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大金融:新常態下的互聯網金融革命
- 紀海 蔡余杰
- 935字
- 2019-01-04 21:04:03
2.3 互聯網金融+P2P網貸
P2P借貸自古有之,這種非正規金融機構“個人對個人”的民間借貸模式十分常見,我們日常生活中向親朋好友借款都屬于P2P的范圍。
2005年3月份,全球首家互聯網P2P公司Zopa于英國面世,并以其迅速的發展吸引了大批效仿者,一時間P2P在歐美國家受到眾多創業者的青睞。
經過幾年的大浪淘沙,歐美國家的P2P市場格局逐漸清晰,德國的市場主要由Auxmoney控制,從2007年到2015年1月累計貸款規模達1.78億美元。美國的市場被Lending Club和Propser控制,前者的累計交易規模達到18億美元,后者的累計交易額也有5億美元。作為P2P企業誕生地的英國,Zopa達成了4.7億美元的累計交易額,面向小微企業的Funding Circle累計交易額也有1億美元。歐洲其他國家的P2P市場也被少數幾家公司所控制。
建立在網絡平臺之上的“點對點”P2P借貸模式最基本的組成要素有三個:借款人、中間平臺、投資人(見圖2-5)。

圖2-5 P2P借貸模式最基本的組成要素
在國外的P2P平臺上借款人與投資人在網絡上由平臺協助進行溝通,促成雙方達成交易,而且平臺幾乎不涉足其他中間業務,模式比較單一。
2.3.1 P2P網貸的六大商業模式
國內的P2P行業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之下,根據當地地域特點和自身優勢,在縱深領域有了更細的分化,產生了多元化的“P2P借貸”模式(見圖2-6)。

圖2-6 P2P網貸的六大模式
(1)純線上模式
平臺上的投資者與借款人主要來自于電話及網絡等非線下渠道,多采用信用借款模式,借款的規模相對較小,借款人的資質及信用審核主要通過網絡手段。這一模式注重利用數據進行審貸,對用戶群體進行了特定領域的細分,小額剛性的貸款需求者是這一模式的主要發展對象。
這種純線上的模式要求投資人有較高的風險自擔認識,平臺會提供一定額度的風險保證金來確保投資者的權益。而平臺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但在信貸的審核、流程等技術層面對平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當前,純線上的P2P網貸模式由于業務擴張上的限制發展得較為緩慢,平臺的運營也比較吃力。
(2)債權轉讓模式
債權轉讓模式的顯著特點是借款人與投資人之間有專業的中間放款者,同時,放款者為了縮短資金周轉周期,一般會先用自己的資金進行放貸,再與投資人進行債權關系轉移,收到投資人投資的資金后再進行下一輪的P2P借貸。
這種債權轉讓模式主要是以線下P2P借貸平臺為依托,因此有人稱這種模式為純線下模式,借款人和投資者均通過線下渠道進行發掘,只有少部分的線下平臺會利用線上渠道得到一些投資者。
但這種模式時常會因為資金規模巨大、信息公開程度極小而被人們質疑,而且一些平臺借理財產品名義出讓債權的行為也難免不讓人懷疑是在構建資金池。
(3)擔保(抵押)模式
擔保(抵押)模式要求有第三方擔保機構對借款進行擔保,或者借款人用一定的資本作為抵押,本質上這種模式已經脫離了信用貸款的范疇。
該模式下投資者的風險與擔保公司的實力及借款人所抵押的資本是否合適有很大關聯。當然,抵押模式下較強的風險保障能力使得貸款的費用相對較低,吸引了眾多用戶。
但是由于該模式要引入擔保公司和資本抵押環節,借款效率下降,影響了平臺的收益。在引入第三方擔保公司的前提下,擔保公司是主要的風險承擔方,所以擔保公司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一些實力強的擔保公司還會出現搶占P2P平臺定價權,爭奪平臺利益的情況。
(4)O2O模式
該模式中存在著P2P借貸平臺及借款人開發機構兩個專門負責不同業務的中間機構,P2P借貸平臺主要負責開發投資人,借款人開發機構則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開發借款人群上。
流程主要是:小額貸款公司或者擔保公司通過線下渠道尋找借款人,在借款人有借款意向后對借款人的資質進行審核,審核合格后把借款人推薦給P2P借貸平臺,平臺按自己的審核程序再對借款人信息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將信息發布到P2P借貸網站上,等待線上投資者的投資。當然,小額貸款公司或者擔保公司還要對貸款提供擔?;蛘哌B帶責任。
