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icon0

上朝日請務必參加公款吃喝,品種豐富,料足量多

官府食堂

唐彩繪勞作女俑,1972年吐魯番市阿斯塔那201號墓出土,新疆博物館藏。照片由連枝草于2012年6月拍攝于山西博物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吐魯番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天山往事——古代新疆絲路文明展”現場。

此組勞作俑由舂米俑、簸糧俑、推磨俑、搟餅俑組成,旁邊有一鏊子,生動地再現了餅食制作的全過程。唐代北方已經大規模種植小麥,主糧以面食為主。女廚師們妝容艷麗,衣飾精美,表情安詳喜悅,她們造出來的面餅會有多美味,您不想嘗一塊嗎?

 

同志們,朋友們,吃貨們,老饕們……很多讀者十分期待的唐穿美食團現在開團啦!報名從速哦!不過有個消費提示要預先公布一下,免得客人罵我們欺詐,就是美食團的團費比較昂貴,是隨機穿越團的三倍以上……

您問為什么?

先不說品嘗唐代頂尖美食要花費多少額外的物料費和人工費(您去打聽打聽名廚們的工價),就說這穿越落點選擇吧。

首先,既然是美食團,那肯定不能穿越成唐朝人數最廣大的普通農民。唐代跟工業化社會之前的歷朝歷代一樣,就算是全盛時期,普通農民能夠三餐無憂、終年溫飽已經很不錯了,離“美食”的距離實在有點兒遠。您大老遠地好不容易穿越回去,頓頓吃小米干飯就咸菜,不跟我們急眼才怪。

其次,就算穿越成富人,甚至首領,還得注意落地點。唐朝疆域廣大,您要是不小心穿成了貝加爾湖旁邊的游牧族長,隔三岔五啃羊肉干,或者更悲慘,落到唐高宗年間的朝鮮半島上,名義上也是大唐蕃臣貴族,食案上卻只有泡菜、泡菜、泡菜……

最后,您以為落到長安城里,穿越成全國頂尖的皇親貴族,就能享受最好的美食了嗎?錯啦,那些窮奢極欲、窮兇極惡的高官寵臣,就跟現在成天上豪華酒店大啖鮑脯魚翅的暴發戶一樣,才吃不到什么真正美味的好東西。

給您舉個例子,武女皇的男寵張氏兄弟,發明了一種自以為高明的食物烹調法,就是把活鴨鵝關在大鐵籠里,籠當中生一堆火,旁邊放盛有調味汁的銅盆。鴨鵝被火烤得受不了,就去喝調味汁,來回奔走,一直持續這個狀態直到被烤熟烤焦,毛皮脫落,于是可以吃了。典故出自張鷟《朝野僉載》:“易之為大鐵籠,置鵝鴨于其內,當中取起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即回,表里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 class=您覺得這玩意兒會好吃嗎?所以要享受真正的唐朝美食,我們要么穿越到長安洛陽去當個出身大族的中高級官員,要么穿越到成都揚州去當個世代豪門的富商,這兩種人是最有機會滿足自己口腹之欲的。開團第一單,我們先選擇長安貴官這條線吧,坐好起航嘍。

 

穿越成功,東方既白,您在自己家里床上睜開眼睛,婢仆過來伺候,新的一天開始了。

起床后想的第一件事:今天早晨吃什么?(有點兒出息,行不?)

下人問,郎君是在家吃還是出去吃???在家吃的話,一大早的沒太多時間慢慢做飯,可選擇的食物比較少,一般也就是吃馎饦或者粥了。

粥,您當然明白是啥,我就不細說了。馎饦聽起來倒還挺新鮮,您來一份嘗嘗?

