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序二(4)
- 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
- (法)普魯斯特
- 4377字
- 2017-08-08 11:25:00
在話語方面,普魯斯特的話語也十分特殊。它強調以敘述者的“我”為中心,表示存在著一個受話的讀者,并根據其意圖使用眾多口語成分,即使在那些抽象的部分也是如此(我們在此不談人物的直接引語):呼語,修辭上的感嘆和疑問,眾多“話語的支撐”和強調詞[certes(當然啰),seulement(只是),oui(是的),mais non(不),hélas(唉),n'est—ce pas(是嗎),pour dire vrai(說實話),voici(這是),voilà(那是)等等]以及更正、插入語、回顧和離題話。另外,我們已經說過,手稿上的標點符號也具有口語的特點,就是說十分罕見,只是把幾個逗號置于句子語調的最高點。但是,這種口語特點不能跟普魯斯特所說的談話風格混為一談,因為談話風格追求的是風趣話和親切感,普魯斯特對此深惡痛絕,他對圣伯夫的批評就是明證。他的評述句主要是論證性口頭話語的一種表現,能使文本具有活力和感染力,但仍然需要通過停頓和思想上重新整理來耐心閱讀(如同斯萬認為樊特伊的奏鳴曲是在描繪“空間”、“對稱組”和“建筑”)。我們于是聽到敘述者的“聲音”,這聲音是在腦中出現,而不是以物理現象出現。這跟普魯斯特賦予他那些人物的聲音不大相同,因為人物的聲音雖說也十分形象,并濃縮為明顯的特點,卻主要用來展現他們的性格,甚至用來對他們進行漫畫式的夸張諷刺:任何人都不會混淆母親、斯萬、弗朗索瓦絲、萊奧妮姑媽、布洛克、諾普瓦、夏呂斯和其他許多人的聲音。
這種靈活性也可在借鑒其他文學或非文學話語時看到。普魯斯特是其他人的想法和話語的改編大師,他改編的方法有時倒換有時開放,顯示出深厚的文化素養,讓讀者找出或者往往是讓讀者去發現。他對文學和其他藝術的影射和參照,我們可以編出名副其實的辭典。看出這些影射和參照,如同得到一張護照,就能在他的世界里自由馳騁。這些借鑒可以用作整體推斷的依據,就像對塞維尼夫人和龔古爾兄弟的模仿,而對許多作家和藝術家的影射,則使這位作者置于上溯古希臘羅馬的漫長詩意鏈中。這些借鑒即使并不清楚,也可用來證明他對某一領域的熟悉:如對貢布雷教堂的描寫,幾乎照抄埃米爾·馬勒對沙特爾大教堂的描寫,還有參照某個醫學或心理學學派,以及對同性戀的解釋。在其他時候,它們能使作者在現在描繪出另一時代的習俗,就像參考圣西蒙的《回憶錄》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用來描寫蓋爾芒特家族成員的社交圈子。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這些借鑒即使是照抄不誤,也都已“普魯斯特化”,也就是說已適合小說中的情況和普魯斯特賦予小說的總方向。它們不會破壞小說整體的同質性。
一個人物或主人公自己的事實、話語或思想,首先由情感記憶過濾,然后根據找回的時間的標準進行重建,都無法逃脫敘述者所作的持續不斷的評價。《追憶似水年華》全都在他那直覺的或思考的意識內展開,它的協調一致和很強的說服力也由此產生。這部作品以一種“空間中和時間中”的心理學為基礎,把各種不同的時間和地點聯系在一起,因此主人公在蓋爾芒特親王在巴黎的書房里看到一本書,就聯想到母親曾在貢布雷給他讀《棄兒弗朗索瓦》。這種聯想的結果是進行歸納,對象是貴族及其精神(蓋爾芒特精神被長時間提及)、仆從和民眾階層(跟班,做背心的裁縫朱皮安,賣牛奶的姑娘,馬車夫或公車馬車馬車夫)、醫學、外交、駐防和打仗的軍隊、時尚,當然還有精神生活(故作風雅,嫉妒)和社會生活。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動詞的“倫理”現在時取代了敘述的過去時,并在偶然事件之外創造出智慧的永久背景。
普魯斯特和我們
這部小說對讀者的吸引力,可以從好幾個方面看出。首先在模仿方面。當然啰,我們今天不能再完全像主人公那樣:人的社會類型以及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準則都已發生巨大變化。但是,我們感到對性格和激情的分析仍跟我們有關。涉及睡眠、記憶和“心靈的間歇”的重大“規律”,有誰會認為與己無關?兒童的敏感、跟父母的關系、熱情、第一次性欲沖動、愛情、嫉妒和抱負等情感生活的回憶,有誰會完全不受其影響?在相貌上跟維爾迪蘭夫人、勒格朗丹、諾普瓦有幾分相像的人,又有誰沒有遇到過?
