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2)
-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升級版)
- 武志紅
- 4441字
- 2017-10-11 15:21:26
一名摔跤選手考上了北京大學,當時他的體重是210斤。在大一、大二期間,他多次發誓要減肥,但每次都沒堅持幾天就放棄了。兩年過去了,他的體重沒有任何變化。但進入大三后,他只用半年的時間就將體重減到了160斤。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他談戀愛了,愛情給他的減肥找到了足夠的理由,這催發了他的使命感。
何長明說:“按照我的經驗,最大的問題不是自律,而是我們沒有花費工夫確定愿景——為什么要改變?我們沒有求助于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和動力,沒有求助于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聲音?!?
聽聽你內心的聲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那才是你的動力源泉。初戀的時候和心愛的人初次約會時,你會拖延嗎?當你熱衷于一個電子游戲時,你會拖延嗎?答案很簡單。當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時,動力會從內心自動產生,你自然會自律。不要從外界去尋找迫使你改變習慣的東西,因為它們很容易被你放棄。
“當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時,自律就會成為你的本能?!焙伍L明說,“這就像玫瑰要綻放、茉莉有芬芳、鳥兒會飛翔一樣。所以,請記住,增強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于要找到你真正愛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培育好習慣:兌現承諾,從小處做起
學會了和“次人格”對話,又找到了改變習慣的使命,是不是就OK了呢?
絕非如此。盡管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了,但改變惡習仍需要一點:立即去做。
因為,每一個舊習慣對應著的神經回路是無法消失的,只能靠新習慣打造更強大的新神經回路,用新的神經回路去戰勝舊的神經回路。
新的神經回路一開始必然是脆弱的,要用它戰勝舊的神經回路,最好采取一些聰明的策略。
第一,從最容易的事情開始。一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只規定一些小的任務。譬如,查出明天要撥打的電話號碼,記下來,今天的事情就完成了;拿出所需要的資料,放到桌子上,不用急著開始工作。
一開始不要急著做大的決定,要慢慢開始,在一些小的方面向自己做出承諾并且遵守這些承諾。讓你的內心引導你做出承諾。承諾一旦做出了,無論是多么微不足道,都要遵守下去。
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呢?何長明說:“當你做出承諾并履行承諾時,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滿意,你做出及履行更大承諾的能力就會增加,簡單地說就是你會越來越自信……我們每個人肯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你知道什么該做,并真的那樣做了,你會覺得很開心,你會對自己很滿意,會獲得心靈的寧靜?!?
他說:“在這個世界上,分裂是最大的痛苦,堤壩的分裂會導致洪災,地表的分裂會導致地震,山巒的分裂會帶來山崩,愛情的分裂會帶來離婚,同樣你和自我的分裂會帶來一生的痛苦和遺憾。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知道該怎么做卻沒有去做,你會自責,你會對自己不滿意,你會覺得自己是渺小的、不講信譽的。總而言之,就是你開始不信任自己,自信心降低了?!?
第二,每天必須做一件事情。你可能曾經給自己做過很多承諾,但都沒有堅持下來。那么,不要想一天把它們全實現。試著每天只規定自己必須完成一件事。這很容易實現,而實現的喜悅就是一種強化,會使你的新習慣更強大。
第三,每天必須不做一件事情。你可能有很多壞習慣,你成了它們的奴隸。不要企圖一天把它們全消滅,試著規定自己每天必須不做其中一個習慣。
第四,不要積累太多的未完成的事情。每個未完成的事情都會吞噬你部分心理能量,無論這個事情多么不起眼。
第五,有決定勝過沒有決定。你可能有太多的想法,但很多想法相互矛盾,所以你干脆一年一年地什么都不去做。你試圖去梳理你的這些想法,卻一直沒有梳理清楚。
那么,不妨隨機選擇其中一個想法,只要它是你內心的愿望,不是你要做給別人看的。就從它開始去做,去為它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它。做,總比坐著想更能提高你的自信。
帶著心理問題積極生活
痛苦本身其實只是一個信號,只是告訴我們,問題發生了,我們應該去改變。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問題自身,這并不利于心靈的成長。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有意自殺的人,絕大多數都遭受著各種各樣的痛苦的折磨。那么,是不是減少痛苦就可以讓一個人遠離自殺,重新恢復心理的健康呢?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陳祉妍博士說,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痛苦了,第一反應就是想降低痛苦、逃離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實只是一個信號,只是告訴我們,問題發生了,我們應該去改變。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問題自身,這并不利于心靈的成長。
這和身體疼痛的道理一樣。當我們肚子疼時,醫生經常不建議先服用止疼藥,因為那會讓身體麻木,讓醫生難以探查到底是哪里的內臟發生了病變,從而無法下手治療。心理痛苦的意義是一樣的。
陳祉妍說,每一種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有無數種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種:直面痛苦,認識痛苦的意義,領悟到問題的來源,并由此成長。
武漢著名的心理治療師曾奇峰說“心靈注定要在創傷中前行”,正是這個道理。
從6月11日的第一期專題“吵架了去看心理醫生”到今天9月10日的“世界預防自殺日”,我做“健康·心理”版正好3個月了。[1]
在這3個月里,我常常會產生無能為力感,因為收到的求助信件太多,我自己不可能一一回復,甚至都未必能幫讀者找到適合他們的心理醫生,因為全國的心理咨詢業遠不夠發達。而且,一些讀者自己也沒有錢去看心理醫生。
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心理專家探討過,怎樣才能幫助廣大讀者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什么樣的概念和建議可以讓更多人實施自助。
最終,我找到了三句話:
一、接受心理問題,帶著你的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
二、打開心扉,尋找你身邊的“業余心理醫生”;
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業余心理醫生”。
痛苦只是心理問題的信號,直面問題才能減少痛苦。
首先,我想強調一點:永遠不要以為你的問題獨一無二,永遠不要以為你是最不幸的。實際上,幾乎每個與我深談過的人,包括我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其實,我們都是帶著心理問題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問題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卻能做到帶著心理問題去積極生活。
譬如數學家納什(電影《美麗心靈》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輕時患了精神分裂癥,從未徹底治愈,幻覺和妄想一直在糾纏著他,但他帶著癥狀去生活、去思考,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
要分清痛苦與問題,可以想辦法減輕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勇氣去面對問題。
太痛苦常常是因為不了解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導致我們逃避痛苦、恐懼痛苦……最后,我們忽略問題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產生了一系列心理問題。要帶著心理問題去生活,我們必須先改變一些習慣性的錯誤認識,明白痛苦與問題的關系。
錯誤認識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一和異性說話我就會臉紅,每次面對異性都感到臉上火辣辣的,只好落荒而逃。別人都是那么鎮定,為什么唯獨我這個樣子?”
