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

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遠。

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

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的生意。

——胡雪巖

站對風口,就能發現風向,就能馭風而行,借風而飛;經營好“勢”,就能四兩撥千拆,事半功倍。怎樣才能站對風口,發現“勢”呢?靠眼光!

作為生意人,如果眼光僅局限在眼前的一切,而不知道擴大自己的眼界,在與同行的競爭中就會吃虧。眼光太短淺,思想太保守,那么即使現在經營的是一個商業帝國,也很快會被同行“吞食”掉。如果眼光能放得遠一些,思路觀念在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那么生意很快就能做強做大。

要成功,必須有審時度勢的長遠眼光。胡雪巖說過這樣一句經典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遠。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的生意。”

胡雪巖自己就擁有著很長遠的眼光,所以他能成為一位站對風口、善于“借勢”的高手。憑著好眼光,他總是能在風來之前、勢起之初就看得準、跟得上,故而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回報與成就。

1、眼光好,才能成為賺錢高手

胡雪巖究竟是怎么通過經營眼光,發現風口與大勢,從而來為自己占得先機的呢?不妨往下看。

胡雪巖認為,對善于觀察市場的商人來說,到處都是資源,到處都是財富。事實證明,胡雪巖本人就是靠著善于觀察市場的眼光,為自己迅速積累起了巨大的財富。

胡雪巖因做生絲生意而逗留上海,他在上海的基礎是裕記絲棧。有一天,他到裕記絲棧處理生意業務,順便在絲棧的客房稍歇了一會。

他躺在客房的藤椅上,原本是想考慮一下自己生意上的事情的,沒想到卻無意中聽到了隔壁房間某兩個人的一段有關上海地產的談話。

這兩個人對上海十里洋場的情況與上海地產開發的方式都非常熟悉,他們談到的其中一個重要信息是,洋人的城市開發方式與中國人的完全不同。怎么個不同呢?

中國人一般是先開發市面,再修路。市面起來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但采用這種方式進行市面的開發,有個極大的弱點,就是通常要等到修筑道路、擴充市面的時候,自然形成的路的兩旁已被門市房與攤販的攤子所擠占,沒有辦法再擴展了。

洋人的辦法是先開路,有了路也就有了人,市面自然也就起來了。如今上海的市面開發采取的就是這種方法。

聊到上面這些情況時,其中一個人又說道:“從上海灘的情形來看,大馬路、二馬路,如果這樣開發下去,南北方面的熱鬧是能看得到的。事實上,往西一帶更有可以做的。眼光遠的,趁著這時,不管它水田、葦蕩,全買下來,等洋人的路一開到那里,就等著坐在家里發財吧!”

這兩個人說的確實都是實情。例如到21世紀的今天依舊是上海最繁華的地段的外灘,也就是老上海的標志,就是當年修路修出來的。

從1843年到1850年上海被迫開埠的初期,自黃浦江邊泥灘到外國人聚居區西邊界只有唯一的一條土路。這條長約500米的土路,主要是為外國人跑馬溜韁而修筑的,故被簡單地稱為“馬路”。這也是現在上海市南京東路外灘到河南中路的一段。

從1850年到1853年,這條土路開始往西延伸到了今天的浙江中路,路面也是由黃沙石子路面、黃土路面修筑成的煤渣石路面,并加寬到了7.5米,當時稱為“大馬路”或者“派克弄”。

1862年,這條“大馬路”繼續向西延伸到今天的西藏中路外。自此大體上完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南京路的修建規模。

更重要的是,隨著這條路的不斷延伸,以“大馬路”為軸心,出現了南北向、東西向干道各13條,形成了直到今天依舊讓上海人驕傲的外灘。

1864年初的《北華捷報》宣稱:“新馬路或已經開辟成功,或正在修建當中,外灘已出現了一種極為繁榮的外貌。”

