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英格蘭簡史(2)
- 英國簡史
- (美)瑪麗·普拉特·帕米利
- 4947字
- 2017-11-23 14:36:38
日耳曼人侵入英格蘭,禁止基督教,但它卻在愛爾蘭-不列顛人之中存活了下來。愛爾蘭并沒有信仰異教。他們滿懷熱情,不僅保住了基督教在愛爾蘭的地位,甚至派遣了傳教士去皮克特人居住的高地,以及北海沿岸的其他地區傳教。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大帝發現,這一支凱爾特的基督教分支,活動范圍比拉丁派的基督教要廣闊得多,于是,他也開始了一項推廣基督教的活動,這對后世的影響深遠。
【第二章】
奧古斯丁
還是在肯特[14],449年亨吉斯特和霍撒登陸的地方,597年,一隊自稱為“來自羅馬的過客”的人,在修道士奧古斯丁的率領下,抵達了這里。
他們神色肅穆地朝坎特伯雷而去,胸前掛著一個銀制的十字架,帶著一幅基督的畫像,一邊走一邊念著他們教會的啟應禱文,基督教便就此踏入英國境內,而150年前,異教也是通過這里進入英國的。
對歐丁[15]和托爾[16]的信仰已經無法滿足盎格魯-撒克遜人日漸膨脹的靈魂,新信仰的傳播迅速,它似乎能夠發光照明,照亮了籠罩在人類的過去和未來之上的黑暗。
埃德溫
一位年長的酋長對時任諾森布里亞國王的埃德溫[17]說:“噢,國王,冬日的夜晚,一只鳥兒飛進了這王宮之中,它是從黑夜中來的,也會回到黑夜中去,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這些陌生人能把那遙遠的地方的情況告訴我們,那就讓我們聽聽看吧。”
國王埃德溫是最先接受這種新宗教的信徒之一,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整個諾森布里亞國都信仰了基督教。
對基督教的接受也給這里的人們注入了新的活力。
卡德蒙
卡德蒙[18],原本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諾森布里亞農民,據傳他在睡夢中時,一位天使向他顯現,教他“唱歌”。“他很聽天使的話”。他寫了所有關于圣靈的史詩,從上帝創世到基督升天,以及上帝對人類的最終審判等等,英國文學就此萌芽。
一千年以后的作品《失樂園》,也不過是對這位農民詩人的回應而已,他被稱作是7世紀時的彌爾頓。
貝達
8世紀時,副主教貝達,一位同樣來自諾森布里亞的修道士、學者、作家,為他的民族和國家寫下了第一部史書,并在作品中探討了天文學、物理學、氣象學、醫藥學和哲學等相關領域的問題。這些都是最原始的科學,后促成了“英國科學促進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誕生。英國詩歌之父是卡德蒙,而科學之父則是貝達。
科學的新時代在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期時達到巔峰,871年,阿爾弗雷德繼承了祖父艾格博特之位,成為國王。
他樹立了國王的最佳典范,擁有像政治家一樣掌控全局的能力,擁有單純的內心,敏捷清晰的思維,以及對科學的無限熱愛。
極少有國王能像他一樣堪稱“大帝”,他第一次提出了國家法律的概念。他主持修訂了諾森布里亞的國家司法法典,以摩西《十誡》為前言,以“黃金定律”收篇。[19]他選了卡德蒙、貝達、格里高利主教和波伊提烏[20]的作品,將它們翻譯并編纂,并對它們進行評論,別人對各種事物的意見和看法,他也能作出剖析。
阿爾弗雷德
確實,他不僅開創了英格蘭的司法系統,也是英格蘭的文學和文化之父。1849年,他的故鄉旺蒂奇為這位偉大的阿爾弗雷德國王舉行了一千歲誕辰紀念活動。
然而,英格蘭卻在逐漸衰落,盡管阿爾弗雷德足夠英明,卻不僅無法挽救其衰落的局勢,甚至加快了英格蘭衰落的進程。從阿爾弗雷德時代開始,撒克遜的國王戴上了“上帝授予”的神秘光環,國王和平民之間的距離從一步之遙逐漸滑落到天壤之別,平民就降到了最底層,這些低等級的平民蘊含著英格蘭的真正實力,這種等級的劃分釀成了不幸,這種不幸也是必然的結果。
日耳曼人從他們的故鄉帶來了奴隸,或稱“不自由民”。多個世紀以來,這一小部分人大部分都是戰爭中的俘虜,還有人是因為窮困、債務,而不得不舉家為奴,戴上奴隸的枷鎖。奴隸不會遭受鞭打,但卻是主人的財產(chattel),在實際生活中的地位跟牲口(cattle)無異(chattel一詞正是源自cattle)。