“口吃讓我痛不欲生。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口吃,我屢屢丟人現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心??匆妱e人流利地說話,我又羨慕又嫉妒,為什么他們那么自如,而我就這么不幸?”
“我是一名大學生,小時候因為一次意外斷了一節小手指,從此以后特別自卑,覺得自己是一名殘疾人。在大學里,我非常擔心別人會看到我的殘疾,總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不把手抽出來時,我的心都會咚咚地跳個不?!约旱囊簧蜌г谶@一截小手指上了。”
“我失戀了,看著別人成雙成對地走在一起,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
……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并且每個人的心理問題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們經??床坏竭@一點,以為自己的痛苦獨一無二,總是感嘆“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將自己的問題無限擴大,并將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資源去糾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有心理問題的人以為自己的問題是洪水猛獸,不敢將它暴露出來,在封鎖自己的問題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覺得自己是天底下獨一無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口吃者如此。很多口吃者一開始將自己視為最不幸的人,但一旦接觸到口吃團體,發現居然有這么多人和自己一樣不幸,他的痛苦就減少了一半。
各種社交恐懼癥患者也如此。臉紅恐懼癥患者以為天底下就自己一個人一見人就臉紅;對視恐懼癥患者以為天下就自己一個人眼睛總往下看而不敢和人對視……但實際上,患有他們這些病癥的大有人在。心理治療師在治療社交恐懼癥患者時,第一步常常是給他們看其他人的案例,等他們發現有這么多人和他有同樣問題時,痛苦就減少了大半。
無論多么古怪的心理問題,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類,沒有誰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總有別人和你一樣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們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句話從這個角度講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發現同樣不幸的人總會覺得像找到親人一樣。
錯誤認識之二:“痛苦都是因為現在”
產生了懼怕、恐慌、憤怒、焦慮、憂愁等負性情緒,我們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個時候,不妨思考一下“為什么”。
一個27歲的女孩寫信說,她只談過一次戀愛,分手后再也不敢談戀愛了,因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種如坐云端卻頓時墜入谷底的感覺,很害怕”。
無數人在戀愛中分手,但多數人后來又開始了新的戀愛,為什么這個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談戀愛呢?
一般來說,這可以回溯到童年。這種不敢再談戀愛的女孩大多在童年遭受過嚴重的分離焦慮的傷害。譬如,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離開她很長時間,甚至,其中一方離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這種嚴重的分離焦慮最后化為一種無意識,深埋在她的心底,分手重新喚起了她的無意識,又一次誘發了她嚴重的分離焦慮。于是,她寧愿麻木,也不想再有親密關系。
戀愛中死去活來的痛苦大多與童年分離焦慮有關。痛苦時,不要只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尋找刺激的方式來降低痛苦或麻痹自己,而要思考一下“我為什么這么痛苦,我重復了童年的什么體驗”。
一對姐妹,在同一所大學讀書。妹妹失戀后割腕自殺,姐姐從此發誓再也不談戀愛。她果真堅持了下來,40多歲了仍然單身。
從表面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為太內疚,同時又認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份恨那個男人,也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她們的爸爸辜負了媽媽,有了第三者后和媽媽離婚,也離開了她們。當時,她們一個4歲、一個2歲,正是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爸爸的離開給她們造成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她們一早就埋下了對男人的懷疑和憤怒。妹妹年紀小,產生的主要是自卑;姐姐大2歲,產生的主要是恨。
很多人談戀愛會分手,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殺,是因為分手喚起了她2歲時爸爸離開所帶來的絕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并不僅僅是因為妹妹的遭遇,更是因為她心中早就埋下了對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只不過再一次證實了這種恨是“合理的”。
這個27歲的女孩和這對姐妹,她們的邏輯看似是合理的,因為成年的體驗重復了童年的災難。
但是,如果她們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懼怕和憤怒究竟從何而來,她們就會明白,自己的懼怕與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體驗上的,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