兩個不相干的人的談話,讓胡雪巖突然間就躺不住了。等他從湖州帶到上海和自己學做生意的陳世龍回到裕記絲棧時,他立刻雇了一輛馬車,拉上陳世龍,從泥成墻向西,去實地考察。

在勘查的路上,胡雪巖馬上就擬出了兩個可供選擇的方案:其一,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也趁著地價便宜,先買下一片地,等地價上漲后再轉手賣出去,這樣就能賺到一筆錢;其二,用古應春的關系,先摸清楚洋人開發市面的計劃,先買下洋人打算修路地界附近的地皮,轉眼之間,就能發一筆財。

胡雪巖盯上了上海的房地產生意后,便迅速地實施了自己的進入計劃,并最終為自己又挖掘出了一個發大財的財源。這啟示我們,眼光好,才能成為賺錢高手。

2、眼光放得遠,生意做得大

胡雪巖“進軍”上海的時候,正是上海開埠、開始大發展之時。雖然當時太平軍正沿長江東下,試圖占領江浙一帶的膏腴之地,但英、法等國為了自己在華的利益,滿清朝廷為了借洋人的勢力來對付太平軍,他們之間早就定下了“東南互保”的策略,并聯合起來派兵駐守于上海。

于是,當時的上海便成了沒受多少太平軍炮火影響的孤島。也因為太平軍的進攻,從東南各地逃亡到上海租界的人越來越多,上海市面也隨之興旺了起來。實際上,這時正是南京路不斷延伸的時期。同時,也是上海歷史上第一次房地產生意高潮到來的前夕。

19世紀末期,上海每畝地價已經從幾十兩漲到了2700兩。后來不到數年間,上海外灘地界的地價甚至達到了每畝36萬兩白銀之多。這檔子買賣,真可以說是一個一本萬利的大財源!

胡雪巖說過:“眼光放得遠,生意做得大。”他還認為,“凡事總要動腦筋。說到理財,到處都是財源。”這些應該都是他經商的經驗之談。

毫無疑問,做生意是離不開理財的。生意人的理財,大體上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資金的合理管理和使用,目的是增加企業的盈利,提高經營的效率。如定期進行必要的財物審計以及財物分析、資金周轉的情況、研究庫存結構、精打細算減少開支、壓縮非經營性資金的占用等等,都屬于這方面的理財,這也是一個商人平常必須做的實際工作。

另一方面的理財,是指不斷地為自己開拓財源。用現代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準確地發現投資的熱點,擴大投資的范圍。

只有財源不斷,才會生意興隆。作為商人,就應該時刻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并使之成為自己時刻想著去做的工作。

胡雪巖正是時刻關注和思考著如何去開拓財源,發現新的投資熱點,所以他的眼光總是能夠勝過絕大多數人一籌。

當然,胡雪巖是因為看清楚了當時的政治形勢,看明白了未來發展的趨勢,所以才敢做出一些常人不敢嘗試的決定。這些舉措其實都源于他的銳利眼光與深謀遠慮。沒有銳利的眼光與深謀遠慮的智慧,胡雪巖絕不會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

3、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

只要有大錢可賺,又不用埋沒良心,那就什么樣的錢都要賺,這是胡雪巖做生意的一貫原則。例如,他通過販賣糧食,就掙了很多錢。

胡雪巖販糧,是因為所處亂世,兵荒馬亂,田地荒蕪,糧食產量少。另外,戰火紛飛,社會動蕩阻礙了交通,眼看有米的地方運不出去、賣不掉。這還不算什么,有的人積存了很多糧食,但被戰火全燒沒了。或者秋收到了,戰事逼近,老百姓四處避難,很多水稻在田里無人收割,結果被白白糟蹋了。為了不讓糧食被戰火毀掉而販賣糧食,于公于私在當時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的事。

當胡雪巖和尤五說起聯合販糧的提議后,尤五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急忙問怎樣具體地運作實施,才能保證生意的安全。

