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蔬菜瓜果,吃對了才健康(3)
- 怎么吃不得病,得了病怎么吃
- 王強虎
- 3398字
- 2017-08-21 10:15:14
成年人每天最好吃3種水果:1個蘋果,有抗餓、保健、防止熱量過剩作用;1根香蕉,香蕉中的低聚果糖可以促進腸道中有益細菌的生長,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有“養腸”的作用;100克葡萄,可攝入有機酚類物質,防止血液黏稠。
水果忌不削皮食用
水果色澤光亮,果肉清脆,含有豐富的營養,特別是含有多種維生素,尤其是大量的維生素C。飯后半小時吃水果還能幫助消化,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吃水果時,有的人認為果皮中的維生素比果肉含量高,所以洗一下就吃,還有的連洗都不洗拿來就吃。這是很不衛生的,是不可取的。
因為大部分水果表面都帶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的蟲卵,如果這些隨水果被吃進了體內,就有可能引發疾病,所以患有痢疾、傷寒、蛔蟲病等疾病的患者大多有不潔飲食史。
另外,果農們在水果生長過程中,為了防止病蟲害常噴灑多種農藥,有一部分農藥可能滲透并殘留在果皮表層的蠟質層中。因此,為了衛生和安全,水果還是削皮吃為好。
精挑細選你的蔬菜瓜果
飲食的安全和健康是人們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所以我們在這里給大家幾條實用的小貼士,讓大家在選購蔬菜瓜果時能夠有所借鑒,在食用蔬菜瓜果時能夠安心。
1.看外觀
在選購蔬菜時,一定要選擇成熟適度、新鮮脆嫩、外形及色澤良好、外表清潔、無影響食用的病蟲害及無機械損傷等的蔬菜。注意千萬不要購買那些顏色異常的蔬菜。新鮮的蔬菜當然是顏色越鮮艷越好,但是有一些“賣相”很好的蔬菜很有可能是化學物質的反映,所以,就要求我們仔細觀察。比如,在購買櫻桃蘿卜時,要先看櫻桃蘿卜的皮是否掉色;如果發現干豆角的綠色比新鮮豆角的顏色還要鮮艷時就不要輕易購買;有的青菜葉片肥厚,顏色綠得發黑,那是化肥過量的表現;不新鮮蔬菜的外表通常看起來萎蔫、干枯、損傷,有的還會有病變、蟲害侵蝕等異常形態。另外,有的蔬菜由于使用了激素類物質,外表會畸形,如西紅柿頂部長著桃子似的凸起物,綠豆芽的桿光滑而不長根須,這些都是激素過量的標志。
此外,選購水果時也要仔細看外形和顏色。那些經過催熟的果實,盡管呈現出成熟果實的性狀,但是果實的皮或其他方面還是會有不成熟的感覺,如自然成熟的西瓜由于光照充足、生長期常,所以瓜皮的花色深亮、條紋清晰、瓜蒂老結;而經過激素催熟的西瓜瓜皮顏色鮮嫩、條紋淺淡、瓜蒂發青。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比較喜歡那些外形美觀、秀色可餐的水果,但實際上,反而是那些相貌平平的水果更讓人放心。
2.聞氣味
專家提醒消費者,千萬不要購買氣味異常的蔬菜。有些菜農為了讓蔬菜的外表更好看,會在蔬菜上過量使用劇毒農藥,也有一些不法商販在售賣蔬菜前用化學藥劑對其進行浸泡。這些化學物質都有異味,而且不容易沖洗掉。所以,我們在購買時要特別注意蔬果表面是否有藥斑或不正常、刺鼻的化學藥劑味道。那些自然成熟的水果,通常在表皮上就能聞到一種清新的果香味。還有一點,注水的、催熟的水果要比同一品種自然成熟的水果分量重,所以很容易識別。
3.常識判斷
在購買時,要格外警惕那些不合時令的蔬果,不要貪圖新鮮和口味而忽視了健康。一般說來,反季節或提早上市的蔬果,所含殘存的農藥比例較高,因為要想讓植物在不適合生長的時間、環境下生長,只能依靠大量的化肥維持。如果你在購買水果時,發現它們是在成熟期之前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上市,而且外觀成熟、顏色鮮艷,這樣的水果就有可能使用了催熟劑,即使沒用,它們的味道也不好,營養價值也不高。
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水果的成熟期。
櫻桃:成熟期為5月中旬到6月中旬;
露地草莓:采摘期為5月中下旬;
杏:成熟期為5月下旬至7月中旬;
桃子:成熟期從6月中旬至10月初;
李子:早熟品種通常在6月上旬開始上市;
棗:大多數棗類的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
蘋果:一般蘋果要到10月份才能上市;
梨:其中的早熟品種8月上旬成熟;
柿子:一般要在10月下旬才能上市。
什么時候吃水果最好
水果含有許多人體需要的營養和保健成分,其保健功效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所以水果已成為許多人每天必吃的食品之一。但什么時候吃水果最科學呢?有些水果適合餐前食用,可以刺激食欲;有些水果最好在餐后食用,可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不同的時間吃水果有不同的功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水果什么時候吃最好。
飯前?飯后?
