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人生價值與審美化意義(4)

認識自己使其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有了認識上的自覺,那么,實現自我則使這種認識上自覺變成實踐中的自覺。充分認識自己,就是很好地預測自己的行為,并盡最大可能理性地把握自己的行為,為完善和實現其人生價值,找準方向和切入點。與此同時,最大地自由地理解并體驗發生在周圍的人身上的行為和感情,這時,人也便會因此而變得充實而自信,使自己面對人生過程的各種際遇,也能由自我走向他人,甚至走向整個人類。其實,從自我認識的階段,便開始了自我實現的歷程。自我實現,是人一生的追求和理想,認識自我難,實現自我則更難。實現自我實現的最大的困難就在于,一個人在人生的追求過程中,其人生價值會不斷被發現,要把人生的最大價值體現出來,其人生的理想、愿望會不斷補充、調整、完善與提高,這就必然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沉重的代價,這就加重了實現的困難,甚至通過一生不懈追求也未必如愿。把握自己,就會使自己能達到一種與自身完全默契而同一的境界,人便有真正自覺的人生,有一個自覺創造和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意義的人生是創造性的人生,是發展的人生,是人的內在生命本質的實現,這樣的人生過程,其本身即是享受。凡是從人生追求過程中感受到生命意義與價值的人,名利不能驅使他,挫折也不會使之失落,內在的豐富與博大,找不到、也不需要世俗的對應物,也不需要名利的賞賜,更不會與他人進行攀比。只有那些內心沒有精神追求、價值取向和對自身生命沒有體驗的人,才會在意于人生的得失,孜孜不倦追求所謂的身外之物,所謂的豪宅,所謂的名車,所謂的頭銜。一個人如果沒有生活的信念和那種從容的、篤定的內在的精神追求的話,把自己僅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和物質的享樂,順利時也許看不出他的內在空虛和缺少依托,一旦人生遭遇低谷,比如事業上的挫折、家庭的變故、疾病的折磨等就可能導致精神上消極頹廢乃至人生信念的全面失落。其原因就在于一個人沒有人生的方向、信念與執守,或者方向太多難于選擇而無所適從。所以歌德才說:“每一個人都必須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因為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就會發現能幫助他度過一生的一條或者一種真理。”【17】這是極富啟發意義的。

如今,當人類身處信息化與商品化的時代,很多人面對人生選擇物質利益的滿足,而放棄了精神的生活。市場經濟體制的迅速發展,又使這種選擇仿佛有了更充分的理由。競爭、物質利益、商品經濟,幾乎使當代人陷入物質的追求而無暇于對精神的充實。造成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結果正如許多有識之士指出的那樣,在當代中國人當中,一些人由于對物質的過度追求,精神世界中正滋長著極為可怕的冷漠感、荒謬感和無意義感,這無疑是當今人們現實人生的不幸和悲哀。由于缺少對人性的完善和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人們不再崇尚利他主義和獻身精神,不再關注人性的善良、同情、友愛和人的品質塑造,不再相信正義、氣節等品格,在工作中更多地計較得失、報酬,在愛情的追求中更多地注目于肉體與性的相互取悅,在和他人的相處中唯我主義不可思議地膨脹,等等。要走出這種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就必須明白,物質畢竟不構成人生的全部,甚至也不能構成人生最主要的部分。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有更豐富的內涵,這個內涵便是對正直、善良、智慧而審美的人生理想的建構與追求。

第三節 人生態度的選擇

成功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標。人最重要的是有一個充實而豐富的人生,一個鮮活而特別的自我,一種飽滿的而崇高的精神品格,它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對人生態度的不同選擇,對事業的執著追求與進行多種努力以獲得成功并能體驗其人生生命的能力。人生的意義其實是在生存的基礎之上,把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做好,體現其人生的價值,以此獲得人生生命體驗、領悟和生命價值,否則就是失去自我,也因而失去其自身精神價值和生命意義,從本質上講就是在為別人而活著,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能體現其道德的社會意義和善的價值。但是不可能有實現自身生命價值后所產生的那種強烈的精神滿足后的鮮活的生命感,因生命感是一種內心的體驗,是心靈對于生命意義的強烈感受。

