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練式管理:用NLP技術喚醒員工潛能
- 范博仲
- 4687字
- 2019-01-04 20:58:59
傳統管理模式VS教練式管理模式
管理學自誕生以來百年間,全球商界涌現出許多髙瞻遠矚、見識卓越的大師級管理者,并不斷推動和完善現代管理理論的發展。然而,21世紀的組織管理者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激烈的競爭市場、顛覆性的技術革新、挑剔的資本市場、不斷増長的客戶期望、逐漸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在這個極端不確定的商業時代,管理者都面臨一系列的商業變化和趨勢,不得不重新審視探索未來的管理之路:是因循守舊,維持和延續固有的傳統管理模式?還是探索出一種全新管理模式,以應對和突破前所未有的管理瓶頸?
毫無疑問,所有的組織管理者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后者!在當前的商業環境和形勢下,傳統管理模式顯然早已過時了。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組織管理者必須要學會角色轉變,徹底改變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大家長”形象,而是深入基層管理工作中,以“教練”的角色去培訓員工、引導員工、激勵員工、啟發員工,從而轉變員工的工作行為和態度,磨礪他們的工作素質和技能,全面提升組織績效與個人績效。
我在給一些企業做內訓或者講授“NLP教練式管理”總裁班的公開課程時,許多企業管理者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作為管理者,我們應該如何實現角色轉變,從而有效地運用教練式管理模式?”要想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應該了解當前企業的一些管理現狀。
作為一名長期致力于個人成長教練咨詢以及企業管理咨詢與培訓服務的實踐者,我在長達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接觸到無數的企業。通過和這些企業的管理者進行密切的交流和探討,我發現目前很多企業管理中都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管理者整日周旋于各種各樣的會議,熱衷于發表長篇講話。前些年,我到山東一家大型國營企業做教練式管理培訓。培訓結束后,我在跟一些中層干部交流的過程中,詢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讓你們最受困擾的問題是什么?”這些中層管理者的回答幾乎完全一致:會議太頻繁!
一名中層干部曾私下對我抱怨道:“高層領導們整日周旋于各種各樣的會議,熱衷于在會議上發表長篇演講。一周中至少要有2~3天都在開會,而且大多是領導講話為主,很少涉及企業管理中的具體問題。最要命的是,對于這種頻繁、無效、流于形式的會議,我們這些部門主管還不得不參加,既浪費了我們的工作時間,又解決不了任何的實際問題。”
★管理者說得多做得少、朝令夕改,導致員工執行不力、企業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許多管理者認為,自己的主要職責是制訂戰略,剩下的事情都由員工來執行。因此,在這樣的觀念和認知下,管理者頻繁召開會議,訂計劃、出方案、下指令,然而企業效益卻變得越來越差。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說得多做得少,而且頻繁的會議也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戰略舉措和目標規劃頻繁變動、朝令夕改、反復無常。而最終,就必然會出現員工執行力、企業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
★通過文件向員工下達指令,導致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產生距離感,上下級溝通渠道閉塞。在我考察的一些企業當中,管理者習慣以文件的形式來傳遞指令和信息,所以企業內部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員工辦公桌上堆放著許多文件夾,文件夾里有各種各樣的文件。而堆積的文件也給員工的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一些員工告訴我:“領導下達的文件實在太多了,我們每天要接收大量的文件,但卻經常看不到領導的身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在具體的工作中可能對文件不能充分地領會,由此導致一些工作失誤。”顯然,“文件式命令”阻礙了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員工不能很好地領會管理者的意圖,導致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產生距離感。
比如,我在給北方一家公司做NLP-CP(教練式管理)總裁班培訓時,一個老板向我訴苦,說自己剛給公司員工下達了一個挺好的文件,卻弄得吃力不討好、惹出了一些亂子。我看了一下那個文件,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員工必須熟練掌握五筆打字法,公司將根據每名員工的熟練程度來進行月度考核,考核不過關者則扣200元獎金。我理解該公司管理者的初衷——確保員工熟練掌握打字技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出臺這樣一份文件卻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首先,很多員工并非文職人員,他們需要打字的地方其實并不多;其次,要想提高打字效率,員工不一定非要用五筆,他們通常已經習慣了常用的打字法,比如搜狗輸入法、拼音打字法等。因此,該文件下發后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員工對管理者產生抱怨,而管理者則聽不到員工的聲音,這樣一來,就嚴重挫傷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位管理者忘記了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管理者忙于交際應酬,不注重產品、服務、市場,導致企業效益低下。任何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都有自己的交際圈,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都肩汴各需要打交道的地方,這本無可厚非。然而,作為公司的掌門人,如果你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于交際應酬上,并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自己搞定了應酬,企業就會一帆風順、萬事大吉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管理者精于應酬,可能會給自己和企業帶來豐富的發展資源。然而,一個企業是否具備核心競爭力,其關鍵因素并不在于管理者是否善于應酬,而是在于該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足否具備市場競爭力。要提升企業效益,管理者就必須要腳踏實地地抓產品、抓服務、抓質量、抓市場,倘若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得不到市場的認可、客戶的肯定,那么即使你擁有豐富的外部資源,也終究是無濟于事的。
上述種種管理現象和問題,都集中反映了傳統管理模式的弊端。在商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種單向的、行政性的管理模式(單向管理如圖1-2所示)已經與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嚴重脫節,單向而閉塞的信息溝通機制也導致內部管理的紊亂——曾經給企業帶來高效率、髙利潤的傳統管理理念已經難以為繼。而這也恰恰說明了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企業最終卻走向衰敗甚至終結的原因!