此外,政治和社會的變革一直都在加劇社會階級的分化。隨著小王國逐漸擴大疆域,國王統治的地盤也越來越大,這更拉開了他和平民之間的距離。每一塊新占領的土地都讓國王的地位越來越高,平民的地位卻越來越低,往日的自由平等已經完全消失在英格蘭了。
英格蘭再也沒有了“群眾會議”和“賢人會議”。早期,英國的生活全都由“群眾會議”決定,因此會議的參與者也全都是獨立而自由的個人,只有上帝和法律高于他們。而此后,群眾卻淪為了“奴隸”,受雇主的命令去田間干活,為雇主出力,而且也只聽命于雇主。自由公民的減少(或者說民眾議政)也促成了盎格魯-撒克遜政權的衰落,很快,他們就被丹麥人的政權所取代。
對英格蘭和蘇格蘭而言,北歐人一直是它們的天敵。北歐人一直希望能在某個沒有防衛的海岸口登陸,所以,英格蘭和蘇格蘭一直沒有安全感。從挪威來的狼魚和海盜燒殺搶掠,然后又回到自己的老巢。這些像狼魚一樣兇殘的海盜還曾自夸說:“別人要流血犧牲才能獲得的,我們只要流一點汗就得到了。”而丹麥人卻不一樣。他們希望能永久統治英格蘭,希望能在這里建立他們的王國,事實上,阿爾弗雷德之前,他們就差點兒統治了英格蘭的一個小區域;阿爾弗雷德最偉大的成就之一也是曾將這些入侵者驅逐出了英格蘭。1013年,在丹麥國王斯文的率領下,丹麥軍隊再次侵入英格蘭,經過一場短暫卻激烈的戰爭,英軍不敵丹麥軍隊,英格蘭也落入了丹麥人的鐵掌之中。
卡努特
斯文的兒子卡努特,繼續開拓父親的輝煌,征服了蘇格蘭的鄧肯國王(后被麥克白暗害),并繼續為創建一個龐大的斯堪的納維亞王國而努力,包括今丹麥、瑞典、挪威和英格蘭在內的領土。他是英國史上的不朽人物之一,但是,卻也不足以改變歷史潮流,一旦有人不服從他,他就覺得是對國王的侮辱,據說,他不再頭戴王冠,這表示,他將國王這個稱呼看得比自己還重要。
盡管丹麥人征服了英格蘭,但在英格蘭,這些丹麥人并不像是到了外國。兩國的語言幾乎相同,兩國曾經的姻親關系,減少了英國所需要承受的苦難,而卡努特更像是一個睿智的英國國王,而不是其征服者。
懺悔者愛德華
然而,這個丹麥帝國在英國的壽命卻很短暫,國王的統治期也不長。卡努特的兒子們就不像父親那么開明,而且他們的個性殘暴,征服四十年之后,盎格魯-撒克遜人再也無法忍受了,而且之前的斗志也得以恢復,他們奮力推翻外國人統治,撒克遜國王愛德華復位,后世稱之為“懺悔者愛德華”。
愛德華的個性其實更適合當修道士而不是國王。他比國王更加高尚,喜歡將所有國事都交由戈德溫伯爵處理。戈德溫是英國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既不是教士,也不是國王。他為人精明圓滑,大權在握,一直是英王室的實際統治者,1066年,國王愛德華過世,沒有留下子嗣,戈德溫的兒子哈羅德繼位,戈德溫這才不再處理政務。
外國軍隊的侵擾給這些王國造成了無盡的麻煩。公元1000年前后,撒克遜某國王和一位諾曼公主的婚姻,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這位諾曼公主,就是后來“征服者威廉”的祖母。愛德華死后,沒有直系的子嗣來繼承王位,這一血統的關系也間接促成了野心勃勃的諾曼底公爵威廉渡過英吉利海峽,他很快就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利用了這一血統關系。
哈羅德
他堅稱,愛德華承諾過讓他繼承王位,戈德溫的兒子哈羅德也在懺悔者愛德華死時維護了他的權益。他聽到哈羅德繼位的消息時,心底非常憤怒,他不是惱怒失去了王位,而是惱怒朋友的背叛。
面對重重反抗和困難,他召集了一幫并不太情愿的貴族和一群散兵游勇,伐木造船,依靠搶掠來的物資,欲一決高下。
森拉克之戰(或稱黑斯廷斯之戰)被一個女人繡進了著名的貝葉掛毯之中。一支利箭射中了哈羅德的眼睛,進入了腦部,僅僅戴了十個月王冠的頭顱跌落到塵埃里。因憤怒未平,威廉拒絕為他舉行葬禮。
隨后,諾曼公爵威廉不僅繼位成為英國國王,他還宣稱,自堂兄“懺悔者”愛德華過世之后,他就是名正言順的國王,宣布那些支持哈羅德的人都是叛徒,并將他們擁有的土地收歸王室所有。由于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忠于哈羅德,因此,這樣一來,國家的大部分財產都落入了威廉的私人金庫,這不是按照什么征服與被征服的規則而行,而是按照英國的法律條文而行的。
征服者威廉(威廉一世)
封建制度逐漸取代了舊日的自由,國王身旁聚集了一群封建貴族,要求爵位世襲,軍事和司法國王不得干涉,比如國王退位以及多個世紀與法國人的關系。威廉是天生的指揮家和征服者,威廉明白當國王的危險性,也知道該如何應對。他利用英格蘭早期的憲法和法律,將公平的標桿樹立在曾經的“區”和“郡”法庭之中,每一個自由的公民都能夠進入其中,他規定,這些法院都由國王直接管理。在德國和法國,下屬只服從于自己的直屬上級,任何其他人都不必聽從,甚至國王的命令都可以不從。而在英國,從這時開始,個人直接忠于本國的國王。
