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人際交往必知的21個心理學定律(1)

  • 人際交往心理學
  • 陳悅
  • 4922字
  • 2017-12-05 15:45:53

1.“得寸進尺”的好辦法

——門檻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得寸進尺的想法,可是別人不一定會答應我們的這些要求,你是否曾為此苦惱?這時,你可以試用心理學上一個有趣的心理效應,別人有可能會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答應我們的要求。這個能讓我們得寸進尺的好辦法就是利用“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是在1966年提出的,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從他們做的一個現場實驗——“登門檻技術”的實驗中得到的。

弗里德曼與弗雷瑟讓助手分別到A、B兩個居民區,勸居民區的住戶在自己房前立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警示牌。他們把助手分為兩組,使用兩種不同的辦法。一種辦法是讓一組助手向A區的居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只有17%的居民愿意立警示牌。而讓另外一組助手在B區用另外一種辦法,即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結果幾乎所有人都答應并完成了這一小小要求。幾周后,助手再向B區的居民提出豎牌的要求,盡管那個牌子很大很不美觀,但是竟然有55%的居民接受了這個請求。

通過這個實驗,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人們對難以做到的、違反意愿的請求作出拒絕的反應是很自然的結果,但是人們如果對于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于是,當人們卷入某種活動,成為某種活動的成員之后,就會產生自己是這項活動的成員的概念,從而產生自己會關心這項活動的感覺。因此,這時如果提出更大的要求,人就會從心理上認同這個要求,進而不自覺地就答應這個要求。

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心理效應。古時候,有個小和尚跟師父學武藝,想變成和師父一樣武功高強的人,然后去江湖中行俠仗義。可是師父卻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給他一群小豬,讓他放牧。這讓小和尚很沮喪,但是也無可奈何。于是,他只好按照師父的要求,每天去放牧。但是更讓小和尚生氣的事情是每天早上他都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廟前的一條小河,傍晚再抱回來。后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小和尚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強勁的臂力和輕功。原因就是:小豬一天天在長大,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斷地增強。小和尚這時才明白師父的用意。其實師父就是利用了“門檻效應”,讓小和尚慢慢地成才。

古時候的人都能用“門檻效應”幫助人成才,現在的家長以及教師更應該學習并且要善加利用這個效應。面對孩子成績始終上不去的困惑時,家長和教師不妨用一下“門檻效應”,對孩子每一次提出一個要求,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切記不可過高。而且當孩子跨過前一個門檻時,一定要給予及時、有效的鼓勵,然后再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這樣才可能發揮最佳的“門檻效應”。

“門檻效應”除了應用于教育外,現在很多精明的商家可都是一直利用這個心理效應大賺消費者的錢。商家一般不會向顧客直接推銷他們的產品,而是先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或者直接送出如折扣券、會員卡之類的小禮物,然后再有“買100元送50元”、“買200元送100元”等活動。而顧客也就被這些優惠活動吸引,進而被商家牢牢地抓住,卷入“大優惠”的購物中,而這時商家就達到了盈利的目的。

“門檻效應”可以帶來無止境的向上,如同階梯可以幫助人們登高,但也要知道“得寸進尺”是有一定的度的,人不可“貪得無厭”。大家熟知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漁夫的妻子先是向金魚要一只木盆,后來又要木船、木房子,乃至要做貴婦人、女王、海上女霸王。她的要求也是逐漸提高的,看似也是“門檻效應”。但漁夫妻子最終因為她的貪得無厭、得寸進尺,被收回了所有的東西,從此他們又回到了一無所有的起點。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貪得無厭。

