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
- (美)威廉·詹姆斯
- 956字
- 2019-01-03 05:06:10
3.意識在空間概念上的定位
關于意識在空間概念上的探索,從傳統哲學角度分析,似乎更多地糾結于“意念的外延性”話題。用一個更加抽象的話語來解釋:人類的意識到底是一個有空間屬性的概念,還是一個超脫立體時空范疇之外的存在?它是僅僅存在于人體內部,還是漫無邊際、已然駐足于更遙遠的地方?
對于上述這些問題,更多人都會相信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意識存在于那些它直接產生效力的部位”。假如我們認為思想和情感是由大腦產生的,那么意識就應當停駐在腦部皮層之中,并且在空間形體上,它必然要占據一個大腦的尺寸。
同樣也有一些傳統學院派的學者,在其論述中摻雜了很多神學色彩。在這些人看來,意識就是幾近于“魂魄”的介質,這些介質是沒有外延概念的,只能在人體內部一一對應,因為靈魂是不可分割、重組的。洛克和福克曼就認為,靈魂是封存在大腦深處的,人體內部所有的神經流都需要貫通到此處來完成傳遞和反饋。如此看來,靈魂更像是一種流質,在人體內按照一定的規律不停游走。但是無論游歷的路線如何改變,靈魂都會保持其不可分割的原則,因為靈魂本身是沒有邊緣的。
還有另外一些學者,如H·費奇特、尤里奇、沃爾特等,他們都更加堅信意識是一種類似于溪流那樣的流體,但是在這條小溪中,各個水元素是沒有分子式的。
可以看到,更多學者還是堅定地認為,意識是一個具備了空間概念的存在。假如靈魂是沒有外延性的,只是一個空洞、無邊的介質,那么它又是如何準確感應到其他空間的事物的呢?我們能夠看見一張桌子,能夠覺察到屁股下面擺放著一張座椅——這些都是涵蓋了空間屬性的實體,而假如靈魂是一個無邊無際、飄忽不定的介質,那么它如何與這些實體產生關聯并共存呢?沒有延展性的靈魂必定是一個無法被感知的東西,那么它必然就無法同空間概念上可以被感知的任何物體“互為響應”,就好像是農婦不能把手里的絲線掛到任何無邊無際、無法感知和觸碰的介質上去一樣。
因而,在我看來,可以以我的認知范圍,給意識一個空間上的定義。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它蔓延到個體以外極度遙遠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認識到遙掛天際的星座和千里之外的民族;而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它又是封閉在人體以內的。因為個體的意識——嚴格說來——并不能操縱它本體以外的軀殼,因此,從空間盤踞的角度來說,意識禁錮于身體內部,但是延展于宇宙深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