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中學歲月(6)

我心里有一種強烈的抵觸感,抵觸按照我的自我來想象上帝的方式。在我看來這是狂妄至極的舉動,算是直接褻瀆上帝。我的自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很難把握。首先,它具有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方面。其次,在這兩方面,我的自我會受制于自我欺騙、激憤、情緒、感情、沖動和過失等各種可能性。它所遭遇的失敗要多于成功,它是幼稚、愛好虛榮、自私自利、狂妄自大、貪婪、需要愛、不公正、敏感、懶惰、不負責的。使我大失所望的是,它缺少令我所羨慕和妒忌的在別人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美德和才華。這怎么可能用于我們與上帝性質的類比呢?

我熱烈地查找著上帝的其他特質,結果發現了一些,據我從堅信禮課中獲得的知識,那些特征都是我所熟悉的。我發現,按照第172條,對“上帝的超塵絕俗特知最直接的表述是:(1)消極方面,沒有人見過他;(2)積極方面,他居住于天堂”。這對我可真是災難,因為我馬上就生出了褻瀆上帝的想象,這樣的想象是上帝直接或間接地(即通過魔鬼)強加于我的。

第183條教導我,“上帝的超塵脫俗本質是相對于道德世界而言的”,他的超塵脫俗就在于他“公正性”,這種“公正性”不僅體現在“法律”上,還是“上帝神圣存在的表現”。原本我希望,這一段話能涉及帶給我煩惱的上帝陰暗面:他的報復性,他那給人帶來災難的憤怒、作為一位全能造物主的不可理解的行為;他是無所不知的,那他對自己創造之物的種種缺陷也一定知曉,但他卻仍表現了這些陰暗面,或至少是他想驗證它們,盡管結果他已告知。說實話,上帝到底個性怎樣呢?我們該怎樣看待有這種特質的人呢?我實在不敢繼續深究此問題了。后來我又讀到,盡管上帝“本身已獲得自我滿足并且除自身之外一無所求”,但它還是“出于自我滿足”而創造了這個世界。并且,“作為一個自然的世界,他已用自己的仁慈將其充實,作為一個道德世界,他則希望用自己的愛將之培育”。

最初,我對“滿意”的含義很費解。對什么滿足或者要對誰滿足呢?顯然,是對這個世界,因為上帝看到了自己的杰作并認為這很不錯。也恰是這點,我無法理解。毫無疑問,這世界是相當美好的,但同時它又令人恐怖。在鄉下的小村莊里,人很少,事也少,因此那里的人們對“衰老、疾病和死亡”,會體驗得更為深刻、更具體、更清晰。盡管我還不到16歲,但已見到很多人和動物生老病死的事實。在教堂和學校,我也聽到了很多關于這個世界的苦難和墮落的事情。所以說上帝最多只能是對他的天堂感到“滿足”,為了不讓天堂的美事持久,他也曾處心積慮地安排了那條毒蛇即魔鬼。他對此也感到滿足嗎?我覺得應該是肯定的,比德曼并未表達此意思,而只是以宗教教導所特有的泛泛之談之方式喋喋不休說個沒完,甚至對自己的一派胡言也全然不知。正如我所見,如果說上帝意在創造一個矛盾的世界,創造一個生物互相蠶食的世界或者說一個意味著有生必有死的世界,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他也并不能在人、動物無端受苦時,獲得什么滿足感。“神奇的和諧”或自然規律在我看來更像是在費力制服萬物的混亂。這樣看來,那些沿著預定軌道運行的“永恒的”星空則更像是沒有軌道或無意義的、各種天體偶然相撞的組合東西。因為沒有人真實地見過他們所談論的各種星座,那些只是組合得來的圖形而已。

對于上帝用仁慈充滿自然界的說法,我既不理解也很懷疑。很明顯,這又一個只需相信而不能以理性度量的觀點。事實上,如果上帝是至善的,那么他所創造的世界為何如此之不完美、這樣的墮落、這樣的可憐呢?“它顯然是感染了魔鬼的感染病而混亂了”,然而我想:魔鬼也是上帝創造的啊!于是,我開始尋找并閱讀有關魔鬼的書。這還是很重要的。我再次打開比德曼論的《基督教教義》這本書,迫切想為這個待解答的疑問找到答案,即那些苦難、不完美、邪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結果我沒有找到。

對我來講,這可真是太糟糕了。這本教義的巨著原來只不過一些瞎言亂語。更糟糕的是,它就如同一個騙局或者是一種愚蠢,目的不過是為了掩蓋真理。我感到希望破滅了,甚至很憤怒。

