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壞習慣不是你的敵人(3)

錯誤認識之三:“用一切辦法減少痛苦”

孔子說,人的認識能力分4個層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以前,我覺得他的話說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在我有限的31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學大師,都是“困而學之者”。

譬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杰斯,因為提出了患者中心療法、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療界認為是最有貢獻的心理治療家。他對醫患關系的論述更是精彩絕倫,關系也成了他的治療理論的精髓。但是,羅杰斯在成為心理學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閉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個真正的朋友。他很痛苦,認真思考人際關系,并最終找到了愛的真諦——“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從此,他比絕大多數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

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他提出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森田療法成為治療強迫癥、社交恐懼癥等心理疾病的一種非常流行、有效的方法,而他自己在讀大學時正是一名嚴重的神經癥患者。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戀母情結、童年創傷和無意識等成為理解人性的鑰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個有嚴重的戀母情結的孩子。

國內著名口吃矯正專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嚴重的口吃者。他是在進行自我治療的時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不斷地顛覆我對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現在,我更堅信美國心理學家派克的表述——“逃避問題及其內在痛苦情感的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們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問題恰恰是我們的一部分,須臾不可分離,根本逃避不了。所謂的逃避,只不過是運用種種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從而減少我們的痛苦。我們以為看不到它們了,但其實它們還是我們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問題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陳祉妍博士說,痛苦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契機。痛苦告訴我們,“你應該改變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這個契機讓自己的心靈成長。

要記住,簡單地逃避痛苦,必然會陷入自我欺騙。直面問題自身,會將你帶向成長之路。

錯誤認識之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們經常以為,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一切,這種錯誤認識是強迫癥、社交恐懼癥和口吃等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來信寫道:

我是一名步入社會就業已經6年的普通人,但是,我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為!雖然現在處境也還過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對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總結走過的這幾年,我意識到自己在個性方面還不成熟!

主要的問題是,我很多時候都不能集中精神思考自己要思考的問題,往往會在思考的時候走神,這樣一來,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請教一下:怎樣才能集中精神思考問題?

一位年輕媽媽寫信說:

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產生了想掐死他的念頭。天哪,我怎么能這么想,我一定是瘋了。于是,我拼命壓制這個念頭,但它現在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我現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這位男青年和這位媽媽的問題有些類似,他們都以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切。男青年偶爾走神,他就認為會嚴重影響自己的追求。年輕媽媽認為愛孩子就絕對不能產生“想掐死孩子”的念頭。

他們都是有了絕對化的想法。人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是沒有認識到,我們頂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識,但意識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潛意識壓在心底,是我們不能直接控制的。它們會時不時地浮出水面,這一點是必然的。我們不想它們出現,這只不過是不切實際的要求罷了。

潛意識的特點是,我們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動會越來越頻繁。譬如,那位年輕媽媽拼命想壓下掐死孩子的潛意識念頭,這種念頭就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一個人的潛力無限,但一個人的意識能直接控制的范圍卻很有限。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要總是和潛意識過不去,不必和走神、壞念頭等偶爾出現的問題較真。否則,它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問題。

錯誤認識之五:“沒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切焦點放到問題上時,這個問題就會成為我們拒絕成長的一只“替罪羊”。

譬如,前面提到的斷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學生,他最后的斷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毀在這一截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可以做一個最基本的假設,如果他有這一截小手指,那么他的人生就會一切OK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大學生,高考前一只耳朵失去了聽力,這沒有妨礙他考上名牌大學。但進入大學后,他發現因為聽力的缺陷,他在公共場所不能自如地與人交往,于是,他開始把自己封閉起來。不久,他愛上了一個女孩,女孩對他也不錯,但他認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于是他一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