一聲吆喝,奴仆很快用木盤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食物,放在食案上。您梳洗完畢,走過去跪坐下來定睛細看,白瓷碗盛滿的濃湯里,沉浮著一些拇指大小的柔軟面片。

原來馎饦就是面片湯??!這種唐朝人也叫作湯餅、索餅、水溲餅、不托的食物,比較像現代北方人叫作貓耳朵的那個東西。制作方法也很像,是把鍋里的水燒開以后,用手指一下下挼面團,一次挼下來大拇指寬、兩寸長、極薄的一片,丟水里去煮。或者也可以揪成筷子形狀、一尺長的面片去煮,就接近于粗韭葉湯面了。

白水煮面條可太難吃了,還得往里放些輔料調料。放啥呢?這就看您的個人喜好了,唐朝人留下的記載里,有放豬油蔥花的陽春面,有放雞肉雞蛋的親子面,還有放鴨肉的、放羊肉的、放姜汁的、放茱萸的……

這面片湯雖然不難吃,但您堂堂一條北方大漢,還是愿意噎點兒干糧才能飽,否則說根本不算吃過飯?唉,您早說啊,早說我們出去吃,既方便又省事,而且節約時間,您今天吃完飯還得去官署辦公呢,可不能遲到哦,否則會被打屁股喲……

對不起,肯德基的六元早餐沒有,麥當勞的漢堡咖啡也恕不提供。(費這么大勁穿到唐朝來還吃這些,客人您腦子有恙乎?)您問唐朝的早餐店都提供什么食品?那可真不少,咱就揀著最流行的幾樣說吧。

您先穿好衣服,騎著馬,帶著隨從出門。這時候天還灰蒙蒙的,您住的里坊,門還沒打開呢,但是坊門旁邊的幾家早餐店已經升火點燈開爐做生意啦。您想吃異域風味的早餐是嗎?那邊那家,門口干活的師傅高鼻、深目、滿臉絡腮胡的,那是家胡餅店。

過去看看,原來跟我們現在吃的芝麻燒餅一樣嘛。白面做好餅坯,抹上油,撒點兒芝麻,放進爐子里烤熟,剛出爐時味道又香又脆,迎風飄八里,趁熱趕緊吃吧您!假如您住在輔興坊,那更是口福不淺,輔興坊那家店里的胡餅是全京城聞名的,白樂天(白居易)同志就曾經山寨過他家的產品。

您嫌胡餅太油膩,一大早想吃點兒清淡的?也成,那邊有家店是賣蒸餅的。唐朝人說的蒸餅包括了現代我們說的饅頭、包子、花卷、燒賣、蒸餃等等,反正都是發酵過的面皮,可能包著各種餡料,上籠通過水汽蒸熟。

有口輕的就會有口重的,您這邊嫌胡餅油太大,那邊那位客人還嫌胡餅寡淡沒味呢!沒關系,咱花色齊全、品種豐富,比胡餅更加油膩的也有,那就是“煎餅”。

不是天津老鄉用來抹醬裹油條、裹薄脆的那種煎餅。這里說的煎餅比較像油炸大丸子,雜菜和面揉成一團下油鍋吱吱煎熟,撈出來放涼以后可以擱在掌心里的。這種食物可以當早餐,但更流行的是當夜宵吃。

您擔心這個攤主是用地溝油在炸煎餅?這我可真沒法了,您讓我去哪兒找食藥監局的執法人員來檢查喲。不不,這可不是花生油(花生是明朝才從美洲傳入我國的),也不是橄欖油,更不是金龍魚調和油。要不,您這就穿回去算了……

唐朝人吃的油,一大部分是動物脂肪、肥豬肉煉的油啦,羊肉也會出點兒油。煉油的植物主要是大豆和胡麻,也有麻子、紅藍等。

好了,快把買的這一堆食物吃掉,咱要上班了——您最好就在店里吃,打包外帶在街上吃的話,如果被御史看到,會認為您“有辱官緘”,一狀告上去弄不好你要丟官。

 

早飯吞完,午餐打算吃點兒啥?——我說您這也太饞了吧?好歹也得先上半天班,再想吃中午飯的事啊。誰告訴您穿越美食團是可以光吃飯不干活的?

