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囿于漢室宗親的身份障礙和道德仁義的限制,一再口頭拒絕搶占西川,但法正畢竟名義上是來邀請他“入川援手”的。這個“援川不奪川”的理由,恰如關羽當年的“降漢不降曹”,有效形成了“自我欺騙”,讓劉備得以用“援川”的名義消融內心的防御而整點兵馬,準備入川。
人們總是習慣根據一個人的行為來判定他內心的真實態度。諸葛亮、法正,也包括曾被劉備耳提面命的龐統,無一例外地認為劉備最終還是被“奪川”的愿景...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劉備囿于漢室宗親的身份障礙和道德仁義的限制,一再口頭拒絕搶占西川,但法正畢竟名義上是來邀請他“入川援手”的。這個“援川不奪川”的理由,恰如關羽當年的“降漢不降曹”,有效形成了“自我欺騙”,讓劉備得以用“援川”的名義消融內心的防御而整點兵馬,準備入川。
人們總是習慣根據一個人的行為來判定他內心的真實態度。諸葛亮、法正,也包括曾被劉備耳提面命的龐統,無一例外地認為劉備最終還是被“奪川”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