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新版)
- 森林鹿
- 5351字
- 2019-01-03 08:27:01

“沒見過吧,這叫日式刺身!”“不就是切鲙嘛……”

北宋婦女斫鲙雕磚,傳河南偃師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鲙”也就是生魚片絲,本來是我國的傳統美食,自周朝到明代一直很流行。唐代貴族男子都很樂于當場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切鲙手藝。唐人吃生魚講究新鮮、切細絲縷、拌蔥花食用。這塊北宋雕磚上的高髻婦女,腰纏寬大斜格紋圍裙,挽袖,露出了臂上的長圈套鐲,凝目注視著面前的高木方桌。桌上置短柄尖刀一把,大圓木菜墩上有大魚一條,鼓鰓動鰭。刀旁有一柳枝穿三條小魚,形象生動活潑。
穿越到唐朝當了個小京官的您,在休假不上班的日子里,跟朋友同僚脫下官服,一起去逛東市和西市。逛累了,肚子也餓了,就近走入一家叫“張家樓”的食店,體驗一下大唐首都餐飲業的服務質量。
揀個靠堂口的食案坐定,您張嘴想說的第一句話是啥呢?
誰請客?穿成唐朝官員還這么小氣,您不如穿越成嚴監生算了。
倒壺茶?估計沒有,麻煩您往后翻翻本書喝茶篇。
拿菜單來?謝謝,直到晚清民國時期,飯館里都沒有現在的紙質菜單,頂多柜上掛個水牌寫明今日特供。您要點什么菜,全憑跑堂的口報菜名,相聲藝術那是來源于生活。
小二!上五斤牛肉、十碗好酒!
過來倆彪形大漢,先打量您幾位的長相——不是熟面孔,再瞅瞅店外街上人來人往一片平和,似乎也不像埋伏著梁山好漢,相視一點頭,伸出蒲扇般大手,揪起您衣領,我丟——
踉蹌出店,您又滿頭霧水了吧?這開飯店還怕大肚漢?就算說得哪里不對了,過來糾正就是,怎么又隨隨便便踹人啊?唐朝人做生意這么不講究和氣生財嗎?
唉,唐朝人比較兇殘有個性是真的,不過正常情況下,做生意的也不會這么得罪客人。您慘遭驅逐的原因是說了當時很忌諱的話,人家食店主人怕被釣魚執法。
什么話犯了忌諱呢?
《唐律卷十五·廄庫》:“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主人殺掉自己養的馬或者牛,要服一年苦役,也就是國家禁止殺死這兩種大牲畜,當然更禁止吃牛肉。您那句“上五斤牛肉”,一不小心就要把食店主人送去服苦役啦。
所以,您穿越到唐朝以后,不用指望在飯店里能看見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燈影牛肉、香辣肥牛、西紅柿燒牛腩、干煽牛肉絲、土豆燉牛肉、腓力牛排……統統不供應哦。
什么?您說您吃巨無霸長大的,非牛不歡,沒牛肉吃,活不下去?這都是慣出來的毛病。好吧,如果拼了性命也要吃牛肉,唐人倒也不是沒有變通的辦法。
最簡單的方法是去鄉村私下買點兒牛肉,或者自己家養幾頭牛,趁黑夜里偷偷殺掉,關起門來自己弄熟了吃,別讓別人看見。就算有鄰居聞著味道不對,一推門進來了,現場抓到您家吃牛肉,您也能強詞奪理地辯駁:“我殺了牛沒錯,不過是誤殺!誤殺!一時失手而已!”