而且呢,今天上午去哪里工作,也跟您的午飯地點和內容很有關系哦。

簡單地說,只要您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那么在工作日,中午這頓飯都是公家請客,您可以,而且必須跟同僚們一起公款腐敗。不過對于京城的官員來說,這頓工作餐有“朝參日廊下食”和“非朝參日公廚堂食”的區別。

朝參日,也就是要進宮上朝參見皇帝的日子,大家都理解吧?唐朝規定三品以下的官員(不含三品)每個月逢一、五日朝參,也就是如果您穿越上身的這位是個七品官,那么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要上朝。

如果是三品(含三品)以上的大官呢?那是要每月一、五、九日朝參。另外,有一群倒霉蛋……咳,有一群位置比較重要的官員,理論上是每天都得入宮參見皇帝的,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他們被稱為“常參官”。

好啦,今天是您的朝參日。您呢,最好半夜三點就起床穿衣服。為啥?因為按照規定,您早晨五點半就得進入皇宮大門,否則算遲到喲。上朝遲到,后果會很嚴重喲。

您知道長安城有多大吧!如果您家里有錢有勢,在離皇宮不太遠的坊里買了房子,那還好一點兒,三四點鐘起床,穿衣服,吃東西出門,等晨鼓敲響,坊門一開,趕緊往皇宮跑。如果沒下雨,沒下雪,天也不太黑,大概能順利按時跑到宮門,報名驗魚符魚符,唐朝官員隨身攜帶的身份證明,一般為金屬鑄造,呈魚形,要經過衛兵檢驗無誤才準許入宮。打卡上班。

在朝殿里站一上午,聽各級各部門領導絮絮嘮嘮說事兒,好不容易等到日中散朝,您肯定已經又累又餓兼頭暈腦漲,只想躺倒了。

唐朝的制度這時候顯示出比較人性化的一面,從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每次朝會結束以后,公家都會讓上朝的官員們在宮殿飛檐下、廊廡廊廡,這里指房屋墻外的走廊通道。上坐地吃頓飯,這頓飯就叫“廊下食”。

“廊下食”都有什么東西可吃呢?唉,公款備餐,露天明吃,也就四菜一湯這種標準吧,不會簡陋寒磣到丟皇帝老兒的臉,但也別奢望山珍海味。反正常參官們的肉食定量是每天三頭羊,分到每個人嘴里的羊肉應該不會太多。

不過在日常供應以外,夏季還有防暑降溫餐,冬季有烤火餐,各個節日也有加餐。

如果您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兒上朝,退朝以后又在西北風嗖嗖的廊下半露天坐地吃飯,那么負責辦食的光祿寺會依例給你們端上一碗咕嘟嘟冒泡的熱湯餅,其實就跟您早上吃的馎饦是同一類食物,算是高級工作餐。另外冬天的加餐還有黍臛,應該也是一種加了黃米的肉羹,趁熱開吃。

如果您在驕陽似火的夏天上朝,吃“廊下食”,端上來的會是用涼水拔拔(bá),指把東西放在涼水或冰塊里使之變冷。過的冷面、粉粥,再配一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

趕上特殊的節日上朝,比如寒食節,會給甜米粥喝;正月初七(人日)和三月初三加賜煎餅;正月十五、三十賜糜糕糜是一種類似于小米、黃米的古代谷物,沒有黏性,用這種谷物做成的糕叫糜糕。;五月端午賜粽子;七月七賜斫餅;九九重陽節加糕;十月一日加黃米羹……這些都是在日常餐點之外另加的,算是額外福利,您老老實實地跟著同僚們一起叩謝皇恩吧。

像這種吃環境的工作餐,食物好不好倒在其次。有人比較看重其中的榮譽和政治意義,覺得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吃頓飯光榮得不行。(拜托,皇帝早走了,你以為人家會坐在里面看著你們吃飯流口水嗎?人家也餓?。。┠莻€寫過“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就曾經為寒食節的“廊下食”賦詩一首:

