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一、研究目標

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本書的研究目標是探求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關系,研究社會資本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傳導機制。

實踐表明,社會資本沉淀是企業創新成功的關鍵。整合內外資源,提高社會資本存量,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但是,既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數據尚未真正探明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兩者的關系。目前,有關兩者互動關系的研究往往偏重于企業邊界的單極,或為企業外部社會資本關系促動,或為企業內部社會資本整合,鮮有對企業內外社會資本的綜合考察,因而更沒有意識到內外社會資本的差異特征及其對企業創新能力影響機理的不同表現。

我們認為,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資本的“紐帶”作用,通過發展企業外社會資本及其借助企業社會關系網絡,企業可以從外界獲取發展的關鍵性、基礎性的創新資源;二是社會資本的“黏合劑”作用,通過內部整合和組織學習,企業內部建立信任、規范、符合價值觀的社會資本,促使內部社會資本轉化,相互學習、共同協作,開展創新活動。因此,我們以為,有必要從企業社會資本的內外差異角度出發,統一考慮內外兩個視角對企業創新能力的運行機理,并以此制定一個理論分析框架,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分析基礎。

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企業要有效地組織和實施創新活動,就必須弄清楚企業社會資本、創新資源與創新過程的作用機理,并根據該機理來決定具體實施的戰略與途徑。目前眾多企業雖在強化構建社會關系及建立社會資本,但是社會資本是否會引導企業創新行為,如何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當前學術界也少有相關的社會資本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高方面的研究。通過組織學習,實現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的結合,目前在國內外的研究中還很少見。因此,組織學習是否提高了企業創新能力,其結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研究以企業創新為研究對象,將社會資本、組織學習與企業創新能力聯系起來,重點研究三者的作用機理。本書根據命題研究需要,擬定了研究可以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

(一)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的作用機理

國內外研究文獻已經表明,企業社會資本在企業創新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Cohen & Levinthal,1990; Gabbay & Zuckerman,1998;Tsai & Ghoshal,1998; Yli-Renk & Autio,2001; Adler & Kwon,2002)。然而,由于局限于企業社會資本的單一維度,容易導致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其內外資源進行創新,很難維持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不能主動意識到企業內外社會資本在創新過程中所扮演不同的角色。另外,現有研究文獻較多地采用定性研究分析來研究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的作用,而缺乏數據實證研究的驗證。現有文獻對于上述問題缺乏足夠的研究,為本書創造了突破性的切入點。本書基于內外差異性的視角,考慮企業內外社會資本的作用,并引入環境動態性的特點來研究企業的創新性,進一步探索構建企業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影響的作用機理。同時,建立概念模型,以我國創新企業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等實證統計工具對概念模型作用機理進行實證分析,揭示企業內外社會資本如何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為轉型經濟環境下我國企業創新行為提供理論指導。

(二)基于企業創新的組織學習作用問題

Teece(1998)認為企業只有能夠整合企業的相關資源,快速地進行創新才能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成長,而這種整合資源的能力就是企業的組織學習。企業內社會資本正是組織學習實現的有效機制。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組織學習納入概念模型中,深入分析研究企業內社會資本與組織學習之間的內在作用機理,并研究分析組織學習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的影響機理,為企業如何提升組織學習、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供理論指導。

(三)基于企業創新的創新資源作用問題

相關文獻研究表明,創新資源對企業創新具有重大的作用,企業要成功實現企業創新,必須在與之密切相關的技術和市場等方面擁有較好的資源和能力基礎(彭燦,2009)。但是創新資源是如何獲取的?創新資源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機理究竟是什么?現有研究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因此,本書在相關文獻研究和企業訪談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分析創新資源在企業創新中的作用機理。

三、本書結構安排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共六章,內容結構框架如圖1-1。具體結構安排如下:

圖1-1 本書內容結構框架

第一部分是本書的鋪墊,即第一章導論部分,主要點出我們研究本書的邏輯起點、實踐起源和分析背景,闡明本書分析的邏輯思路、技術路線,確定研究方法,并對本書分析后產生的創新進行總結。

第二部分是理論推導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是本書研究的基礎,為避免重復研究,本章收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對這些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地毯式”的收集整理,總結學者們的觀點和研究結論,吸收優秀的成果和經典做法。第三章主要是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社會資本、企業創新能力,以及兩者作用過程中的傳導機制。從這兩章的基礎上,我們提煉設計了社會資本與企業創新能力關系的概念模型,分析該模型在中國特有國情下的適用性。在概念模型提煉過程中,我們完成了本書的理論推論過程,明確了本書分析的質性結論。

第三部分是實證研究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四章是總結本書實證分析的數據來源問題。本書采用問卷方式調查創新型企業管理人員,取得訪談資料,對企業創新能力、社會資本類型等進行合理量化,并形成實證模型真實的數據庫。本章對數據庫還進行了基本的指標信度、效度檢驗和數據描述性分析。第四章是模型實證的準備,一方面是總結實證模型運用的方法以及各方法采用的檢驗統計量、檢驗標準,為適應概念模型的檢驗擬合優度,本書對成熟的實證模型進行了適用性的改造;另一方面,本章對之前理論推演過程中得出的質性觀點進行理論假設,確定實證模型檢驗的假設前提,為第五章模型檢驗打好基礎。第五章為實證檢驗,采用調查數據實證驗證前述概念模型及其假設前提,用實證方法支撐理論觀點。

第四部分是本書研究的落腳,即第六章。第六章是對本書理論推演、實證模型檢驗的總結,理順由實證數據支撐的觀點,剖析獲得部分數據支撐的論點。同時,本章還點出本書研究不足,以及后續研究的展望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连山| 疏附县| 泰安市| 伊吾县| 沈丘县| 普宁市| 大港区| 五大连池市| 澄城县| 隆回县| 鹰潭市| 余姚市| 德州市| 泰和县| 广西| 万山特区| 清水县| 佛冈县| 兴安盟| 绥滨县| 宜君县| 美姑县| 宜丰县| 筠连县| 青浦区| 兴义市| 滦南县| 阳新县| 酒泉市| 诸暨市| 鞍山市| 那坡县| 左权县| 项城市| 定日县| 佛学| 淮滨县| 双流县| 甘洛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