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內外差異性的視角
- 李宏貴 謝峰
- 4165字
- 2019-01-05 03:46:10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一、研究背景
(一)創新是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
全球企業在21世紀都面臨一個復雜而又變化多端的環境。這是一個不確定性經營環境,企業面臨動態的環境沖擊。企業需要持續關注消費者偏好,在享受政府管制放松的同時也得跟蹤產業政策變化,產品生命周期縮短,行業邊界交叉且模糊,這些都來自全球化經濟的影響,同時也對企業經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在這樣的經營環境中,需要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只有那些善于創新的企業才能成長發展。
戴爾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曾經說過:“競爭優勢和成功不會是永遠的。贏家是那些保持移動的人,變化在商業中是唯一不變的?!比藗兂38袊@于中國企業的流星現象,很多企業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行業領先企業,除了壟斷保護的之外,現在基本已經失去了行業的領先地位,或者已經消失。事實上,這種從成功走向滅亡的企業現象并不是我國特有的。許多企業由于未能及時實施創新而陷入困境,也有很多像IBM般世界知名企業因成功地實施創新而走出困境。
當前企業的經營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商業環境不再像過去那般穩定,“動態性”成為企業當今經營環境的標簽之一。科學技術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經營環境的動態變化,企業也逐漸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經濟全球化與科學技術進步兩者對企業經營環境的影響可見一斑:知識幾何級增長,技術周期波動加快,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說過:“那些能夠生存下來的并不是最聰明和最有智慧的物種,而是那些最善于應變的(物種)?!痹谑袌鼋洕?,競爭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動力,而創新是其核心。每一種技術、產品都有自身的生命周期,都會被新技術、新產品取代。這是所謂的技術動態性變化。技術環境動態性變化,必然導致市場環境不確定性的劇增(比如市場空間區分出區域性或者網絡格局),顧客的消費需求愈發多樣性和個性化,企業也難以確定顧客的消費偏好
。
如今,創新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科技競爭力的關鍵因素(Porter,1990)。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更甚者,在動態的技術環境中唯有創新才能獲取明顯的競爭優勢,掌握具有潛在價值的創新資源,企業才能生成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的創新能力(Alchian & Demsetz,1972)。重視企業自身內在的創新活力成為當前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創新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最主要形式,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洞察到這一點。IRI(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美國著名的調查公司)對美國主要高科技企業的調查表明:“設法使創新發生”已經躍升為首要位置。波士頓咨詢公司調查發現,全球近千位企業管理高層一致地認為,創新增強競爭優勢,并且已成為企業通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環境動態不確定性逐漸顛覆企業競爭的“游戲規則”和自身經營習慣。或許企業面對的消費者更加講求個性化需求,或許企業所處市場競爭更加劇烈,來自競爭對手的威脅更大,或許企業還要面對產品生命周期和技術革新的沖擊,企業很難在動態的不確定性環境下恪守原有經營模式,唯有超越才能適應動態環境。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國企業的創新更顯重要。由于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等因素,中國企業更無法獨立于世界經濟大格局,中國企業面臨的商業環境動態性更強。企業必須適時調整發展戰略以適應新的市場競爭,否則必然在市場競爭中消失或淪為他人的“盤中餐”。因此,動態變化的環境很可能促使企業必須做出“要么創新”和“要么消亡”的抉擇。企業只有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獲得和保持企業的持續成長。
(二)創新理論日益受到企業關注
近年來,企業創新理論的研究引起了高度關注。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的概念以來,關于創新的理論研究與運用如火如荼。企業創新從戰略(Sarihan,1999)、組織(Chu,2004)、管理(Gorevaya,2005)、文化(Qingrui Xu,2003)、環境(Greenstein,2002)等不同視角來探討。國際權威期刊,如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Management Sci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等經??l企業創新的研究成果。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和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等成為指導企業組織開展創新活動的專業平臺。實踐及研究表明,企業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焦點。正如Guth &Ginsberg(1990)所指出的,政策分析家和商業領袖們早已意識到創新為企業注入的持續活力。
企業層面的創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從市場微觀主體角度看,企業創新是獲取競爭優勢、提升組織績效的“關鍵之鑰”(Veciana & Urbano,2009)。企業創新在組織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以至于企業創新活動成為了企業高績效的一個重要特征(Covin & Slevin, 1991)。Angstrom & Laveran(2009)認為,企業創新具有媒介作用,因為創新影響了公司的競爭環境與地位。企業創新是一種手段,企業通過創新開創了其他企業未曾注意的商業機會。一些企業面臨的行業環境和客戶需求更加復雜,創新對于這些企業來說便顯得尤為重要。
