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走出家庭教育誤區,重塑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形象(1)
- 你真的不會做父親:好父親就該這樣做
- 鄧國弘 張美英
- 4908字
- 2017-05-27 15:24:34
重塑教育理念:走出現代家庭教育的四種誤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從呱呱落地起,孩子就會無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的滲透和影響。毫不夸張地說,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能影響孩子的人格。
教育問題一直是家長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每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在現代社會,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比過去多得多,然而孩子普遍比過去嬌縱難管,這是為什么?
據一項中科院的研究顯示,大部分家長不懂得正確的家教,有2/3的家庭存在著一些普遍性的教育誤區:代替成長、妨礙成長、控制成長、幫助成長。
1.代替成長
代替成長,指孩子的成長由父母代替。無論生活與學業,父母全都一手包辦,孩子什么都不用考慮,事事遵循父母的安排,高度依賴父母。然而一旦獨立生活,孩子頓時崩潰:不知道如何生活,如何與人溝通,如何工作,如何戀愛。一旦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就會批判父母為之所做的一切,甚至為了挑戰父母而在重大的事情上胡亂選擇。
有位愁苦的母親去看心理醫生,因為她的兒子二十多歲了,還是讓她操碎了心。她兒子的生活可以說是一團糟,與同事關系不好,工作也沒有業績,對父母更是暴躁,與小時候的乖寶寶判若兩人。這位母親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醫生問她:“你的孩子刷碗打破了一個碗,你是不是從此以后就不讓他進廚房了?”母親點頭。
醫生又問:“你的孩子洗衣服濺了一身水,你是不是從此以后都不再讓他洗了?”母親又承認了。
醫生再問:“你兒子與同學吵架,你是不是跑到學校找老師解決了?”母親有點愕然,還是承認了。
醫生還問:“你兒子大學畢業后,你是不是找了關系為他安排了工作?”母親已經驚訝了。
最后,醫生說:“你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什么也沒有做過,所以,孩子就什么也不會做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發現、探求與解決問題的自我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孩子經歷的每一種情況,得到的每一種體驗和學習到的每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將成為人生的重大財富,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歡喜與悲苦,對孩子都有意義,父母只要站在一旁看著就好。一旦父母代替孩子去成長,孩子便失去了成長機會。
2.妨礙成長
有些父母雖然沒有代替孩子成長,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是有過很多次妨礙。也許父母本身并沒有意識到,妨礙就發生了。那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樣的行為會妨礙孩子的成長。
①事先把正確答案告訴孩子。孩子不需要探索與思考,只要記住標準答案,結果沒有其他的選擇,孩子失去了探索的習慣和創造性思維,危害不可謂不大。
②凡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為了避免失敗的可能,父母毫不吝惜從旁協助。這種行為從當時看是幫了孩子,給孩子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從長遠看卻是奪走了孩子失敗的權利,孩子長大后會無法面對挫折。
③完美主義,凡事要求盡善盡美。壓力下長大的孩子精神負擔很重,而且只能選擇標準答案,沒有獨辟蹊徑的權利。
④處處設限,用各種規矩與規則約束孩子。孩子的自由受到嚴格控制,性格會變得患得患失。
⑤父母說出的話就是圣旨,容不得孩子有不同的聲音。家中沒有言論的辯駁,孩子只能無條件服從,長大以后難免沒有主見。
以上這些都會妨礙孩子的成長,希望家長能夠注意到這些誤區,并且做到有效避免它們的發生。
周末帶著孩子去公園散步,公園里游人如織,百花盛開,很是熱鬧。爸爸指著眼前的花朵,跟寶寶說:“寶寶,你看,這朵黃色的花好漂亮哦,它叫菊花,它的花瓣一條條的好多條,都往上彎呢。”抬頭看見風箏,爸爸趕緊叫寶寶:“寶寶你看,天上飛的那是風箏哦,那個風箏的形狀是大蜈蚣,是橙色的……”
爸爸急不可耐的告訴寶寶這個那個,看起來是在教寶寶認識新東西,實際上卻剝奪了寶寶自己觀察的能力,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探索。爸爸不如耐心一點等孩子自己觀察,如果寶寶對什么東西表現出了明顯的興趣,或者寶寶主動開口的時候,爸爸再來回應,而且要多多詢問,引導孩子自己觀察和思考。比如寶寶看花看了一會兒了,爸爸問:“寶寶你在看什么呢?這是什么顏色的?寶寶你聞聞有什么味道嗎?”