圖1-2 單向管理示意圖
出于歷史原因,我國等級觀念根深蒂間,因而也就造成了一些組織內部“家長制”“一言堂”“長官意志”等官僚上義盛行,事業單位、國企和一些大型咼營企業表現尤為突出。在這樣的管理體制和環境下,即使再聰明而富于創造性的員工,也不得不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從事著自己的工作。如果員工的個性和活力受到了壓制,失去了工作激情和積極性,那么他們就不可能給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由此就不難想象,為什么許多企業效益始終不見好轉。
因此,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應該致力于尋求一種人性化、科學化、民主化的管理模式,以突破傳統管理模式的瓶頸。而“教練式管理”模式就是一種讓員工由被動到主動工作的全新管理模式。幾年前,我給某集團做教練式管理咨詢和培訓服務,通過實地考察,我認為他們采取的就是教練式管理模式。
某集團管理層實行“三三制”,規定各層管理者用1/3的精力投入具體工作實踐中,用1/3的精力堅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用1/3的精力展開調查研究。在這樣的管理體系下,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也不再那么疏遠。工業戰線上的各層級管理者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改變了固有的、傳統的管理思路,而且在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上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升。
一位中層干部告訴我:“在生產第一線,我既是員工中的一員,又是員工的指導員。在工作的過程中,我與員工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而我在與一些基層員工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普遍高漲的工作熱情,正如職工們所說的:“工人三班倒,班班見領導,領導帶頭干,群眾勁更高。”在“三三制”的管理體系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企業效益也得到了大幅的增長。
事實上,其“三三制”已經基本上具備了教練式管理的雛形。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教練式管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和推廣,如今已經成為歐美企業的主流管理模式,但在國內企業的推廣和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到許多企業講授教練式管理課程時,許多企業家、管理者都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接觸這種管理技術,可見教練式管理在國內企業中仍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
所謂“教練式管理模式”,就是指企業管理者轉變角色和自我定位的模式,它要求管理者做好員工的教練,通過科學、完善的教練式管理模式和流程來激發員工的工作潛能,提升組織管理效能的管理技術。在教練式管理模式下,管理者需要深入員工當中,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有策略性的教練式溝通管理措施,洞察員工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令員工向內挖掘自己的潛能、向外探索新的可能性選擇。
在教練式管理模式下,組織管理者的角色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管理者必須拋棄固有的命令型、掌控型管理者身份,徹底擺脫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轉變為深入基層、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支持和幫助員工,促使員工迅速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活力和創造性。而管理者要想徹底實現角色的轉變,就不得不經歷六個環節,如圖1-3所示。

圖1-3 教練式管理模式
(1)建立寬松的教練環境。
(2)觀察與傾聽。
(3)向員工提問,與員工交流。
(4)找出問題,明確目標。
(5)幫員工制訂行動規劃。
★第一,管理者要學會放下架子,打造一個寬松的教練環境。在一個企業中,只有具備了自由、寬松的環境,管理者才能與員工進行坦誠的對話和溝通,實現無障礙交流。對于管理者來說,要認識到一個人是不能改變另外一個人的,更不可能控制另外一個人,一個人的改變只能是當事人自己決定改變時才能實現。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尊重人,把員工當成極具潛力的運動員,而將自己視為員工的私人教練,將企業的愿景、使命、目標以及自身的知識、經驗和要求有效地傳遞給員工。通過深入員工第一線,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染員工,提高員工的工作激情和積極性。前不久,在沈陽的一次課程中,一個學員對我說想讓我來改變他,我對他說:“沒人能改變你,除非你自己有意愿轉變,我才能支持你!”
★第二,注意觀察與傾聽,了解管理問題。在這一環節中,.管理者要擺脫以往那種“文件式指令”的管理方式,學會與員工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善于了解員工表述的在其執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深入了解員工工作狀態背后的心理框架,聆聽基層員工的抱怨背后的情緒及意圖,從而支持員工找出自己在企業運營和管理中真正受困的節點,然后加以解決。
★第三,向員工提問,與員工進行真誠交流。教練式管理者需要通過向員工發問的方式,與員工進行真誠的溝通和交流。針對具體問題,向員工探尋問題的原因所在,明確問題是個人原因造成的還是企業原因造成的,然后引發負責任的態度,即“我能做些什么令狀況改變并提升”(這也是我在教練技術課程里經常闡述的關于“負責任”的定義)。通過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無障礙的交流和溝通,員工可以坦誠地闡述他們的觀點和看法,表達他們心中的困惑,將自己在工作中遭遇的問題以及自己的期望等傳遞給管理者。
★第四,找出問題,明確目標。管理者通過了解管理現狀、觀察和聆聽員工心聲、向員工發問、與員工交流等諸多環節,可以精確鎖定企業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而明確目標、統籌資源,從而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促進企業的高效運作。
★第五,幫助員工制訂行動規劃。管理者制訂了明確的目標后,下一步就要落實到行動上來,這也是教練式管理的相當重要的落地的一環。因此,管理者需要支持和幫助員工制訂一個詳細的、可操作的行動規劃,從而確保員工的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形成高度一致。
★第六,建立監督與反饋機制,確保員工執行到位。在最后這一環節中,管理者可以利用績效考核體系,對員工進行指導和監督。對那些富于才華和激情的、工作積極的員工,予以適當的激勵,比如加薪和晉升及重要而巧妙的精神鼓勵;而對那些工作懶散、不服管理的員工,學會借力去創造相應的學習、提升模式給予其相應的懲罰。與此同時,員工還可以通過反饋機制,針對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向管理者予以反饋,從而迅速獲得資源支持,有效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