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英格蘭簡史(3)
- 英國簡史
- (美)瑪麗·普拉特·帕米利
- 5004字
- 2017-11-23 14:36:38
【第三章】
行業工會和自治郡縣
一個國家真正的歷史,不在于其國王的豐功偉績,而在于其人民的抱負和斗爭。在征服者威廉及其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的統治之下,英格蘭的發展逐漸趨于穩定。
英格蘭逐漸改變了以往撒克遜人以血統組建的單純的社會結構,形成了一種以占有資產的多少來劃分階層的社會。
9到10世紀時,“和平俱樂部”開始在歐洲出現。在德國和高盧,這種俱樂部是遭到明令禁止的,但在英格蘭,得到了國王阿爾弗雷德的肯定。俱樂部成員相互負責,他們的格言就是,“出現了災難,我們一起承擔?!卑柛ダ椎略谶@句話里看到了一個更大的“家庭”,而這“家庭”也是撒克遜人的社會結構之根基,將這個理念融入國家,這個國家也就此邁開了擴張的步伐。因此,諾曼征服英格蘭之后,野心勃勃的國王們試圖征服法國和愛爾蘭,與負隅頑抗的貴族們開戰之時,英格蘭的商人、工匠和教會則創造了一支更強勁的力量,去完成更加艱難的戰爭。
國家的真正活力正體現在這些“自治市鎮”和“行業公會”之中。將自由言論、自由集會和公平的權利從暴君手中奪過來的,是那些商人老板和工匠。底層的民眾逐漸獲得了自由,反抗壓迫的戰爭打響了,不是由騎士和貴族領導的,而是由強壯的市民和工匠領導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悄無聲息地打造了堅不可摧的英國自由主義的根基。
威廉二世
“征服者”威廉將英格蘭交給了二兒子威廉·魯弗斯,而諾曼底則給了大兒子羅伯特。1095年[22],歐洲的騎士們跟東方的撒拉遜人[23]之間爆發了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偉大戰爭[24]。羅伯特為了籌錢參加第一次東征,將諾曼底抵押給了弟弟,占領法國西部的征程開始了,通過武力和聯姻的方式,五十年內將英格蘭領土從蘇格蘭邊境擴張到比利牛斯山。
“征服者”威廉的兒子亨利(一世),接替了兄長威廉·魯弗斯之位,繼承了父親的管理才能,完善了父親所提出的政府結構的細節。他開啟了一套司法系統,除了自己的臣子和皇家的牧師之外,他還組建了一個上議院,院長即被封為大法官。他還創造了另一個議院,那時候,這個議院的所有王室臣子一年都要聚會三次。這個被稱作“王庭”的機構,要處理的都是關于國家財政收入方面的事務。它的會議桌桌面就像一個棋盤,參與會議的人們被稱作“財政大臣”。亨利還很明智地創造了小貴族的圈子,那些舊貴族很看不起他們,但他們卻中和了舊貴族的高傲氣質,拉近了貴族和人民之間的距離。
亨利一世
因此,亨利執政三十五年,逐步實現父親定下的目標,他與撒克遜公主的聯姻完全抹掉了外族征服的痛苦,而且還讓舊日的撒克遜血脈回歸了王室。然而,這種希望的寄托者,年輕的王子從諾曼底回來時卻帶著140位年輕的貴族登上了“白船”[25],卻再沒有回來。據傳,他的父親自此再沒有展露過笑容。亨利死后,他的侄子斯蒂芬繼位成為國王,執政二十年,無子嗣。
亨利二世
王位交回給了亨利一世的女兒——撒克遜公主瑪蒂爾達,她嫁給了法國昂儒公爵杰弗里。這位杰弗里,人稱“美男子”,他的頭盔上總要配一支昂儒金雀花樹枝,因此,他們的兒子,英格蘭亨利二世也被稱作“金雀花”亨利。
亨利二世及其后代統治的時期也被稱作“金雀花王朝”。王朝的首位國王亨利二世是個勇猛而魯莽的人,很切實的革命者,一點兒也不多愁善感,然而城府很深。
貝克特之死
他的首要目的就是要遏制權勢日漸強大的教會,規定教會要受民事法庭制約。為此,他結交了教堂主教托馬斯·貝克特,后來任命他為大法官,以幫助自己達成目的。然而,自貝克特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起,他就變成了亨利二世原本想要遏制的教會的護衛者:亨利發現了,他寄予了很大希望的人反叛了他,非常惱火。于是,兩人的矛盾斗爭不斷。終于,一次氣急時,國王叫道:“有哪位勇士能幫我除掉這個出身低微的教士就好了!”而這話卻被人當成了命令執行。四位爵士快速溜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在祭壇殺害了大主教貝克特。亨利聽聞消息,非常震驚,跪在染著朋友的血的祭壇上,叫人像對待罪無可恕的犯人一樣用棍棒狠狠抽打自己。這場謀殺十分殘忍,甚至造成了基督教世界的恐慌。貝克特被命名為圣徒;他的墓地有很多傳說,成百上千年以來,許多遭受創傷的人都會涌入坎特伯雷墓地,希望能通過一睹圣人遺骨來化解悲痛,治療傷病。