2.為什么好的越好,壞的越壞

——馬太效應

你是否常常想:為什么這個社會貧富差距這么大,富有的人會越富有,貧窮的人會越來越窮?有些時候這些富人真的沒有做什么事情,而貧窮的人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卻仍然擺脫不了貧困。你在學校時是否也想過:為什么有些學習好的學生成績會越好,而差生成績越來越差,即使他們很努力地想把成績趕上去?這些現象其實是一種心理學效應——“馬太效應”的表現。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現象。馬太效應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國王要出門遠行,就把他的3個仆人叫來,交代他們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接著他按仆人的才能給他們每個人不同的銀子。他給了第一個仆人5錠銀子,給了第二個仆人2錠銀子,而只給了第三個仆人1錠銀子,并叫仆人拿著銀子出去做生意,然后國王就出門辦事情了。而這3個仆人拿著銀子各自做各自的生意去了。

過了些日子,國王回來了,就叫那3個仆人來見他,問他們賺錢的情況。第一個仆人說:“我最偉大的王啊,請看,您給了我5錠銀子,我又另外賺了5錠銀子。”國王說:“好,你真是一個聰明又忠心的仆人,我可以把很多事情讓你管理,你可以進皇宮來享受快樂。”第二個仆人說:“我最偉大的王啊,請看,您給了我2錠銀子,我又另外賺了2錠銀子。”國王說:“好,你也是一個聰明又忠心的仆人,我可以把一些事情交給你管理,你也可以進皇宮來享受快樂。”第三個仆人說:“我最偉大的王啊,請看,您給了我1錠銀子,我害怕把銀子丟失了,就把銀子埋在地下,您請看,這是您給我的1錠銀子。”國王聽完第三個仆人的回答后,很生氣地說:“你這又笨又懶的仆人,明知道我讓你出去賺錢,你卻什么都沒有做!即使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回來的時候,除了本錢,還可以收很多利息呢!來人,把他的1錠銀子奪過來,給第一個賺了5錠銀子的仆人。”

后來,在1968年美國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馬太效應”這個術語來概括科學研究領域出現的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的,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由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莫頓將“馬太效應”總結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這個術語現在經常為經濟學界所使用以反映一種經濟分配的不公平現象——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贏家通吃。

“馬太效應”所反映的這種好的越好、壞的越壞的現象越來越常見,比如服裝行業中,也存在這種現象:某種品牌的服裝越有名,則銷售量就越好,而其銷售量越好,其品牌就越有名;相反的,一些不知名的品牌,銷售量不好,這又導致其品牌的生存狀況越來越不好,最后有可能導致這個品牌徹底消失。

因此,從中可以看出“馬太效應”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我們怎樣利用“馬太效應”為我們服務呢?那就是在一開始做事情時,我們就要把握先機,從一開始就要領先。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成功,獲得一席之地,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3.小蝴蝶也能引起大海嘯

——蝴蝶效應

你是否相信一只小小的蝴蝶偶然間扇動了一下它的翅膀,卻由此引起了一場大海嘯?你是否相信一些人一生的改變是因為他的某個小動作而引起的?然而這些卻是真實的,這就是心理學一個令人感覺非常神奇的效應——“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一詞來源于“混沌理論”,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但是“蝴蝶效應”的流行卻是在1979年之后。

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一只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小小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它的翅膀,就很有可能兩周后引起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一場龍卷風。是不是感覺很不可思議?然而他的這個演講卻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后,“蝴蝶效應”這個詞就名聲遠揚了。

洛倫茲之所以這樣說是有根據的。1961年,在一個寒冷的冬天,洛倫茲用計算機進行關于天氣預報的計算。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其實在這之前,他在某一初值的設定下已經算出了一系列氣候演變的數據,而這次他只不過想考察這一系列數據在更長時期的變化情況。由于這些數據若從頭重新計算會麻煩,因此為了避免麻煩,他走了一條捷徑——沒有讓計算機從頭運算,而是直接輸入上次中途計算出的數據,讓計算機從這個數據開始計算,即從中途開始計算。由于天氣實在是太冷了,他就離開工作室,去樓下大廳喝杯熱咖啡。然而等他回來后,也就是一小時后,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雖然用的是同一模式進行運算,但是這一次計算的結果與上次的結果截然不同。他發現計算機是沒有問題的,于是作了進一步驗證,發現輸入數據時的細微差異可能會導致輸出結果的巨大不同。