唐律明文規定,殺自家牛馬徒一年,但是“誤殺,不坐”。至于怎么證明是過失殺,而不是故意殺,趕緊把煮好的牛肉盛一盤送給鄰居,那就肯定是誤殺啦……
如果您的廚藝水平跟作者鹿差不多,那么就不建議自己在家烹飪牛肉,八成會糟蹋了這好不容易弄來的珍品,順帶毒死自己。拎出門去,交給相熟的食店整治吧!注意,一定要是相熟的,跟店主交情特別好才行,否則人家沒準兒會向官府告發您。
普通的食店,整治牛肉的方法大概就是清水煮,放些蔥姜醬之類的調料。再高級點兒,在院子里生一堆火,烤(當時叫炙)牛肉至八成熟,焦香味道飄出來后,再撒些胡椒,就是罕見的美味了。
要說唐朝的牛肉名菜,給您鄭重推薦一道“牛頭褒”。
這道名菜主要在南方地區流行,天高皇帝遠,長安管不著的地方才有牛肉名菜的生存空間嘛。制作過程如下:
取皮光肉嫩的小牛頭,先在火上燒一下去掉毛,再用開水燙洗,把毛根都去除干凈。鍋里下酒、豆豉、蔥、姜,把牛頭煮熟,剝下肉切成手掌般大的肉塊,跟酥油、花椒、酸橘等一起調好味,塞進瓶甕里,用泥封住甕口。最后把肉甕埋進火塘,用微弱的火力慢慢加熱烘出風味來。
這種菜品在唐朝叫“褒”,也不知道跟現在嶺南地區的煲仔飯有什么關系沒。總之,唐朝人想吃到牛肉挺困難的,所以瘋牛病也傳染流行不起來。
那么,唐朝人最經常吃的肉類是什么呢?
說錯了吧,不是豬肉,是羊肉。
忍不住又要羨慕嫉妒恨一下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這些家伙只要做官做到了五品以上,那么每個月公家就給免費發好多肉吃。親王以下到二品大官,每個月供給二十頭羊、六十斤豬肉,三品官每個月只給十二頭羊,四品五品官每個月給九頭羊,都不給豬肉,可見羊肉要比豬肉普及得多。
您嫌羊肉膻味大嗎?沒關系,我們在烹調方式上多注意點兒,精益求精,高手是能把羊肉做得很好吃的。
普通唐朝人吃的炙羊肉、蒸羊頭、羊肉面條,就不多說了。單說某天您的同事請您去家里吃飯,說宴客主菜是“過廳羊”,這可是當世名饌,您千萬別錯過這個機會。
到了宴會的日子,您和其他被請的客人齊聚主人家里大堂上,一番推讓以后,德高望重的主客坐了上位,是在靠近堂口的食案邊。
唐朝人家的正堂,南面往往是沒有墻的,只用幾根柱子支起來檐頂。南面需要擋風時可以用屏風行障之類圍住,夏天就干脆撤走,是一座半露天的建筑。人們坐在堂上,可以直接看到堂外院子里的情景。
貴客坐在堂口的位子,一方面是便于上菜時先敬給他;另一方面也是方便觀看歌舞——那時候舉辦正式宴會,堂下院里八成要有歌舞節目佐餐。
酒過三巡,菜獻數道,歌舞告一段落,主菜要上場了。
只見一名庖人牽著一頭活羊,走到堂前階下,向堂上行禮畢,翻手擎出一柄明晃晃的尖刀,熟練地插入活羊頸子,殺羊放血,剝皮斫肉。
這時候主人請眾賓客下堂,也來到剛殺好的肥羊前,客人們覷來看去,瞅中哪塊羊肉好,自己用刀子割下來。一旁服侍的下人奉上顏色不同的彩錦,把自選羊肉包扎好,送去蒸熟。
時間到,蒸好的羊肉一塊塊送回來。您可要認準自己選的那塊彩錦,接過來打開,把羊肉放進自己食器里,用主人提供的竹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撒上胡椒,澆上杏醬,大家開吃吧!
也正因為羊肉是唐朝人最常吃的肉食,而羊肉膻味很重,所以能去膻的胡椒就特別受重視。這玩意兒是來自西域南亞的進口貨,賣得很貴,如果您哪天聽說當朝宰相被治罪抄家時,家里抄出來800石(6.4萬公斤)胡椒,不要吃驚哦。
那邊又有客人說啦,老子不愛吃膻腥的牛羊肉,老子就要吃豬肉,不供給豬肉就投訴你唐穿團宰客。唉,至于嘛,客人別激動,誰說唐朝沒豬肉啊。雖然不像牛肉那么金貴,也不像羊肉那么普及,但豬肉也算人們常見肉食之一,不會沒供給的。
唐朝人吃豬肉,最常用的做法也是蒸著吃。《西游記》里動不動就弄個大蒸籠來伺候師父和二師兄,那是有生活基礎的。
吃牛羊肉要撒胡椒,吃豬肉則一定要就著蒜。您在別人家做客蹭吃的,主人端上來一盤熱騰騰的蒸豬肉,您把肉片攪碎了,澆上蒜汁蒜泥,再來點兒豆醬,用剛出爐的金黃的面餅卷裹起來,送嘴里一咬,順邊流油,別提多美味了。
除了豬、羊和牛以外,唐朝人也吃驢肉、狗肉,另外還時不時能吃到些野獸肉。當時自然環境好,人口少,到處都是山林野澤,唐朝人又喜歡打獵,所以像兔肉、野豬肉、熊肉,甚至蛇肉、果子貍肉都曾經進入唐人的食譜。您問這些野味里最經常出現的是哪種動物肉?我才不告訴你是鹿肉呢!
