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第1章 創業與國家經濟環境
時代需要什么人?
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世界各國都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各國人民都希望擁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尤其是20年來已經取得了經濟大發展的中國人民更加期望,更有信心在新世紀中取得更為輝煌的成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一個國家的強大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但歸根結蒂是一國經濟實力的強大。英國之所以能在19世紀稱雄世界,建成無比強大的“日不落帝國”,美國之所以能在20世紀長盛不衰,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都是因為它們在當時具有領先于世界的強大經濟實力。而蘇聯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解體和隨后俄羅斯國際影響力的下降,也是因為它們的經濟失去了優勢,喪失了活力。可見一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壯大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之所以在今天能引起世界人民的注意,也是因為它們都在戰后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尤其是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巨人。
在21世紀中,毫無疑問,中國需要強大,而中國的強大更需要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經濟的騰飛固然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是十分重要的一點是離不開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沒有企業發展壯大,是不能想像經濟會有大發展的。不是嗎?今天美國最具活力的經濟領域的最佳代表是微軟公司、英特爾公司和IBM公司。美國還有一些歷史有名的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和可口可樂公司等等。而日本的索尼、松下也是譽滿全球。中國人也應當具有沖天的勇氣和膽略,不僅僅是羨慕他國的成就,更為重要的是推出自己的一批譽滿全球的,贏利可觀的世界級的大公司。
自然,企業的壯大也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十分重要的一點是要有許許多多的成功的創業者的推動。他們善于把握商機,精于經營管理,能夠應付各種復雜的情況,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們能使財源滾滾來,是國家走向富強之路的中堅力量。
創業者的價值還應懷疑嗎?顯然,創業者的價值是無可懷疑的。沒有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能想像日本會有今天的成就嗎?沒有比爾蓋茨、葛洛夫,美國的高科技產業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嗎?更遠一點,沒有約翰洛克菲勒、摩根、梅隆、卡耐、亨利福特等大亨的推動,美國能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一躍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嗎?當然,一國的發展并非只靠他們幾個人就能實現,還有許許多多雖然不及這些巨頭顯赫,但同樣取得了很大成功的人也在起著重要作用,實際上,他們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他們之中有很多都是這些經濟巨頭的有力“助手”或下屬。然而,無可懷疑的是,這些經濟巨頭在自己腰纏萬貫的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他們使資源有效地組織起來,把勞動力真正地凝聚起來,形成了巨大的生產力,帶來了億萬財富,也讓成千上萬的人變成富翁,為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的超級創業者也正為中國所需要。
我國第一次創業高潮是何時出現的?
第十周年,這次修正案就像解開了一條沉重的鎖鏈,一時間,私營企業、個體經濟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中華神州大地,一大批“不安分”的持有穩定工作的人不甘寂寞,“下海”這一詞成為當時的熱點,就連大學校園也未逃脫這次巨大的沖擊波,許多學生課下就成為“小攤主”、“小經理”,一時間,校園里的經商熱成為各類媒體的聚焦對象,而“打工皇帝”段永平也就是在此時只身闖蕩廣州,雖然他手持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生學歷,本可以獲得一個穩定的工作,但是,他選擇了一條艱辛的創業之路,后來“小霸王”、“步步高”電子產品風靡全國的事實證明,他的抉擇是正確的,他是這次創業浪潮的成功典范。
我國第二次創業高潮是何時出現的?
我國第二次創業高潮始于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這次南巡講話,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再次為私營經濟的發展敲起銅鼓。鄧小平是這樣提出問題的:“改革開放邁不開步了,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于”的標準,是有現實針對性的。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多年束縛人們思想的一些舊觀念時時干擾著他們的工作和認識。
有的人擔心改革會偏離“社會主義”原則而裹足不前,更有人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現象和新事物,提出姓“資”和姓“社”的責難,這種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嚴重阻礙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
鄧小平提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又一次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我國第三次創業高潮是何B寸出現的?