胡雪巖說:“這就應該注意時局的變化了。眼要明,手要快,看哪里在太平軍的攻擊下,清軍快守不住了,我們就多調些船過去,把存糧先搶運出去。能割的水稻,也要搶著割下來。”他繼續說:“這當然需要當地官府的幫忙,讓他們或派兵來護送,或在關卡上格外通融。只要各個環節都疏通好了,五哥,你們將來是人和、地利都具備,是獨門的生意。”

尤五和古應春把胡雪巖的話考慮了一會兒,都覺得這販賣糧食是一項別人搶不去的能賺大錢的好生意,可是要做起來卻頗有難度,關鍵是要有官府的支持。

“官場的情形,小爺叔曉得他們都是一些見錢眼開的主兒,不見得能幫我們的忙。”

官場上的事,胡雪巖早已分析得相當透徹,因此他信心十足地說:“肯,一定肯!這要看怎么說。其中還有個道理:打仗有兩件事,一個是兵,一個是糧食,這叫足食足兵。糧食就這么多,太平軍和清兵又在一個地方。我們替官府多運一份糧食,太平軍就會少一份糧食。我們先搶到了糧食,那么清兵打仗就有了后盾。相反的,太平軍缺少糧食就不會支持得太久。所以,我只要跟官府說破這層理,他們就一定會大力支持我們。”

說到這里,胡雪巖站立起來,十分自信地揮著手說:“做小生意要遷就局勢,做大生意就要先幫公家把局勢扭轉過來。”也就是說,胡雪巖要利用“天時”、“地利”,為自己打開水路貨運和糧食販賣這兩樁大生意的廣闊前景。

從歷史資料記載可以看出,上海之所以能成為近代最大的貿易口岸,是以河運、海運的大力發展為龍頭的。當時中國商人和洋商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貿易之戰,就發生在中國“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和英怡和、太吉輪船公司以及美國旗昌輪船公司之間,雙方競爭的焦點就是爭奪水運利潤。由此可以看出,投資水運在當時有著豐厚的利潤和巨大的前景。

胡雪巖能在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富可敵國的超級富商,是因為他并不限于只干一門一行,而是總能不斷地為自己開創新的投資方向。一旦看準了能賺大錢的生意,他就會大膽地去投資,不會有絲毫的猶豫。

胡雪巖的錢莊剛剛起步時,實力非常單薄。但在這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用有限的財力去籌劃投資生絲業務了。生絲銷洋莊正在起步發展的節骨眼兒上時,胡雪巖又抓住了上海向國際金融大都市發展的趨勢,開始果斷地買地建房,投資房地產。

后來,胡雪巖又根據時局的變化,投資藥店、典當業……在胡雪巖事業鼎盛時期,他生意范圍涉及到了所有賺錢的行當。顯然,如果胡雪巖沒有有了錢就想方設法用出去的大氣,而是安于現狀,只固守著錢莊的生意而不思進取,那么胡雪巖的事業絕不可能做得轟轟烈烈。

胡雪巖有這樣一句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他認為,“做生意十三檔算盤,盤進盤出絲毫不漏,這算不上什么!只要有獨特的眼光。”

這話說出了眼光在做生意時的重要性。胡雪巖因為戰爭影響了糧食生產而看到販糧的豐厚利潤和前景,可見他生意眼光的獨到與準確。

4、在別人看不到的“戲”中看出“戲”來

要經營好自己的眼光,就要懂得在別人看不到的“戲”中看出“戲”來。

胡雪巖的錢莊創辦后不久,王有齡便順利地外放到了湖州。當王有齡到湖州上任時,胡雪巖親自送他到湖州就任。三吳之地,水路四通八達,從杭州到湖州,自然是水路要比陸路方便,因此這一行,胡雪巖又雇了阿珠家的客船。胡雪巖在阿珠家的客船上與阿珠談了一夜,然后促成了他涉足生絲生意的決心。