3.控制成長
現在,很多孩子上學的時候不愿意上學,到了戀愛的年紀,不會找對象,甚至結婚生子后,還要賴在父母家啃老,好像永遠也長不大。父母們對這種情況抱怨連連,卻沒有辦法改變。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些孩子成長遲緩呢?
有個20歲的小伙子,高考發揮失利,他本來想選擇一個普通大學去讀書,以后再尋找發展機會,但是父母堅決不同意。父親要兒子去外地復讀,明年考個重點大學光宗耀祖,兒子只好照辦。但是在離家之前,兒子控制不住自己的焦慮,因為這是他第一次離家獨自生活。
此時母親說兒子自理能力不行,想要跟著兒子去陪讀。于是20歲的男生第一次獨立生活的腳步,又被家庭束縛住了。
上面這個案例中的可憐的孩子,未來能不能獨立,真令人擔憂。一旦這個孩子到時間沒長大,父母是不是要責備他不成器了。然而,家長們要是能想到孩子的現在,是由當初的束縛造成的,不知道他們是否愿意繼續遙控孩子成長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越少,孩子的自我探索空間越大,成長的速度越正常。反之,父母控制的越多,孩子在沒有自由的環境里長大,越不容易成熟,就越會讓父母操心。
4.幫助成長
成長不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要接受家長的幫助。但是幫助太多,就會變成孩子成長的阻礙,但是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
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度幫助,他們簡直把自己的孩子永遠當作嬰兒對待:他們太在乎孩子吃多吃少,衣服穿多穿少;一旦孩子臉色不好,他們就沒完沒了的詢問和關心;他們擔心孩子被別人帶壞,禁止孩子與“壞孩子”的交往;他們擔心孩子的安全,阻礙孩子進行各種新的嘗試……這些父母打著“為了你好”的旗號,毫不留情地剝奪孩子的個人空間,阻止他們經歷冒險,把孩子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能承擔生活的負擔,純潔無瑕、循規蹈矩,進入社會以后簡直格格不入。同伴覺得他們太幼稚,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讓他們參與。被排斥在外使他們感到茫然失措,無所適從,只好縮在烏龜殼里。
社會在發展,從前的教育也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家長應該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避免家庭教育的誤區,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愛他就請尊重他,不要把你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上人,不要讓孩子成為人下人,也不要讓孩子成為人外人,要讓孩子成為人中人。”意思是說,教育孩子,目標是把他培養成一個心地平和、健康的平常人。
但是現實中,父母們習慣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實現自己未實現的理想,成為“人上人”。在這種心理的操控下,父母在孩子幼時就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長大后,又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孩子考試成績稍差,便暴跳如雷。據統計,現在國內83.9%的父母都認為孩子需要才藝培養,而80%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不止學習一項才藝。
而對于父母們滿腔熱忱的付出,孩子們大多并不領情。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父母報班的時候都覺得是為孩子好,不愛征求或者參考孩子的意見。而孩子由于課業過重或者所學非所愛,學習起來也會非常痛苦,事倍功半,甚至激起逆反心理。曾經有個孩子因為不愛學琴,甚至威脅父母要把手砍了。
說起來,望子成龍并沒有錯,但是父母所選擇的方式十分重要。許多父母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孩子的未來,事事決定孩子的選擇,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雖然可能學會很多技能,但往往犧牲了快樂和心理健康。
世上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在父母眼里,孩子長大之后首先要事業成功,賺很多錢,才更可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所以小時候多吃些苦用些功都是值得的。諷刺的是,家長們一邊以孩子的幸福人生為終極目標,一邊又無視孩子的情感,扼殺孩子童年的幸福。孩子每天背負著大人的期望,淹沒在繁重而枯燥的學習中,失去了本該享受到的童年樂趣,他能健康地長大嗎?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和厚重的愛未必可以獲得孩子的理解,甚至可能造成悲劇。
李想是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他學習很用功,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好。他不逛街,不追星,不打游戲,沒有其他孩子普遍擁有的“惡習”,甚至于假期里他都在課外培訓班學習。
