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式“父教”:不要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缺席(2)
- 你真的不會做父親:好父親就該這樣做
- 鄧國弘 張美英
- 3044字
- 2017-05-27 15:24:34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相比家庭完整的男孩,在父親缺失的家庭中長大的男孩的規則、愧疚、道德判斷等與道德發展的水平方面都比較低。在針對兒童的反社會行為與父親缺失關系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在父親缺失的家庭中長大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反社會行為,而且即使有繼父或其他男性角色填補進來,其反社會行為也不會減少。隨著兒童不斷的成長,其道德問題和反社會行為將非常有可能演化為犯罪行為。
3.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四年一屆的世界杯在巴西開戰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因為世界杯東東對爸爸的意見更大了。
今年東東已經12歲了,因為爸爸是個球迷,他耳濡目染地受到了一些影響,他多想能跟爸爸一起去踢球啊,可是爸爸一直說自己忙,每天回來得都很晚,周末也經常加班。世界杯開賽以后,爸爸更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經常跟朋友在酒吧熬夜看球,偶爾回來就盯著央視5套,經常半夜起來看球,而且總是發出很大的聲音把大家吵醒,媽媽如果勸說他或者關掉電視,他就會大為光火,開始罵人、打人。
有一天爸爸回來得比較早,東東也想跟爸爸一起看球,但爸爸卻不耐煩地對他吼道:“滾一邊兒去,趕緊學習,考不好老子揍死你!”
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來說,只有母親和父親的教育各自發揮其優勢,并完美融合,這種平衡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如果像案例中東東的父親一樣,平時不參與孩子的教育,偶爾與孩子交流態度簡單粗暴,并且不尊重其他家人,這樣孩子一方面會越來越不重視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會受到父親惡劣品質的影響,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
4.不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5歲的天天非常聰明勇敢,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小男子漢,所以,凡事都想跟爸爸一樣。他看見爸爸不洗澡,他也不洗澡;爸爸熬夜很晚才睡,他也不按時上床;有時候,聽到爸爸說一句臟話,他也立刻跟著學……天天的爸爸平時工作很忙,都是媽媽照顧天天,但天天卻不愿意聽媽媽的話,而當媽媽求助于爸爸,希望他能“管管天天”的時候,爸爸卻又總以“帶孩子就是你們女人的事”為理由拒絕幫忙。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家長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尤其是對自控能力比較差,又不能明辨是非的幼兒來說,家長就是參照的榜樣。案例中的天天是一個男孩子,本身就比較崇拜父親,但父親本身的習慣就不好,不能按時作息、不講衛生、口吐臟話,而且又不愿意正確地引導和教育孩子,這都會成為孩子錯誤的榜樣。即使天天的媽媽按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也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5.不利于責任感的培養
冰冰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會經常出差,一年12個月,出差的時間加起來有8個月,不過,不出差的時候,他的工作也比較少,會有大把的空閑。但是,即使在家的時候,爸爸也不愿意幫媽媽做家務,經常對著電腦打游戲或者玩手機,偶爾心血來潮會去看一眼冰冰的作業,但因為性格比較暴躁,只要發現作業中存在錯誤就會對冰冰發火,有幾次還一氣之下把冰冰的作業本撕了。
漸漸地,媽媽發覺冰冰越來越不聽話了,爸爸出差的時候,他經常作業也不寫,如果爸爸回來了,他就借一本同學的作業來應付爸爸。
在大多數的家庭當中,母親經常是主要的服務者,照顧大家的飲食起居。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尤其是父親的態度,經常會影響孩子責任心的培養。如果父親愿意主動幫助母親分擔家務和其他事宜,就容易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反之,孩子就會覺得別人照顧自己是理所當然的。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很多孩子,在家里,連穿衣、吃飯、上廁所等種種小事都需要別人幫忙,更不樂意主動參與家庭勞動;在學校里,不愿意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覺得學習是為別人學的,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覺得跟自己無關……這些都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
