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民間注疏的力量 深入中國文化
唐代以后,翻譯佛經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剛經》卻以注疏、釋論的形式,持續影響著中國文化。不知不覺間,《金剛經》已經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雜瑣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虛,成為中國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指南了。
古代印度文化崇尚細膩深刻的思辨,這也是佛法精深的根源。但細膩過頭就成了煩瑣,不勝其煩的印度人民最終把紛繁至極的佛法拋進了歷史的塵埃。佛法傳到中國,卻駐扎了下來,生根發芽,最后枝繁葉茂。
如果說佛法的“主根”扎進中國文化土壤離不開轟轟烈烈的譯經大業,那么“根須”進一步的深入卻是靠千余年來的注疏、釋論。尤其是對《金剛經》的注解,從它的譯本問世以來就沒有停過,并且一直持續到現在。因此,《金剛經》在中國的根基已經相當深了。
注經雖然不是外來文化,但早期的佛經注疏卻深受印度注經的影響,紛繁復雜,前后重疊。這種狀況直到僧肇寫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才被改變。僧肇是鳩摩羅什的弟子,并且在鳩摩羅什來長安之前就已經是漢地著名的法師了,所以能夠寫出第一本中國式的《金剛經》注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他從兩點上突破前人的經注,開創了具有中國風貌的新式注疏。
第一,依照中國傳統的注經方式,將獨立成篇的印度式經論改成了經文之間的雙行夾注。這讓讀者一下分清了哪些是經文,哪些是注經人的發揮。而之前的注疏里經論夾雜著經文,實在很難判斷哪些是佛法,哪些是注經人的解說,很容易讓人把一些發揮性觀點當成是佛法來信奉。從傳播角度來看,這是一大改進。
第二,以中國式的理解,簡化了原來紛繁玄奧的名相術語,把佛經變成了通俗易懂的人生格言。例如對“菩薩摩訶薩”的注解就是“虛心履道,謂之菩薩;曠濟萬物,摩訶薩也”。簡潔扼要的注解,溝通了讀者與佛法的關系,這也正是注疏的“疏通”目的。
唐以后,譯經事業再也沒有興起,但注疏之風卻日漸興盛,不僅高僧大德,連博學的儒生都參與進來。至明朝永樂年間,成祖朱棣編成《御制金剛經集注》,已經可以在眾多注疏里千挑萬選,集腋成裘了。
正是憑借著中國式的注解疏通,金剛般若這種佛家智慧進到了中國人的心里,成為他們破除一切憂愁的人生法寶。
中國式的《金剛經》注
中國傳統注經示意
中國傳統的注經方式為雙行夾注,即正文部分以粗黑的大字形式在行線以內,而行之間所夾的空白部分以細密的小字進行闡釋、解析以及評論等注疏。這是中國人常用的注解經典的方式。

中國歷代《金剛經》注疏舉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