因為不斷重復感情的創傷,他最終患了重度抑郁癥,逃避到網絡世界里,整日打電子游戲。

那時,他以為,如果沒有這只耳朵的問題,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但是,他的耳朵后來治好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他仍然抑郁,仍然自閉……最后,他明白耳朵問題不過是一只替罪羊,成長是需要勇氣的,但他缺乏成長的勇氣。于是,耳朵問題成了他給自己找的一個偷懶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只不過少了一個生理缺陷,但其他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有些男孩會把個子矮當作替罪羊,于是拒絕成長;有些女孩會把相貌丑當作替罪羊,于是拒絕成長。他們把一切問題都歸罪到自己的某個缺陷上去,經常會幻想“如果……一切OK”。

但是,一些個子同樣矮的男孩、相貌同樣丑的女孩非常有勇氣地去生活,并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帥氣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卻同樣找到了各種各樣的替罪羊而拒絕成長。

你最在乎自己的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沒有成為你的替罪羊?

心靈成長書吧:《克服焦慮》

作者:維雷娜·卡斯特

啟迪性:5.0分 易讀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薦度:5.0分

推薦理由:

如果這本書的書名是《消除焦慮》,那么我給它的推薦度將是0分。

因為,作為人類最基本的情緒,焦慮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當我們感受到局限的時候,焦慮就會產生。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焦慮,發現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繞過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相反,一旦我們消滅了焦慮,也就毀掉了這樣的機會。

然而,因為焦慮會令我們難受,所以我們很容易做一些工作,令自己盡可能遠離焦慮。

譬如,為了逃避焦慮,一個男子可能會發展出“反恐懼行為”。面臨一些挑戰的時候,他勢必會焦慮。焦慮令他難受,于是他對自己說,絕對不能軟弱。于是,這個男子會成為一個看似極其大無畏的男子漢,無論什么場合都表現得絲毫沒有畏懼和軟弱。也就是說,他看上去沒有絲毫的恐懼了。

這樣的男子容易令人崇拜,但維雷娜·卡斯特會警告你,不要靠近這樣的男人。因為,他們的“英勇”缺乏寬容,他們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軟弱,同時也絕對不能容忍別人的脆弱,當看到你膽怯、害羞時,他們會給予你無情的嘲諷。

這時,他們看似是不能容忍別人的膽怯,但實際上,他們是懼怕別人的軟弱會喚醒他們膽怯的一面。

這就導致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一個飛行員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在戰爭中轟炸了什么目標、逃脫了哪些險境。他講述時的神情令人覺得他英勇無比,什么都不怕。然而,一天,他在羅馬的街頭被人偷了錢包,之后一下子患上了街道恐懼癥,幾個月時間都不敢上街。

反恐懼行為的代表人物是希特勒。希特勒小時候,他的老爸就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的弱小和無能。結果,希特勒變成了一個不怕疼不怕死的男人,他徹底屏蔽掉自己弱小的一面,堅信只有強者才有資格生存。這種邏輯最終演變成極端的種族主義:只有“優秀民族”才能生存,只有“優秀的男女”才最有資格繁衍后代。

假若希特勒接受的父愛多一些,能夠接受自己的脆弱所帶來的焦慮,那么他就有很大可能不會成為戰爭狂人。

希特勒之所以能駕馭當時的德國,也是因為德國仿佛正任人宰割,這令德國人陷入了嚴重的焦慮中。這時,像希特勒這樣的人物能用絕對的教條主義消除他們的焦慮。

當時德國人的這種心態,其實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現在,到處都是健康飲食的各種建議,但這些東西讀得越多,你越容易發現,它們好像根本不可信,因為你把它們綜合到一起就會看到,這些建議一定會相互矛盾。

其實,這些建議可能只是迎合了我們對絕對安全的渴望而已。我們知道,絕對安全不可能,但還是愿意看這些建議,因為它們減少了我們對“絕對安全不可能”所產生的焦慮。

逃避焦慮會導致許多問題,像比較常見的強迫癥、恐懼癥等心理疾病,都屬于焦慮障礙這一大類。

關于焦慮和焦慮障礙的書非常多,但維雷娜·卡斯特這本書尤其值得鄭重推薦,因為這本書是從關系的角度去詮釋焦慮的,而且詮釋得非常精妙。

這里的關系,也即我們童年與父母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系,以及我們現在與情侶、孩子等最重要的親人的親密關系。