江浙一帶原本就是著名的生絲產地,清政府在蘇杭專門設置了“織造衙門”。杭州下城一帶,也是機坊林立。江蘇、杭州一帶的女子,在十一、二歲就學會了養蠶繅絲;養蠶人家一年的吃喝花銷,還有婚喪嫁娶的大事開銷,大多都來自于每年三、四月間一個“蠶忙”季節的辛苦。

繅絲織綢自然是很有講究的。絲分三種:上等繭子繅成的是細絲,中等繭子繅成的是肥絲,剩下的是等外的粗絲。織綢必須以細絲為經,肥絲為緯,粗絲是不可以上織機的。王有齡外放的湖州就是江浙一帶著名的蠶絲產地,產出的細絲號稱“天下第一”。湖州南潯七里所產出的“七里絲”,據說與黃金等價,就連洋人也十分喜好。

之前,胡雪巖已經有過要做生絲生意的念頭。他原本就是杭州人,不會不知道湖州生絲有什么好處,也不會不知道生絲生意有大錢可賺,只是以前他沒有資本和條件來做這行生意。另外,他之前也的確是對這行的生意不太懂。

這次送王有齡到湖州上任,而湖州又正好是阿珠的家鄉,阿珠雖然已跟隨她爹經營一條客船十幾年了,但從小耳濡目染,關于養蠶、繅絲甚至是繭、絲生意的事情也多少懂得一些。

在途中和阿珠的一席交談,確實讓胡雪巖大開眼界。他仔細地了解了一些有關養蠶繅絲方面的常識,如土法繅絲是怎么一回事;絲分哪三種等等,同時還知道了專做生絲生意的繭行、絲行的一些門道;再比如帶來現銀到產地去買絲的叫“絲客人”,在產地開絲行收購新絲從中獲利的叫“絲主人”;在絲行之中當地買當地用的小戶叫做“用戶”,有一些專門做中間轉手批發生意的叫做“劃莊”,在這行中還有專門和洋人做絲生意的“洋莊”、“廣行”。

除了這些,胡雪巖還知道了做絲生意其實也沒什么竅門。想做好絲生意,一是要懂得絲的好壞,二是要了解絲的行情。

雖然絲價每年都有起落,但收新絲總是便宜而有賺頭的。并且,絲價的行情,多半都是做出來的,往往都掌握在幾個大戶手里,由他們來操縱。如主要做蠶繭生意的繭行,同行有“繭業公所”。如果新繭上市,哪天開秤收繭,哪天封秤停收,還有蠶繭的價格,都是由同行來公議的,不可以私自更改。蠶農賣蠶繭,不管是在哪里都是一個價格,而且就是這個價,從不給人討價還價的余地。不過,在這方面胡雪巖卻相信自己是個行家。

了解了絲這行的常識后,胡雪巖立即和阿珠商量,由他出資請她父親出面來做“絲主人”,在湖州開一家絲行,自己就做“絲客人”,還要求他們這次一回到湖州就開始著手去辦。

他之所以這樣安排,一來王有齡已經做上了湖州知州的位置,自己要避嫌;二來他準備將來就用代理湖州公庫的資金買絲,然后在杭州脫手解藩庫。這樣就等于做了一回無本買賣。

胡雪巖說過:“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這句話我們剛才已提到過。胡雪巖所說的眼光,從常理來看,不外乎是一要看得“準”,能在別人看不到的“戲”中看出“戲”來,比如胡雪巖從戰事影響銀價的起落中看出了錢莊的前景,就可以說得上準;二要看得“開”,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自己熟悉的行當上。就像胡雪巖在一邊做錢莊生意時,卻又在生絲這一行中看到了自己可以發展的天地,這就足以證明他的眼界是多么的開闊。

看得“準”需要眼光與見識,看得“開”需要膽略與氣魄。在生意場上,胡雪巖既看得“準”又看得“開”,可見胡雪巖既具備了高人一籌的眼光與見識,又擁有著常人難及的膽略與氣魄。