(三)社會資本理論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
競爭優勢和組織績效的關系存在兩種視角:一是以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為代表的產業結構理論,二是以Penrose(1959)、Barney(1991)和Peteraf(1993)等人為代表的資源基礎理論。產業結構理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企業外部因素推動形成的,企業所處的產業格局確定了企業競爭格局,企業外部環境對競爭優勢與組織績效產生重要影響(Michael E. Porter,1997、2002、2008)。資源基礎理論則認為,企業競爭優勢和組織績效主要歸結于企業內部資源,企業所擁有資源和所掌握的能力是企業成長、競爭的核心所在,它往往是其他企業無法模仿、復制的,是異質性的特殊資源和能力。但是,上述兩種理論遇到了解釋“盲區”。產業結構理論將產業內各家企業視為同質,戰略選擇取決于外部因素,但是卻堅持行業間競爭狀況是企業組織績效的關鍵因素。事實上,行業內的企業績效差異遠遠大于行業之間企業的績效差異(Rumelt,1982)。資源基礎理論則存在所謂的“核心能力陷阱”問題,企業建立了專業化資源儲備和優勢,但這些資源需求是剛性增長的,運用這些資源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時卻犧牲了企業發展的靈活性,至少在脫離既有專業化資源優勢方面缺乏靈活性(Teece,2007)。
產業結構理論和資源結構理論將研究視角限定在“自治”的實體,它們切割了企業內外的聯系。事實上,不論基于完全競爭市場假定還是企業組織“經濟人”的前提,企業經營績效和競爭優勢必然是內外因素共同結合的結果,企業在行業內甚至在產業中,經營績效和長期的競爭優勢都是與企業所在的社會關系網絡有關(Woolcock,1998)。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企業網絡及關系管理研究逐漸興起。學術界提出了“企業社會網絡”概念,學者們普遍認為企業社會網絡是推動企業創新的重要因子,企業擁有自身的社會資本存量,并形成了社會網絡,兩者都有助于組織績效提升,優化企業的競爭優勢(Christian &E1i,2009; Papagiannidis,2009; Lewis & Chamlee Wright,2008)。但是,有關企業社會網絡對績效和競爭優勢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企業家個體層面,當前文獻較少從社會資本和網絡嵌入的視角研究企業層面的創新(Antoncic & Hisrich,2004)。本書的研究從企業社會資本內外差異的視角,探微企業社會資本內外差異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的能動關系。獲得這種關系的研究結論,也有助于指導當前我國企業在經濟轉型時期的發展經驗。
二、問題的提出
社會資本是嵌入社會結構中供行動者利用的資源集合。企業組織的經濟行為也是在大的社會背景中運作,可以說,企業組織是社會資本的行動者之一。企業通過創新獲得核心競爭優勢,但是企業創新不可能完全依靠自有資源獲得發展。企業創新必須與企業外界發生聯系,建立社會網絡,交換創新資源。因此,企業組織是有目的的社會行動者,在社會網絡中吸取創新發展資源,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經營之道及管理訴求。企業普遍關心自身通過攫取社會資本來推動企業創新的規律,在經濟全球化與技術革新加快的背景下,企業更熱衷于如何通過社會資本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社會網絡兩者之間的聯系與整合,來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因而,這種來自企業發展實踐的需要成為提出本書研究的本源。
“社會資本”研究范圍已經擴展到經濟學、管理學和政治學等學科領域,而不僅僅限于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資本概念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研究從個人社會網絡的嵌入資源走向了更加宏觀層面的社群,并向組織的社會網絡嵌入資源。在后者層面上,圍繞企業組織的研究逐漸成為研究者追逐的熱點,其中,在社會資本框架下研究企業創新能力的機能與績效成為難點。處于這種研究現實,我們嘗試扎入其中,沿襲既有的經濟學中成熟的研究方法和邏輯,分析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機理。
基于上述來自實踐層與理論界的背景,本書提出“企業社會資本與創新能力關系”這一研究命題。本書研究確立單核研究重點,分析企業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及其組織架構,以此對應企業整合內外社會資本的影響績效,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中企業社會資本的作用與傳導機制。
三、研究意義
為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究,本書研究以社會資本理論為研究框架,對既有研究成果進行篩查和整理,同時充分挖掘企業實踐層面的創新資源需求,力求本書研究達到理論拓展與實踐真知的高度契合。因此,從研究立意來說,本書提出的命題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拓展社會資本引入企業創新能力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
應理論研究之需,社會資本理論框架中需要豐富其與企業創新關系的研究成果。本書研究正是基于此方面的考慮,力求跟隨當前學術界前沿理論研究的基本方向。社會資本在企業組織范圍的研究由社會學者、管理學學者共同拓展,但是當前研究尚未真正進入“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關系”的分析層面,學術界對社會資本的企業社會網絡結構、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前因與后果變量等問題存有異議。本書所做研究及研究結論,有助于消除當前學術界研究遇到的問題及爭議,所得理論質性結論有助于加深社會資本在企業組織運作的解釋力,從而豐富拓展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關系研究的分析框架。
(二)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提供社會資本利用的操作化方法
企業社會資本在社會網絡中涉及主體面廣,企業與之聯系的關系類別各異,尋求社會資本整合和利用的方法、模式各有不同,但是內在的傳導機制與關系機理卻有規律可循。本書研究也是源自企業發展之需,探尋企業創新的資源要素和方法體系。本書通過調查研究、基線訪談等方式,了解企業創新發展之困、提升創新能力之急,用基線調查數據檢驗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關系的觀點與結論,從中凝練社會資本在企業創新工作中的指導規律。因此,本書研究有助于探索企業創新對社會資本整合利用的操作化方法,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