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個人修養(yǎng)篇:修身養(yǎng)性,提升涵養(yǎng)

【寧守一時寂寞,毋取萬古蒼涼】

原典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譯釋

一個能夠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quán)貴阿諛奉承的人,卻會有永遠的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的是死后的千古名譽、子孫后代的安定,所以寧可堅守道德準則、忍受一時的寂寞,也絕不會依附權(quán)貴而遭受萬世的凄涼。

解讀

不負自己的真心

這里說的“寂寞”指的是一種不得志、郁郁寡歡的孤寂之心。一種“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的瀟灑心態(tài),盡管一時失意寂寞,也不會無良違心地出賣靈魂。

我們看歷史,評價前人。一個人為了一時榮華富貴,阿諛奉承,或是屈服于強權(quán),違背道德準則,即便當時風光無限,也會受后人厭棄。《菜根譚》告訴我們,這樣只考慮自身舒服的人不是真正的聰明人。真正的達人看到的永遠是事情的本質(zhì),事物真正具有的內(nèi)涵。他們不光想著當前,更主要還會考慮到死后的千古名譽,或者可以說成對后世的影響。這樣的人,是我們后世心中正能量的楷模,是我們社會道德的標桿。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在誘惑與痛苦面前我們都會選擇讓身體更舒適的狀態(tài),但底線是君子心中的“道德”。君子就要有“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執(zhí)著的高尚追求。

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是司馬相如之后西漢又一著名的辭賦家,年余四十,游學京師,以《羽獵賦》合成帝旨意,任黃門給事,與王莽、劉歆并立。揚雄一直淡泊自守,不趨炎附勢。有人嘲笑他不懂官場,不去取悅?cè)酥鳎艜谇蹇嗟刂短贰P雄聞言,自作《解嘲》反擊這些低俗言論:“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從此揚雄愈加謹慎小心,清廉淡泊。王莽奪漢后,不少人對王莽歌功頌德,揚雄不為所動。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他的表現(xiàn)高尚道德情懷的文章《陋室銘》中,所說的“西蜀子云亭”就是說的揚雄,德彰千古。

學問就像是身體,德行就是心。身體生得再美,有一顆烏黑的心,也難讓人喜愛。

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nèi)心信念和傳統(tǒng)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它是人人所應恪守的行為準則。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人才輩出,卻大浪淘沙。真正有骨氣的人才能名垂千古。魯迅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些人死了,卻還活著。”

人生智慧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對得起自己的心”。生命是精神在肉體上的剎那表現(xiàn)形式,人生短暫,精神永生,寧守寂寞,毋取蒼涼。

【志從淡泊來,節(jié)在肥甘喪】

原典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淡泊明,而節(jié)從肥甘喪矣。

譯釋

能過吃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純潔;而講求華美、飲食奢侈的人,多半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為一個人的志向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tài)下才能表現(xiàn)出來,而一個人的節(jié)操都在貪圖物質(zhì)享受中喪失怠盡。

解讀

淡泊生志節(jié)

一個人如果過分地貪圖物質(zhì)的享受,他的志氣就會被物欲所掩藏。當你有志向,想去實現(xiàn)的時候,享樂的魔鬼就會出來。有的人想健身卻又不想受累。為了滿足私欲,有的人不擇手段去鉆營牟利,有人甘愿去奉承權(quán)貴,有人不惜觸犯法律。這不單單是一種私欲魔鬼勸說時用的“僥幸心理”,更多的還如《資本論》描述的那樣:“一旦有適當?shù)睦麧櫍Y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不惜冒絞死的危險。”

一個過度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人,通常不會有高尚的節(jié)操。這樣的人,如果不是自己內(nèi)心真的悔悟,別人的任何言語都是聽不進的。這種人就是一個可悲可嘆的阿斗。

劉備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因甘夫人夜夢氣吞北斗而生,又稱劉阿斗。想是帝王降臨,天生異象,福貴征兆。

然而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quán)的“安樂公”,并令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很沒心沒肺地樂著。他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也不想念蜀國。

有人說,劉阿斗是“爛泥扶不上墻”,他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治理國家的時候聽信奉承舒心的假話,親近佞臣優(yōu)伶,安逸享樂,忘記父親的遺愿,沒有完成先父的大業(yè)。