要成為一個巨富,僅看得“準”還不夠,還要能看得“開”,如此才能在商界里開疆拓土,在不同的行業里都有一番作為。這一點在稍后的章節里會有詳述,此處只先行提及。

胡雪巖的眼光、遠見與眼界,都不是同時代的大多數人能比的,例如同樣是做錢莊生意,信和錢莊的張胖子和胡雪巖都乘坐過阿珠家的客船,對湖州也同樣熟悉,但張胖子就沒有想到要去做絲生意。生意人與生意人的不同,從這點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了。

胡雪巖能成為“晚清首富”,肯定有其與眾不同之處。這與眾不同、優于常人之處,好眼光肯定是其中之一。

5、把商機變成自己的印鈔機

經營眼光,除了要培養自己發現商機的能力,還要學會讓自己緊緊抓住商機,把商機變成為自己的印鈔機。能站對風口卻不懂得馭風而行,能看見趨勢卻不能把握趨勢,能發現商機卻抓不住商機,則對成就自己一點用處也沒有。

能為你所用的“風”“勢”“商機”,才是“好風”“好勢”“好商機”。能夠發現它們,只是第一步,能夠借助它們成就自己的事業,賺到自己的財富,是第二步。胡雪巖在這兩點上都做得非常好。第一步前面已經說得夠多了,這里只說他怎么做好第二步。

胡雪巖在眼光的經營上,不但能夠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好商機,還能夠想方設法迅速把握住商機,借“勢”獲厚利。所以,他才能使自己的財富迅速地積聚起來,成為巨富。

話說當年,正值冬日,杭州城一片冷清,阜康錢莊卻呈現出了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十來名伙計不停地應酬著顧客,算盤聲、報賬聲,此起彼伏。柜臺前面,顧客如云,絡繹不絕。經過胡雪巖幾年來的苦心經營,阜康錢莊早已躋身于同行之首,生意好得超過了任何一家錢莊。

這時,一位顧客遞給伙計一張銀票,要取現銀。伙計接過銀票,愣了一會,忙滿臉笑容地把客人請進了廳堂,讓其入座稍候。胡雪巖見狀,知道這個顧客一定非比尋常,便關切地上前去詢問伙計。原來,這位顧客要取5萬兩現銀,因為數額比較大,必須到庫里搬運,還要耗費時間,所以先請他入座喝茶等候。

胡雪巖看到這位顧客面色匆忙,猜想定是遠道而來,看他雙目明亮,眉宇間有一股英氣,定是見慣大場面的江湖人物。胡雪巖一邊猜度著一邊就想去試探這個顧客的底細,于是他右手端著茶,三指并攏,翹起大拇指,做出青幫詢問的暗號:“來者是什么人?”并慢慢地踱了過去。

來客見狀,迅速端起茶碗,三根手指散開,大拇指朝下,做出回答的暗號:“幫中兄弟。”

胡雪巖忙拱手道:“這位兄弟貴姓?”

“免貴姓高,弟兄們都叫我高老三。”

排行第三,明顯是幫中管理錢財的執事者。胡雪巖立刻確定了他的身份,并和他親切地交談了起來。原來,高老三是蘇南青幫“同福會”的管家,專門處理錢財往來。他這次到杭州支取銀子,是為了一樁急事。

“銀子多了扎眼,路上不安全,為什么一次取這么多。”胡雪巖問道。

高老三說:“胡老板說得對,但這筆錢是分給弟兄們做安家費的,不會有剩余。”

“哦,安家費?”胡雪巖有點驚訝。據他了解,青幫弟兄一般都是在要流血拼命時,才能發放安家費給家眷,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他又說:“同福會難道和人結仇,要開殺戒?”