李想就像一臺學習機器,除去吃飯、睡覺、上廁所,其他時間都在學習。他是家長和老師的驕傲,名副其實的優等生。
但就是這個人人稱贊的李想,忽然有一天崩潰了,他把所有的書和學習材料全部撕碎,把象征著驕傲的榮譽證書當成垃圾扔掉。李想的父母急忙將他送進醫院,然而診斷結果讓人不敢接受:李想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他由于背負著家長的期望,長期壓力過大,精神緊張,心理防線在這一天崩潰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恢復。
這樣的悲劇并不罕見,只要這種不注重孩子感受的家庭教育還在繼續,類似的悲劇就不會停止。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棵小小的番茄秧,它在農夫的菜園里快樂地生長著。
后來,周圍的朋友們告訴它,只要它肯努力,它可以不只是一裸小小的番茄,它可以長得很高,結的果實像西瓜一樣大,味道像香瓜一樣甜,還像蘋果一樣有營養。小番茄秧相信了,從那以后它更加努力地吸取水分和養分,同時賣力地伸展身體以接收更多的陽光。日升月落,小番茄結果了,但是小番茄失望地發現,它的果實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更糟糕的是,現在小番茄秧都不認識自己了,它逢人便說,自己是一裸蘋果樹。
蔡先生說,只要孩子快樂地做自己,健康地長大,其他都不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強迫孩子追求力所不及的目標,會讓孩子感到迷失,更會戕害他們的心靈。重視孩子的學習,這點沒錯,但是父母要注重方式,比如以身作則,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自然會受到影響,和父母一起進步。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支持和鼓勵,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那么孩子長大后,良好的心態和累積定可幫他勝出。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吃飯,他跟我說他的兒子考試進步了三個名次。說起他的兒子毛毛,個子不高,學習不好,長得也不帥,但是朋友滿臉滿足地說:“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像我。”毛毛之前學習更差,做事沒有自信,但是毛毛每次取得一個小進步,朋友都很開心地夸贊他、肯定他,慢慢地,毛毛就經常有進步了。
信任和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孩子更容易健康快樂地成長。
可愛的安娜是個好強的小姑娘,她總是要求自己樣樣都做到最好,但是她從小不愛運動,體育是她的弱項。有一次幼兒園舉辦運動比賽,安娜提前好幾天就緊張得坐立不安。爸爸發現了,鼓勵安娜說:“寶貝,你已經很棒了,爸爸一直為你感到驕傲。你也不用事事都拿第一呀,那樣的話別的小朋友就沒有機會了。你只要盡力了,什么比賽成績爸爸都很高興”。在爸爸的鼓勵下,安娜雖然沒有得到冠軍,但是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重要的是,安娜很輕松,不再緊張了。看到快樂健康的女兒,安娜的爸爸也十分高興。
對孩子期望過高,將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而一旦孩子因為壓力過大出現問題,到時候家長再后悔也于事無補。所以,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好好引導,給孩子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為他制訂可以接受的目標,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比什么都重要。
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不要試圖改變你的孩子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曾經寫過一篇《種樹郭橐駝傳》,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意思是說:要尊重沒藝術的本性,相信它有成為參天大樹的實力。其實,教育孩子的道理也是這樣的,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促進其潛能的發揮。
晴晴的媽媽從懷孕的時候就希望能生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兒,晴晴一生下來,眼睛大大的,頭發黑黑的,媽媽就非常喜歡。可是,沒過多久,媽媽就發現晴晴太不像個小姑娘,太難帶了。她醒著的時候就總愛亂動。媽媽想:等到長大一點,到兩三歲就好了。誰知道晴晴越大越發淘氣,小小年紀就會搞惡作劇,而且極具冒險精神,不讓她動的東西,她偏要去摸一摸。時間一長,媽媽的耐心就所剩無幾了,有幾次都忍不住指責她:“你說你怎么不能像別的小姑娘一樣安靜,媽媽真后悔生了你!”
不過,話說重了,媽媽也會后悔,有幾次媽媽都反省,晴晴也不是沒有優點,她那么勇敢,滑旱冰和游泳都是兩次就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