影響關系的要素有兩點:愛與自由。愛,令關系更近;自由,則令關系保持距離。這兩點相互矛盾,而問題也就在這里——只有距離合適的關系才令我們滿意,太遠或太近的關系都會令我們焦慮。

與最重要的親人分離,會導致分離焦慮。3歲前的孩子,如果與父母頻頻嚴重分離,那么這個孩子的心靈上會刻下很深的烙印,令他一直陷于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只有一個維度就好了,那樣父母就可以拼命地去愛孩子,和孩子緊緊黏在一起,令他絕對沒有一點兒分離焦慮。

焦慮的核心是關系

但問題麻煩就麻煩在這里,如果父母與孩子黏得太緊,孩子也會產生分離攻擊。也就是說,他想攻擊父母,以便與父母產生適度的分離,從而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獨立空間。不過,假若父母喜歡黏孩子,那么這個孩子的分離攻擊一定會被嚴重壓抑,因為這樣的父母會用各種辦法對孩子表示,這是愛,你不應該生氣,否則就不是好孩子。

童年時產生過太多的分離焦慮,會令一個人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讓他難以信任別人。然而,童年時的分離需要如果被嚴重壓抑,那么這個孩子也會產生嚴重的問題,他學不會捍衛自己的心理疆界,也學不會適度地表達攻擊性。

這就是焦慮的兩個關鍵內容:為得不到愛而焦慮;為得不到自由而焦慮。其他的焦慮形式,只是這兩個內容的延伸而已。

譬如,考試焦慮基本上都屬于前者,是學生擔心考了差成績而得不到父母的愛與認可;強迫癥和恐懼癥,多是分離攻擊被嚴重壓抑。

由此,維雷娜·卡斯特這本書看似是在寫焦慮,其實是在寫親密關系。如果你正在為某種親密關系而頭疼,那么我強烈建議你好好讀一下這本書。

這本書的最后一部分,專門探討了關于焦慮的夢。

白天,或許你成功地消滅了焦慮,譬如,你動用反恐懼主義的心理機制,成為一個絕對英勇的人。然而,這種消滅,其實不過是把焦慮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已。那么,晚上,焦慮一定會更頻繁地出現在夢中襲擊你。

如果你在夢中頻頻被焦慮襲擊,那么這也是一本必讀的書。

按照存在主義哲學的看法,只要你渴望觸及人類、社會乃至世界的真相,那么你會一直焦慮下去。因為,不管成長到哪一層次,你一定會發現新的局限性,這時焦慮就勢必會產生。所以,許多哲人越深入這個世界,就越明白自己無知。從這一點而言,焦慮是推動我們認識世界的動力。

同時,從這一點而言,麻木也有它的道理。因為,永遠焦慮的滋味的確不好受,所以許許多多的人寧愿變成一個簡單的人,恪守著一些最簡單的道理,從而獲得夢寐以求的安寧。

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但相對而言,我更喜歡維雷娜·卡斯特在這本書中所宣揚的態度:

關鍵是要擯棄那種不惜一切代價抵制焦慮的信念,因為這一種信念無異于宣稱我們沒有受到任何威脅,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脅。但如果我們承認受到了威脅,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發展。

注釋:

[1]本文首次發表于2005年9月。——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山县| 伊宁市| 兴城市| 汝阳县| 天祝| 凭祥市| 万全县| 百色市| 勐海县| 普兰店市| 翁源县| 盐津县| 英吉沙县| 黔南| 盘山县| 新乐市| 察雅县| 博野县| 乐亭县| 襄垣县| 新营市| 前郭尔| 沙坪坝区| 绥江县| 江安县| 潢川县| 滨海县| 曲周县| 河池市| 廉江市| 琼海市| 商河县| 黄大仙区| 乌恰县| 江油市| 佛冈县| 信宜市| 通河县| 广水市| 越西县|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