,并不等同于同情、憐憫,更不是賞賜,而是在尊重別人的同時尊重自己,因為談話中的認可,通常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
認可也需要技巧,尊重也需要勇氣。尊重曾經對你有成見的人,才能消除誤解;尊重曾經批評過你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尊重在競爭中獲勝的人,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尊重能力比你強的人,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尊重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人,才能使自己積累更多的財富。以尊重為基礎的同意,是平等的、開放的、積極的,也是友善和共贏的。
NO.2巧妙利用自我認同理論
人是社會的一員,有著社會性的特征。人在生活中總是需要被認同的。現任劍橋大學教授的吉登斯致力于社會學的研究,是英國著名的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他曾對社會學史上各種流派做過系統的批判性的考察,并認為那些具有自我認同的人是能夠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有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并在追求和接近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以及通過這種認同來鞏固信心和自尊,并擁有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需要與情感。
打小時候起,我們就希望得到認同。小時候,我們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我們最愿意聽到的是父母對自己說“你最棒了”。上學之后,我們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許,我們努力學習,取得高分,除了希望父母高興以外,更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獲得老師的關注。進入青春期,我們開始有自己的朋友,我們希望自己的做法或是想法能夠得到自己姐妹或兄弟的認同,并且尋找的朋友都是趣味相投的。上班之后,我們是希望得到上司、老板的認同。我們辛苦的加班,熬夜做設計是希望得到客戶的認同、受眾的認同。
可以說人在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這一過程中,或多或少是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贊同的。第一步就是從說話開始,人與人第一次見面,總要寒暄,總要有所表達。無論是朋友之間交談,或是面試時的應答,更或者其他任何情況,人都是處于一種人際關系之中的。因此說話是必須的,贊同他人說法這一做法可以說是拉近彼此之間距離的有效方法。無論是表達有相同愛好,或是其他相同經歷,更或者是贊同某種看法、理論,都算是贊同,表達出你們之間的共同點,為之后的談話打下基礎。
1984年里根為了競選總統,與對手蒙代爾進行電視論辯。在論辯中蒙代爾自恃年輕力壯,竭力攻擊里根年齡大,不適宜擔此重任。而里根卻并沒有想蒙代爾那樣利用對方的劣勢來進行抨擊,相反他只是針對蒙代爾所提到的自己的劣勢來進行回答,他提到:“蒙代爾說我年齡大而精力不充沛,我想我是不會把對手年輕、不成熟這類問題在競選中加以利用的。”這一絕妙的回答立即博得全場的熱烈掌聲。最后,選民們接納了里根。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也沒有必要為了獲得勝利而把對方的缺點暴露出來,這樣只會使別人覺得自己在耍伎倆。我們只要承認自己的不足,贊同他人的觀點,反而會獲得別人的認可。
因此做一個贊同者,是學說話的前提。每個人心里都存在著被認同的心理,“自我認同”存在在對話雙方。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人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之后,會逐漸產生更好層次的需求,比如尊重需求。人們通常會在各種場合用各種形式來實現這一需求。談話,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交流方式,往往也會成為人們實現尊重需求的一種方式。只有當對方的這種需求得到了滿足,他才會轉而聽取你的想法。所以,想要對方能夠接納自己的意見,那么首先自己要接受對方的意見,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認同他的看法的,進而產生聽你說話、接受你的說法的欲望。
最會說話的人,通常都是懂得如何贊同對方看法的人。這樣的人往往會仔細尋找談話內容中的相同點,然后就這一相同點進行交談,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對他的認同,這樣談話才會很順利,雙方也很愉快。
No.3在信任和寬容的基礎上做一個積極的贊同者
從小到大,我們總在渴望別人的認可和喜愛。我們曾經渴望父母、老師、同學的認可與同意,渴望戀人、友人和上司的認可與欣賞。然而,能夠主動認可別人的人卻并不多,很多人都喜歡標榜自己的意見,喜歡展示自己的觀點,喜歡在談話中“獨占鰲頭”,而不是符合、同意別人的說法。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總是很難和別人溝通和交流主要愿意,因為他總是否定別人、肯定自己,又有誰愿意和一個不停地否定別人而不是同意別人的話語的人長久的交談下去呢?