不過這又有個問題了,比如說您跟幾個朋友外出打獵,忙活半天,放倒了一頭大野豬,找柴生火,剝皮切肉,原野燒烤,哥兒幾個美美撮一頓,然后野豬肉還剩下一大堆呢!叫下人背回家去也一頓吃不完,這要是放壞了怎么辦?暴殄天物是要遭天打雷劈的。
同理,過年前大規模殺豬殺羊,也會有很多肉一時吃不完。這時候就得動用科技手段——人工防腐劑什么的弱爆了,古人用鹽、醋、酒、花椒等各種調料,加上風干、烘干、發酵等制作技術,就能做出脯、臘、酢、菹等各種純天然、無公害,保質期又很長的食物,而且很好吃喲。
事實上,如果是一般的平民人家或者中下層士族,吃這種腌制類肉品的數量,要多過吃鮮肉,因為鮮肉真的是很貴。
貴到什么程度呢?
貞觀年間曾經有一段時間,朝廷為了樹立勤儉節約的清廉政風,下令所有御史外出巡查的時候,各地不準給御史供應肉食吃,以防擾民。
那么苦逼的御史們就只能枵腹從公,天天吃素了嗎?嘿嘿,那也未必。
一個小報告打到皇帝李世民面前:陛下明告天下御史外出不準吃肉,但有人頓頓都叫州縣殺雞給他吃,這個御史就是您的心肝小秘書馬周!
李世民陛下臉不紅,氣不喘,御筆一揮:我下令不許吃肉,馬周吃的是雞!吃雞又算啥事?離間君臣關系的,拉出去打!
這算是李世民偏私護短嗎?事實上可能算,但理論上不算,因為在唐朝人的概念里,狹義的“肉”,是指獸畜肉,而雞鴨鵝等叫“禽”,也可以叫“葷”,咬文嚼字的話,吃雞還真的可以說沒犯“肉戒”。
而且呢,跟豬羊牛等畜肉相比,雞肉在唐朝要便宜得太多了,基本上普通農戶家家養雞,您要去農村看望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人,投宿時遇到了比較熱情厚道的人家,那么主人家殺只雞來招待,都是很正常的事。
一鍋新蒸出來的黃澄澄的小米飯,現殺的放養土雞肉或煮或蒸,如果自留地里種著菜,薅(hāo)一把韭菜或者豆葉燙一燙,再配上自家釀的濁米酒下飯,這就是最典型的唐朝農家飯啦。如果您穿越前認真培訓過,邊吃飯邊吟詠“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那就更有風味了。
家禽類里面,雞是占了絕大多數份額,僅次于它的不是鴨,而是鵝。
跟現代正相反,唐朝人養鵝多,養鴨少,吃鵝也比吃鴨子普遍,所以您想在長安吃首都烤鴨那可不容易。不過長安另有一道禽類名菜,叫“渾羊歿忽”,比烤鴨更鮮美更名貴,您信不信?
這道菜,也得在有錢人家的大宴會上才能見得到。幾個仆人共扛一張大木盤上廳,盤子里放著的是一頭完整的冒著熱氣和焦香的烤全羊……
等等,您說我們要吃的是禽類名菜,為啥端上來的是羊?唉,客人您繼續看下去啊,廚子拿出刀來,把被縫合起來的羊肚子剖開,原來里面藏著一只燒鵝呢!
這鵝肚子里還有東西哦,是用調味品拌勻的肉和糯米飯。把收拾干凈塞填飽滿的整鵝塞進羊肚子,一起在火上炙熟以后,我們只把燒鵝取出來,切開一一分著吃,烤羊作為容器就扔掉了,當然一般會扔給仆人們去享受。為啥我覺得這道名菜肯定是奴仆們發明出來的呢?