然而,在某時某地一定還有像我一樣去尋求真理的人,他們會進行理性思考,不會自欺欺人地接受這個世界的人是痛苦的的觀點。大約就在此時,我母親,或者說是她的第二人格,突然直截了當地說道:“你應該讀讀歌德的《浮士德》。”我們家正好有,于是我把《浮士德》找出來讀。那感覺就像有一種神奇的芳香沁人心肺。“應該是這樣的,”我想,“終于有人嚴肅認真地對待魔鬼,還要與他訂下了生死的契約了——他具有可以挫敗上帝想法的能力。”但我對浮士德還是有些失望,依我之見,他不應該如此片面,如此單純。他應該更聰明些、更有道德些。他拿自己的靈魂去打賭,那是多么幼稚啊!很明顯《浮士德》也是在談空話。我覺得該書最具分量和意義的篇章主要是講靡菲斯特[12]的。要是浮士德的靈魂真的進了地獄,我也不會同情他,因為他應得!我并不喜歡末尾處“受騙之魔鬼”的說法,說到底,靡菲斯特是魔鬼,而他卻被冒傻氣的小天使所欺騙,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我認為,靡菲斯特被騙的東西即:他曾被許諾可以獲得的權利,最后卻未得到,因為浮士德設計了這個騙局并玩弄了他。不可否認,這就更能突顯他的幼稚了。我認為,向他透露這偉大的神秘不合適。我倒是很愿意讓他嘗一嘗那煉獄之火的滋味。我想,真正的問題在靡菲斯特身上,他的形象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此外,我還猜想,他還與各種原始神秘相關。無論如何,靡菲斯特和結尾處有關上帝的指引,這些對我來說是可以靠近我那意識世界的一種奇妙而神秘的體驗。

最終,我現實了,曾經或者說一直有這樣的人,他們遇到了魔鬼和它具有的無窮力量,他們明白那是使人從黑暗和苦難中解脫出來所需要的神秘的力量。就此而言,歌德在我心目中儼然一位先知。但是我卻不能原諒他只通過簡單的詭計,通過欺騙就把靡菲斯特處理掉了。我認為這太富傳奇色彩、太草率,也太不負責任了。令我深感遺憾的是,歌德竟也墮落到使用這些狡猾的手法來使魔鬼成了犧牲品。

通過閱讀,我發現,從某方面講,浮士德也算是個哲學家,很顯然他接受了真理,盡管他很厭惡哲學。實際上,迄今為止,我還沒有懂得哲學。于是,我萌生了一個念頭:或許有這樣一些善于思考的哲學家,能夠對我指引方向。

我在父親的圖書室里未找到哲學書籍,或許他們因為思考而變得不正常了。這樣,我就只好看了一本克魯格1832年的第二版書《哲學科學通用詞典》了。我仔細研讀了有關上帝的條目。令我很不滿意的是,該書對“上帝”(God)這個詞進行詞源性解釋,說這個詞“毫無疑問地”來源自“善”(good)這個詞,意指“至上的存在”或“完美”。書中還講到,上帝的存在是無法證明的,上帝觀念的固有性也是無法證明的。然而后者在人身上是一種潛在的存在,即在人們心中是先驗地存在著。我們的“心理能力”“超前發展到了一定高度,使我們有能力發現這些崇高的觀念”。

這種解釋著實令我震驚。這些“哲學家”出問題了嗎?顯然,他們有關上帝的知識也僅限于道聽途說而已。然而,神學家們卻不同,至少他們確信上帝的存在,盡管他們對此的解釋是自相矛盾的。這位克魯格在表述觀點時含糊不清,但很容易能看出他的論斷,他堅持承認上帝的存在。那么他何以不直接了當卻也偽裝出某種樣子?仿佛他認為,是我們人“生發”了上帝的觀念,而這樣的前提是智力要達到某一水平。據我所知,就連赤身裸體在原始森林里四處游蕩的野蠻人也有這些觀念,但他們肯定不是“哲學家”,他們不會同坐下去“生發上帝的觀念”。我也從未生發過上帝的觀念。當然,上帝的存在也是無法證明的。就像蝕衣蛾吃的是澳大利亞產的羊毛,但它又如何向別的蛾子證明澳大利亞的存在呢?即上帝的存在并不取決于我們能否證明。那我們又怎能確定得出上帝的存在呢?人們告訴我關于他的各種事情,但我卻什么也不相信,沒有一件事能說服我,我的想法不是從那里得來的。實際上,它根本不是什么觀念——就是說,那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得出來的。它并不像是人們想象、思考而得到確認,然后相信的事物。我一直懷疑有關主耶穌的事情,并且也從未真正相信過,盡管這些事留給我的印象遠比上帝的還要深刻,而上帝往往沒有具體形象。為何我就得把上帝作為理所應當的?為什么這些哲學家們說,上帝只是一種觀念,是一種他們能或不能生發出來的一種思想,而實際上上帝的存在卻極為易懂,就像一塊磚頭掉到你頭上會痛一樣。

