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離不開的調味料 飲品,亦敵亦友(1)
- 怎么吃不得病,得了病怎么吃
- 王強虎
- 4958字
- 2017-08-21 10:15:14
你可能從來沒有關注過調味料,盡管每道菜用得不多,但每天、每頓都會吃到;還有不起眼的飲品也是一樣,實際上它們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和健康。吃錯了,喝錯了,長年累月,積少成多,那后果就十分可怕了。
“鹽”多必失,每天別超6克鹽
食鹽是咸味的載體,是調味品中用得最多的,人們幾乎餐餐都少不了它。以食鹽為基本味,可以調制出許多種味型,所以食鹽號稱“百味之祖”。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粗鹽還帶有少量的碘、鎂、鈣、鉀等,海鹽含碘較多,精鹽則是比較純的氯化鈉。
食鹽調味能解膩提鮮,祛除腥氣,使食物保持原味。人每天都必須攝入一定量的鹽來保持新陳代謝,調整體液和細胞之間的酸堿平衡,促進人體生長發育。
鹽水具有殺菌、保鮮、防腐的作用,用來清洗創傷可防止感染;撒在食物上可短期保鮮,用來腌制食物還能防變質。
食鹽能美白牙齒,治療牙疾。常用淡鹽水漱口,不僅能防治喉嚨癢痛、牙齒腫痛等疾病,還能預防感冒。
用鹽水能清除皮膚的角質和污垢,還可促進全身皮膚的新陳代謝,防治某些皮膚病。
人,尤其老年人要少吃鹽和咸食。長期過量攝入鹽易導致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肌梗死、中風、腎臟病和白內障的發生。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攝取的鹽量是6克,這里指的是健康人。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腎病等患者還要少些,低血壓患者要多些。除了食鹽,還有“隱性食鹽”,如醬油、辣椒醬、豆瓣醬、腌咸菜、腐乳、味精里都含有大量的鹽,這6克的鹽也包括這些食物所含的鹽。
據調查表明,吃鹽越多,高血壓發病幾率越大。阿拉斯加低食鹽量的愛斯基摩人,基本上沒有患高血壓病的人。而每天食鹽高達20克左右的日本北部居民,高血壓病發病率高得驚人。在我國食鹽量低的廣東省,高血壓病發病率僅為5%,而喜食鹽的北方人,高血壓病發病率明顯增高。
吃鹽過多還會引起水腫。老年人如果食鹽過多,飲水量也會增加,加上排泄功能有所下降,就會使鈉在體內潴留,從而引起水腫,并增加腎臟的負擔。
吃鹽,很多時候是一種飲食習慣,而并非人體生理所需要。
油鹽醬醋的使用竅門
很多家庭主婦炒菜時,油鹽醬醋等調味品都是隨意放入的。其實,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它們的投放順序,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色香味,還會使更多營養得到保留。
1.油
炒菜時油溫不宜太高,一旦超過180℃,油脂就會發生分解或聚合反應,產生具有強烈刺激性的丙烯醛等有害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熱鍋涼油”是炒菜的一個訣竅。先把鍋燒熱再放油,油八成熱時就將菜入鍋煸炒,不要等油冒煙了才放菜。有時也可以不燒熱鍋,直接將冷油和食物同時炒,如油炸花生米,這樣炸出來的花生米更松脆、香酥,避免外焦內生。用麻油或炒熟的植物油涼拌菜時,可在涼菜拌好后再加油,更清香可口。
2.鹽
鹽是電解質,有較強的脫水作用,因此,放鹽時間應根據菜肴特點和風味而定。燉肉或炒制含水分多的蔬菜時,應在食物熟至八成時放鹽,過早放鹽會導致菜中湯水過多,或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不易燉爛。另外,使用不同的油炒菜,放鹽的時間也有區別,如用豆油和菜籽油炒菜,為了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應在菜快熟時加鹽;用花生油炒菜則最好先放鹽,能提高油溫,并減少油中的黃曲霉素。
3.醬油
烹調時,高溫久煮會破壞醬油的營養成分,并失去鮮味。因此,應在菜品即將出鍋前放醬油。炒肉片時為了使肉鮮嫩,也可將肉片先用淀粉和醬油拌一下再炒,這樣不僅不損失蛋白質,炒出來的肉也更嫩滑。
4.醋
醋不僅可以祛膻、除腥、解膩、增香,而且還能保存維生素,促進鈣、磷、鐵等溶解,提高菜肴的營養價值。做菜時放醋的最佳時間是在原料入鍋后或菜肴出鍋前。炒土豆絲等菜最好在原料入鍋后加醋,可以保護土豆中的維生素,同時起到軟化作用;而糖醋排骨、蔥爆羊肉等菜最好加兩次醋,即原料入鍋后加醋以祛膻、除腥,臨出鍋前再加一次,可以增香、調味。
蔥蒜姜,你不知道的養生秘密
叫菜伯,有大蔥和小蔥之分。它能補充人體所需的多種元素,因而人們稱它為“特殊補品”。俗話說“常吃蔥,人輕松”,可見吃蔥有利于身體健康。