一個人無論是富貴還是貧窮,都不能貪圖享樂,喪志失節(jié)。懷著淡泊之心能使人清心寡欲,從而超越短淺的功利目標,建立更加高遠的人生志向。假如一個人沉溺于眼前的物質(zhì)享受,他就會想辦法處處維護自己的利益,趨炎附勢,玩物喪志,甚至出賣靈魂。真正對金錢、權(quán)力看得透、看得淡的人,才是過得最舒心的人。

其實,生活中最清淡的滋味才能持續(xù)最長久,水的味道最淡卻比所有飲料解渴。平凡之中、平淡之處,往往孕育著偉大,真正偉大的人,追求的是一種至純至真的精神境界。

莊子《逍遙游》里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至人、圣人與神人都是莊子思想世界中的人格。隨后莊子又說:“至人只是常。”意思是最極致的人就是平凡的常人。人對物質(zhì)的生活不過于狂熱執(zhí)著,保持一顆平常心,加以修養(yǎng),才可以與天地相契合。這些道理三歲的小孩會說,八十歲的老人不一定能做到,真正做到內(nèi)心的“淡”,不容易。

先賢們認為:能甘于粗茶淡飯的人,心性必定冰清玉潔;追求繁華富貴的人,往往為了利益而諂媚權(quán)貴。甘為淡泊不為外物所勞役,個人的抱負即能得以伸張;如果貪圖物欲享樂,名節(jié)就會在追求物質(zhì)的過程中逐漸喪失。

大廈千間,七尺而眠足矣。我們聽過許多類似的話,卻不曾真正從內(nèi)心悔悟。縱使有千萬身家,物質(zhì)充足,也要心性淡泊。在生活中,平淡方可從容,才能看清真正對自己重要的東西。

有些“共患難”的夫妻,奮斗到最后,物質(zhì)需要能得到滿足的時候,卻不能“共富貴”。有一則新聞,講的是一對貧苦的夫妻,丈夫在工地從手腳架上摔了下來,癱瘓在床。妻子照顧丈夫多年,感動了一些網(wǎng)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無私捐助。媒體曝光后,政府也積極敦促施工單位進行賠償。算上補償款,他們共得到150萬元。最后讓人又好笑又悲傷的結(jié)局是,夫妻兩人因為在錢財保管權(quán)上不能達成一致而離婚。

有錢了,卻分開了。人們被物質(zhì)追求迷了眼,等到努力之后擁有了,卻發(fā)現(xiàn)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還有更高遠的需要追逐,或是厭倦了與你一路走來的伴侶,自己思想“高”了,看人的眼光也就“高”了?

我們與其精疲力竭地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不如踏踏實實地珍惜眼前擁有的生活,哪怕它很平淡。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誰說識字憂患起,偏偏是世代書香人家。博古通今以明志,淡泊寧靜自高雅。滿屋的經(jīng)史哲論,一張口家國天下,指點江山五千年,激揚文字論華夏。并非采菊東籬下,不過是尋常百姓人家。燕子飛過屋檐下,炊煙裊裊映丹霞。少不了家長里短,說不盡酸甜苦辣,心中明月清風,坐看風云變化。”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一個人想要明心見性,那就要靜下心來。心靜是一種寧靜和淡然,是一種人生的境界。良好的心境能讓人成長,必須經(jīng)過滄桑歲月和人世間愛恨情仇的磨礪之后,人才會擁有一種靈魂的超脫。心靜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品格,是人生閱歷到極致的一種超凡脫俗。

有一天,幾個和尚為了“大悟”一詞爭論了很久。

他們一起來找智禪大師,問他說:“這世間什么是大悟呢?”

聽過之后,智禪大師說:“大悟就在心靜之中。”

這個時候,所有的弟子都感到迷惑。

午膳的時候,智禪大師帶著自己的弟子來到后山的李子林。枝頭上的李子都熟透了,那些果實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

智禪大師就讓幾個弟子摘了一些李子。之后,他讓每一個弟子品嘗,李子的汁液就像蜜一樣甜。

他們吃完之后,智禪大師帶著自己的弟子來到一個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捧起潭水就喝了起來。然后讓那些弟子也品嘗。

弟子們都效仿師父去喝那些水。

智禪大師問他們說:“小潭的水怎么樣?”

