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教授的心理學原理
- (美)威廉·詹姆斯
- 1378字
- 2019-01-03 05:06:10
4.“心”如何與其他事物發生關聯
“心”又是如何與外界事物發生關聯的呢?一個由腦體內部發射出來的意念,它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是怎樣的?要探究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針對本話題進行定義:當我們討論“心”與其他事物之關聯的時候,此處喻指的“其他事物”,必然應當涵蓋這顆“心”所處的全部物質世界,因而,處于這個物質世界當中的“其他心”也是被計算在內的。
舉例來說,如果詹納先生發起了一則關于意識與外物之間關聯的研究,這個意識的播散者是尤姬,那么詹納所需要研究的“外物”就應當包含“尤姬的眼鼻口耳”“尤姬所處的屋子”以及“詹納自己的心”等等。
我們知道,“心”要與自身之外的事物發生聯系,前提就必須是“心”需要知道對方,然而做出喜歡或者排斥的選擇。但是,意識自身是沒有行動力的,它如果想要表達某一種愿望,必然需要借助身體的某一個介質。而其他事物想要對“心”施加壓力、產生作用,同樣也需要通過“介質”的溝通。
在整個關聯的過程中,“心”惟一能做的就是判定一件外物是否“正確”,或者是應當“如何處理”。但是無論如何,它都是無法直接與這些外物發生關聯的。
上面這番表述似乎有一點含糊,我們通過一些簡單的事例就可以更加清晰地厘清這些觀點了。
大家都見過用火爐燒水的情形,火是能夠把水燒開的,但是它不能直接觸碰到水,這是自然萬物之間的固有規律。必須要有一個固化的介質——水壺來幫忙,熊熊燃燒的柴火才能夠把壺中的水煮開、沸騰。在這里,“心”就像是火,它對于外物“水”產生了意念,然后通過對水壺的加熱,使得自己的意愿展現了出來,而這種意愿,就是“水”受熱后展現出來的“沸騰”。
在另外一些狀況下,假如“心”對某一件外物生成了情緒,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卻沒有展示出來,那么對于這一種現象,我們又應當如何界定呢?
詹納讓尤姬坐在一間安靜的屋子里,然后拿出了一些令尤姬厭惡或者是恐懼的圖片。按照通常的反應,當一個人看到令自己討厭的景象時,馬上就會產生將其破壞的沖動。但是這一次,尤姬卻沒有站起來撕碎這些畫像,而是沖著那邊看了一眼,而后繼續低下頭去,編織手中的毛衣。
從“心”與外物之間的關系這個角度來說,尤姬的眼睛看到了令自己不悅的畫面,同時也產生了厭惡的情緒,但是她最終沒有就此做出額外的舉動。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在這一次的交流過程中,“心”與外物之間的聯系是空白的呢?
需要強調的是,意識發現某一個物質之后,即便它沒有對其做出反應,那么在哲學層面上來說,它依然是做出了處理的,這個處理就是“不理會”。所以,當尤姬低下頭去繼續擺弄手中活計的那一刻,她的意識其實也就與那些令人厭惡的畫像之間建立起了“不理會”的關系。
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有的時候我們明明非常憤怒,但卻沒有表現出來;有的時候我們分明想要得到某一件東西,卻由于囊中羞澀沒有付諸行動;還有時候受迫于旁人的言語而放棄采一朵花、過一條河,如此等等。這些意愿其實都是“心”與外物產生聯系的結果,在區分意識到底有沒有同外物發生關聯的時候,我們不應當單純地依照一些表象化的事物進行評判,因為“不處理亦是一種處理”。
總體而論,“心”與外物發生關聯,其形式必然是以自身為介質,而后反射到物理世界當中去的。任何外物在被“心”感知之后,“心”馬上會對其進行評判剖論,至于用激烈的肢體語言去迎拒,還是暫且擱置的冷處理,就應當由承載“心”的肉體來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