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走出家庭教育誤區,重塑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形象(2)

從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具有以下幾點深意。

第一點,要相信孩子沒有壞個性。

由于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嬰兒自出生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個性,心理學也稱其為氣質。所以,我們會發現有的孩子非常安靜,而有的則喜歡哭鬧。不管孩子表現出怎樣的個性,家長都應該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而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個性不好。

第二點,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個性。

只要相信了孩子沒有壞個性,就應該接納孩子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而不是總試圖按自己的希望強迫孩子改變。

第三點,尊重孩子的個性等于呵護他的自尊。

即使是年幼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同樣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這種獲得尊重的需要與生理需要是一樣強烈的。但由于受到所處年齡階段的心智發展的限制,孩子有可能并不能清晰地將這種需要表達出來,因此,家長就應該主動尊重孩子的個性。

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具體到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為孩子提供寬松的成長環境

作為與幼兒關系最密切的人,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不應該強行改變幼兒的個性,而應該為幼兒個性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須知道,孩子最可寶貴的便是其天性。

如今,我們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上面的投入不可謂不大,甚至可以說嘔心瀝血。而且,幾乎每一位父母也都覺得自己非常愛孩子,現在的孩子簡直是生在蜜罐里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有可能也不盡然。很多父母所謂的愛,實質上就是不管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一味要求孩子根據自己設定的道路發展,對孩子的生活橫加干涉。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長期被壓抑只會讓他們的個性和獨立性被磨光。

愛孩子,就應該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孩子。首先,應該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喜好;其次,應該給孩子鍛煉和嘗試的機會,并給予需要的鼓勵和幫助;最后,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并進行合理的引導。

19世紀末,在布拉格一戶普通的家庭中一個男孩降生了,原本男孩的父親希望將他培養成一個剛毅勇敢、寧折不屈、雷厲風行的男子漢,但事實卻令他非常失望。男孩不僅非常內向,而且也表現得十分敏感多疑,似乎周圍的一切都令他不安、讓他想要逃避。即便如此,男孩的父親依然希望盡自己所能培養他,但事與愿違,男孩不僅沒有如父親所希望的——成為一個標準的男子漢,反而更加懦弱和退縮,一點小事也能讓他傷心半天。

男孩的父親想:究竟這個孩子可以做什么呢?元帥嗎?一點可能也沒有,軍隊那種嚴苛的環境他絕對受不了,說不定還會逃跑。從政嗎?似乎希望也不大,他根本就沒有一點從政所需要的果斷、堅毅、勇敢的特質。那么律師嗎?律師需要跟人激烈地爭辯,他如此內向懦弱,這對他不相當于巨大的折磨嗎。醫生也沒有可能,他太擾疑了,不僅會害了自己,還會危及別人的生命……一番思考之后,男孩的父親非常失望,決定放棄努力,讓他“自生自滅”。

但任何人都想不到,就是這種內向、敏感、多思的性格,最后卻使得男孩寫出了無數偉大的文學作品。他以自己所承受的苦悶和壓抑為源泉,描述對命運、人生的深刻體驗,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文學流派——意識流,寫出了《審判》《變形記》等引人深思的著作,他就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卡夫卡。

2.正確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偶發事件

由于孩子是有靈性和個性的,所以,家庭教育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以尊重兒童個性為宗旨的家庭教育所應該追求的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應該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探索空間,并正確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偶發事件,從不確定中尋找契機。

在美國的一所鄉村小學里,數學老師正在教孩子們關于奇數和偶數的知識。關于“兩個奇數之和有什么特點”這個問題,大多數孩子經過驗證都發現了老師希望他們得到的結論:兩個奇數的和是偶數。

這時,一個叫湯姆的小男孩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發現兩個奇數的和有時候還是奇數。”湯姆的話讓全班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老師也不理解,于是就問湯姆怎樣得出的這個結論。湯姆回答說:

“我爸爸是一個人,是奇數;我媽媽也是一個人,還是奇數;他們倆結婚生下了我,我也是一個人,也是奇數啊!所以,兩個奇數的和有時候還是奇數。”

聽了湯姆的回答,數學老師不由自主地為他鼓起了掌,并且在下課之后,把課堂上發生的情況告訴了校長,校長也對湯姆的表現大為贊賞,特地在學校的升旗儀式上表揚了湯姆,并且把這一天定為“湯姆日”,鼓勵孩子們向湯姆學習。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更應該理解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順導其意志”,實現教育的真正價值。

