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具備獨立的人格,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德國是世界上最注重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的國家。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父母就開始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飼養動物,如小狗、小貓等,讓孩子在照顧他們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責任感和獨立性。
孩子們平時的零花錢并不是父母給的,而是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獲得的勞動報酬。
德國人的觀念中,人就是個生物,與萬物平等。在人類這個范疇,他就是一個人,普通人,將來做什么不是現在就能計劃的。
德國的父母普遍有這樣一種平常心: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快樂地過一生,僅此而已。
至于孩子長大之后,能夠走多遠,腳步在孩子的身上,父母無權干涉。
德國的父母認為,家庭教育需要一個寬松正確的起跑線,不會在一兩歲的時候就為孩子選擇好學校、好老師。孩子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智性溝通。
德國的父母從來不拿孩子與別人比較,只是想完善他的能力,讓孩子有快樂的自我的人生。
到了上學的年齡,孩子是優等生還是差等生,父母很少過問。
德國父母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培養出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在這方面,中國的父母則要差很多。
當前,心理醫生這個職業越來越普遍,作為父母關于孩子咨詢心理醫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他們總愛問一些:“我的孩子現在越來越叛逆怎么辦?”“孩子越來越不依賴我怎么辦?”等問題。
而這些問題,是德國父母從來不會問的,他們只會問,“我怎么樣才能讓孩子獲得獨立的人格呢?”
中國的父母在尋找如何讓孩子依賴自己的方法,而德國的父母則尋找如何讓孩子不依賴自己的方法,兩種教育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
心理學家梅奧說:“當一個人關注獨立人格方面的問題時,就證明他們的獨立意識已經走上正軌,這是走向更高舞臺的初步表現。”
羅斯福不僅是個偉大的總統,更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一直十分注重培養自己的孩子的獨立人格。羅斯福有四個兒子,每一個兒子都非常出色,這全部依賴于羅斯福的培養。
他曾經說過一句話,這句話被很多人引用:
在家庭里,我不是總統,只是一個父親。
從孩子十六歲起,他就讓孩子們獨立生活,反對他們依靠父母過寄生活,讓孩子們憑自己的能力自食其力。因此,羅斯福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樣,做兼職掙零花錢。
羅斯福的次子富蘭克林·羅斯福,在20歲去英國旅行,在英國他看上了一匹好馬,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購買下來。然而,卻沒有了回去的路費,打電報向父親求救。
父親回電說:
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
富蘭克林只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羅斯福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
羅斯福病故時,由于處于特殊時期,只有小兒子約翰·羅斯福守在跟前,其他的三個兒子都堅守在自己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需要明白“人為什么而活著?”“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什么?”這非常重要!這個問題是支撐著人們尋求高尚生活的動機。
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一種獨立精神的存在。
然而,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不具備獨立人格的人,這些人無法擁有真正的自我,他們的精神為別人的精神所奴役,甚至比古代的奴隸還要悲慘。
奴隸僅僅是身體被奴役,而這種人則是思維被奴役,不具備獨立的思維,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的價值觀念。
更為可悲的是,盡管生活在奴役之中,思維卻渾然不知,甚至深深地依戀著,并因被奴役而快活。
經常能夠聽到有些人(多為女性),因為感情問題而自殺,這就是獨立人格缺乏的表現。
我有一個朋友,失戀之后痛不欲生,選擇了自殺。大好的青年,就這樣離去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真是可憐可恨。
有句話說,這種失戀后選擇輕生的人,是人格的缺陷所導致。他們并非沉迷于失戀,而是沉迷于人格的缺陷中。就好比兩個抱團行走的人,一旦一個人摔倒了,另外一個也會跟著摔倒,因為他缺少獨立的人格。
缺乏獨立人格的人,所謂的失戀,根本就是青黃不接。如果前腳被一個人給踹了,后腳卻被一個更優秀的人接手了,那她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失戀。
一個人,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首先應該具有完全獨立的精神層面,思維上獨立,行為上獨立,同時具備選擇獨立生活方式的權利。
然而,由于人的社會性質——人屬于群居動物。自從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便無時無刻不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有形和無形的束縛,這些束縛來自于成長環境、社會文化、家庭生活、社會準則等。
要具備獨立人格,就需要人無時無刻不和這些無法避免的束縛展開斗爭,并且在不斷地斗爭中完善自我,追求獨立的精神價值。人的整個生活的過程就是尋找自己獨立生活方式的過程。
偉大的戲劇家、文學家莎士比亞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無形的影響,這成為影響他獨立人格的重要因素。但在不斷地成長中,吸收到的經驗和知識成為他創作的源泉,讓他在不斷地創作過程中,完善自己、完善作品。
莎翁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具備獨立人格精神,沒有刻意去遵守社會為他制定的一系列行為準則,選擇以自由意志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沒有按照社會、他人所期待的模式去生活。
莎翁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準備,不要按照社會、他人所期待的模式去生活,而是建立在自由意志的思想指導下,走屬于自己的道路。
一個人只有具有獨立人格,才能具備自己的思想體系,才能在思想體系的指導下,重審一切道德價值標準。
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是具備獨立人格的先決條件,思維是人生存的必備條件,沒有思想就不可以作為人,思維隨人的生命存在而存在,無論人處于何種狀態之下,哪怕是在深沉的睡眠中,大腦思維都在不停地運動著。
生活中,感性的思維能讓人擺脫塵世的苦難和無奈,理智的思維能讓人擺脫一切的世俗偏見,洞察到事物本來的面目。理性和感性的思維,讓人擺脫僵化的條條框框,從而讓人擺脫精神上的奴役,而達到獨立自主的精神境界,也只有達到獨立的精神境界,才能完善獨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