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父親應承擔哪些教養職責
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眾多家庭中的父親們開始抽離家庭生活,而在職場打拼,工作相對輕松的母親則承擔起了養育孩子和照顧家庭的重任。但對孩子來說,健康的成長既離不開母親的呵護,也離不開父親的教誨,“父教”不僅有利于認同性別角色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利于良好個性和積極情感的形成。所以,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父親也應承擔相應的教養職責。
由于平時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和給孩子開家長會的家長大多數為女性,為了讓爸爸們更關心孩子的成長、更了解孩子的狀況,小太陽幼兒園在“父親節”到來之前,萌發了舉辦一個“爸爸沙龍”的想法。
經過前期的了解和與孩子家長們的溝通,“爸爸沙龍”的時間就定在了距離“父親節”最近的一個周日的上午。
沙龍開始的時間原定為周日上午9:00,但8:55的時候才只到了3位父親,9:10的時候還有15位父親沒到,經過各班老師的溝通,又有10位父親在9:30之前趕到了,另有5位父親表示自己實在太忙沒法出席。
首先,幼兒園對出席的父親們做了一項《親子關系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每天是否會抽時間陪孩子玩?”“如果周末答應了陪孩子出游,臨時有事,是否會丟下孩子去忙?”……調查的結果顯示:只有36%的父親了解孩子近期的情況;24%的父親每天會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而表示“臨時有事,會取消與孩子約定”的父親比例高達84%。
幼兒園的第二項調查對象則是孩子們,老師請孩子們分別以“我希望爸爸……”的句式造句。有的孩子說:“我希望爸爸周末能帶我去動物園”;有的孩子說:“我希望爸爸能做一頓飯給我和媽媽吃”;有的孩子說:“我希望爸爸偶爾也能送我去幼兒園”;有的孩子說:“我希望爸爸能給我講故事”。
1.“父教”的優勢:父愛無邊,有利于孩子幸福成長
對孩子來說,母親往往是細膩、溫柔的,而父親則是強大、可靠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母性和父性結合起來的教育。生活中,由于經濟壓力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往往以母性的教育為主,這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耶魯大學曾經專門針對父親的教育與孩子成長的關系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證明:與缺乏父親教育的孩子相比,有父親參與教育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更容易獲得成功的人生。
(1)有助于良好個性的養成
與母親相比,父親往往更具有開朗、堅強、勇敢、堅定、獨立、果斷等個性特征,因此,在父親培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潛移默化地便會受到父親的熏陶,也會主動地模仿父親的行為特征,在與他人相處時,他們的表現會更不退縮、更具有親和力和同情心,并且更容易成為團隊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2)有利于積極情感的滿足
父親和母親陪伴孩子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母親往往喜歡孩子比較安靜,喜歡采用講故事、唱兒歌、過家家等方式陪伴孩子,而且當孩子有大膽的舉動時,出于安全的考慮,母親經常會進行制止;父親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方式,他們更擅長通過踢足球等較為激烈的方式與孩子一起玩耍,講故事的時候更喜歡采用比較夸張的方式調動孩子的興趣,對孩子的大膽舉動往往更加支持和鼓勵。由于幼兒愛玩好動,他們往往更喜歡跟父親一起玩耍。
(3)促進性別角色的認知
孩子對男女兩性的最高認識往往來源于家庭,他們會認為女孩就應該像媽媽一樣,男孩就應該像爸爸一樣。如果家庭教育當中,父親的角色缺失,不僅不利于男孩對同性的認同,而且也會影響女孩對異性的認知。
(4)更易促進智力的發展
雖然母親和父親都會有意無意地希望推動幼兒的智力發展,但由于采用的方式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差別的。母親往往會通過圖書或周圍環境教幼兒如何認識事物、思考問題;而父親則喜歡通過一些需要動手的活動引起幼兒的探索意識、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促進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發展。可以說,母親和父親的這兩種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智力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