科學與人文從誕生之日起就結合在一起,只是至近400年來才處于明顯的分離狀態。特別是至19世紀中葉以后,以西方為主體的崇尚科學理性,靠科學技術來解決人類遇到的所有問題,從而使科技與人文產生疏離,導致了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的分離、矛盾與沖突,也導致了科學對個體生命的漠視。科學行為失去了人性與道德的限制與調適,所導致的人性異化和信仰缺失是產生精神危機的根源。在社會文化現象上,人們正面臨著文化與道德意識的解體,道德已經失去引導人們奮發向上的功能。而當代以追求物質利益至上的人們,其本身所具的智慧和人性,已被物欲蒙蔽,正脫離傳統道德這種精神生活的基元,變得虛妄蹉跎。當人們放棄砥礪精神成長的道德規范時,將會是一場精神文明的災難的到來。如今人類面臨環境污染、經濟危機,其生活狀態,生存境況,生活的忙碌、緊張、壓力、焦慮、浮躁,是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相背離的,使科學的樂觀主義不得不倍受人們的質疑。因此科學與文化必須協調、統一地發展,科學如果離開了“人是目的”的審美的心度,就會成為扭曲人性的加速器。如今,在這個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換、身份的較量、財產的爭奪的社會,最缺少的是生命與生命在相遇中的坦誠相待和互相悅納。在人類社會中,其生命現象在很多時候本末倒置,因小失大,這是辜負了宇宙對生命的造化。正如《史記·貨殖列傳》所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比松膬r值與意義,第一重要的還是做人,有獨立的人格,使自己有一顆坦蕩而又充實的靈魂,有崇高的人性和道德追求,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并足以承受命運的打擊,才配得上所賜予的生命。

在人類歷史上,能不為物所役,不被利所驅,不被名所逐,保持人格的獨立與精神的自由的人,皆是人生本質的覺悟者。其實,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質并不多,雖然優越的物質條件可以提供較多物質方面的享受,但在享受的同時難免不被驅使和奴役,反而喪失了精神的自由。現代人們物質生活愈來愈多樣而復雜,結果得到了許多物質方面的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諸多方便,卻并不自由。因有太多物質享受,就必然擠壓或減少精神上的追求。人的生理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多于的便是奢侈,而人的奢侈之心不加以限制,是會不斷膨脹的。溫飽是自然生存的需要,而奢侈的欲望則是追求物質利益的世風不斷刺激而滋生起來,并不斷膨脹的。人對物質的享受和擁有都是無止境的,事實上物質欲望永遠也不能滿足,為此,人不得不去賺取越來越多的錢和爭奪越來越多的利,這樣,物質利益的追逐便會成為人的唯一目的和生命的簡單過程。倘若教育者如此,哪里還顧得上塑造崇高精神品格;藝術者如此,哪里還潛心真正的藝術追求;如果是學者,哪里還會在乎精神的引領;如果是父母官,怎么能一心一意的為民而謀乎?

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有多種多樣的選擇,選擇了一種對自我有意義和價值的人生方向,等于放棄了其他價值的人生方向,可是無論怎樣的選擇,其人生方向又會分成若干不同的方向,以至于無窮無盡,不可能再回頭來再選擇其他方向的人生之路,這是人生選擇的不可重復性的感慨。人的一生其實都包含著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終得到實現的僅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可能性不得不被放棄,而成了人生無可挽回的遺憾。如果人生沒有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人生之路都朝著既定的軌跡和方向伸展,人生雖然沒有選擇的遺憾,但是也讓人生失去追尋的意義。正是因為人生有各種各樣選擇的可能性,人才會感覺到人生走向的迷奇以及人生過程的難以預料,亦無法把握和不可比較,增加了人生過程本身的意味。對每一個人而言,其人生可以自由的、從容不迫的選擇自己的人生價值之路。雖然,絕大多數可能性盡管未能實現,正是那少數可能實現的可能性使人們感受到人生之路的多種可能性的探究、嘗試的意義,從而豐富了人生過程,形成千姿百態的人生現象的生命奇觀,給人們以無窮的選擇性和選擇中的意趣。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形態之中,無不包含著偉大的實踐態度、自強意志、行健不息的生命精神與和諧優雅的人生風范,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性。幾千年來無數的志士仁人,無不在儒道圣哲的教誨和經史子集的熏養下成長。其儒家的道德的人生境界與道家的超脫的人生精神不僅能使中國人找到安身立命的生存意義,也能為生活在當今西方世界精神危機中的人們提供可資借鑒與應有的啟發。

