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氣場修煉,從認識自己開始

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在《論語》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說,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復檢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發現有違背常禮和倫理道德要求之處及時糾正。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塑造影響力。

認識自己,然后討論生活

當我們在生活中迷惘的時候,我們首先做的不應當是討論生活本身的公平與否,討論自己的機遇好壞與否,我們這個時候最應當做的是研究自己,從而認識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信念并且堅定自己的信念。

毫無疑問,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后,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認識你自己,找到最適合你的位置,開發屬于你的領域,這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專家研究顯示,人的智商、天賦都是均衡的,或許你在某一方面有優勢,但不一定在別的方面能夠贏過人家。有優勢的同時就會存在劣勢。

其實,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種優勢,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事業。同時,人不是完人,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十分突出,有時候甚至缺陷十分明顯。不同的人,生理素質、心理特點、智能結構等必然千差萬別。有的多條理,善于分析;有的多靈氣,富有幻想;有的擅巧計,能于謀略;有的富形象,善于表演。只要比較準確或大致對應地找到自己的成功目標或方向,他的機遇就或早或晚、或近或遠存在于這個方向的軌跡上。

有的人在未發現自己的才能時,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長處,學無成就,做無成果。這可能是因環境條件或形勢的迫使而不能顯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坎坷坷。

客觀地認識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對于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面辛苦拼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達爾文《自傳》表明,正因為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質特點,揚長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謙遜又自信地談到自己:“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于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么點兒健全的思想?!钡终J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記憶范圍很廣,但是比較模糊。”“我在想象上并不出眾,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彼€對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深感不滿:“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偉大的馬克思有許多天賦,但他在寫給燕妮許多詩后,發現自己并不具備杰出的詩才,并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純粹是從腦子里虛構出來的。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完全對立,修辭上的斟酌代替了詩的意境?!弊骷抑熳郧逡苍治鲞^自己缺乏小說才能的短處,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于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認識自己,利于自我調節

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僅要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逸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后,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后來著成《廣韻聲匯》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志向,終生于祖國史學研究。

著名史學家姜亮夫也有類似經歷。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范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啟超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于“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于文藝創作。姜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歷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系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

在人生這個舞臺上,正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這里所說的認識并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的道理一樣,對于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不反對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勵人們這輩子禁欲,下輩子進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們要極力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只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贊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做唯一。那些將身外之物當做唯一的人,當追求得到滿足后,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里去,于是會墮落,尋求感官享受。

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大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質,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一定要有精神。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經不起人們的推敲,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無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滿足。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干什么的,必須要有個十分清晰的描述,離開了這個描述,人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后,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

“認識你自己”被公認為希臘哲人最高智慧的結晶。一個不斷經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人,智慧才有可能漸趨圓熟而邁向充滿機遇之路。

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安身

有句古語,叫做“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難知心”。人心難測。知人難,為人知更難。而要知己,則是難上加難。所以有“人貴在自知之明”之說。

然而,一個人要想認識自己,又談何容易?一輩子不認識自己而做出了可悲之事的大有人在。在今天,還有一部分青年正是由于不認識自己,不充分理解今天這個社會中的情況,而受不得一點點挫折、打擊,悲觀、失望、苦惱、抱怨、彷徨,終日在唉聲嘆氣、無所事事中把時光輕易地放走。

認識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但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做人的一個最起碼要求。

對于有些人來說,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自己不知道。由于難得有一個真實的參照系來評估自己,所以,我們往往能夠很自信地干傻事。

請你先好好地認識自己吧!你也許可能解不出那樣多的數學難題,或記不住如此多的外文單詞,但你在處理事務方面卻有著自己的專長,能知人善任、排難解憂,有高超的組織能力;也許你的理化差一些,但寫小說、詩歌卻是能手;也許你連一張椅子都畫不好,但你卻有一副動人的好嗓子。也許……所以做人,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如果能揚長避短,認準目標,抓緊時間把一件工作或一門學問刻苦認真地做下去,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認識你自己,就好像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時時給自己添一點遠見、一點清醒、一點對現實更為透徹的體察與認知。借這份認知,可以少干很多日后追悔莫及的事情。

古人早就說過:“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在你認識了自己之后,你才能自信起來,堅定起來,成為有韌性有戰斗力的強者。

認識你自己,充實你自己,這樣你就不會哀嘆:世界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點。

認識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亨利·沃德·比徹爾說:“一個人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應該得到什么,而是自己是什么?!?