威廉的手里有了無盡的財富,于是賞賜了大房屋給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部下們。換句話說,他聚斂了英國的地產,并用它們去收買人心。由于有直接聽命于他的軍隊,所以他便能號令全國;與此同時,在一種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沖擊下,封建勢力正在逐步瓦解。
1215年,國王約翰向貴族妥協,簽署了《自由大憲章》,又稱《1215大憲章》,后來成為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
由于很快通過了《大憲章》,倫敦城受益頗多——這份《大憲章》并不是國王約翰簽名通過的,而是蓋章通過的——因為國王[21]不能寫出自己的名字。
國王威廉修建了倫敦塔,來護衛倫敦城。倫敦塔曾被用作要塞、宮殿和監獄,而如今,它被視作是英格蘭高矮不一的各種城堡和要塞的鼻祖。
國王威廉致力于保護不受法律保護的、受盡歧視的猶太人;他不是慈善家,卻總是積蓄財富,一旦有什么需要,且無法用更柔和的辦法解決,他就會將錢財分給大家。威廉統治的英國不斷聚斂財富。英國人首先建造了石頭房屋,就此開創了本土的建筑業。賺猶太人的錢來建造城堡和教堂,喚醒了沉睡的對美的意識。通過與西班牙和東方的猶太人的接觸,英國人也開始學習自然科學,并開創了科學啟蒙的時代,一個半世紀以后,誕生了思想家、科學家羅吉爾·培根。
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便能達到的。征服英國二十年后,威廉下令統計估算所有土地的價值,并記錄在名為《末日審判書》的土地志之中,這樣他才能了解到英王國的地產情況,并據此來限定稅額。他在索里茲伯里平原召見了所有貴族和大地主。“巨石陣”里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見證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場景:6萬貴族和大地主鄭重宣誓,只效忠威廉國王,哪怕這要違背他們的領主也在所不惜。有了這樣的效果,這一工作也宣告結束。國王威廉用自己的機敏和智慧,使兩支文明和諧相處,并在合適的時間遏制住了封建主義的瓦解,還保證了所有英國人的完全自由。因此,諾曼征服者直接保護了英國舊日的自由。
威廉的個性具有雙重的特點,既有古挪威人的特色,也富有英格蘭的新特色,兩種特點奇妙地交融于一體。他是他們民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擁有挪威人的膽量和強硬,兼備溫情和抱負。他的復仇心理不會因憐憫而有所緩和。法國阿朗松的城墻上掛起了獸皮以侮辱他母親(制革工人之女)時,他便挖出了囚徒的眼睛,砍斷了他們的四肢,并將他們扔過了城墻的墻頭。他做這些,并拒絕給哈羅德下葬,這是由于他心中有兇殘狼魚精神在。但是,他來自一個有希望成功的文明,他不能通過制定法律條文去約束死亡,他很樂意跟溫順而虔誠的主教安塞姆談論生死之謎。
征服的間接好處之一就是豐富了古文化的內涵。由于羅馬繼承了古王國的文明經驗,因此,英格蘭也通過法國繼承了拉丁體系,并加入了世界最高級的發展潮流之中。法國的科學成就也促進了教會的改革。羅馬法律被植入了簡單的日耳曼權利體系之中。國家和社會大眾共同進步,而語言也變得更加流暢、高雅、豐滿起來。
再加上古代風俗習慣的影響,這給國家的發展縮短了大量時間,但卻并沒有改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本性和語言。胃口極佳的日耳曼人完全能夠消化吸收這些新鮮的元素,并保持本性不改。班揚的作品和圣經都是撒克遜語所著,它是今日英格蘭人幼時和成年時一直都在說的語言。真誠的人——需要幫助的人——說的是撒克遜語。這個民族的個性和語言都沒有改變,國會下院、埃塞克廳會議也有一小部分諾曼人,無論哪里都有諾曼人的痕跡。
5世紀時,穿過北海而來的“船只”帶來了讓英格蘭變得偉大的特質。盎格魯-撒克遜人利用征服他們的新文明和新體系來裝扮自己,就像穿一件繡花的衣服一樣;衣服里的身軀,雖然被文明的外衣所裝飾,但本性卻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