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
- (美)威廉·詹姆斯
- 361字
- 2019-01-03 05:06:11
第四章 行為意志:內心爆發的意志究竟從何而來
有所行動時,我們可以自覺地確定目的,并依靠目的去支配行動。意志就是行動過程中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一種心理過程,人的思維過程最終都要見之于行動,這個心理過程就是意志。
人類特有的意識、目的和規劃都會對自我心理產生影響,而調節和支配行為的心理過程則主要依靠意志。意志往往包含決定和執行兩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在決定階段,思維會做出選擇,將具有重要意義的動機作為行動的目的,并確定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接著意志就會通過意志作用去執行,克服困難,堅持將制定的方法付諸實施,達到目的。
我們已經知道,行為是由不同的動機決定,而意志的調節作用則可以發動同預定目標相符合的行動,也可以抑制與預定目標相矛盾的愿望。而意志到底具有哪些形態?它又有何種作用?其性質如何?對于意志的心理學探討,在本章會具體說明。
1.有意舉止源于無意識印記
之前我們討論的動作,大都是一種經由神經反射而來且由動物本能自發驅動的。現在我們需要探討的則是一種非本能式的反應,是由意念控制、經過大腦思考的“選擇和決策”。就好比我們的手被火爐燙到之后會馬上縮回來,這就是本能式的無意識動作,而假如已經有了類似的教訓,那么我們會在手掌還沒有靠近爐子之前就規避這個問題。觸碰到過高的溫度之后馬上采取自我保護措施,這是一種動物本能的表現;而在遇到高溫危險時遠遠躲開,其實就是一種下意識的舉動了。
可以斷言的是,所有下意識的舉動其實都源自人體的次起意愿而非原始沖動。生活當中,經過自然條件反射或者是本能式的沖動,抑或是因情緒而起的舉止,都應當被視為“原始動作”。我們的生物構造當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構造,它們幫助我們建造起了這種自然性的功能。當既定的刺激投射過來時,就像是爆破裝置的導線被點燃,一切條件反射就都變得有據可循了。
在這里,我需要多說一句,當這樣的“爆炸”是第一次發生的時候,由于沒有以往的經驗可以借鑒,人們往往顯得手足無措。而當熟識程度增加、類似事件已經屢見不鮮了的時候,我們也就能夠應對此如了。我曾經和一位小孩站在火車月臺上,當時有一輛火車朝我們迎面飛馳而來。我注意觀察了那個孩子的神情,他被嚇壞了,滿臉都是驚恐的神色。好在他還沒有完全呆住,知道在“危急時刻”求助于身邊的人是個好辦法——他臉色煞白地朝我跑了過來,張開雙臂把我抱住,我甚至能感覺到他因為極度驚嚇而起伏不止的呼吸。
或許在一些見慣了火車的人看來,這個孩子是“無知且可笑”的,但是對于我而言,我毫不懷疑他當時的表現確實是由過度驚恐造成的。同時,我也無比確信,當我初次看到那個轟鳴不息的“鋼鐵怪物”時,我也是滿臉愕然的。
反過來說,當一件事情多次出現,我們對其前因后果早已洞若觀火,那么我們就能夠很輕松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應對計劃。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嚴格意義上的“有意為之”,要求我們對類似事件有過確切經歷——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學問,我們都必須先了解到對方,然后才能做出主觀的剖析和決定。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即將采取怎樣的處理方式?關于這個問題,我想不同的人群肯定會給出不同的猜想。但真實的情況是,人們無法提前知道自己的行動方案,惟有過去的經驗給出指導性意見,我們才知道自己“想要如何去做”。無論一個人的反應有多快,對于突發狀況的處理有多么迅捷,他其實都是“耽誤”了一定時間的。因為在他做出這些決定之前,舊有的經驗一定需要被提煉出來同實際狀況進行對比,而后才會做出行動。或許有人會說“我做過一些不假思索的事情”,但是請記住,人在社會當中所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為未來行動的參照物。比如有的人沒有學過炸魚,但是他第一次走向煎鍋的時候,不自覺地想起了自己曾經烤過牛排,這些“泛經歷”的印象同樣也是經驗的一種形態。所以,除了純本能的、反射的以及情緒的動作,其余動物行動都是參照過往經驗而行的。
因此,生活不知不覺地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堆塑出了形形色色的模型。這些經由人生經歷或者間接經驗組成的特殊路徑,構成了這個人處理事務的基本準則。從這一個層面來說,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的表現其實都是“循規蹈矩”的。
那么,這些逐漸積累起來的經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同樣也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分析的事情。在從未經歷同時也沒有間接經驗指導的情況下,第一批無意識的動作就在人類之中誕生了。這些不經大腦思考的事情,成為了后來大家處理各類事件的參照物,而這也就是“有意舉止源自于無意識印記”的更通俗詮釋。
值得強調的是,出自印象的無意識動作并不會留給人們某一個準確的概念,甚至在更多時候,這些無意識動作纏身的“模型”,實際上是多個混沌、模糊的結構。就像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那個“炸魚和烤牛排”的故事一樣,一次動手烹飪的經歷,不會在這個人的腦海中準確地形成“我學會了加熱鍋子”或者“我了解了海鮮飯的做法”的概念,而是會在相關人員的心中勾畫出一個籠統、龐雜的烹調體系。類似這些并非一一對應的感官印記,我稱之為“隔遠結果”,正是由于這些“隔遠結果”的推波助瀾,我們才會獲取更多的間接經驗,即便遇到更多突發狀況,也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