弟子們都用舌頭舔著嘴說:“小潭的水比我們平時喝的水甜很多,以后,我們就從這個小潭擔水吃吧。”

說過之后,智禪大師就讓一個弟子擔水。然后,他們一起回到寺院。午膳過后,智禪大師讓每一個弟子品嘗這水。

弟子們喝了之后就都吐了出來,一個個都眉頭緊鎖。因為,這水滿是腐草的氣味。

智禪大師這個時候說:“為什么同一潭水有不一樣的味道呢?因為你們之前喝的時候都吃過李子,口里有李子的汁液,所以把水的苦澀掩蓋了。”

眾弟子都表示認同。

智禪大師接著說:“這世界上的事情啊,就算你和我都體驗過,也不一定可以看清楚事情的本質(zhì)。因為有一些事情被繁華的假象迷惑了,大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你我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拋棄那些虛榮和繁華才可以看清事情的本質(zhì),這也就是所說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有你用一顆平靜的心來看待的時候才會看清本質(zhì),一顆被虛榮掩蓋的心看到的只是榮華富貴,會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在生活中,我們要用一顆寧靜的心來看待生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

人生智慧

淡泊寧靜最為高雅恬淡。真正的淡,讓你神清氣爽,讓你清醒異常,不至于在濃郁味道里混亂,迷失自己。心中明月清風,坐看風云變化。

【虛懷若谷者,自可抵誘惑】

原典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譯釋

人一定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因為只有謙虛才能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同時也要抱著擇善固執(zhí)的態(tài)度,因為只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抵抗外來物欲的誘惑侵襲。做人要謙虛,誠實。

解讀

心虛義理居,心堅欲不入

《菜根譚》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虛心使人進步。時刻懷著虛心向人學習的態(tài)度,才能容納和聽取各種意見,聽到不同的聲音,集思廣益,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有虛心就有廣闊的胸懷,容易適應和接受新鮮事物,看見更多的色彩。凡事隨遇而安,虛心的人遠比自滿的人看得多、看得清。心不可不實——全心全意辦實事。樹立謙虛謹慎思想的同時,還要有腳踏實地的心態(tài)。堅守原則以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金錢可求不可妄求,抱著踏踏實實做人的宗旨,就少了私心雜念,與塵世間的物欲擦身而過。這句話就是說,人既要有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也要有踏實做事的心態(tài)。

人心如水杯,只有“空”的心態(tài),才能裝得下更多。人如果自滿,便無法再容納真正的學問和真理。這樣就會阻斷自我前進之路,很難有新的超越。要時時清理內(nèi)心的雜草,種上堅毅的種子。

春風吹醒萬物,弟子坐在禪師身邊,等待著師父告訴他們?nèi)松恼嬷B和宇宙的奧秘。

師父一直默默無言,希望大家自己參悟。他引導性地問道:“怎樣才能除掉野地上的雜草?”

弟子們不明白為什么禪師會這樣問。

一個弟子試著說:“我會用鏟子把雜草全部鏟掉!”禪師微笑地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說:“還可以一把火燒掉!”禪師還是微笑。

第三個弟子見狀,恍然大悟地說:“草是有根的,他們的方法都不行,必須要把草根挖出來。”

弟子們各抒己見,講完后,禪師說:“你們講得都很不錯。這樣吧,把草地分成幾塊,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雜草,秋天的時候我們在這個地方相聚。”

秋天的時候,弟子們早早地來到這里。原來叢生的雜草不見了,被金燦燦耀眼的莊稼取代。他們圍著莊稼坐下,莊稼已經(jīng)成熟了,弟子獲得了對佛法的領(lǐng)悟。

若想除掉心中的雜草,虛心去盛滿新的德行,就要時刻辛勤耕種。不懂得虛心,就不能接受真正的學問和真理,這樣就不會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人心才容易被物欲誘惑侵襲。內(nèi)心不堅強,就像扎根不深的小樹一樣,脆弱異常。

有位佛學大師說過:“空才能容萬物,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的下錢。鼻子、耳朵、口腔、五臟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人內(nèi)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香、聲、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息,如空中浮游不停,如此我們很難認清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有清靜了身心,外界再怎么纏擾,于我也不會生起任何波瀾。

一個人不可能全方面涉獵,也不能通曉萬物所有的真理,只有向他人不斷地學習,才能充實自己;只有懷著執(zhí)著學習和堅強的意志,才能使自己不迷失在物欲橫流中。

莊子《秋水》篇中這樣有一段: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在看到北海之前,河伯匯聚了眾多河流,實力強大,自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不該生出“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之心。人一旦有了這種心理,高度也就到此為止,不會再有什么長進了,并且會不斷地被后來者超越。