然而,亨利的目的還是達到了。在他統治期內,教會一直都在王庭的管轄之下。他還繼續進行了亨利一世時施行的法庭重組工作。他將整個王國劃分為多個司法區,這就完全限制了貴族的法定管轄權。行政體系與如今的也很相似;隨著法庭的不斷完善更新,上訴法院也就形成了,這也是他的發明,包括“星法院”[26]和樞密院。
但所有針對貴族的打擊,最致命的就是恢復從普通百姓中征兵,這樣一來,國王就不用靠封建貴族的家臣來服兵役保衛了。
兩位愛爾蘭首領發生了爭端,請亨利幫忙調停,爭端結束后,愛爾蘭就變成了英格蘭的附屬國,而且由英格蘭國王指定的總督管理。撒克遜人守衛不列顛免遭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侵擾的戲碼重新上演了。
這位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任國王,個性暴躁,粗短的脖子,腿如彎弓,敏銳、粗暴、倔強,富有激情,讓英格蘭變得更昌盛更自由,然而他卻變得更加專橫起來。這讓后來的國王丟棄了前朝的優秀品質,繼承了他這種專橫的個性。
亨利得知自己最愛的兒子約翰正謀劃背叛自己,心都碎了。他在心灰意冷之中過世(1189年),這位冷靜實際的老國王將王位留給了一個浪漫的夢想家——理查,他甚至不會自己國家的語言。
理查一世
獅心理查(理查一世)是一個浪漫主義的角色,而不是一個成熟的國王。王國的政務他沒有絲毫的興趣。他的目光只專注于圣地耶路撒冷,而不是英格蘭,在位期間,他幾乎在圣地待了整整十年時間。
十字軍東征,點燃了丹麥人遺留下來的北方人冒險的精神,英格蘭舉國為之瘋狂。在巴勒斯坦付出了血和財的代價之后,英格蘭只剩了一些建筑遺跡和紋章[27]。但對整個歐洲而言,利益卻是不可估量的。貴族們的錢財都被榨干了,按照《自由大憲章》的規定,他們大量的財產都落入了勤儉的市民手中,《自由大憲章》解開了貧苦人的鐐銬,打破了黑暗歲月的魔咒。
獅心理查死時也跟活著時一樣,不是作為一個國王而亡的,而是一名浪漫主義的冒險家。他想要繼續在巴勒斯坦的戰爭,將王室的財產藏在法國,而為了保護這些財產,他被一支箭射中后身亡。
1199年,獅心理查的弟弟約翰繼承了王位。他的名聲很臭,下流、殘暴、背信棄義。他的兄弟杰弗里娶了法國布列塔尼的康斯坦茨,他們的兒子亞瑟是以凱爾特英雄人物的名字來命名的,也成為了英王室的繼承人之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并沒有夸大這孩子的悲慘命運,他殘暴的叔父確實想要燒毀他的眼睛,認為如果他瞎了,就沒有成為國王的資格。然而,死亡卻比眼盲更加無情,亞瑟的保護者休伯特無力拯救他。一個“心如雄獅一般堅硬”的人在法國魯昂[28]結束了這個年輕人的生命(1203年)。
約翰
而英格蘭國王也成為了法國國王的封臣,法國國王菲利普要求約翰就此與他簽訂契約。約翰卻拒絕現身,法國的領地也就被收回了。1204年,約翰眼見著從英吉利海峽到比利牛斯山的大帝國瞬間就變成了英格蘭王國。
我們如今在地圖上看到的英格蘭,就像是吊在法國西部一塊石頭,但也明白,“在那并不起眼的小島上”躺著的那個國度曾經有多么強大,是約翰的邪惡讓她變得不堪一擊。
無能的國王成就了英格蘭的宿命。他的殘暴冷酷,無視臣民的權益,使英格蘭陷入了危機,這個危機奠定了英格蘭未來的基石,永遠支持著英格蘭追求自由。
《自由大憲章》
兩個世紀后,法國也發生了同樣的變故,國王查理七世與民眾聯合起來反對貴族爵士。13世紀時,英格蘭的貴族和民眾團結一致反叛國王。他們起草了一份《自由大憲章》,其條款都是保護英格蘭自由公民的平等權利的。1215年復活節,爵士貴族們率兩千名全副武裝的騎士,在牛津附近面見國王約翰,要求他簽署《憲章》。約翰很恐懼,于是問他們簽名的時間和地點,“時間是6月15日,地點藍尼米德?!彼麄兓卮稹?