蔥的營養豐富,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B1、核黃素、鈣、鐵、鎂等營養,尤其維生素C含量比柑橘高出兩倍。
蔥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通陽散寒、驅蟲殺毒之功效。據研究,蔥所含的揮發油的主要成分是蔥辣素,它具有較強的殺菌滅毒功效,又發汗解表祛痰,可防治傷風感冒。蔥還有消散血管內瘀血、降低血中膽固醇和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蔥所含蘋果酸和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因而可以提高食欲。凡傷風感冒無汗、胃寒腹痛、腹瀉、食欲不振、頭皮多屑而癢等患者及孕婦均宜食蔥。
蔥不宜過量食用,否則會損傷視力。蔥不可久煮,否則其揮發油等喪失殆盡,可以用開水燙洗后直接生吃。體虛多汗者不宜食蔥;記憶力衰減者忌久食蔥;慢性皮膚病和慢性胃炎患者忌久食、多食。
一種極為重要的調味品,同時也可作為蔬菜單獨食用,而且它還是一味重要的中藥材。生姜可將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滲透到菜肴中,使之鮮美可口,味道清香。
生姜中含有淀粉、氨基酸、鈣、鐵、磷及揮發性油脂、軟性樹脂、姜酮、姜烯酮、姜油酮、姜酚等營養成分。
生姜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祛痰、殺菌解毒之功效,可治療傷風感冒、肺熱咳嗽、脹滿腹瀉、胃痛、眩暈、急慢性痢疾、慢性氣管炎、蛔蟲性腸梗阻、嘔吐及妊娠嘔吐等癥。
生姜比較適宜傷風感冒、胃痛嘔吐、咳嗽吐白痰等患者食用,也適宜孕婦嘔吐及暈車、暈船者食用,更適宜于老年人食用。
生姜不宜食用過多,否則會生熱損陰,導致出現口干、咳痛、便秘等癥。大便燥結、陰虛內熱、咽喉病、眼病、痔瘡等患者應忌食生姜。另外要注意,霉爛的生姜中含有毒性很強的黃樟素,對人體非常有害。
人們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是由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的。它既可調味,又能防病健身,因此常被人們譽為“天然抗生素”。
大蒜含有豐富的營養,除含有維生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營養素外,還含有煙酸、大蒜素、鍺、硒、鋅、鎂、銅等營養成分。此外,它所含有的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大蒜素和大蒜辣素,具有極高的保健價值。
大蒜含有10多種抗癌物質,實屬防癌佳品,如所含槲黃素、硒、維生素C、大蒜素、烯丙基硫醚化合物等,均對胃癌、肺癌、食管癌、結腸癌、直腸癌及腦癌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大蒜能補腦,大蒜可與維生素B1相結合產生一種叫“蒜胺”的物質,蒜胺能幫助體內分解出葡萄糖,而葡萄糖是營養大腦的主要物質,故可起到補腦作用。另外,大蒜還可起到降脂減肥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大蒜比較適宜癌癥、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動脈硬化、腸炎、流感等患者及胃寒腹瀉者。
大蒜吃得過多容易引起貧血,因此一次不宜吃得太多。體虛火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眼病等患者不宜食用。
每天飲杯醋,美容消腫助消化
食醋為米、麥、高粱或酒等釀成的含有醋酸的液體,為居家必備之品。烹調時,在某些菜中適加酸醋,既可使其味道更加鮮美,香脆可口,使人食欲大增,用之燒煮魚蝦,還可避腥解毒,并使菜中的維生素C受到保護。
醋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由食物供給的8種必需氨基酸。醋中的糖類物質也很多,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醋中的有機酸含量較多,它主要含有醋酸,其次還有乳酸、丙酮酸、甲酸、蘋果酸、檸檬酸等。
中醫認為,醋性溫,味苦、酸,具有活血化瘀、消食化積、解毒之功效。
營養學家認為醋有四大好處:一是防止和消除疲勞;二是降低血壓和血清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三是具有殺滅或抑制多種細菌及病毒的作用,更可預防腸道傳染病和感冒的發生;四是有助于食物中鈣、磷、鐵等物質的吸收。
食醋可以消除疲勞,促進睡眠,并能減輕暈車、暈船的不適癥狀。食醋對皮膚、頭發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中國古代醫學就有用醋入藥的記載,認為它有生發、美容、降壓、減肥的功效。