 

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周稠。

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

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

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行由。出自張籍《寒食內宴二首》(其一)。

 

客人您可千萬別亂跑,不要這么激動嘛。這頓工作餐真不是容易吃的,因為吃飯的禮儀要求特別嚴格,坐錯了位置,走錯了方向,遇上熟人開個玩笑,都有可能被御史彈劾,犯一次錯要罰沒一個月工資。

您先在這張食案這兒坐好,我給您講個真事。話說某一年,朝廷里的宰相嚴綬參加退朝以后的“廊下食”,皇帝派宦官馬江朝賜櫻桃給官員們。嚴綬在京外當節度使的時候,認識馬江朝,見面說話時腦子一亂,宰相屈膝向宦官行了個拜禮,旁邊一個不明真相的圍觀御史也跟著拜了一下。這種違背禮節的行為算是闖了大禍,當天御史臺彈劾,嚴綬、馬江朝都受到了處分,馬江朝被降級,嚴綬被罷相,貶官外任。典故出自《舊唐書》列傳第九十六。

就因為禮儀要求嚴格,唐后期政府又越來越窮,“廊下食”的食物越來越粗劣,有些上朝的官員就找各種借口中途溜號,寧可自己出去吃,也不受這份活罪了。以至朝廷專門下詔,硬性規定朝臣必須參加午間公款吃喝。

以上說的是朝參日的“廊下食”情況,那不上朝,到辦公室辦公的日子,公家管飯嗎?

當然管啊,我們這就一起去瞅瞅唐朝政府的公務員食堂。

 

按照我國從古至今奉行不悖的規矩,公家管飯,灶大灶小,菜多菜少,那是要按行政級別來供應的。您要是想吃到最高級的食堂飯,那請您努力工作,迅速升官,盡早做到宰相這個位極人臣的級別,就可以進“政事堂”去吃飯了——這乃是大多數唐朝人的終生夢想。

什么?您說我騙您?您翻遍了唐朝官員的等級名冊,就沒有一個官職叫“宰相”?

唐朝確實是沒有宰相這個官職,但是上至皇帝,下至農夫,大家都經常說起宰相,而且也都知道這個官就是輔佐皇帝處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級最大的官。

唐朝實行的是群相制,也就是三省里不止一位高級官員,可以通過被加授“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官銜,被承認為等同于宰相,進入政事堂參議國家大事,以及吃到最精致、最高級的小灶飯。

政事堂在哪里呢?基本上這是一間專供宰相們一起使用的辦公大廳,位置在皇宮里面,靠近上朝大殿和皇帝辦公室的地方。您要是還不能理解,可以參考北京紫禁城里的養心殿和軍機處之間的位置關系,當然,唐朝的宰相比清朝的軍機大臣們權力大得多,性質完全不一樣。

您呢,熬到五六十歲的時候,可能有一天會拜相進入政事堂。跟著其他宰相一起,各自坐到自己的書案后,就一些政事議題聊啊,商量啊,工作到午時,外面有雜役稟報:“列位相公,天子賜食至?!?/p>

這時,就有御廚的雜役挑著食盒進來了。您這新晉的宰相還怪興奮的,可是一看同僚們都一副見怪不怪的模樣。當然謝恩還是必需的。原來皇帝隔三岔五地把自己御膳房做出來的食物賞給宰相們的“堂廚”,這都算是一種制度了,也是大領導努力搞好與下屬關系的一種手段,意思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你們吃了我的飯,對我打獵泡妞等私生活就睜一眼閉一眼,少管點兒吧。(某魏姓宰相:你做夢!)