如今,這份泛黃的、干巴巴的羊皮紙文稿就被保存在不列顛博物館里。藍尼米德之誓,《自由大憲章》簽署的是約翰后裔之名,而藍尼米德多個世紀以來都是英格蘭最神圣的地方。
我們對約翰的印象就是“神賦君權”,而這一幕結束了,“砰”地砸落到地上,產生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他們給我加了25位國王!”國王憤怒地大喊,其實是指那25位負責履行《大憲章》條款的貴族。
一年后,國王約翰之死究竟是出于惱怒,還是因為桃子和蘋果酒吃得過量,還是由于有人下毒,歷史并未給出明確的解釋。但是,英格蘭并沒有為這位簽署《自由大憲章》的國王而難過哭泣。
【第四章】
亨利三世
約翰的兒子亨利三世,統治了英格蘭56年時間。這個沒有決斷力、鋪張浪費的無用國王為了自己的窮奢極欲浪費錢財,努力維護《大憲章》的條款,卻并沒有留意到,在他的王國內,誕生了一支全新的更高級的力量。
這時候,由于十字軍東征,法國巴黎已經成為了偉大的知識復興的中心。我們已經見識到,受人輕視的猶太人在諾曼征服的時候將一種更高級的文明帶進了英格蘭。隨著他們的金錢積蓄而來的是知識和文化,這些都是撒拉遜人教他們的。十字軍東征時期,通過與東方的古老文化打交道,這些文化的基因全都復活了過來;歐洲長期麻痹的思想就像是遇到了朝陽的晨霧一樣,馬上消散了蹤跡,英格蘭也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牛津也就此獲得了重生。
那還不是今天高貴的牛津,只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大聲喧嘩,尋歡作樂的年輕人,來自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沖破了父輩之間的仇恨走到了一起。
他們就是一團散沙,對基督教會和當時的政治舉措有超前的見解時,就會去他們所在的小鎮街頭抗議,因此牛津的暴動成為了每一次政治大變革的序曲。
在這種暴動的氛圍中,似乎科技是無法發展壯大的,但當時學術風潮卻開始盛行,牛津大學的民主思潮也令國王震驚,想要自由研究科學的精神也震撼了教會。
這種古典的學術風潮,汲取了古希臘和拉丁的思想,造成了思想界的強烈震撼。這就像是發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更廣闊的世界,這世界奉行的是全新的理念,對過去的行為觀念完全拋棄,完全否定,無視其存在。一種質疑和否認的精神隨之產生。他們此時才明白,為什么法國神學家和哲學家彼得·阿伯拉[29]要說“真理遠高于信仰”,為什么意大利詩人們要嘲笑“不朽”的夢想。這種新的文化要求尊重異教徒,尊重猶太人。難道歐洲的新思想不是從這些猶太人手中獲得的嗎?
羅吉爾·培根
羅吉爾·培根就沉醉其中,無論新思想還是舊思想,像一個想沖破時代黑暗的巨人,試圖通過使已知的知識系統化來達到目標。他的《大著作》的著作意圖本就是希望將這些知識的財富傳播給那些沒有學識的人。然而,他的夢想還未實現便過世了,在真理的晨曦剛沖破黑暗重圍,露出一絲絲微光之時,他完成了他的著作,這一著作的價值,一直到多年后才被人察覺。
懷揣著父親未竟的收回法國領土的夢想,亨利三世撤銷了《自由大憲章》,在他的統治期內,他一直與貴族和人民開戰,貴族和人民由于共同的危機感而團結到一起,在英國貴族西蒙·孟福爾的領導之下,為自己的自由而團結奮斗。
第一個真正的議會
貴族和主教們舉行集會的地點在牛津鎮。這個集會一直都被稱作“議會”[30],1265年,西蒙·孟福爾不僅召集了貴族和教士,每個城鎮還選了兩位鎮民,此外,每個區還選了兩名市民參加,這也是第一次采用代表制。商人和老板第一次跟貴族和教士在一起開會,人們就已經越過了這一道雷池。而這些改變真正生效、真正采用是在30年后,即129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了(按作者的時代而言),第一次真正的議會會議才得以召開。但1265年牛津的那次集會就已經出現了“上議院”“下議院”的分別,“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也是此時開始形成。
愛德華一世
亨利三世的兒子愛德華一世繼承了王位,他不僅批準了《大憲章》,還在條款中增加了特權條款。對猶太人的驅逐,是他統治期間的一大敗筆。
他統治了威爾士北部,曾經,這里的不列顛人和威爾士人一直是特立獨行的存在,作為對被征服區的酬謝,他將繼任者封號定為“威爾士王子”。
威斯敏斯特大修道院也是在這時建成完工的,并且開始成為英格蘭杰出人物魂歸后的葬身所?;鹚幍陌l明也是在這一時期,它讓穿著鐵甲的騎士們多了一種防御外敵的手段,而且這一時期還征服了蘇格蘭。而魔石似乎就是伯特利教堂里雅各布的枕石,據傳雅各布是蘇格蘭的守護神,這塊枕石被帶到了威斯敏斯特大修道院,并成為了英王室加冕禮的座椅,從那時以來,英國國王的登基典禮都會在那里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