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一開口問話,你就急急忙忙搶著回話,結果常常是答非所問,不是“牛頭不對馬嘴”,就是語無倫次不知所云,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輕則弄出笑話,貽笑大方,重則掃人顏面,雙方不歡而散。
磨刀不誤砍柴功,回話之前,先花片刻時間傾聽對方講話,待聽清對方說話的內容,再琢磨怎么去回話。聽出對方弦外之音,捕捉對方言外之意,你的回話一回一個準。
先洗耳恭聽,再恭敬回答
會回話的人都是會聽話的人。不想哇啦哇啦地說個不停、回個沒完,懂得靜靜傾聽的人很可能是最會回話的人。
在和對方的談話、交流過程中,會聽是很重要的一環。這是博得對方好感、獲取對方內心真實信息的一個秘訣。遺憾的是,不少人把對方講的話都當成耳邊風,而且總是迫不及待地在交談中問問題或打斷對方的話,或申述自己的觀點。這些都是不適當的。你應該給對方說話的機會,并不時興趣盎然地回問:“后來呢?”以催促對方繼續往下說,要用好像聽得出了神的樣子去傾聽對方的談話。
對于喜歡說話的一個人,你只要洗耳恭聽,他就會笑容滿面,高興得不得了。在這種情況下,當對方關住話匣子時,緊接著很可能會說:“就這么決定了!”
就一般的交談內容而言,并非總是包含許多有用的信息。有時,一些普通的話題對你來說可能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但對方的談興卻很濃。這時,出于對對方的尊重,你應該保持足夠的耐心,聽對方說下去,切記不要流露出厭煩的神色。
專家統計結果顯示,一個人的說話速度大致在每分鐘120~180字之間,而人的大腦思維的反應速度卻要快得多。所以,現實中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對方還沒有將話說完,或者對方只是說出了其中幾句話,你就想打斷對方的話,以至于對對方接下來的言語“充耳不聞”。
而當對方突然問你一些問題或請教你的見解時,如果你一愣神,或者答非所問,對方就會感到十分難堪和不快,覺得自己是在“對牛彈琴”,就會對接下來雙方的溝通產生不利的影響。
因此,聽對方談話應做到像自己回話那樣,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與良好的精神狀態,并時刻專心致志地注視著對方的表情,傾聽對方的談話。當然,如果你確實覺得對方講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的話,可以巧妙地提一些你感興趣的問題,以此轉移對方的談興。但是,要注意絕不能隨意打斷對方的話,應當讓他心平氣和地講完,即使他的意見不是新的或不符合實際情況,也要聽下去。
聽得越多,越容易回答
回話過程中,交流固然十分重要,但有時候,做一個聆聽者能夠給你帶來意外的收獲,更有助于你做好回答。
聆聽越多,你就越能了解對方的心思,越容易接近對方,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為更好的談話伙伴。一個好聽眾總能比一個善講者贏得更多的好感,也更能夠將每一句回話說得準確到位。
當然,成為一名好的聽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這里有幾點建議可供你參考。
首先,要注視說話者。對方如果值得你聆聽,便應值得你注視。
然后,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讓人感覺到你不愿漏掉任何一個字。
接著,你要學會提問,使說話者知道你在認真地聽。可以說,提問題是一種較高形式的奉承。
我們或許都經歷過這樣的場面:上大學的時候,如果教授在上面做完演講,聽眾沒有一個問題,場面是何等的尷尬。還要記住不可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無論你多么渴望一個新的話題,也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直到他自己結束為止。
最后,還要做到“忘我”。你始終要明白,你是個“傾聽者”,不要使用諸如“我”“我的”等等字眼。你這么說了,就意味著你不得不放棄聆聽的機會,注意力已經從說話者那里轉移到了你這里,至少,你要開始“交談”,準備回話了。
在一項關于友情的調查中,調查的結果讓調查者都感到十分意外。調查結果顯示,擁有最多朋友的是那些善于傾聽的聽眾,而不是能言善辯、引人注目的演說家。其實,這也沒有什么不可思議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渴望表達自己。聰明的聆聽者能夠讓說話者有充分的表達機會,自然就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而聆聽者也能在聆聽過程中,透過對方的說話內容了解對方的性格,看清對方的心思,從而找到恰當的話題來回答對方。
有效傾聽,有效回答
回話的技巧是一個人社交中必備的技能。回話的技巧不僅包括說,也包括聽,其中聽有時比說更重要。一個善于傾聽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溝通者。
傾聽是一項值得開發的技巧,善于傾聽的人,在社交場合與事業上都會占有優勢。
據有關專家調查,在20種銷售經理人的特質與能力中,排在前兩位的是:傾聽和溝通能力。在工作時間內,銷售將其70%~80%的時間用于做溝通工作,而其中的主要活動就是傾聽。因此,傾聽是一名成功的銷售員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然而,很多銷售員很少致力于學習發展這種技巧,不知不覺就忽略了這一重要的交流功能。
平均而言,作為聽者,人們只有35%的效率。有效傾聽的缺乏往往導致錯失良機、產生誤解、沖突和拙劣的決策,或者因問題沒有及時發現而導致危機。
有效的傾聽技巧與單純的專心傾聽是不同的。反饋或釋義能夠使自己和交談者之間溝通的意思更加準確和清楚。
當我們有效地傾聽時,就在對聽到的東西進行消化、綜合、分析,并理解其中的真實意思,以及哪些東西沒有說到。良好的傾聽,意味著對說話人所說的內容獲得了完整、準確的理解。傾聽的目的,不僅在于知道真相,而且在于聽者能夠自己理解所有事實,并且評估事實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而努力尋找信息所傳達的真正含義,這樣的傾聽才是富有意義的。
有效傾聽的一大關鍵就是設定傾聽的目標,有目的有目標地傾聽,不但可以為自己明確傾聽方向,而且也有利于自己專心傾聽。有目的的傾聽,有助于你快速而完全地從對方那漫無邊際、毫無章法的談話中跳出來,抓住對方談話的重點,據此做出有針對性的回答,最終達到溝通的目的。