河伯看到了北海,明白了更大的道理,收斂了自己的得意神色。從這點看來,河伯不是德行不夠,而是需要一點點撥。不可與井里的蛙談論關(guān)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不可與夏天生死的蟲子談論關(guān)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不可與見識淺陋的人談論關(guān)于大道理的問題,是由于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河伯從河流來,看到大海后,才知道自己的淺陋,這就可以與之談論大道理了。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靼住⒁B牬蟮览淼脑颉6么蟮览淼娜吮囟ㄍㄟ_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

人生智慧

空才能包容萬物,人立于世,要注意時刻為自己的心靈騰出一片空間,裝載快樂與幸福。越明事理的人,越能看到更高的道理,就會越發(fā)謙虛。心生謙虛的人,義理便很容易進駐內(nèi)心,內(nèi)心便愈發(fā)堅毅。

【常聞逆耳言,常懷拂心事】

原典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

譯釋

一個人的耳邊經(jīng)常能聽些不中聽的真話,心里經(jīng)常有些不如意的事情,這才是磨礪品德的磨石。若每句話都好聽,每件事都稱心,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劇毒之下。

解讀

自古忠言多逆耳,萬事如意是美愿

《菜根譚》中的這段話,并不是說讓人們想著心塞的事情折磨自己,堅毅品格的磨礪也并不是自討苦吃般的鍛煉。但是,時常生活在周圍人悅耳的夸贊中,事事順心的假象里,就不得不警惕隨時而至的危險了。事事順心、萬事如意的生活就是人生最烈性的毒藥,洪應明把事事順心這種完美狀態(tài)比作“埋在鴆毒之中”,讓人在不知不覺的歡樂中消亡。

不要只喜歡聽一些恭維話,有些不好聽的話,也應該聽,而且應該更認真、更虔誠地聽。

聽話,如同說話一樣,也是門藝術(shù)。好話、壞話、刺耳話,什么話都能聽進去。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是風度,是坦蕩的胸懷。

《孫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zhàn);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一個人被挑逗的話激怒,懷著怒氣做事,就容易導致災禍發(fā)生。人聽不進去善言,就會閉塞言路,于己毫無好處。

劉邦屢戰(zhàn)屢敗,可是最后還能翻身;霸王項羽英雄蓋世,失敗一次,就淚灑烏江。

劉邦被項羽把部隊打散了,在沛縣的父親和妻子沒有及時撤走,都被項羽俘虜走了。劉邦一籌莫展。張良就給他分析形勢,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但與楚王有矛盾,是可以拉攏的人;猛將彭越因不滿項羽偏袒親信的冊封,在梁地反楚;你自己的將帥中,韓信足可以獨當一面。如果你把關(guān)東的地方作為賞地賞給這三個人,就可以打敗項羽了。劉邦照著張良的話做,戰(zhàn)略形勢立刻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觿葑優(yōu)閮?yōu)勢。楚漢以“鴻溝”這條運河為界,劉邦想就此收兵,張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不能給項羽喘息之機,放走楚軍將會后患無窮。漢王又聽了他的話,追擊項羽,不給他喘息機會,垓下一仗把項羽消滅了。

在劉邦眼中,張良不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而是眾多謀士中的一個,他在劉邦失意的時候開導劉邦,給他出主意,幫助劉邦分析形勢,被劉邦采納,劉邦是個懂得“聽話”、懂得賞識手下的好領(lǐng)導。

劉邦對其他的手下也是這樣的。劉邦信任蕭何,同樣重用他追回來的韓信。而韓信曾在項羽軍營當過執(zhí)戟郎中,是幾次進言卻連話都沒說出口就被趕出來的人。劉邦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jīng)營關(guān)中作為他的根據(jù)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zhàn)百勝,卻經(jīng)不起一敗;一敗涂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就是有,他也發(fā)現(xiàn)不了。發(fā)現(xiàn)了,也不肯用,留不住。讓我們再對比一下項羽的所作所為。

項羽被圍垓下之時,將領(lǐng)多勸霸王堅守,等漢軍糧草缺少自會退卻。項羽何曾受過如此東躲西藏的窩囊氣,他向來是正面硬碰,從無敗績。如今要他回避鋒芒,不符合霸王的性格。