從該模式的流程中可以看出,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被分割開來,合作者將會面臨潛在的道德風險,P2P借貸平臺與借款人開發機構的關聯性與平臺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將成為平臺能否順利運營的關鍵。
(5)P2B模式
該模式是一種企業向個人借款的模式,實際運營過程中為了有效減少一家企業同時向大量的個人借款所帶來的風險,一般企業所借的資金會先借給公司的實際控制者,再由公司的實際控制者將資金借給公司。
當然,由于借款者為企業,必然單筆借款金額較高,小則幾百萬大則幾個億,所以必須有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借款的企業還要提供反擔保。該模式對P2P借貸平臺的企業資質調查、企業未來走向預測、風控能力等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稍有不慎上億資本的借貸會使擔保公司連同平臺一起走向死亡。
(6)混合模式
還有為數眾多的P2P借貸平臺,在借款人、投資者以及第三方擔保機構的業務劃分上并不明確。一些平臺在線上開發投資者,同時也在線下渠道開發投資者;一些平臺既涉及信用貸款也涉足擔保借款。
2.3.2 《指導意見》的出臺對P2P網貸的影響
由于國內的P2P借貸平臺處于受監管力度極弱甚至根本就不受監管的“野蠻生長”局面,一些有實力發展P2P借貸平臺的投資者與企業因為政府的態度不明朗,一直處于觀望狀態。
鑒于此,2015年7月18日,央行及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第八條中對網絡借貸的屬性進行了明確界定:P2P借貸平臺屬于信息中介的范疇,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這一規定的正式發布使得P2P借貸行業的發展有了新的方向與發展動力,那些有實力的企業及個人可以投身于此行業,推進P2P行業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P2P網貸2007年進入中國,很多專業人士對此行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再加上國外P2P借貸平臺的迅速發展,一些投資機構、銀行、風投都進入這個領域。
服務于P2P網貸的網貸數據之家公布的數據顯:截至2015年6月底,國內P2P借貸平臺的數量增至2028家,而且已經有55家網貸平臺獲得風投機構的投資。從2007年至2014年底,國內的P2P網貸平臺累計規模已達到2500億元。
但是在P2P網貸行業迅速發展的背后,一些弊端也顯現出來,比如一些平臺因管理者卷錢跑路,投資者的資金得不到賠償的問題屢屢出現。因缺乏法律法規的約束和監督機構的監管使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2015年上半年,出現問題的P2P借貸平臺數量已達419家(2014年同期僅有50多家,全年有275家)。而從國內出現網貸平臺以來到2015年6月底,出問題的平臺數量累計達到786家,僅6月份就增加了125家。
十部委聯合印發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了各個部門的權責,對新興的金融行業進行了屬性界定,推進金融行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P2P網貸行業也將面臨重新洗牌,那些不能適應潮流發展的問題平臺將會逐漸倒下,而創新發展的平臺將會在行業的縱深領域迎來新的機遇,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新局面。
在下一步中國銀監會(CBRC)出臺具體的管理細則之后,相信目前存在的這幾千家網貸平臺將會有許多被淘汰。這次規定對P2P網貸平臺不得提供增信服務的背后,并沒有對在第三方擔保公司或者保險公司加入的情況下提供增信業務做出明確規定,這或許會有新的機遇。
但是在本質上金融行業對專業水準的要求極高,需要有專業的機構和個人來進行風險控制,如果任傳統的P2P網貸平臺模式發展下去,這種由普通老百姓決定金融風險定價權的機制,將難以避免金融詐騙等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