有效的傾聽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認識自己的傾聽行為將有助于你成為一名高效率的溝通者和回話者。
要給別人留有回話的機會
社交中的交談回話,同站在教室中教課或是站在演講臺上演說有很大不同,教課和演說,只有你一個人在說話,別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對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回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人聽了。這樣你肯定不會受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而你的回話也不能夠為人認同和接受。
世界著名記者麥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第一表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欲望,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連續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絕地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只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比如,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拼命地稱贊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客戶回話的機會,就不能做成這位客戶的生意。因為客戶對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說話,頂多只把你看作一個生意經,絕不會因此購買。反過來,你只有給客戶說話的余地,使他對貨物有詢問或批評的機會,雙方能夠討論和商談,才有機會做成你的生意。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傾聽是最好的恭維。”西方心理學家杰克·伍德說:“很少人能拒絕接受專心注意、傾聽所包含的贊美。”所以說,注意傾聽別人的講話,傾聽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贊美和恭維”。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道理講得很明白。有一個賣貨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別人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只是愛聽客人說話,他們有事愿到我這兒來。”
你如果能夠給別人留有回話的機會,你也就給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在接下來交談中你就更容易乘風遠揚,順利抵達自己回話的目的地。
聽出弦外之意,回出中意之話
我們跟人說話交流時,有一種情況非常令人尷尬,那就是說者有心,聽者無意。一方費盡心機,磨破口舌,而另一方總是不明白對方真正的意思,結果是聽的著急,說的更著急,極度尷尬。當然,這里所說的“意”,指的是“言外之意”。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場上和珅與紀曉嵐“斗法”的電視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和珅為了躲開紀曉嵐的監督,在赴江南考場監考之前,給江南考場的幾位主考官寫了這樣一封信,信中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按理說,這些話都是古人的圣言,沒什么特別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場合下,就另有深意了。當然,江南考場的主考官們是深知其意的。
這個例子雖然舉得有些不太地道、不太恰當,但我們應該明白,在回答的過程當中,聽懂別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對于我們做出準確的回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一天,一個婦女開著車到城里去,突然,有一只輪胎漏氣了。她停下車來,雖然她可以自己換輪胎,可是她希望有人停下來幫助她,因為她穿得漂漂亮亮的要趕赴一場宴會。不久,一個年輕人停下車,并走過來問:“車胎漏氣了嗎?”假如這個婦女聽到的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內容,她可能會生氣起來,說出類似下面的話:“笨蛋!任何人一看都知道是車胎漏氣了!”
如果她這樣回答的話,勢必會激怒那個熱心幫忙的年輕人,而必須自己動手換車胎了。然而,她很聰明地體會到年輕人話里的意思是:“我知道你有麻煩,我能幫助你嗎?”于是,她禮貌地回答道:“是的,謝謝你的一片熱情啊!”于是她得到了年輕人的幫助,避免了自己換車胎的麻煩。
因此,聽話要能聽出對方“字里行間的意思”,要對說話者的感覺產生反應,而不是只理解他的表面意思。
俗話說“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這個“聲”指的就是言外之意。同樣的話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在與人交談時,我們要盡力揣摩對方話語中隱含的意義,以便讓自己的回答應對自如。
“說者有心,聽者無意”是一種尷尬,“聽得聰明,回得巧妙”是一種藝術,其間的界限判若云泥,看你怎么理解,怎么把握了。當然,首要的一點,是你千萬不能小看了它。
傾聽中適時插話回復
一個傾聽高手在傾聽過程中如何插話,才有助于達到最佳的傾聽效果呢?
根據不同對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第一,當對方在同你談某事,因擔心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顯露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趁機說一兩句安慰的話。
“你能談談那件事嗎?我不十分了解。”
“請你繼續說。”
“我對此也十分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