吸引的第二種形式是啟蒙,因為這本書是教育小說。敘述者作為熟悉情況的人出現,但不愿把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要我們在他年輕時跟他一起去尋找人生、社會、愛情和藝術的真諦。他隨時對我們做出鼓勵或心照不宣的手勢。他把我們變成他進行活動的同謀。他要求我們信任他,迫使我們跟著他走那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我們遠離不屬于他的那些觀念。最后時刻,他在對我們提出他的文學理論之后,要我們從找回的時間的角度來重讀這本書,而他則剛剛對找回的時間下了定義:于是,對主人公的啟蒙變成對讀者的啟蒙,讀者被要求通過這種已敘述的生活來閱讀他自己的人生。
最后,普魯斯特用誘惑的方法來吸引我們,這種方法不像前兩種以真實價值為基礎的方法那樣直接。它注重掌握象征的手法,注重其激活符號的游戲功能的能力。他是非同尋常的導演,從一開始從進行眾多演出,有些演出如禮儀般進行,譬如放幻燈,使主人公了解到殘酷和悲傷,或者使他既感到厭惡又感到有吸引力,例如要給患病的外公喝幾口燒酒,接下來是在小房間里進行手淫;或是在蒙茹萬侮辱樊特伊的照片的這場戲(這場戲完全是由那兩個配角上演)。他給我們展示各種生動的演出:萊奧妮姑媽跟她客人們耍的花招,故作風雅的勒格朗丹耍的花招,弗朗索瓦絲對幫廚女工耍的花招,在貢布雷兩個邊進行的散步。戲劇性已存在于“睡覺的悲劇”之中,后來在各處占據主導地位,而不僅是在談到貝爾瑪和拉結這樣的演員之時。小說上演了維爾迪蘭夫婦的沙龍和貴族的那些沙龍,他們的午宴和晚宴,公爵的施禮和他在外婆臨終前的來訪,噴泉,夏呂斯對主人公生氣,患病的斯萬前來訣別,在通往拉斯珀利埃爾的小火車里的短劇,《女囚》中一次次醒來,巴黎叫賣聲的“歌劇”,維爾迪蘭夫婦家舉辦的盛大音樂晚會,威尼斯不斷變化的背景,發現夏呂斯是同性戀,他遭鞭韃的場面,巴黎空襲時被照得如同白晝,蓋爾芒特王妃府最后一次下午聚會時滑稽可笑的事情。普魯斯特展現的是默認的幻覺的誘惑力,他假裝嚇唬我們或是把我們逗樂,并同現實保持一段距離,使我們最終獲得自由。
普魯斯特的詼諧,普遍存在于各個人物特有的言語之中。弗朗索瓦絲說的話,可稱為“貢布雷”的辣椒調味品,就像姑媽、勒格朗丹和園丁說的話那樣。這種詼諧也是手勢的詼諧和社會的詼諧。它主要以諷刺作為其十分廣泛的基礎,著重指出言語或境況的矛盾(如維爾迪蘭夫人“因和藹可親而抽噎”)。這種諷刺嘲笑了許多人或許多類型的人,總是使如同參加打木偶游戲的讀者欣喜若狂,但隨著敘述的推進,卻逐漸演變為幽默,因為敘述者也被卷入其中,而人物和境況都發生了變化,或是變得截然不同。敘述者自己被描寫得幼稚、野心勃勃和懶惰。他曾諷刺過許多人,這些人在《重現的時光》的最后一次下午聚會時相聚一堂,已變得丑陋和滑稽可笑,但他也被描寫得同樣衰老。他竭力把這一場景跟喜劇乃至布袋木偶戲進行比較,以淡化這些人物引起的厭惡;他還要我們通過理解我們自己,來對這些人物表示理解:這些人是“玩偶,但必須同時從許多方面來看待他們[……],這些玩偶使時間顯示出來,而時間通常是看不見的,在尋找一些變化后的軀體,并[……]把它們抓住,以便在上面放幻燈”。幽默是否跟時間一樣也是幻燈,把它那閃爍而又變幻的光線投射在整部作品之上?他也指出一些段落,敘述者在其中自我模仿,仿佛要我們別把他的隱喻風格看得過于認真,也許對他的美學理論也應如此看待。被描繪出來的人的形象(包括人物、作者和讀者),往往是夸張和貶低的形象,但這種形象是變化的,充滿著并未克服的種種矛盾,總之不如說是寬容的,因為并未完成。雖說小說的結尾有武斷的味道,但普魯斯特并未作出最后的結論(在這方面,死亡以一種黑色幽默助他一臂之力)。即使他在對人類作出陰暗描寫之后,用藝術來鼓吹永福,最后撰寫的那些段落,即在寫下“結束”這兩個字的那本練習簿之后寫的段落,本應作為引出下文的過渡,現在卻依然模糊不清:貝戈特是否會像任何作家一樣,在身后被人遺忘?他是偉大的藝術家還是失敗者?阿爾貝蒂娜有錯還是無辜?讀者被認為在這本書中是在讀他自己的人生,因此就回到他自己的矛盾之中。