果醋當中的果膠質能夠促進腸道運作,同時還具有酸化的作用,由于堿性的體質非常容易造成水腫,所以通過飲用果醋可以平衡身體的酸堿度,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產生除水腫、減輕體重的效果。
醋飲也具有非常好的消除水腫、減肥的效果,那么在瘦身減肥的時候如何通過醋飲來減肥,醋飲又該怎么使用呢?下面介紹的幾種醋飲相信一定會給您一個減肥驚喜,幫助您更快完成減肥計劃。
1.葡萄醋
原料:香醋、蜂蜜各適量,葡萄1串。
制法:葡萄洗干凈去皮、去子后榨汁,將過濾后的果汁倒入杯中,加入香醋、蜂蜜調勻。
2.番茄醋
原料:番茄1000克(不要選擇太大的),米醋1500毫升,冰糖少許(約20克,也可以選擇不加)。
制法:番茄洗干凈后擦干表面水分,切開后放入玻璃罐中,加入米醋、冰糖,在罐口平鋪一張塑料紙密封一周即可。
3.獼猴桃醋
原料:陳醋300毫升,獼猴桃1個,冰糖100克。
制法:將獼猴桃去皮,取果肉后,和陳醋、冰糖一起放入玻璃罐中密封,一周后待冰糖融化即可飲用。
4.香蕉醋
原料:香蕉1根,紅糖100克,米醋200毫升。
制法:將香蕉去皮后,切成若干段放入耐熱的瓶子里,并且瓶子里放入紅糖,之后倒入米醋,放入微波爐中加熱40秒,讓紅糖融化,放涼即可食用。
5.蘋果醋
原料:糯米醋300毫升,蘋果300克,蜂蜜60克。
制法:將蘋果洗凈削皮后,切塊,放入廣口瓶內,并加入醋和蜂蜜搖勻。密封置于陰涼處,一周后即可開封。取汁一勺加3
倍涼開水即可飲用。醋雖好,但不適合所有人
宜:一般人都可食用,凡胃酸缺乏、慢性萎縮性胃炎、泌尿系統結石、癌癥、高血壓、動脈硬化、蛔蟲病腹痛、肝炎、吃魚蝦過敏等患者,均比較適宜食用一些醋。喝醋可促進胃腸道消化,對萎縮性胃炎、胃癌等胃酸缺乏者,有一定益處,但必須把酸度降低,少量、間隔食用。另外,長期喝醋會腐蝕牙齒使之脫鈣,應用水稀釋后,用吸管吸,喝后用水漱口。
忌:凡患胃潰瘍及胃酸過多者均忌食醋,否則會導致胃病加重。服用磺胺類藥、堿性藥、抗生素及具有解表發汗功效的中藥的人不宜食用。
用蜂蜜來代替糖
世界衛生組織一份有關人類死因的調查分析顯示,長期高糖飲食者的平均壽命,比正常飲食者約短10~20年。研究人員指出,長期高糖飲食,會使體內環境失調。由于糖屬酸性,攝入過量會改變血液酸堿度,降低機體免疫力,引起經常性感冒以及齲齒、骨質疏松等病癥。吃糖過多還會影響體內脂肪消耗,造成脂肪堆積,導致血脂過高、動脈血管硬化和肥胖癥,尤其是粗纖維類糖食用過多,還會刺激腸黏膜,加重肝臟負擔,引起腹脹、腹瀉,進而阻礙各種營養素的吸收與利用。攝取糖類過量,會使人產生飽腹感,不思飲食,影響其他食物攝入,導致營養缺乏。研究表明,自幼嗜糖,到老年極易罹患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長期高糖飲食還會影響骨骼生長發育,引致佝僂病。多食糖會造成體內維生素B1消耗過多,引起眼球內膜彈性減退、眼球變形、視神經炎和軸性近視,甚至引發腳氣病、慢性消化不良、多動癥等病癥。
然而,絕大多數的人最喜歡的味道是甜味,如何在享受甘甜的同時,又控制食糖的攝入量呢?健康專家的建議是:以蜜代糖。的確,蜂蜜是糖類的理想替代品,蜂蜜不但具有多種保健功能,而且還有美肌護膚之功效。
蜂蜜是由蜜蜂自花朵所采收、以砂糖為主要成分,約50%的花蜜所釀成的。蜜蜂在將花蜜采收后,會混合其唾液,經過唾液的酵素作用,砂糖轉變為葡萄糖與果糖。
由于砂糖轉變為葡萄糖與果糖的工作已由蜜蜂所代勞,所以蜂蜜在進入人體后,可以減輕腸胃的負擔,這也就是蜂蜜常被用作患者手術后的流質食品的原因。
一般砂糖都經過精制的程序,所以糖分的純度很高,原有的礦物質已流失殆盡,營養素也保留甚少;蜂蜜就不一樣了,它完整保留了各種營養素,包括鈣、鐵、鎂、鉀、鈉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K、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還有各種有機酸和酵素類物質,這些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蜂蜜營養豐富,對許多疾病均有治療作用。
治療貧血 經常食用蜂蜜,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血紅蛋白對紅細胞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建議每天食用100克蜂蜜,不要再吃其他糖類,其中一部分宜空腹食用,并且隔一小時后再吃東西。
潤腸通便 用于津虧血虛所致之腸燥便秘,常單用內服或作栓劑納入肛內。
潤肺止咳 用于肺燥干咳、肺虛久咳、咽干口燥等癥,可單用或與沙參、生地等配伍。用于潤肺止咳的紫菀、冬花、枇杷葉等,常用蜂蜜作輔料拌炙。
解毒 用于解烏頭、附子毒時可單用內服;用于治療燒傷、瘡瘍,可外涂以解毒護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