眾將士無奈之下把勸阻的重任放在了虞姬身上,突圍前夜,虞姬痛陳利弊,奈何項王心堅如石。最終不納忠言,兵敗身死。

周恩來總理在看戲曲《霸王別姬》時有過精彩評價。當戲演到項羽不顧形勢不利,不聽勸阻,決意出戰(zhàn)時,他評道:“一言堂。”項羽回宮后,虞姬繼續(xù)規(guī)勸:千萬不可發(fā)兵,以免中了劉邦奸計。但項羽不容分說,回絕道:“孤意已決,明日發(fā)兵!”他評道:“一家之長。”演到項羽孤軍深入,中了劉邦設好的埋伏時,他評曰:“一意孤行。”這是對不懂得逆耳忠言的人最精準的評價。

有些人在聽到長輩或者領(lǐng)導批評的時候就能聽進去,因為有一定的權(quán)威性。對于同輩或者晚輩的勸諫更易當成忤逆之言,我們的思維常常是:“你不如我,憑什么來教育我?”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結(jié)果往往是慘痛的、無法挽回的。

唐玄宗李隆基,早年任用張九齡、張說、姚崇,雖然后人對他們的個人品行褒貶不一,但是在國家大事上,三人還是進獻了許多良策,同時也勸諫過皇帝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開元初期,玄宗一直是以勤儉形象表率眾臣。后來隨著一些賢相老去,唐玄宗滿足于國家盛強的現(xiàn)狀,也開始追求安樂享受,對于勤儉之類的勸諫就不那么重視了。奸相李林甫很能揣摩主子的心意,能把玄宗的各種要求做得完美。由于統(tǒng)治后期的不聽忠言,最終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zhuǎn)衰。

當一個人沉浸在甜言蜜語中時,他就已經(jīng)被危險包圍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是最可怕的,一切大難來臨前,都有一種回光返照般、超越一切的美好表象,越是這樣,越是恐怖。

忠言逆耳是古訓。德行修養(yǎng)就是要克制人性中的弱點。不過,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順耳的話,既要順意又能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才是一個會辦事的人,聽者與說者都要下一番苦功。

人生智慧

能夠聽進去難聽話的人很難得,這種胸襟與高尚的德行密不可分。明理的人能聽進逆耳之言而真心思索,而不是無謂發(fā)火。

【光明正大,剛直無邪】

原典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伏得,客氣下而后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后真心現(xiàn)。

譯釋

自夸自大、態(tài)度傲慢都是虛假的氣,其實都是利用虛偽矯飾的言行來虛張聲勢,把這種并非出自真誠的虛偽之氣消除,至大至剛之氣才能得以伸張;人的欲望和頭腦中的各種想象,都是虛幻不實的心理,消除這種虛幻的想象,最本真不變的心才能顯現(xiàn)。

解讀

伸揚正氣現(xiàn)真心

人的頭腦產(chǎn)生客氣和癡妄之心、正氣和善心,實屬正常,這里的客氣指的是并非出自真誠的虛偽言行。我們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性,能不能抑制、消除客氣和妄心,培養(yǎng)、弘揚正氣和善心,這就是人與人的差別了。能夠做事不出格、有度,這就是常人,如果不僅把握得住,而且能不斷提升自己,這既是賢人了。相反,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虛偽造作,就會失去基本的道德準則。現(xiàn)在,人們常說的“做人的底線”,就是正常人的底線。

物欲、名利、地位,是許多人生活的主題、熱心追逐的主要目標。這種主題和目標是我們生活所需,仿佛離我們很近,但離生活的本質(zhì)很遠。名如悅耳之音,聽過便無;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見,而求取之時,卻殫精竭慮,茫然虛功,不得喘息。所以,智者看透了這一點,寧愿求取心靈的自由祥和,也不愿意做生活的奴隸。

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氣驅(qū)使,同時不為妄心所左右,又能加以制服消滅,那正氣和真心自然會出現(xiàn)。正氣和客氣以及所謂的妄心和真心之說,就是讓人們把世俗的各種欲念,以及虛偽的種種造作去掉,而顯出本性,顯出本我。

人的本心是質(zhì)樸純正的,由于受到外界的影響,人的心性便容易因物化而變得偏執(zhí),不能明辨真正的正氣真心。一個人無法把握自我,就會在行動上盲目,繼而疲勞人的形體,損耗人的精氣神,心志由于缺少精氣的補充,就無法集中注意,無法戰(zhàn)勝虛妄欲。