***
今天,這本涉及面廣泛的作品有什么地方能使我們感動?也許并非是因為在《所多瑪和蛾摩拉》涉及同性戀的描寫之后引起的議論紛紛:同性戀在我們法國現在的風俗中已不會引起反感;普魯斯特已不再被看做這種地獄洞察秋毫的無情向導,而莫里亞克和貝爾納諾斯【16】曾把他看成這樣的人。不是因為長久地描寫現已消失的一些社會階層,這些階層在當時也已過時。也不是因為極其詳細的分析。當然,他展示的廣博的書本知識和藝術修養是一種精神享受,不過主要是由有一定文化素養的讀者來享受。在《追憶似水年華》中能更加一目了然地看到的,則是一種緊張度過并思考過的生活,我們很難認為這種生活跟我們沒有相似之處;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時代對自傳和由此產生的虛構作品有了更大的興趣,克洛德·西蒙【17】、謝爾日·杜布羅夫斯基【18】或阿妮·埃爾諾【19】的作品可以作證。普魯斯特在我們眼前展現的秀麗而又奇特的世界,我們不是看成現實的再現,而是看作宏偉的景象,看作一個故事或一個夢,其中出現的行為和怪僻,我們已十分熟悉:我們總是關注暴發戶的滑稽可笑、陳舊的社交圈子注重禮節以及道德上嚴守戒規;我們可以在自己周圍看到大眾傳謀的友誼、沙龍的生活、對新技術的迷戀和對反猶主義的堅持(現在擴展到對窮苦移民的厭惡);我們忍受專家們難懂的言語以及許多說話者變質的法語。心理生活的一些主要方面并未改變,對它們的分析現在仍然適用:對母愛的依戀、愛情的發現、嫉妒、野心、故作風雅。當然,普魯斯特涉及的一些重大主題,我們的看法已并不相同,眾多新的主題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但是,《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會對我們有所幫助,我們要像他那樣客觀而又敏銳地看待這些主題。今天,法國社會中大部分是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世界分為兩大集團,然后是全球化,中東的悲劇,恐怖主義,這些事改變了對政治生活的認識,并使西歐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再像以前那樣受人關注,戰爭不再被理想化;第三世界變得更加重要,一些因相距遙遠而變得神秘的國家(日本、中國)從此與我們更加接近;電影已成為大眾藝術,電視和快速交通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速度已成為最大的優點;信息技術改變了人類所有的活動,也改變了作家的工作。但閱讀普魯斯特的作品,是把他提出的種種問題現實化的一次機會(不管你是否同意他作出的回答),這些問題涉及藝術、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作家的作用、疾病和死亡。這同時也是用這個個人主義者的目光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的同類和我們自己進行毫不讓步的觀察,不過這種觀察跟我們并無利害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