我突然間明白了,上帝,至少對于我而言如此——是最為可靠和直接的體驗之一。我從未虛構過他那與大教堂相關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形象。相反,它是強加在我身上的,于是我不得不以最殘酷的方式去思考它。后來,我逐漸喜得天恩卻無法表達。這些事情我只能接受。我逐漸得出了結論:這些哲學家一定是錯了,他們竟認為上帝是一種假定,是可以加以討論的,這樣的想法很古怪。令我更不滿意的還有,這些哲學家們對上帝的神秘舉動既無看法又不給做出解釋。在我看來,這些是值得哲學家特別關注和思考的,因為這是神學家們無法回答的問題。但令我更失望的是,我發現哲學家們甚至從未聽說過這些。

因此,我就將興趣點轉向了另一個關于魔鬼的話題。要是我們認為魔鬼是邪惡之源,那我們便會陷入自我矛盾之中,我們會陷入二元論。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我們假定魔鬼在最初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是善良的,后來由于自大而墮落了。我很高興看到作者指出了這一點。在這一假設中,他解釋道:預先假定存在的邪惡亦即驕傲。書中還提到,至于其他的造物,邪惡的本源是“無法解釋或無解的”,這些觀念對我則意味著,像神學家們那樣,他并不想對此加以思考。有關魔鬼及其本源的詞條,同樣證明是無法給人以啟示的。

我在此進行的陳述是我一系列思想觀念變化發展的總結。這種發展延續了好幾年,中間有很長時間的間斷。他們是屬于我個人的,并且只是在我的第二人格中發生。我未經父親的許可便偷偷地利用他的圖書室研究探索這些問題。其間,我的第一人格則會公開閱讀格斯塔克的各種小說,還有譯成德語的英國古典小說。這時我也開始讀了些德國經典文學作品。在學校里,老師總會對淺顯易懂的作品進行吃力不討好的解說,不過這些卻沒有使我失去興趣。我閱讀的范圍很廣泛,也沒有什么目的性,戲劇、詩歌、歷史方面的都讀,后來還讀些自然科學的著作。閱讀很有趣,也是一項很不錯的消遣,這使我得以從第二人格的抑郁中解脫出來,彼此感到第二人格正逐漸侵蝕著我。在宗教問題的領域里,任何地方的問題之門,我遇到的狀況一般都是緊鎖,他們完全對我封閉。如果碰巧有道門打開了,結果也是里面的實物令我失望。別人似乎與我的興趣取向不同。在某些我肯定的方面,我無知音,我很想與人交流,但在各個方面都找不到與他們共同的興趣話題;相反,我在他們身上體驗到了不信任感、冷漠,于是我只好欲言又止了。此種境遇也使我感到很壓抑。我不知該如何是好。為何沒有人與我有相似的體驗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何學校的教科書從未提及這些事情?只有我自己有這樣的體驗嗎?我不認為是自己瘋了,因為我覺得,上帝具有的光明和黑暗兩方面這是能夠理解的事實,盡管它們使我感到不好解釋,但情況就是如此。

我感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被迫成了威脅別人的人。而這些對我來說是非常不愉快的。與先前相比,我更不公平地成了替罪羊。學校里發生了一件事,更徒增了我的孤獨感。我的德語課成績平平,因為我對教學內容,特別是語法和句法毫無興趣。我對那些既懶得學又感到很煩,那些作文題目在我看來是那么淺薄而愚蠢,于是我的作文要么是東拉西扯,要么就是無病呻吟。我的成績勉強維持在中等水平,這符合我的風格,因為我不想引人注目。一般來說,我會同情來自窮困家庭的同學,因為他們與我一樣,來自于平凡的地方。也不是很聰明。但同時我又會對他們的愚蠢無知感到不快。再者,在他們身上有某種我渴望的東西:他們很淳樸,他們不將我當成另類。我的“分類”逐漸帶給我一種令人不快的、可怕的感覺:我一定是擁有排他性的氣質,盡管我對此毫無意識,但它卻令老師和同學們疏遠我了。

順著此思路,下面的事件如炸雷般在我頭上炸響了。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文題目,這是唯一一次引起我興趣的題目。于是,我便興致勃勃地寫了起來,經過認真準備,最后我拿出了自認為還算成功的一篇作文。我本認為這篇作文在班里不是最好也得中上等水平的,但我也不想太顯眼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那坡县| 稷山县| 夹江县| 伊宁市| 神农架林区| 东辽县| 革吉县| 鄂托克旗| 阜康市| 金湖县| 桃园市| 利津县| 瓦房店市| 吉木萨尔县| 海城市| 临桂县| 南漳县| 祥云县| 华安县| 武陟县| 娄底市| 东辽县| 道真| 景宁| 定襄县| 尚志市| 兖州市| 清水县| 临邑县| 娄烦县| 宣威市| 白河县| 鹿邑县| 繁昌县| 昭平县| 安多县| 新蔡县| 洪洞县| 隆安县| 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