于是大家開飯吧!不用換房間,就在政事堂大廳里,自有下人布置食案,放坐席,抬水來伺候各位宰相洗手,“堂廚”里的廚役也會把一道道菜肴和餐具抬進來在食案上放妥。

一切布置完畢,張相公請請,李閣老走先,王尚書不必過謙……大家按心照不宣的次序入席坐定,舉筷開餐,邊吃邊聊。

這頓在辦公室吃的午飯,氣氛要比“廊下食”輕松融洽很多。朝廷不僅允許,而且鼓勵宰相們邊吃邊談工作。大家肚里有食,心情會比較好,很多棘手事務就在吃吃喝喝中解決掉了。如果您長期只吃飯,不談工作、不干活,還會被別人譏笑為“伴食宰相”,意思跟尸位素餐差不多。

就算不談政務,各位相公在吃飯時聊聊家鄉的風土人情、奇聞逸事,也有助于增長見識、促進感情。當然,昨夜您在平康坊小娘子家的香艷經歷還是不要拿到政事堂來聊最好。

此外,聊天內容豐富、氣氛輕松,可不代表禮儀要求不嚴格,畢竟政事堂食是一種政治待遇,跟與狐朋狗友們下館子喝酒吃烤串還是區別挺大的。

最基本的禮儀要求:首先,您不能隨隨便便地進政事堂蹭飯吃,必須有了宰相資格以后才能上桌;其次,您還不能隨便退席,如果有人中途退席出門,別的宰相必須停筷等著,人齊全以后再繼續吃。

曾經有一回,宰相們正在政事堂吃飯呢,某個權臣把自己的一個同黨宰相叫出去商量事,商量完倆人就一起弄了點兒飯吃。政事堂里正等著繼續吃飯的宰相們聽說這事,有兩個老臣當場摔筷子,飛馬回家告病不起,鬧著要辭職,朝野大嘩,紛紛譴責權臣不守規矩、喪盡天良。典故出自《新唐書》列傳第九十。您看這亂吃飯的事故是多么嚴重啊。

您問這頓飯里都有什么食物?那就太多了,詳細的我留到下回再說,反正您只要知道這個政事堂廚每年耗費的開支是相當大的一筆數字,以至某些宰相看了都肉疼。曾經有不止一位宰相不止一次提出來,說國家財政挺困難的,我們老這么大吃大喝,影響太壞,要不把這塊的預算經費削減點兒吧?

您猜怎么著?別的宰相群起反對,其中一個姓張的說了一段話,很有代表性,大家聽了都服氣。這段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大意是這樣:

皇帝撥出這么多公款給我們吃喝,是為了優待人才,希望我們吃完以后好好干活,把國家治理好。典故出自《唐會要》卷五十三。相公您要是心虛,覺得自己的工作成果配不上這頓美餐,那您閃閃,靠邊讓位,自有別人能吃能干。國家大事您不操心,盡在這種小節上嘰嘰歪歪,不是沽名釣譽是什么?何況省了這頓飯錢對解決國家財政問題也不起啥作用,您努力工作,辦好一件大事,就能造福國家百姓,那吃頓好飯根本不過分。

如果現代公款吃喝的官員們拿這種歪理來辯解,不被網民們砸死才怪,但是唐朝人(特別是文人)居然都很認同這個說法,所以政事堂的豪華午餐也就一直持續下去了。

上面說的是宰相們的午餐,官員能做到宰相級別的,畢竟是少之又少。那么非宰相的普通官員,午飯又是怎么吃的呢?

宰相們的工作餐供應系統,因為是在政事堂里吃飯,所以叫“堂廚”。別的官員的工作餐供應系統,叫“公廚”。他們不像宰相那樣有集中的辦公大廳,所以很多部門要在正衙大堂旁邊另建一座食堂,能容納所有上班的官員同時就餐。

這個食堂的建設規格,也有一定標準,大致是在各部門財力范圍內,力求宏大嚴整,隨便搭個茅草棚子瞎湊合可不行。食堂的內部裝飾也得花心思,有的供文殊菩薩像,官員們開飯前先拜菩薩:“感謝菩薩降福賜我鹵煮火燒……”有的是在墻上寫與工作相關的文章、誡語、圣訓等:“科學發展,成就輝煌……”