戰(zhàn)國時期,魏國、趙國聯(lián)合韓國攻伐齊國,包圍了城邑平陸。

齊國的括子對執(zhí)政大夫牛子說:“三國越過其他諸侯來齊國包圍并不富裕的平陸,我分析,他們不是為財而來,向來是欲領(lǐng)先于強者,借助齊國揚名。不如請大王親自處理穩(wěn)妥。”

牛子覺得有理。另一個齊國臣子無害子聽了牛子轉(zhuǎn)述的策略后,不以為然地說:“括子的做法顛覆了我對他的了解,這與他原來的行事作風不一樣。”

“國家面對危機,臣子不能使它轉(zhuǎn)危為安;禍患頻頻不能防治,不能緩解它的癥結(jié);臨計獻策,不能提出正確的策略,哪能算得上一個智慧的人呢?”無害子繼續(xù)說道,“解決城下之圍的辦法有千萬種,可以割地賠款、分化邊疆的方法保全社稷;有的以殺身成仁或全家上陣來挽救國家的命運;有的巧用外交辭令,規(guī)勸解圍。但從沒聽說過要讓君主親自解決的。”

最后牛子摒棄了無害子長篇大論的空談,采取了括子的方案,齊王親自上陣,給足了各國面子,此法果然奏效。三國罷兵而去,平陸仍屬于齊國。但是自此以后,齊王日漸疏遠了括子,卻倍加親近無害子。

齊王重用無害子,是因為他的策略讓自己保全面子。括子的最佳方案是需要齊王屈尊做給三國看的,三國需要的名望才能得到滿足。齊王看重表面的尊嚴而忽視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就是因為他不能消除對世界的妄心,不能改變自己驕傲的態(tài)度。

治理國家應當遵循事理,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解決問題,才能國泰民安。不著邊際、不合時宜的策略,雖然心理上可能會舒服,卻可能會使國家受到嚴重的傷害。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不能為了自己心里的一時愉悅,就走向錯誤的方向。

我們追求的不是虛浮之氣、虛妄幻想,而是精神上真正的愉悅。其實所謂精神上的快樂,無非也就這樣,似乎是無意間觸動了你的某一根神經(jīng)。總之,是在比較極端的狀態(tài)下的一種回歸,回歸到自己的良心。笑與哭各種表情都不能持續(xù)多久,心神紛雜多是思慮太多。緊張或者松懈,畢竟都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而只有獲得自身正氣與真心,才是幸福的起始。

人生智慧

摒棄自高自大給自己的一種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心理,能讓你收獲真正的浩然之氣。集中精神,排除頭腦中萬千紛繁的妄想,腳踏實地,用一顆真心去勇敢前行。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原典

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譯釋

幸福之道就是要有一顆不多事、不好事的心,多心猜疑是人生最大的禍端。只有那些整天忙碌不堪、諸事纏身的人,才能體會到無事清閑才是幸福;只有心平氣和、沒有心機的人,才能明白多疑猜忌的害處。

解讀

內(nèi)心簡單,才能幸福一生

現(xiàn)在人都在尋找幸福,追問幸福是什么。其實,幸福就是一瞬間美好的、滿足的心理感受,所謂的“幸福生活”,就是希望能夠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擁有這種感受。既然是一種心理感受,那么就必須要感受,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感受美好。但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幸福。

那些終日想著名利的人、多疑猜忌的人,內(nèi)心會被各種各樣的煩惱所填滿,哪里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心里的感受,還談什么幸福呢?作為同樣在追問幸福是什么的我們,現(xiàn)在可以想想,我們之所以追問幸福是什么,是不是因為心中裝載的東西太多,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幸福呢?

