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管理法:任正非的企業管理心得
- 黃志偉
- 1932字
- 2019-01-05 03:48:02
注重個人成就感的人不能當領導
我們區別干部有兩種原則:一是社會責任(狹義),二是個人成就感。社會責任不是指以天下為己任,不是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種社會責任,我們說的社會責任是在企業內部,優秀的員工對組織目標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大于個人成就感。他以目標是不是完成來衡量工作,以完成目標為中心,為完成目標提供了大量服務,這種服務就是狹義的社會責任。
有些干部看起來自己好像沒有什么成就,但他負責的目標實現得很好,他實質上就起到了領袖的作用。范仲淹說的那種廣義的社會責任體現出的是政治家才能,我們這種狹義的社會責任體現出的是企業管理者才能。我們還有些個人成就欲特別強的人,我們也不打擊他,而是肯定他、支持他、信任他,把他培養成英雄模范。但不能讓他當領袖,除非他能慢慢地改變過來,否則永遠只能從事具體工作。
這些人沒有經過社會責任感的改造,進入高層,容易引致不團結,甚至分裂。但基層沒有英雄,就沒有活力,就沒有希望。所以我們把社會責任(狹義)和個人成就都作為選拔人才的基礎。企業不能提拔被動型人才,允許你犯錯誤,不允許你被動。
使命感、責任感,不一定是個人成就感。管理者應該明白,要幫助部下去做英雄,為他們做好英雄、為實現公司的目標提供良好服務。人家去做英雄,自己做什么呢?自己就是做領袖。領袖就是服務。
——摘自任正非的《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過一句話:“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發出生命的微光,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這是任正非很欣賞的一句話。的確,在戰爭中,將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將領思想上的光芒,會在隊伍陷入困境、艱難無助時,激勵隊伍走出茫茫的黑暗,乃至走向光明。
然而,作為團隊領導,任正非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部下源源不斷地培養成為英雄,而不是自己去當個人英雄。所以,領導者要淡化個人成就感。對此,任正非說:“當然,英雄也可轉化成領袖,領袖就是我們的項目經理、科長、處長、辦事處主任,等等。領袖不重視個人成就感,只注重組織目標的成就感……我們有非常多的無名英雄,他們是我們未來的一切,我們要依靠他們團結奮斗,充分發揮個人能力。我們要構建干部體系,通過價值評價體系把我們所需要的優良作風固化下來……那么下個世紀,我們將是大有希望的。”
實際上,華為走到現在,也是從“英雄時代”一步步走過來的。當初,華為剛創立時,不過是個小公司,各個部門出現了大量英雄,推動了華為事業的迅速發展,也奠定了華為的基業。那時,為了能夠讓公司大力發展,任正非鼓勵員工們積極發揮個人才干,爭當華為各部門的英雄,華為后來的很多高級管理者就是在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
隨著華為的不斷壯大,公司內部的治理就不能再單憑激情和熱忱了,更多的是需要制度和理性。這個時期的任正非,也已經敏銳地覺察出了公司在管理方面的問題,便開始認真思索個人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于是,任正非逐漸不再把“英雄”掛在嘴邊,更多地考慮的是如何使華為成為一家能夠長久發展的企業。
在2000年,為了使華為的高層管理者進一步了解領導者的職責,任正非組織華為高級副總裁以上的干部,以“如何有效地治理公司”為題目進行命題作文。這次考試并非一考定終生,考不好的人還可以學習改進,只要下一次能夠有進步就行。但是,一而再、再而三考不好的高級管理者,將面臨被降級的風險。
其實,通過這樣的考試,任正非希望從“英雄時代”發展起來的很多高級管理者重新整理思想,變“個人英雄”為積極培養更多的英雄,從而支撐華為的持續發展。任正非甚至還強調:注重個人成就感的人,不能當領袖。這意味著如果有人還沒有從“個人成就感”里走出來,就將在未來發展上失去機會。
為了形象地說明這個道理,任正非曾舉了個例子:一列從廣州開往北京的火車,有數百人在維護鐵軌,從而確保火車正常前進;有數十個司機負責火車安全行進,這列火車才能夠安全地到達目的地。這并非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很多人的功勞。所以,沒有某一個人是孤立的英雄,大家都是奮斗者,都是英雄。
其實,強調淡化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是希望將華為逐漸發展為職業化管理的公司,組建起依靠流程化和職業化進行管理的團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華為在美國Hay公司的協助下,制定了高層干部任職資格的評選標準。其中,任職資格共分為5個等級,每個高層管理者在每年年初的時候都要填寫任職資格表,年底要填寫述職報告,公司會根據高層管理者這一年的努力和表現來評定其是否合格、是否達到了標準。
這項干部任職資格評定工作,由任正非親自主持,高級副總裁以上的干部一起參與評定工作。通過這種做法,高級干部們進一步認識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聚集團隊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好的成績。
微語錄
企業管理者不要熱衷于自己當英雄,而要將自己帶領的團隊培育為集體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