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最新章節
- 第5章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 第4章 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
- 第3章 促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 第2章 用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
- 第1章 深刻認識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第1章 深刻認識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深入,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在新的起點上破浪前行,文化戰線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呈現出新的面貌。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培育文化產業,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全力抓好落實。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當前,全國各族人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前行,必須更加堅定自覺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堅定文化自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傳承中華精神基因,共建民族精神家園。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組成。全面小康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進入消費結構提升、文化消費活躍的新階段,人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必須創作生產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繁榮發展不僅能催生精神力量,還能帶來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十二五”以來,我國文化消費需求呈現井噴態勢,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高達20%以上,2015年為2.7萬億元。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不高,只有3.97%,還沒有達到國際平均水平,文化產業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必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產業升級中發揮文化的優勢、彰顯文化的魅力,把我國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打造新的增長點。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規模逐漸擴大,但文化競爭優勢還不強,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必須擴大文化走出去,促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打造好人文交流這一民心工程、未來工程,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輻射力、文化交流的親和力、文化貿易的競爭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