有人曾經(jīng)說,傻子不知幸福為何物,所以最幸福,難過就哭,開心就笑,不會騙人,不會偽裝,沒有名利觀念和各種各樣的世俗觀念,所以每一件事對他來說都是快樂幸福的,最痛苦的就是我們這種體會過幸福滋味,卻終日忙忙碌碌,自以為有了名利就會幸福的人。用傻子來做比喻雖然有點過分,但道理是對的,一個心地單純,沒有過多欲望的人,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感受那無時不在的幸福。《菜根譚》中“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惟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惟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只有在無事清閑、心無雜念的時候,才能明白什么是幸福,而那些被俗事纏身、名利所困的人又有多少這樣的時刻呢?對于他們而言,這反而是他們?nèi)松械淖畲蟮湺耍o他們帶來種種的麻煩和痛苦。

追求名利無可厚非,但不應為名利所累,名利并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名利也不能帶給我們?nèi)松腋!Hf事萬物都講求順其自然,過分的追求,只會讓本想追求幸福的我們身心俱疲。《列子·說符》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不是講如何追求幸福的,而是講一個人在遭遇禍事的時候如何應對的。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樂善好施的人。有一次,家中養(yǎng)的黑牛產(chǎn)下了一只白色的牛犢,他不明白黑牛為何能產(chǎn)白崽,所以就去問孔子。孔子聽完他的描述后就說:“這是好兆頭,你可以把它用來祭祀神明。”這個人聽完以后便回去了。

可是過了一年,這個人父親的眼睛無緣無故地失明了,與此同時,家里養(yǎng)的另外一頭黑牛又產(chǎn)下了一只白崽。他本想再去向孔子請教,可是又想到,上一次聽了孔子的話后將白牛崽拿去祭祀,自己的父親竟無緣無故地失明了,這次再去請教,回來以后,我會不會失明啊?父親看穿了他的心思,就說:“圣賢自有其道理,這件事還沒有最后結(jié)果呢,姑且問了再說!”

這人無奈之下只好再次跑去向孔子請教。孔子還是表示這是一個好兆頭,勸他祭祀神明用。他回家后就對父親說了,父親也是一個積德之人,就表示按照孔子的話做。

可是悲劇發(fā)生了,那個人在一年之后也失明了,這似乎不是一個好兆頭。

后來,楚莊王以宋國扣留出國特使為由出兵攻打宋國,卻遭到舉國上下的殊死抵抗,最終還是沒有敵過楚國的軍隊。楚國軍隊進城后,開始燒殺搶掠,死者無數(shù),唯有這對雙目失明的父子沒有慘遭殺害,保全了性命。

這樣的結(jié)局是我們想不到的,可以說是因禍得福,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個樂善好施的人的父親,在面對禍事的時候并沒有表現(xiàn)過分的擔憂,也沒有方寸大亂,在兒子表示質(zhì)疑的時候,還能勸說兒子,正是他這種良好的心態(tài),保全了父子二人的性命。活著,不正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

內(nèi)心單純樸實,才能幸福一生,所以說,我們要學會給心靈放松,把那些不必要的想法都拋棄,好好考慮一下人生的價值何在,正確看待名利。很多時候,我們正是由于把名利看得太重,從而多出各種各樣的煩心事。只有讓我們的心靈回歸簡單、淳樸,我們才有那份心力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而正是這些美好的瞬間,組成了我們的幸福生活。

其實,福與禍,只是心態(tài)的問題。放松自己,不求上進,如果是這樣,那么所謂的幸福就是不久之后的禍端;相反,在困境中,如果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順其自然,不強求,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也許下一刻就會柳暗花明,改變處境了。

人生智慧

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tài),即便是身處逆境,也會擁有幸福。只要我們正確看待事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被名利所困擾,一切都順其自然,把心力放在感受美好上,放在感受幸福上。只有內(nèi)心簡單,才能幸福一生。

【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原典

事業(yè)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zhuǎn)移,而氣節(jié)千載一時。君子信不以彼易此也。

譯釋

事業(yè)文章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先哲圣人的思想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利祿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轉(zhuǎn)移,只有君子英雄的風度氣節(jié),亙古不變。君子不能放棄永恒的氣節(jié),而追求一時的功名。

解讀

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1937年,北平陷落,劉文典沒有在第一時間跟其他教授一起撤離。日本人知道劉文典曾在日本留學多年,而且又是著名的學者教授,便打算請他為日本人服務,于是派了周作人前來勸說。可是周作人的多次勸說均被劉文典回絕。據(jù)說,最后一次劉文典實在是煩怒了,便對周作人說:“國家民族是大節(jié),馬虎不得,讀書人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日本人見劉文典如此不配合,便來到劉文典的家中進行搜查,劉文典同其夫人并沒有被這樣的陣勢嚇倒,他們正襟危坐,冷眼斜視著這群強盜,當翻譯問他:“你留學日本多年,精通日語,問你話,為何不答?”劉文典冷冷地看著那個翻譯,淡淡地吐出一句話:“我以發(fā)夷聲為恥!”