“胡老板,看在你懂得幫規的份上,不妨告訴你,安福會要替太平軍從上海護送一批軍火到金陵,途中官府設防,避免不了沖突,所以會里選了一些敢死的兄弟,去完成任務。”

胡雪巖這才恍然大悟,青幫和太平軍聯手起來辦事,是常有之事,估計太平軍出價不菲,同福會才會冒險替對方護送軍火。

高老三走后,胡雪巖在心里反復地琢磨著這條信息的價值。

太平軍與清軍對峙已經很多年,軍火匱乏,如果青幫替太平軍護送軍火,雙方都能得到好處。這本來是和胡雪巖無關的,但他卻看出了這件事另有它情。

太平軍在上海購買軍火,一定是和洋人洽商,軍火買賣向來都有巨額利潤,這是人盡皆知的事。胡雪巖也垂涎軍火生意很久了,但一直以來苦于無法著手,如今知道了這條消息,就可以捷足先登,把這筆生意搶來自己做了。想到此,胡雪巖立刻趕往王有齡的府中。

王有齡聽完,高興地說:“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剛才黃大人召見我,商議讓海運局撥一筆款子購買500條毛瑟槍,以加強浙江綠營軍的裝備,我正發愁讓誰去辦呢。既然你感興趣,我就可以應承下來了。”

胡雪巖心里一算計,毛瑟槍每支要花50兩銀子,500支就需要25,000兩銀子,回扣一分以上,最后能獲3000兩銀子,的確是一筆好買賣。于是胡雪巖立刻答應,并請王有齡開了一張3萬兩銀子的官票,打算去上海花費。隨即,胡雪巖連夜直奔上海。

胡雪巖這么匆忙,是因為他知道商場如戰場這個道理,稍有松懈就會錯失良機。胡雪巖算定太平軍買軍火的速度不會那么快,洋商一定會討價還價,把太平軍逼到最后的關頭,從中敲一筆,才肯出貨。如此一來就必定會耽誤時日。

從高老三的口中,胡雪巖已經知道太平軍想購置多少軍火了。這些數目洋商不可能有現貨,等從國外運來時,時間又過去一個月了。而胡雪巖則有十足的把握將這批軍火半路攔截,為己所用。

胡雪巖用最短的時間來到上海,求見了上海青幫首領廖化生,說明了此行的意圖。廖化生說:“生意人人做,就看是誰占先。憑胡先生的才能,這筆生意非你莫屬了。”

胡雪巖謙虛地回答:“單靠我,萬難成功,還要指望老哥的鼎力相助。如果事成,老哥可分到三成的利潤,就算是合伙生意了。”

廖化生沒料到胡雪巖會如此慷慨,便道:“需要我做什么,請盡管說,自家的兄弟隨你調遣。”胡雪巖說:“我對洋商知道的不多,還請老哥派給我一個懂行情的兄弟。”

廖化生沉思片刻,說:“眼下就有一位兄弟,在洋行里面當通司,外國話說得也很流利,非常了解洋商的底細,就讓他幫你如何?”

不到一會功夫,就進來了一名青年,戴著墨鏡,身穿洋裝,穿著皮鞋,腦后卻拖著一根長辮子,顯得不中不西,很是滑稽。

廖化生向胡雪巖做了介紹。這個人叫歐陽尚云,在洋行干了很多年,懂英吉利語和法蘭西語,是上海洋商很看重的人物。

歐陽尚云用一口半生不熟的官話告訴胡雪巖,因為自己從小就在洋行里當小廝,所以學會了洋話,時間久了,反倒把中國話給生疏了。胡雪巖見他聰明伶俐,頭腦靈敏,是個難得的人才,心里便想,今后要好好待他,以便將來和洋商打交道時能用得上。

第二天,歐陽尚云就陪著胡雪巖,去了一家洋酒館會見負責軍火生意的洋人麥得利。一路上,歐陽尚云不斷地跟胡雪巖介紹洋人的禮節、規矩,不知不覺地就到了酒館。

麥得利步出門廳來迎接。他身材瘦長,就像一根晾衣竿,鼻子尖細且彎,很容易讓人想到鷹嘴。麥得利爽朗大笑,緊緊抱住了胡雪巖,幾乎讓他透不過氣來。

在熱烈歡迎之后,胡雪巖開門見山地和麥得利談起了那筆軍火交易。沒想到麥得利卻連連搖頭,說自己已經和別人簽約了,不能失信。胡雪巖說,我知道你和別人已經簽約了,但那些人是和政府作對的亂民。