正經地說,最像國家機關的還是主管司法判刑的大理寺。人家的食堂墻壁上寫滿了常用法律條文。我叫你們這些法官不看書不學習業務。只要吃飯,你們就給我老老實實看《永徽律疏》《永徽律疏》,后世稱為《唐律疏議》,是唐高宗永徽年間完成的唐朝法律及其解釋條文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開飯的時間大都是午時,官員們集中到食堂(那誰誰,您不用拿著飯盆啊,我大唐還是有供應官員們的餐具錢的),也是按規矩位置坐地或者坐床,等著雜役們在食案上擺好飯。

至于就餐的儀式,管理的嚴格程度,吃飯時讓不讓說話談笑,各個部門有自己的規定。管得最嚴的可能是御史臺,約等于現在的紀檢監察部門,開飯前主官要訓話,各級工作人員固定座位,吃飯時不準走動,也不許說話談笑。

御史臺在唐朝可是人人羨慕的肥缺部門,您要是三四十歲就進了御史臺,那就忍受幾年主官的撲克臉吧!您說這么吃飯會腸道梗阻?那咱走走門路,求外放去州縣當官?除非趕上了一個活閻王似的刺史,一般外官的官場氣氛都會比京官輕松隨便。

如果您去比較富裕的州郡,像現在江南一帶的揚州、杭州,或者蜀郡、益州,那么同等級官員的收入,要比京官強得多。這反映到工作餐上,京外州郡的工作餐成本,是由地方財政列預算,有時候是財政直接支付所有支出,有時候是財政上出一部分錢當本錢,由相關管理部門拿著本錢去做生意、放高利貸,以利息收入來支付“公廚”的消耗。

而首都里各部門的“公廚”預算幾乎全是以朝廷賜本錢,各部門自己去營運收利的形式來應付。也就是說,國家財政給這個部門一次性撥付了200萬錢,但是這200萬錢不能花,而是找一些“捉錢人”來,把200萬分成幾部分借給這些“捉錢人”,叫他們拿了這些本錢去做生意,按月或者按年繳多少利息給這個部門,部門用利息來買糧買菜做飯供應“公廚”。

“捉錢人”未必各個都能做生意成功,能不能還上利息完全沒譜,所以京中各部門時不時叫苦,“公廚”本錢又沒啦!朝廷不給補貼點兒,大家都沒飯吃啦!沒飯吃的話,公務員都不上班哦!不上班就沒人工作,國家機器要癱瘓啦……

您不信?唉,唐代安史之亂后,國家政治和財政收入都亂七八糟,實在沒錢供應官員們天天公款吃喝,皇帝也沒轍,只能下詔叫官員們隔天上班,也就是上一天班,吃一天工作餐后,第二天你在家歇著,自己解決伙食問題,這樣來省錢。

所以,百官工作餐的質量,跟國家經濟運行形勢、財政收入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您不幸錯穿到了唐代后期,又在一個沒啥油水的衙門做中低級官員,那么在食堂的中午飯里吃到了一塊肉,大概都能熱淚盈眶地奔走相告了。

當然,如果您自己家里有錢,中午不樂意跟同事們一起吃糙米飯就咸菜,那么就找個借口,溜出官府下館子去。

本篇參考文獻 & 深度了解推薦:

拜根興.唐代的廊下食與公廚.浙江學刊,1996(2)

黃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1998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平市| 叙永县| 嘉禾县| 扶余县| 北安市| 司法| 九江市| 莱州市| 丹东市| 六枝特区| 那坡县| 旬阳县| 馆陶县| 诸暨市| 江门市| 南通市| 张家界市| 甘南县| 信宜市| 阿鲁科尔沁旗| 洪泽县| 册亨县| 聂拉木县| 会理县| 都安| 泌阳县| 徐水县| 鹤山市| 清水县| 突泉县| 界首市| 神农架林区| 辽中县| 东山县| 亳州市| 弋阳县| 鄄城县| 怀集县| 龙海市| 册亨县|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