許多知名的企業家、作家、演員和運動員都曾經談論過,我們的自我形象會如何影響我們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有的人說,那是人類所有成就中最重要的單一因素。美國著名的整形外科馬克斯威爾·莫爾茲博士發現有一些病人在做過整形手術后,會經歷重大的人格變化。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個案里,即使是相當戲劇化的手術結果,病人還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丑陋的或是無能的人,外在形象的改變對于真正的問題還是毫無影響。他們內在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信念,還是依然未變。于是,莫爾茲博士試著讓他們忽略自己的肉體,而去改變對內在自我的態度,這終于讓人看到了卓越的成果。

你也許會說,我對自己的認識已經很清楚了。是的,透過鏡子,也許可以看到一個你平時看不到的自己,卻難以直視內心里的那個你。你現在應該問的是:你究竟有多了解你自己?你對自我形象的固有認識對你的成功有幫助嗎?

讓我們來做個試驗。

首先,你需要把能夠描述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或人格特質,以及相信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想法都寫出來。請注意:不是你認為別人會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你自己,把這些以任意的順序寫出來。我們的人格都有多個方向,而每一個方向對于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成就,都會有一些影響。如果你想開始得容易一點,就按下面這個技巧去做——先寫出你覺得足以描述你自己的一些詞語(如是“老實”或“自信”),或多字詞語(如是“專心致志”或“心胸開闊”)。

其次,要注意,寫的時候要用你平時不慣用的那只手,例如,如果你是慣用右手的話,就用你的左手,以此類推。這樣做也許會有困難,而且你也許必須要把字寫得大大的,但是只要你繼續做下去,你就會發現,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只要你在事后能夠將每一個字辨認出來,你就不需要為你的字寫得歪歪扭扭而操心?,F在就開始寫出你的清單吧,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如果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能夠保持放松的話,是會有幫助的。當你減少了有意識的左腦的干擾之后,更深入的、誠實的洞察就會顯現出來。

人的大腦的左半邊與語言和邏輯有關,而右半邊則與直覺和感覺有關。你慣用的那只手和你身體的同一邊,都是由你的大腦的另一邊來指揮的,例如,你的右手和右半邊由左腦來指揮。因此,當你在做上述試驗的時候,你的左右腦中比較不慣用或屬于潛意識的那一邊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運用出來。這個簡單的試驗可以從意識下帶出一些洞察,而這些洞察,如果你用自己慣用的那只手來寫的話,可能就會寫不出來了。只有當它們被你發現了,你才會意識到它們是真實的。你最先所寫的一些勉強可以認得出來的字,也許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也和你用較常用的手寫出來的那些是一致的。但是當你繼續寫你的清單,并且容許你的潛意識自由發揮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更多具有透露性的自我形象的詞語了。當有明顯的矛盾——對平時的印象構成巨大沖突——發生的時候,你需要對自己完全的誠實,分辨哪一個才是真正適用的。通常使用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那張清單,看起來會像是為了供“大眾消費”而寫的,并不會明確指出更深層的自我信念。例如,你用慣用的手寫出來的“聰明”,在用非慣用的手來寫時,就可能變成“圓滑”,甚至是“投機取巧”。在很多試驗的例子中,親戚和親近的朋友會確認說,用非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比較接近事實。

仔細審視你單子上所列的每一個詞語,如果你不能夠確定你所寫下來的某一些詞語的確定意義,試著把每一個詞都用一個句子來加以表達——不過你要再次用你非慣用的那一只手來寫。這些詞語的每一個都可以予以擴大,成為一個或更多的特定概念的敘述句。例如,“友好”可能會包括“我喜歡別人來我家做客”這個特定的信念,而“腳踏實地”則可能涵蓋“我很會自己動手做東西”。這一些使用非慣用的手寫下來并且擴大成為更明顯的句子的信念,才是有可能解釋你的行為和結果的信念,而不是那些你立刻就可以察覺的少數信念。