洛倫茲把這個新發現總結為:初始條件的細微差別都可能會導致行為結果的無法預測。根據他計算出的數據,他說,一成不變的長期的天氣預報是不可能的,形象生動的說法就是他所提出的“蝴蝶效應”。這個發現非同小可,但是當時的科學家都不能理解,而雜志社也拒絕刊登他的文章,認為這個發現有違常理——相近的初始數值,得出結果也應該相近才對,怎么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呢?也因此,“蝴蝶效應”直到1979年之后才被人們接受。

“蝴蝶效應”之所以這么令人著迷、發人深省,不僅是由于其大膽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在生活中,“蝴蝶效應”告訴我們,一些看似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無法預料的結果。就像我們下棋,做生意一般,往往“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在西方至今都流傳著的一首民謠,它可以讓我們更形象地了解“蝴蝶效應”在生活中無形卻巨大的影響力: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不要以為這篇民謠有夸張的嫌疑,這是事實。微小的事情確實能夠造成無法收拾的后果。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在作戰開始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是其“長期”變化的結果卻是一個帝國的存亡。可見,初始條件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影響。

事實上,“蝴蝶效應”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中。一次大膽的嘗試,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個習慣性的小動作,一種積極的態度和真誠的服務,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起點,它能帶來的遠遠不止于一點點喜悅和表面上的報酬。

4.你會舉一反三嗎

——遷移效應

我們常常發現,我們學過英語后,再學習法語、德語等第三種語言感覺會比較容易;我國大陸的司機在澳門開車會感到不習慣……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與心理學上一個心理效應有關——遷移效應。

“遷移效應”是指先行學習的內容、方式等對后繼學習的影響。遷移有三種效應方式:如果先行學習對后繼學習有促進作用,則稱為正效應;如果先行學習對后繼學習有阻礙作用,則稱為負效應;如果先行學習對后繼學習毫無作用,則稱零效應。

我們學過英語后,再學習法語、德語等第三種語言感覺會比較容易,這是遷移在起正效應。而我國大陸司機之所以在澳門開車感覺困難,是因為大陸開車靠右行,而澳門則相反,這是遷移的負效應。

關于這一心理效應,有各種不同的理論學說,也有各種實驗來證明遷移的存在及其對學習的影響。其中最有名的實驗是賈德的“水下打靶”實驗。

1908年,心理學家賈德做了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十一二歲的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分成A、B兩組,讓他們射擊水面下的靶子。A組學生事先學習過光的折射原理,然后打靶。而B組學生事先沒有學習過光的折射原理,只是讓他們打靶。當靶子在水面上1.2英寸時,兩組成績大致相等。當靶子在水面下4英寸時,A組的學生能根據光的折射原理和打靶目標的不同深度,對瞄準作適當調整,能夠射中目標,從而取得了良好成績。而B組學生受到錯覺的影響,打靶總是遠離目標,很少能夠打中目標,成績當然不好。因此賈德認為,如果能事先在理論或者原理的高度上理解實際情況,就能通過遷移迅速解決問題。

事實上,“遷移效應”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歷程中。因此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我們都要注意發現一些事情的相同、相通之處,學會總結,掌握規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我們就會舉一反三,節省很多時間,在生活中少走很多彎路,比別人更快地成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蒙山县| 隆昌县| 二连浩特市| 伊通| 南京市| 延安市| 扎鲁特旗| 东兴市| 汕头市| 内黄县| 衡山县| 鱼台县| 浦县| 镶黄旗| 灯塔市| 阳高县| 平安县| 什邡市| 丰顺县| 伊宁市| 安顺市| 怀远县| 元氏县| 南阳市| 沙河市| 龙州县| 景泰县| 方城县| 县级市| 石家庄市| 洪湖市| 久治县| 黄冈市| 平乐县| 建水县| 晋宁县| 乌兰县| 仁怀市| 洪江市|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