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經濟研究(第二輯)
- 范周
- 1809字
- 2019-01-03 07:14:39
以自貿區為例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
近三年來,我們一直在做關于上海自貿區的調研。上海自貿區是國家政策開放的首個自貿區,國家提供很多優惠政策,但是并沒有形成很多自己的產業。怎么利用這個自貿區為我們的文化產業提供服務,跟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自貿區按照最新的公布數據,新增了7家,到現在已經有11家,2015年的調研報告結果令人失望。很多情況都沒有真實的反映出來,政府是需要有正面的信息,但是我們要客觀反映當今存在的問題。政策試水的過程中,首先就上海自貿區文化產業政策做一個歸納。
自貿區文化產業政策紅利有三塊,一是相關領域對外商投資開放。包括像演藝領域、像游戲等。原來只對合資企業開放,現在是全面開放。游戲設備生產與加工,演藝經紀以及娛樂場所經營,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化產品、服務交易的產業集群。
二是治理制度改革。之前國民待遇,開放后實行監管的模式。審批簡化,服務提升,投資優化,金融創新。在2015年做的調研里面,發現這四個方面不太充分,包括審批程序的簡化。我們做的問卷中也反映服務體系不好。在調研過程中回應了很多老師們提到的問題,就是文化產業的跨界性和融合性,你是負面清單,不能做,但是很多跟負面清單相掛鉤的,能不能做呢?
三是其他產業開放的聯動效應。目前比較典型的是全國首個藝術品保稅倉儲的建立。
為什么體現出自貿區的政策效應?在這里講兩個案例。
案例1:2014年春季,佳士得拍賣行決定在上海拍賣一幅由數百只蝴蝶標本制成的著名畫作《魔鬼》,通過自貿區流程的節約,在接到申請報告之后,有關部門只用短短3天,就完成全部的流程。
案例2:2013年9月19日,中國收藏家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拍得素食《功甫帖》,通過交易中心,實現文物的展示進境、保稅臨時區,儉省了800萬的稅。
二、主要文化相關政策
2015年4月份《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里提出,上海自貿區將深化實驗區的功能,雖然很多企業到自貿區注冊了,我們也做了一些分析,但是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文創企業入駐,實際上并沒有達到這樣的理想效果。后來上海市做了一個政策調整,在后續階段發展過程中,除了對企業的扶持,發現平臺建設的完善是自貿區的亮點。
當前我國文化企業迅速增加,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比重較大。網絡信息服務、游戲動漫娛樂、文化創意設計、藝術品、文化藝術表演、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發行行業的企業數量較多。
文化產業服務平臺建設概況,是到2015年發現,企業沒有如之前預料的快速增長,尤其沒有達到之前所希望的相互借鑒和協同發展。但是我們發現做好服務,就有可能實現協同發展。有三個板塊在做,文化版權貿易服務平臺,現在重點扶持文化床被產業服務平臺,這個平臺非常重要,但國內目前沒有,這個平臺由哪里來做?自貿區在上海,專門把資金給上海一家公司做這個平臺,現在已經初見端倪。
今年大家都看到了G20晚會,這個晚會是內容、形式,尤其是技術的高度融合,我們看到了很多文化產業裝備的新技術在此次晚會中的應用,呈現出一場視聽盛宴。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它同時也反映出一個市場空缺問題。目前中國的文化裝備產業水平跟國際比起來落后很多,為什么用自貿區達成國際的協作?主要是基于目前國內市場很大,現在都在建各種主題園區,旅游景區,到處要建實景演出,對文化裝備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集約大型的平臺,很多的企業實體要是能拿到裝備,他的成本就比較高。我們現在的資源優勢是國家的對外貿易文化基地設在自貿區,這個平臺建在上面,目前把它列為上海市的重點項目。
經過兩年的努力,資源整合不錯,已經跟全球文化裝備頂級的NAB全方位合作,今年12月份即將在上海舉辦第一次NAB的子論壇,歡迎大家參加,這將是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水平最高的活動。我們把它選擇在上海,希望在這個領域上,從教育、培訓和產業合作商做一些工作。
自貿區文化裝備產業應用示范中心,現在設備還在更新。
三、上海自貿區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優化路徑
第一是提高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僅僅依靠優惠政策,以及較好的名頭,遠遠不夠。最后的服務有沒有落到實處,這非常關鍵。
第二是政策有缺陷。
第三是政策宣傳不到位。
優化方式,一是推進政策創新,二是推廣政策創新成果,光有創新還不夠,你怎么把政策落實?對所有的實驗區來講,這是關鍵。還要進一步強化讓政策的宣傳效果更好,提升服務水平,優化辦事流程,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這里就涉及人才的問題,自貿區有很多的服務性專業人才也非常欠缺,服務渠道還存在很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