我國第三次創業高潮始于1999年末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以規范和保護私有經濟組織發展為目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在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獲得通過。這是全國人大自1999年3月修改憲法,明確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以來實施的第一個立法舉措。這部法律從2000年1月1日起施行。這標志著非公有經濟大發展時代的來臨。《個人獨資企業法》的通過為民眾創業亮起了一盞明燈,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就該法發表意見認為,如同當年農村普遍開展聯產承包責任制,《個人獨資企業法》將掀起新一輪的經濟發展熱潮,這一次最大的突破是降低了企業經營者做“老板”的門檻,也就是人們提得最多的“一元錢做老板”。按照國際上的通行慣例,規定注冊資金被視為剝奪窮人投資權利的違法行為,因此,大多數國家都取消了個人注冊公司時的資本金條件。對中國來說,取消注冊資本金的限制性條件,是頗具象征意義的。首先,它給長期以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個體戶”這樣的個人企業經營者一個重新定位的機會。按法律規定,在全國3210萬戶個體戶中,只要有固定經營場所、且連續經營的都可以重新注冊為個人獨資企業。
其次,由于更加注重個人投資創業,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只有“富人”才能創辦企業的陳規,辦公司也再不是“富人”的專有權。在中國日益市場化的今天,要說我們的社會開始走向一個人人都可創業的時代應該不為過。因此還可以說,我們開始并更加尊重人的個性和個人的創業機會。
這同時還意味著一個新的經濟時代、一個活躍的經濟時代的到來。
在傳統體制下,私人創業的艱難是不難想像的,因此整個經濟也是難以具有活力的。
自古以來,政治與經濟便是一對緊密相聯的孿生兒。21世紀的中國,雖已穩步跨人市場經濟的軌道,但“官本位”等思想還深深影響著這片神州沃土。在中國創業者要想取得企業經營的輝煌成績,除了從經濟方面人手外,還需要從政治角度著眼,來調整自己的創業行為。
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1995年度中國十大富豪之首的億萬富翁、福海實業集團的老總羅忠福,更是語出驚人。那就是,中國成功的經營者必定先是政治家。
羅忠福將自己發家的“秘密”歸結為:依靠政策賺錢。他說:“要說我有過人之處,那就是我比別人更會利用政策。”
的確,優秀的創業者不僅非常熟悉國家以及主管部門的有關方針政策,而且善于領會政策的精神、原因以及趨勢,并以此來具體指導自己的經營活動。因為,一個企業自身的經濟行為必須在符合國家政策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才能正常運行和發展。
但是,精明的創業者決不會守株待兔一般坐等國家各項政策的出臺,他們會以自身的行動來影響政府的決策。因此,許多創業者經常及時地向有關主管部門匯報本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盈利情況,保持企業與主管部門之間的信息渠道的暢通。大家都很清楚,國家制定的許多政策都是以基層(企業)的情況為依據的。企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扶植。但政策在情況不明、信息不通和信息失真的情況下出臺,往往會造成政策偏離實際,不利于國家和企業的發展。
真正的創業者不僅善于影響政策決策,使政策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傾斜;而且,即使在有關方針政策并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他們也能做到應付自如,游刃有余。
同時,成功的創業者們并不拒絕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具體指導。國家管理經濟的職能,往往要通過各級主管部門的具體管理來實現。對于主管部門向自己下達的各項生產計劃、指標、措施,他們通常在心領神會之余,根據自身及市場的狀況,恰到好處地執行。
盡管成功無法復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環境和機遇,但成功者的經驗則永遠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庫。羅忠福的成功經驗一再提醒我們:創業者也要講政治。
創業需要關心中國國情嗎?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不同的商界英雄。他們成功的經歷也許各不相同,但有一點絕對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每一個人都善于根據各自所處的特殊時代制定相應的經商方針。
21世紀的中國,雖已穩步進入市場經濟的運行軌道,但現實決定了她依然無法一步跨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漫長的歷程。
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很高,盡管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已在逐漸提高,盡管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正在有序、深入地進行,但是,無須諱言,生產力水平低下、市場發育不夠完善、教育程度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以及國民素質整體水平不高等事實仍是國人所必須面對的基本國情。
對于當代中國企業經營者而言,這樣一個偉大而特殊的改革年代的國情,也許意味的不僅僅是艱難和挑戰。無數具有戰略眼光的經營者相信,這也將是一個需要亦必然會產生商業奇跡的時代,而奇跡的產生,必然依賴于他們在對我國國情的深刻透徹理解的基礎上所制定的正確經營方針。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居高不下的情況令不少經營者灰心喪氣,束手無策。而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石,在分析了我國國情后,結合他所學的經濟學知識,制定了搞平價百貨商場的方針而取得了成功。但也有部分經營者不顧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抱著盲目攀比或崇洋心理,片面追求高消費而紛紛設立高價位的大商場,無疑是走了一條并不務實的道路。
有人戲稱“1997年是北京大商場的破產年”,就有力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卡瑪商城剛剛倒閉,萬惠雙安商城又以“病體不支”宣布歇業。
這些都是那個時期給北京“大商場熱”留下的惡果。
無數經驗教訓表明:只有立足于國情,制定出實實在在的經商方針,你才能在商海中應付自如;而任何不切實際的做法都可能讓你一敗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