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上,當那些抗戰(zhàn)老兵乘車接受檢閱的時候,他們臉上洋溢出的笑容,令每一個人記憶深刻。是他們用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那一輩人用生命捍衛(wèi)了我們的國土和家鄉(xiāng);是他們的精神和意志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民族大義面前,選擇了為祖國事業(yè)而奮斗。同樣,我們也可以說,正是像劉文典這樣的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喚醒了當時蒙昧的國人;正是像劉文典這樣的一群思想先進的讀書人,帶領(lǐng)那些有識之士掀起了革命大潮;也正是像劉文典這樣的一群傳道者,授業(yè)解惑,指點引導,才讓中華民族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文明精髓得以流傳到今天。

這就像《菜根譚》中說的那樣,“事業(yè)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zhuǎn)移,而氣節(jié)千載一日。”回溯歷史,每一個時代都有英雄和君子,他們的具體表現(xiàn)我們無法全部捕捉到,但他們身上一定有著共同之處:真誠、勇敢、正直、善良、堅定,等等,雖然他們都早已化為塵土,但他們的精神氣節(jié)是永存的,永遠影響著后世。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名利而變得趨炎附勢,有的人為了前程而變得卑躬屈膝。有追求是好事,但是我們不能為了這些而丟掉自己的人格,獲得成功的方式有很多,但這條路無疑是最得不償失的一條。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面對各種誘惑都能夠不為所動,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說到氣節(jié),就很容易想起“蘇武牧羊”的典故。蘇武受帝命出使匈奴,不料其部下與人準備暗殺單于王,卻被告密供出,蘇武被牽連,單于派人勸蘇武投降。蘇武卻誓死不從,單于只好將蘇武囚禁起來,另想辦法。

匈奴單于一直想讓蘇武投降,可無論用什么辦法,蘇武就是不為所動,最后只得命蘇武到北海放羊,那里荒無人煙、氣候惡劣,蘇武憑著自己不屈的意志,想盡辦法要生存下去。對于蘇武的不肯投降,匈奴單于一直耿耿于懷。就是此時,漢將李陵投降,而李陵與蘇武又曾共事過,于是單于就派李陵來到北海,勸說蘇武,然而蘇武并沒有給李陵任何機會,反而是幾句話就將李陵說得無地自容。蘇武北海牧羊十九年,胡須全白,卻始終不肯放下手中符節(jié),他一直都在盼望回到漢朝的時候。

皇天不負,蘇武終于等到了這一天,漢昭帝繼位,匈奴與漢朝和好,蘇武終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當初壯年出行的蘇武,再見的時候,已經(jīng)是須發(fā)全白了。

蘇武與李陵,是很好的對比,也許當年連李陵都在想: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難道還有別的路可走?可是兩年前的蘇武在面對匈奴單于勸降的時候,就給出了答案:寧死不降!在被流放北海的十九年里,蘇武從未放棄過這個信念,一直都保持著堅定不移、積極樂觀的君子氣度,正是他這種威武不屈,始終如一的君子氣節(jié)影響了后世的一代又一代人。

其實所謂的氣節(jié),是由很多高貴品質(zhì)組成的,一個人很難全部展示出來,所以,我們要明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多的是面對事情時的一種態(tài)度。

人生智慧

氣節(jié),是一種個人處世原則的整體體現(xiàn),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的每一個舉動的意義是什么。要跳出世俗觀念的窠臼,堅持一件事,總是要付出代價,我們要保持那份君子氣節(jié),失去的就是名利小人所看重的那些東西。所以,做一個有氣度,有節(jié)操的人,要有心理準備。你準備好了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化市| 浦北县| 麻栗坡县| 万荣县| 南华县| 三门县| 屏东县| 唐河县| 九龙城区| 台中市| 行唐县| 五大连池市| 神池县| 尚义县| 广丰县| 鄄城县| 张掖市| 界首市| 昆明市| 天全县| 葵青区| 仙桃市| 德江县| 广德县| 东丰县| 子洲县| 房产| 罗田县| 湖北省| 白河县| 康定县| 江陵县| 泰兴市| 台北县| 福建省| 绥德县| 密云县| 五华县| 湘西| 宁德市|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