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內控精細化管理全案
- 譚曉薇
- 1979字
- 2019-01-03 16:17:32
四 質量控制管理
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區別于傳統的質量檢驗活動,質量管理體系不僅僅是質量控制,同時更注重對其進行管理,將管理職能沿著企業的價值鏈延伸,從產品設計到終端營銷,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以保證產品質量為目標的職責和方法的管理體系。對企業來說,內部質量管理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組織架構
健全的組織設置與明確的職責分工是企業內部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轉的保障。組織架構設置,必須有獨立的質量管理部門全面管理產品質量,由質量安全部門統一發布質量安全管理的制度標準、設定檢驗流程和考核制度,各部門需嚴格執行。同時,質量管理部門需要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部門獨立性
質量管理部門應該有獨立的辦公地點,不能和任何部門合署辦公,這樣有利于處理日常質量異議等一系列敏感問題而不受其他聲音干擾。
(2)直屬的匯報關系
嚴格的質量管理是一項“得罪人的工作”,會影響設計、生產、倉儲物流乃至銷售等環節的工作進度,從而會直接影響從業人員的經濟收入,因此往往會成為矛盾聚集地。由于經受著較大的壓力難免產生“妥協”,妥協的后果往往導致整個質量管理體系的失效。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由企業內部最高權力部門或是個人(總經理)來直接領導。質量管理部門直接向總經理匯報,由總經理直接決策或是協調產生的矛盾和問題,有了最高權力的支持才能真正樹立質量管理部門的權威,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發揮應有的作用。
(3)充分的考核權力
質量管理工作若想取得成績就需要賦予相關部門充分且自主的考核權力,對于違反質量管理制度的,質量管理部門有權力提出懲罰意見,并且最終得到落實。
2.人員保證
一般的生產企業根據其產品生產流程來配置質量人員,包括:進貨檢驗(IQC)、生產檢驗(LQC)和出廠檢驗(OQC),自主設計將成為核心環節,因此需要增加設計質量檢驗。前三種質檢人員比較常見,分別是控制生產所用的原材料、生產過程和成品質量,殊不知對產品質量起決定作用的是設計研發環節。在設計之初,產品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性能就決定了未來產品質量控制的難易程度。好的設計理念和實際生產材料、操作工藝以及使用環境是否可以相互融合,決定著產品質量是否可控、有無隱患。因此在設計環節需要加強對設計方案的評估、對前期實驗結果的分析以及對實際環境模擬實驗的重視。
3.質量標準
質量說到底是管理出來的,設計、生產等環節應該依照統一的質量標準嚴格執行。這就要求企業的技術和工藝管理部門要制定全面、合理生產工藝標準。不但要保證內容具體、翔實,同時還要保證各項條款之間沒有歧義和矛盾。
4.質量目標
合理的質量目標是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能否發揮作用的前提。對于企業來說,不同的產品定位決定了不同的質量管理目標。
5.考核機制
質量管理與績效考核掛鉤才能產生效果。對于執行質量標準優秀的個人和集體應給予適當的獎勵,這不僅調動了積極性,同時還能激發良性競爭;對于執行不好的則要給予懲罰,這樣可以及時制止不良現象的再次發生。
6.風險點控制
對重要環節如設計、樣品試驗、采購、生產、成品出廠、物流運輸和安裝以及人員技能培訓等進行拆分,將每一個環節的工序拆分到最小作業單元,然后對每一個作業單元的操作進行風險評估,提煉出質量管理的關鍵指標。最后對這些指標進行評估(采取評分制,5分代表質量風險最大,1分代表質量風險最小),然后根據得分多少將這些關鍵質量指標進行排序,選取排位在前80%作為重點管控指標,之后再分析出影響這些質量因素的原因,作為質量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監控對象。
以上幾方面內容是企業內部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構成要素,每一項都需要得到很好的落實。
目前很多企業都將內部質量管理作為頭等大事,紛紛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積極獲取國家質量認證,但是就產品質量而言與國際知名品牌還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質量意識全員化
很多企業都強調質量管理,但是往往認為質量管理只和質量管理部門相關,其余部門對產品質量不負責任。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質量代表一個企業的產品制造能力,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始終。
2.質量服從于成本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行業利潤被不斷攤薄,多數企業采取了降低成本的策略,而原材料替代便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采用更廉價的原材料和配件來替代昂貴的原材料和配件;很多企業干脆將降低成本的壓力轉嫁給供貨商,利用采購優勢限定采購價格,導致供貨商不得不尋找多種降價策略,這些都導致產品質量的下降。此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產品能順利生產,只有降低質量管理標準,才能影響質量管理體系的整體效率。
從整個行業來講,應加大監管力度,禁止價格戰的行為,杜絕由于惡性競爭導致的行業利潤縮水企業為了生存被迫降價的現象。另一方面,應鼓勵產品創新,通過設計創新來增強產品的性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提升產品的價格和利潤空間,提升產品的檔次,逐漸擺脫中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