跟野味肉同理,唐朝人吃的禽類里,也包括山雞、鷓鴣、斑鳩、竹雞等野禽,大多是打獵打來的。禽類也可以做成脯臘等用來保存。
這說了半天您在外面吃別人家宴席的事,差不多的時候,您是不是也應該在自己家里設宴回請一頓?什么?您說沒錢?這個月工資還沒發,別說豬肉羊肉,連只雞都買不起。您這個唐朝月光族真是……
算了,沒關系,我們有的是辦法。沒錢買肉,自己去弄唄。就算您住在長安城的廉租房里,沒場地養羊、養豬、養雞,又手無縛雞之力不會打獵,您總會釣魚吧?
帶上一兩個下人,趁早街鼓剛響,坊門初開時,拿上漁竿、漁網,出城去。唐朝自然環境好,別說南方,連華北西北地區都是遍地河湖沼澤,“八水繞長安”您聽說過沒?總之在長安城外找個有魚的水面是很輕松的,主仆幾人折騰半天,怎么也能扛回一簍子鮮魚來。
有葷食有飯,可以請客了。您家的廚子手藝還不錯的,等客人都來了坐好,很快端出一碟碟又白又細的東西來奉客。
您定睛一看,碟子里的食物,大多呈絲狀,也有小片狀,片狀的都是半透明白色,極輕薄極細嫩,碟邊還堆著嫩綠色的蔥碎,另有芥末、豆豉、蒜泥、橙絲等調料。拿筷子夾起白絲,就著蔥芥送進嘴里一嘗,又滑又涼,鮮膩中帶著甜味。這種食物,您穿越前只在日本風味餐廳吃過,是標價貴得要死的生魚片喲。
怎么樣,您覺得很有面子嗎?當下就喜氣洋洋地向客人們炫耀“這可是稀罕的日式刺身”。唉,您看客人們瞧您的眼神,一副看鄉巴佬的樣子:“是切鲙吧,做得不錯,魚夠新鮮。”這已經是挺高的評價了。
沒辦法,生魚片這種東西,在唐朝人的食譜里確實很常見。不僅如此,唐朝的貴族男子一般是看不起廚藝的,但是他們卻覺得自己在人前親手表演“切鲙”的技術,是一種時尚流行風范。您說那孫子輩炒作出來的“日式刺身”,有資格在唐朝人面前炫耀嗎?
那邊又有個不太厚道的客人,一邊嚼著鲙絲,一邊故作天真地問:“這是啥魚啊?”客人打住!您可別這么老實,順嘴就道出實話——“是今天剛捕的鯉魚。”要知道這可是在“李”唐王朝,官府幾次下令禁食“國姓魚”,當然民間大部分人還是照吃照抓不誤,不過好歹給官府點兒面子,就別在公開場合說了。
除了鯉魚,其他常見的魴魚、鯽魚、鱸魚、鱖魚……凡是剛出水的鮮魚,都能切鲙生吃。如果您這個穿越者還是不適應冷食,那么另一大流行魚肴,是做魚羹,刮鱗拆骨切塊下鍋煮稠湯,別忘了多加醋,以酸克腥最有效。
另外提醒您這個做主人的,既然主菜是魚,那么主食最好上白米飯。如果捕魚時能順便再摘點兒莼菜,用來做湯,那就更好了。唐朝人也講究食性搭配,吃羊肉時就面餅面條比較合適,要是吃魚也就著面食,那些美食家就會嘲笑您沒見過世面,不懂規矩了。
喜歡吃生猛海鮮的客人,穿越到唐朝,大概會快樂并痛著。快樂是因為基本上現代常吃的水產品,魚、蝦、蟹、貝類、烏賊、水母、蛙鱉……都已經走上了唐朝人的食案,特別是如果您穿越到長江以南地區,這些水產品都非常豐富,吃到不難。
痛呢?那是因為唐朝人的口味跟現代人不大一樣,烹調方式也不一樣,做好的海鮮您可能眼睜睜看著擺在面前,卻一口都吃不下去。比如說,唐朝人吃螃蟹,流行“糖蟹”,把好好的螃蟹用糖蜜腌成甜的再吃。
最后說,腌魚干也很好吃,跟肉類禽類一樣,做咸魚臘魚什么的也是唐朝人家的必備技能,有些水邊人家甚至拿這些當主食吃了。
本篇參考文獻 & 深度了解推薦: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