“我這樣做是對的”與“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

如今我們的家庭當中,隨意體罰孩子的現象已經非常少見了,大部分家長已經能夠認識到體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有越來越多的父母也已經意識到情感冷暴力的危害。所謂“情感冷暴力”,主要指的是家長以諷刺、挖苦、打擊等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受到心靈的折磨。而除了情感冷暴力,還有一種“情感軟暴力”,也需要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情感軟暴力”,落實在家庭教育當中即以愛的名義操控孩子。具體的表現方式有兩種:“我這樣做是對的”和“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持有這兩種思想的家長,會對孩子的學習、交友、情感等方面進行壓迫,只要孩子的意見跟自己稍有不同,便會搬出這兩座大山,希望孩子能夠體會到自己的良苦用心。為人父母,時時處處為孩子著想本沒有錯,但殊不知,這種認為“我對”“我為你好”型的教育方式最容易讓孩子覺得壓抑和窒息。

正在讀初中一年級的東東在日記里這樣寫道:我的媽媽非常愛我,但我最近越來越受不了她了。有時候我在房間里看書,她每隔十分鐘左右就會進來一次,進來也不敲門,不是打掃衛生,就是勸我認真學習,有時候還會趁我出去的時候亂翻我的東西。有一次,她進來打掃衛生,一邊打掃一邊唉聲嘆氣,搞得我根本看不進書去,我跟她說如果覺得累的話,就先不要打掃了。誰知道,這句話竟然引起了她一堆嘮叨,她說:“媽媽這么累還不都是為了你嗎?你看為了讓你讀書,我跟你爸爸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被你愁得我們頭發都白了一片了。”平時,她最經常說的話就是:“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等你大了,就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了!”“你還小,媽媽說的不會錯的!”

上面案例中的東東媽媽雖然是愛孩子,但卻以愛之名,行占有之實;以愛之名,行要挾之實;以愛之名,行霸道之實。我們雖然沒有必要事事都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但不能以愛的名義操控孩子。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給予他智慧的愛。而所謂“智慧的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

在一個家長沙龍里,幾位家長正在談論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位母親說,8歲的女兒最近得了一種奇怪的病——一到周末去上英語輔導班之前她就會肚子疼。前幾次她以為女兒的腸胃出了問題,急急忙忙地帶她去醫院,結果醫生檢查完說什么問題也沒有。而且,女兒回到家以后能吃能玩,看上去跟沒事人一樣。可是,等又到了周末要去英語輔導班之前,這種“怪病”就跟定了鬧鐘一樣又復發了,她一直想不出所以然來,直到女兒有一次放日記的抽屜忘記上鎖她才知道原因。

女兒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一想到周末要去上英語輔導班我就覺得好煩啊!每個周一到周五我都要上學,放學以后就要上書法班和繪畫班,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我想休息一下、好好玩玩,媽媽還要讓我上英語輔導班,真是太累了!為了能在家休息,我現在每周都裝病,但是我的心里也很忐忑,因為媽媽總說她是為了我好,我怕她知道了難過。

一位父親說:“你女兒已經算好的了,為了讓我女兒將來比人家優秀,我們省吃儉用給她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并且給她請了家庭教師,每天晚上輔導她兩個小時。為了她,我和她媽媽真是費盡心血,可是誰知道,她對彈鋼琴一點興趣也沒有,不僅鋼琴沒學好,學習成績也下降了。前兩天,她還氣呼呼地對我們說,如果我們再逼她學琴,她就把鋼琴燒了!真是氣死人了!”

其實,像上面案例中這樣的情況,真正出問題的是孩子嗎?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這些家長在不了解孩子興趣和意愿的前提下就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了孩子。他們自認為“上英語輔導班,可以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是為了孩子好!”“讓孩子學鋼琴,可以讓她有一技之長,這么做是對的!”但卻恰恰沒有問孩子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完全忽視了孩子的自主性。

通過下面這則故事,或許能給這些家長們一些啟發。

從前,英國的一位紳士請了兩個仆人照顧自己的生活。紳士的眼光很好,挑選的這兩個仆人既勤勞又盡心,不過,他們做事情的方式有些不同。

那個叫喬治的仆人很快就熟悉了主人的喜好,每次主人需要用餐的時候,他把食物和餐具擺好,就會靜靜地候在一邊;主人外出散步的時候,他則跟主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安靜地跟在主人的后面。而那個叫林頓的仆人同樣很了解主人,他不僅知道主人的口味,還知道主人喜歡讀什么樣的書,主人需要用餐的時候,除了食物和餐具,林頓還會把他認為主人應該讀的書也放在桌子上;而當主人想一個人散散步或者安靜地讀會兒書的時候,林頓也會在一旁時不時地問主人有什么需要,或者提醒主人應該干什么了。