選擇正確的人生態度,是使人生獲得最大限度實現其價值和意義的可能性,并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過程和生命體驗,即不應對人生持占有的態度,不應太在意人生的成敗、榮辱、禍福與得失。倘若當人生以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為目的時,必然向人生索取其最大效益作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標與價值。其實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只能擁有生命的過程,而不能占有拼命貪求的物質利益。如果人一生只以追求物質為目的,即使到手的財富在多,最終還是要因生命逝去而不可能永遠占有它。何況人的生命是偶然的神圣的禮遇,對于生命,應當懷著虔敬之心并以從容閑適的心態品味它、涵養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心占有了人生,而是要有欣賞藝術的心情,來尋繹、領略與品味人生。

在人生之中,無論是追求事業的發展,以實現其自身的價值,還是謀求家庭的幸福,其進退與得失,都得選擇得當。有時失去是一種痛苦,但卻可能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如同大自然的法則,失去春天的蔥綠,才能收獲秋天的碩果;失去陽光的燦爛,才能獲得雨露的滋潤。在人生取舍中,取是一種智慧,而舍卻顯示一種魅力。特別是在人的情感上,一般有存在性判斷和價值性判斷,所謂情感取舍,實際上是指人對行為對象的體驗感知以及源于這種感知進行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在情感的投入上,更多的人傾向事業而忽視家庭的和諧、樂融,而事實上,家庭是個人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依托與獲得前進動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家庭是否幸福也同樣是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內容。只有對家庭有強烈責任感,對親人飽含深厚情感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先賢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之道的真正含義,也才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歷史責任感,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修身立德之道。家庭是以婚姻與血緣關系結合的基本社會單位,家庭的穩定與和諧,與國家、民族、社會的穩定和諧緊密相聯系。親情濃郁,是所有和睦家庭同具的特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親緣關系,提倡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夫妻相濡以沫、同輩情同手足等。但這樣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如今正受到挑戰。夫妻反目離異、老人孤獨無助、子女忤逆不孝,家庭變故之多,從本質上,無不反映了人們情感取舍的傾向的偏差。家庭的溫暖和睦,要靠愛情、親情來維系,也要有家人的彼此尊重、理解與寬容。如果說婚姻是河流,那么責任感便是這條河流的河床,沒有責任的婚姻,猶如不堅固的河床,其流經它的河流遲早會要改道或干涸的。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待家庭和親人的情感投入,常常會因有意或無意的疏忽而造成某種無可挽回的缺憾。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超越一切成敗禍福之上的豁達和曠放的情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生的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災難,都只是白駒過隙,彼此并無實質的區別。以這樣心態審視人生時,人就會與身外遭際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讓人更能清晰把握和更加貼近人生的本質。這種真實的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際遇,既有充實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多姿多味的人生體驗和對真實人生觸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师宗县| 南和县| 玛多县| 海阳市| 谢通门县| 潞西市| 新津县| 桑植县| 栖霞市| 阿拉善盟| 广宗县| 綦江县| 长汀县| 饶阳县| 宁陕县| 榆树市| 乌审旗| 贺兰县| 林州市| 司法| 凤阳县| 拜城县| 汤阴县| 鲁甸县| 新晃| 通河县| 红河县| 扎兰屯市| 垫江县| 称多县| 乐都县| 长白| 康平县| 大丰市| 上杭县| 随州市| 台东市| 塘沽区| 遂昌县| 汉源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