麥得利說自己是商人,只管做生意,不管對方是誰,即使是魔鬼,也不妨礙做生意。胡雪巖反問道,知道五口通商的條約嗎?那就是外國政府和清政府簽訂的、保護外商在華利益的,現在你們反而和清政府的亂民做生意,無異于是在反對中國政府,這就不會受到任何的保護了。

這些話說得麥得利無言以對。胡雪巖抓住要害,又進一步說,如果朝廷知道了這筆交易,定會派兵截獲,到那時候你不但會血本無歸,還會被朝廷追究責任,利弊都擺在這里了,如何選擇就由你了。

麥得利聳聳肩,兩手一攤,表示無可奈何。他又狡辯道,槍已開始運了,很快就會到達上海,如果中途毀約,將會受到很大的損失。

胡雪巖告訴他,自己能代表浙江地方當局買下這批軍火,而且還可以提高價格。麥得利眼睛一亮,不斷地點頭,表示有考慮的必要。胡雪巖緊接著說,不是要考慮,而是必須,否則自己會不惜一切代價,破壞麥得利與太平軍的交易。

麥得利半信半疑,轉向歐陽尚云,詢問胡雪巖在中國官場上的勢力和影響究竟有多大。歐陽尚云告訴他,中國有句俗話,叫“有錢能使鬼推磨”,胡雪巖的錢財,能買下浙江半個省的地皮,等同于英倫三島的其中一個。

麥得利驚得張開大嘴巴,連連伸出拇指。顯然,金錢的力量降服了他。這時候,麥得利已經知道,跟胡雪巖這樣的富商打交道,遠要比跟太平軍來往有利得多。

胡雪巖為確保軍火生意能順利成交,特意承諾麥得利把每支槍的價格都提高一兩銀子。最終從這筆軍火生意中,胡雪巖輕輕松松就獲得了5000多兩銀子的利潤。

一個本來和自己沒有關系的行業,一個在一般人眼中看似不經意的消息,卻被胡雪巖看出了其中的財路。他通過對時局的分析,以及他商人的“精打細算”,一眼就看出來了其中潛在的不可估量的利潤。

這就應了那句話:“生意人人做,就看誰先占。”可見,胡雪巖是一位會抓商機、借商機賺大錢的高手。而他能夠成為高手,首要原因是,他有著絕大多數人無法匹敵的眼光。

想發財致富,就一定要善于發現和抓住商機,因為發現和抓住商機,就是發現和抓住了財富。無論在哪里,都要做一個有心人,學會經營你的眼光,因為商機隨時都有可能來到你身邊。

要經營好自己的眼光,就要把“嗅覺”練得非常敏銳。成功商人的“嗅覺”往往都練得極其敏銳,并能把“嗅”到的商業情報使用到極致。而那些“嗅覺”反應遲鈍的商人是不會有什么大作為的。商人有國籍但是產品沒國界,眼睛總盯在小口袋上的,是小商人;把眼光放在大市場上的,才是大商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敖汉旗| 英德市| 班玛县| 广昌县| 忻州市| 新津县| 讷河市| 江孜县| 拜泉县| 九寨沟县| 钦州市| 福清市| 钟山县| 红河县| 格尔木市| 土默特左旗| 安仁县| 江西省| 达拉特旗| 孟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房山区| 景德镇市| 鄯善县| 临安市| 宣化县| 郧西县| 崇信县| 柘荣县| 新昌县| 沂水县| 金寨县| 临清市| 仪征市| 股票| 琼中| 南昌市| 德惠市| 旬阳县| 华亭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