時間一長,這位紳士覺得自己的生活都要完全被林頓操控了,實在不勝其煩,于是,就找理由把林頓辭退了,而可憐的林頓也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很多父母就像案例中的林頓照顧主人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時間長了,也必然會兩敗俱傷。之所以父母們會采取這種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不了解孩子,忽視孩子的自主性

孩子從出生就有了自主的需要,如果你觀察兒童的游戲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兒童都希望在游戲中能夠領導別人,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意愿。而進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自主意識會更加強烈,有時他們甚至會故意做出一些很出格的舉動以表現自己的自主性,而此時也往往正是孩子與父母沖突最多的時候。

2.受傳統觀念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我是你爸爸(媽媽),你就應該聽我的!”實際上,這句話背后反映的正是一種認為家長高高在上,孩子應該百分之百服從自己的觀念。現代道德教育理論已經提倡破除這種錯誤的家長觀念,而是要跟孩子朋友式的平等相處。

3.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

父母之所以抱有“我這樣做是對的”和“我這么做都是為你好”的觀念,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年齡小,什么都不懂,還沒有能力自己做主,只有家長替他們做主,他們才能少走錯路和彎路。實際上,即使孩子的年齡小,他們也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家長只有主動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因勢利導,在不傷害孩子自主性和興趣點的前提下促進孩子的發展。

如何選擇對孩子的愛:智慧的愛還是盲目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本能,但更需要智慧。智慧的愛不需要為他提供過于優越的物質條件,也不需要事事替他代勞,讓他躲避在溫室里;智慧的愛應該尊重他的個性和自主性,培養他獨立自強和堅韌不拔的品質,讓他有能力經受挫折、品嘗苦難,讓他生命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1.你的愛會讓孩子窒息嗎

由于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父母們便將孩子視若珍寶一般呵護,希望他能不受任何挫折和傷害,希望他能樣樣比同齡人優秀,希望自己缺失的一切都能在他身上得到補償。殊不知,有些愛卻會讓孩子覺得窒息。

(1)以愛之名

心理學家曾經概括了五種“愛的表達方式”,包括“服務的行動”“禮物的饋贈”“精心設計的時刻”“身體的接觸”和“肯定的言辭”。在我們向他人表達愛的時候,這幾種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就家長對待子女而言,明智的家長應該提早發現孩子能夠接受的“愛的表達方式”,而不會造成一方面父母努力地付出,另一方面孩子卻覺得窒息的尷尬局面。

有一個男孩,從小生活環境一直十分優越。雖然小學、中學他就讀的都是重點學校,但卻幾乎不需要他費什么力氣,因為,只要他考不上的話,家里就會花錢或托關系讓他就讀。高中的時候,他就讀的也是當地最好的學校,不過高考的時候他卻失利了,最后只能進入一所普通的專科學校就讀。巨大的落差讓他難以承受,他看不起學校里這些整天只知道窩在宿舍里打游戲的同學,但他也沒有勇氣退學復讀。

讀到第二年的時候,他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抑郁癥狀。去接受心理咨詢的時候,他說,他特別恨他的父母,是他們總是拿錢讓他進好學校,他才一直沒有機會努力讀書。

(2)對孩子的愛也有盲目的嗎

雖然幾乎所有父母都毫無疑問的是愛孩子的,但這種愛也可以分為兩種:智慧的愛和盲目的愛。根據我國教育學家的調查,在我國家長當中超過93.5%的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存在問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桐城市| 陆丰市| 武汉市| 志丹县| 会东县| 望都县| 武乡县| 东莞市| 无为县| 错那县| 堆龙德庆县| 岗巴县| 雷山县| 封开县| 昭平县| 磐安县| 涿州市| 昌宁县| 南岸区| 磐石市| 巴彦县| 庄河市| 祁阳县| 博乐市| 兰西县| 安阳市| 宁陵县| 内江市| 鄢陵县| 平乡县| 康马县| 龙岩市| 博野县| 昌图县| 新民市| 应用必备| 广西| 多伦县| 大竹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