不要說自己不會認同別人,那是因為你心里一直排斥這種認同。很多人會擔心,如果自己和別人一樣了,如何凸顯出來,如何標新立異,如何讓自己受到老師或是領導的注意。但是也不要忘了,當你一個人被凸顯出來的時候,產生的或許不是鶴立雞群的驕傲,而是孤獨無伴的痛苦。
所以,別說你喜歡不喜歡交談的對象,也別說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先學會同意對方的說法,才能夠繼續交談,哪怕接下來你要說的話是“但是”,至少也先給了對方一定的肯定,這樣,談話才能夠繼續下去,交流才能夠順暢愉快。不要說你和對方觀點不同,不要說你欣賞這個人,要學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要學會先同意對方的說法,哪怕你并不欣賞這個人。
要同意對方的說法,更好地與人交流,先要學會信任對方。信任是有效交談的基礎。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在我們剛剛進入社會之時,大都會信任談話對象,并且愿意坦誠相待,然而,隨著在社會里磕磕絆絆、摸爬滾打,我們開始學會了懷疑,學會了提防。在談話中,學會了疑慮重重、緊閉心門。試問,如果你不信任對方,又如何去接納對方的觀點,同意對方的說法?
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是的,有多大的胸懷,就有多高的境界;有多高的境界,就能干多大的事業。在談話中莫不如此,信任對方,并且寬容對方,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溝通和了解,才能夠將談話進行到底。
當然,這里的信任和寬容,并不是說不加思考、不加分辨的接納對方,而是說,在談話的最初,要以信任和寬容為起點,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接納積極的信息。寬容是一種非凡的氣度,是對人對事的包容和接納,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和心靈的豐盈,你對別人寬容了,世界也就向你敞開了。
只有以信任和寬容為基礎,才能在遇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時,不在頭腦中迅速思索如何反駁,而是尋找共同點,然后迅速展開拓展和修正。
積極主動的聽,然后主動地去同意對方的觀點,認可對方的談話,這樣才能使對方感受到你的欣賞,對方才會產生繼續說下去的欲望。感同身受地聽,設身處地地想,真心誠意地積極的認同,而不是敷衍應付地贊同,才是一個真正積極的談話者,才能實現一次真正有效的談話。
跟蔡康永學說話:牢記贊同三原則
原則一,及時點頭認可對方。
當對方看到你的點頭,會感受到你的認可,會有繼續說下去的信心,也會認為你在認真聽他所說的話。相反,如果對方說了一大堆了,但是看到聽話的人完全沒有反應,會使說話人產生挫敗感,不愿再繼續說下去。
原則二,全心投入不走神。
交談時,最好保持與對方的目光接觸,必要時,配合適當的的姿勢與手勢,以表達對對方的理解和贊同。談話過程中,對方最忌諱的就是自己說話可是別人沒有在聽的這種情況,這會使對方瞬間失去說話的欲望。并且如果你沒有認真在聽,那么你之后就算贊同對方的觀點,對方也只會覺得你在敷衍,并非真正的贊同。
原則三,適時的插話。
培根曾說:“打斷別人,亂插嘴的人,甚至比發言者更令人討厭。”我們從小也被教育到不要插話,那樣顯得不禮貌。但是我們會發現,適時的插話既可以表明自己在聽對方的談話,也能體現自己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我們要注意,插話插的不是反駁的意見,而是與話題相關聯的問題。這樣也算是一種贊同。
課外輔導
如何從心理上實現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的同意與認可?
要想真正從心理上同意對方,一定要去掉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概念,指嬰兒在判斷和行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與感情的強烈影響的傾向。嬰兒很難離開主觀感情去客觀地判斷與理解事物和情境,他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來推理外在世界,不注意對方的意圖而回答問題。皮亞杰把這種嬰兒時期的思維特征稱為自我中心主義。皮亞杰還提出,嬰兒在十八個月之后,就會發生“脫離自我中心”的心理過程,這時兒童的身體、動作就會參照其他事物來做出反應和改變。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地發生“脫離自我中心”的過程,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那些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首先要改變自己。”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要從心理上做到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的認可與同意,就要做到不以自我為中心,不要把“我”當成最重要的,要把使用頻率最高的“我想”、”我認為”,改成“你覺得呢,你看呢”。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脫離自我中心”,學會和人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