再次,是“自我催眠”,將每一個信念都放在你的心里來加以測試。首先,先選擇一個你認為是正面的信念,然后想象你自己現在正處于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狀況,而且在這個狀況里,你的這個信念正在付諸實現。舉例來說,如果你很擅長于吸引兒童的興趣,比如講故事、唱兒歌,你就想象你自己正在這樣做,而且正在享受自己做得很好的感覺。這個例子也許正是受到你的清單上“友好的”或“令人喜歡的”這些詞語激發而產生出來的。為了讓感受更真實,你需要想象一些視覺上的東西——可以是小孩的臉、故事書以及你周圍的任何事物。如果你可以感覺自己聽到的任何聲音,包括你自己講話、唱歌的聲音,或是體驗到任何與你正在做的事情有關的感覺,那么這種真實性就更為強烈了。換句話說,你最好動用起自己的感官,必要時五種都要用到,其中視覺、聽覺和感覺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覺很像是自我的催眠,你必須讓自己先進入一個放松的狀態。

現在將情景轉到一些不會令你覺得喜悅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負面的自我信念。舉例來說,你的同事正在熱烈討論著什么,但你卻插不上嘴,你不喜歡看到自己正在這么做或處于這樣的狀態。這也許就是“拘束的”、“害羞的”、“難以交流的”這些詞語所激發出來的。你可以回想一次過去的不好的經歷,也可以去想象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個事情,如同上面一樣,把它感覺得越真實越好。

通過上述的兩個步驟,你已經體驗到自己的兩個不同的形象——正面的和負面的,分別反映出某一個特定的自我信念。把這兩種想象加以比較,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差異。這并不是指這兩個情景在內容方面的差異(如講故事、唱兒歌和難與同事交流兩個事情上的差異),而是視覺、聽覺和感覺等方面的差異。

也許這是你第一次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了解你的自我形象。在重新審視之后,你就可以運用那些令人產生力量的詞語,創造你希望擁有的信念,改變那些不再有用的信念,進而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

認識自己,從四個層面開始

自我,是“神圣的靈魂的東西”。每個人的“我”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我,而每個人都應該正確地認識自我,大膽地挑戰自我,更好地塑造自我,無往而不勝地戰勝自我。

認識自我,就是要客觀地評價自己,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發現自己與眾不同的潛力;認識自己的生理特點,認識自己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通過對自我的深刻認識,會了解自己所具有的真正價值,從而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而“自我”這一命題,看來是一個很有限的東西,與天空和大地相比,是無比渺小的。但就認識的難度而言,卻又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深不可測的海洋。世上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要想全面而深刻地認清自己,必須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1994年,心理學家日莫曼(B·JZimmerman)提出了著名的關于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WHWW”結構。即“Why”(為什么)、“How”(怎么樣)、“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日莫曼認為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可以從“為什么”、“怎么樣”、“是什么”和“在哪里”這四個基本問題上來進行分析。

“為什么”即動機,是對是否參與所解決的任務進行決策,體現了個體內部資源的特性。

“怎么樣”即方法、策略,是對所解決任務的方法、策略進行決策,體現了個體計劃與設計的特性。

“是什么”即結果、目標,是對所解決的任務取得什么樣的結果和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進行決策,體現了個體自我覺察的特性。

“在哪里”即情境因素,是對所解決問題的情境中的物理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決策和控制,體現了個體敏銳與智慧的特性。

由此可見,按照日莫曼“WHWW”結構,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具有動機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方法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結果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以及環境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這四維結構。