在吃水果的時間上,很多人存在一個極大的誤區——把所有水果當成飯后甜品。殊不知有些水果中的有機酸會與其他食物中的礦物質結合,影響身體消化吸收。有些水果中的果膠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腸內食物濕潤程度的作用,因此飯后吃水果還會加重胃的負擔。
營養學家認為,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既不是飯前,也不是飯后,而是兩餐之間。首先,水果中許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兩餐之間吃有利于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及同等肉食的約1/10。在兩餐之間吃水果既可以補充營養,又不會增加過多熱量。最后,許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在胃空的時候吃可縮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時間,降低其氧化、腐敗程度,減少可能對身體造成的不利影響。
上午?下午?
有這么一種說法,即“上午的水果是金,中午到下午3點是銀,3點到6點是銅,6點之后的則是鉛”。由于人體經一夜的睡眠之后,腸胃的功能尚在激活中,消化功能不強,卻又需補充足夠的各式營養素,所以上午吃水果可以應付上午工作或學習活動所需,還可幫助消化吸收,有利通便。水果的酸甜滋味可讓人感覺神清氣爽,有助于一日的好心情。
前面說的是一般水果的進食時間,還有以下幾種比較特殊的水果,需要特殊對待。
山楂無論是鮮果還是其制品,均有散瘀消積、化痰解毒、防暑降溫、增進食欲等功效。但是,空腹或者是脾胃虛弱者,不可以在清早進食,胃炎和胃酸過多者要少食。
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新鮮菠蘿含蛋白酶,如果空腹吃,菠蘿的蛋白分解酶會傷害胃壁,有少數人還會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宜在餐后食用,還能幫助消化。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柿膠和鞣質,早上空腹食用,胃酸會與之作用,形成凝塊,即“胃柿石”,嚴重影響消化功能,宜飯后或晚上食用。
西紅柿含有大量的果膠、柿膠酚、可溶性收斂劑等成分,容易與胃酸發生化學作用,凝結成不易溶解的塊狀物。這些硬塊可將胃的出口——幽門堵塞,使胃里的壓力升高,造成胃擴張而使人感到胃脹痛。
總之,無論什么時候吃水果,吃什么水果,都離不開以下幾個規律。
第一,不要空腹吃酸澀味太濃的水果,避免對胃部產生刺激,還可能與胃中的蛋白質形成不易溶解的物質。
第二,不要吃飽后立即吃水果。這樣會被先期到達的食物阻滯在胃內,致使水果不能正常地在胃內消化,而是在胃內發酵,從而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癥狀。長此以往還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另外還會帶來額外的能量。
第三,吃水果應以常溫為宜,不要貪吃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水果。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膩食物,再吃大量冷涼的水果,胃里血管受冷收縮,對腸胃虛弱的人來說,會影響消化吸收,甚至造成胃部不適。
第四,應根據自身體質選擇水果品種。糖尿病患者應當選擇糖分低、果膠高的水果,如草莓、桃等;貧血患者則應選擇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龍眼、棗、草莓等;腹部容易冷痛腹瀉者應當避免選擇香蕉、梨等。
另外,吃水果并非多多益善,適時而食對身體有益,如果過食或暴食或與季節不符,亦會致病。
多吃漿果,讓大腦更年輕
美國農業部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吃一把漿果有助于“整理”大腦,防止大腦衰老,進而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草莓、藍莓等色彩艷麗的各種漿果可以引發大腦中的“主婦機制”,仿佛整理凌亂的居室或計算機碎片整理。大腦中越凌亂不堪,就越容易導致記憶受損等大腦疾病,加速大腦衰老,更容易導致阿爾茨海默病。
研究發現,大腦中的“主婦細胞”可以摧毀或回收大腦中的“生化碎片”。這些生化碎片如果不及時清理,就容易對大腦正常工作形成危險。隨著年齡的增大,大腦的自我清理能力逐漸減退,生化碎片也就越積越多。
美國農業部專家施布·波羅斯表示,如果“主婦細胞”過于活躍,那么就容易攻擊健康大腦細胞,而最新研究首次發現,吃漿果可發揮“營救大腦”的作用。
漿果是抗氧化劑花色素酶的極好食物來源。花色素酶具有防止心臟病、癌癥、阿爾茨海默病和糖尿病等保健作用。另外,茄子、甜菜根、紫卷心菜和李子等食物也是紅色和紫色花色素酶的很好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