在認識自我這一問題上我們也可以套用這一結構,我們可以從這四個維度來認識自己??纯醋约涸谀囊粋€維度存在欠缺,從而對自己重新進行設計。

一個情緒化很嚴重的人,他可能具有極高的智商,可如果他在“為什么”這個維度有欠缺,也就是說,他缺乏成功的動機和欲望,那么,很難開發出他的智慧潛能。同理,在“怎么樣”上有欠缺的人,可能整天奔波,卻總是事倍功半;而在“是什么”這個維度上有欠缺的人則不能合理地評估和判斷事情的結果和結果對其人生的重要意義,以致成功會和他失之交臂;在“在哪里”上有欠缺的人,對社會環境以及自己在環境中的所處位置缺乏足夠的認識,容易高估或者低估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自負或者自卑的消極情緒。

這四個維度就是認識自我的魔鏡,只有在這四個維度上對自己都有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才能更好地調整自己,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認識自己,然后改變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經受一些挫折、一點打擊,就悲觀失望、垂頭喪氣、怨天尤人、驚慌失措。甚至因為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在極度悲觀中絕望輕生,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讓我們看一看凡·高吧!

文森特·凡·高是荷蘭凡·高家族的一分子,他的家族是幾乎壟斷了荷蘭美術市場的畫商,他的父親是一個小鎮的受人敬重的牧師,而他最初的愿望就是能夠做一個很好的布道者,能夠為人們傳播福音。

他在叔叔的一個畫店里工作,這樣他可以掙錢養活自己,他甚至很可能成為他叔叔的繼承人來繼承一大筆財產,而他卻放棄了這里,選擇了離開。

1869年,凡·高跟隨歐洲一位有名的藝術品商人哥比爾開始經商,而那時的凡·高由于年齡小,脾氣暴躁,在推銷藝術品時,經常和雇主爭吵,于是被哥比爾解雇了。

梵·高來到英國,在倫敦一家規模很小的寄宿學校教法文。由于他沒有及時收繳貧窮學生的學費,受到牧師的責罵,離開了寄宿學校。

1881年,28歲時的凡·高成了一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也就是這時,他開始畫畫了,他畫了一張又一張比利時礦工的素描。他基本上不懂繪畫的技法,當然也沒有人來買他畫的畫。

1886年2月,凡·高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同住。提奧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畫家。在弟弟的介紹下,凡·高結識了高更、貝爾納、勞特累克、畢沙羅、修拉等畫家。這一時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畫面變得明亮清新,并運用了如點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時,他也開始了著名的自畫像的創作。

1888年初,35歲的凡·高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尋找他向往的燦爛的陽光和無垠的農田,他租下了“黃房子”,準備建立“畫家之家”。他的創作也進入了巔峰?!断蛉湛?、《夜間咖啡座——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內》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但他依然只能靠弟弟提奧的資助生活。

在繪畫這一職業追求中,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贊許和認同是很難支撐下去的,但他得到的更多是打擊,在凡·高最艱苦的階段,他每個月的最后幾天都躺在床上,以此來化解饑餓的威脅,我們可以想象這種生命的歷程是多么讓人心酸。

當時,上流社會的紳士們需要的是一些精致的小肖像畫,或者是完美的風景畫。他們喜歡憂傷的油畫。

一次,一位上流社會的少婦看到凡·高的油畫,很輕蔑地說:“我很高興把這種東西稱作藝術?!泵鎸δ涿畹某爸S,凡·高從沒有消沉過,他不會放棄自己的藝術追求。

37歲時,凡·高畫出了圣萊米痛苦的瘋子。

然而,凡·高的畫在當時卻無法得到上流社會和收藏家的青睞,他的畫作在那些人眼中就像廢紙一樣一文不值。一次一次的失敗和打擊,凡·高漸漸變得孤獨起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失敗者,他開始頹廢、失望甚至絕望了。

他疲憊了、厭倦了,再也沒有勇氣面對生活給他的所有折磨和苦難,他決定離開這個嘲弄他的可悲的世界。于是,凡·高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打擊,使凡·高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在失敗面前退縮了,以致沒有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凡·高自殺后,在他身上發現了一封信,信中寫道:“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

1914年,凡·高書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漸漸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傳》出版,凡·高的故事感動著全世界的人。

今天,凡·高已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大師。

可惜他自己已經無法得知了。

其實,生命的逝去并不足以讓人變得崇高,只能給活著的人以痛苦或者惋惜。無論生活是幸運還是不幸,我們都應該樂于看到它,這是生活的真實體現,是生的證明,是自己存在的一種體驗。生命是不堪追問的,我們也無法預言每一個下一刻會得到什么,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我們只不過在探索生命的意義,釋放我們自己的能量。

凡·高經歷了那么多磨礪,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肉體和靈魂,為了它,他甘愿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險。然而他還是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存在價值,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始終就是一個失敗者,經歷了太久的跋涉,無法繼續承受失敗的打擊,決然離去。如果他能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能夠肯定自己的存在意義,再堅韌一些,那么他自己的世界就會更精彩,也會給整個世界帶來更多的驚喜。

只要我們能夠真正認識自己,并且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就像一艘即將抵達彼岸的船舶,挫折是船舶的壓艙之物,在狂風暴雨中加大前進的馬力,厄運也會助成功一臂之力的,那樣就會乘風破浪,最終成功地抵達彼岸。

認識自己,以人為鏡最佳

世上的人看月亮,有人喜歡月圓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象征圓滿;也有人喜歡弦月,可能是因為富有詩意;不一樣的人看月亮,就會對月亮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但是,不管人們對于月亮是什么樣的想法或觀感,月亮終究還是得循著自己的軌跡前進,反正它永遠也無法滿足所有的期盼。更何況,人要怎樣看月亮,對月亮有怎樣的想法、觀感,反映的是人們自己的狀態或需求,未必是因為月亮才這樣想的。至于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常常反映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人就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看誰都是一樣不滿,對我們當然也不會例外;有人過于主觀,常是以偏概全,認識我們沒有三分鐘,就已經對我們抱有成見了;還有人根本不在乎別人,對這樣的人而言,你怎樣表現都好,也怎樣都不好,反正他是看自己心情說話的人。如果我們過于在乎這些人的想法,只會顯示出對自己太沒有自信,更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們的父母、長輩或是朋友,他們是真心關愛、在乎我們的人。如果用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建議,對我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他們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人。不過,即使是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夠完全了解自己小孩的需要,有時候父母也常會因為自己的局限,而對小孩有著某種過度期待,更別說是其他人了。所以,即使是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雖然能夠了解、體會他們的心情,但是對于他們所作的建議、分析,還是得要經過我們自己的檢討、過濾才行。畢竟,要對自己負責,最了解自己的,往往還是自己。

這倒不是說,那些不是為我們著想的人,我們就不必在乎他們的想法了,只是說我們得清楚地知道別用情緒來回應別人個性、習慣上的不圓滿,才能平心靜氣去接受那些對我們有益的建議。至于對那些關心我們的人,彼此的關系應該是分享與聆聽,并不是遵從對方的期待而改變。對于那些真是不能接受或是無法達成的期待,還是得要適時地拒絕才行,否則就容易成為關系中造成決裂的隱藏炸彈。也有些時候,我們的理想與那些關愛我們的人相抵觸,或許自己非常清楚為什么要作這樣的選擇,清楚地知道將來的發展,但是別人并不知道,如果我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也得要盡力溝通清楚才好。

總而言之,與他人的互動中,別人對于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在我們聆聽別人的意見時,先要了解他們對我們的心情是什么,然后再仔細考量他們的建議是否適合。我們總是應該要聽聽別人對自己的想法或建議是什么,但是永遠要記住的是,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且最終的目的,是透過別人像是照著鏡子一樣看清楚自己,然后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并不是一味地把自己塑造成別人眼中完美的形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漯河市| 遂川县| 旬邑县| 青岛市| 潞西市| 三明市| 太康县| 黄梅县| 沾化县| 兰坪| 永兴县| 桂林市| 河东区| 清远市| 余姚市| 项城市| 北碚区| 广宁县| 五台县| 株洲县| 青冈县| 遂溪县| 潮州市| 万源市| 巴林右旗| 汶上县| 大邑县| 吴川市| 千阳县| 刚察县| 涿州市| 阳朔县| 竹北市| 浦江县| 房山区| 东莞市| 拉孜县| 庐江县| 眉山市|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