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政治信念] 提防沒有原則 沒有信念的人
- 故事照亮未來:通往開放社會的100個觀念
- 楊照
- 2221字
- 2017-06-09 09:51:56
1800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利堅合眾國要改選總統。那時候的選舉辦法還很簡陋,也就還有很多漏洞。例如,那時候還沒有總統、副總統搭檔競選的明確辦法,而是由得到最多選舉人團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得次高票的就是副總統。
那年,原本執政的聯邦黨嚴重分裂,黨內跟國父華盛頓關系最密切的漢密爾頓,發表了一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從頭到尾只講了一件事——攻擊當時的總統亞當斯有多糟。漢密爾頓的攻擊,再加上亞當斯自己的惰怠(擔任總統期間,他甚至很少去首都,一直留在家鄉麻州),讓亞當斯和聯邦黨在選舉中一敗涂地。亞當斯的得票甚至掉到第三名,最高票的前兩名,都是對手共和黨的。
共和黨原本規劃杰斐遜競選總統,希望另一個候選人布爾(Aaron Burr)爭取副總統位子。沒想到,選舉人團票開出來,杰斐遜竟然跟布爾同票!
依照憲法,如果候選人得到一樣多的選舉人團票以致無法選出總統,就由聯邦眾議院就兩位同票人選進行投票。眾議院票投了,結果是——杰斐遜三十五票,布爾三十五票!
怎么辦?除非有眾議員明確地改變主意,不然美國總統就難產,連帶就會有聯邦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憲政危機。關鍵時刻,特拉華州選出的一位眾議員,抽回了原先對布爾的支持,改投杰斐遜,就靠著這一票讓杰斐遜當選總統。
戲劇性解決憲政危機的,靠的不是杰斐遜自己的力量,而使上全力影響特拉華議員轉向的,是害聯邦黨分裂的漢密爾頓。
歷史上只能如此記載——漢密爾頓幫助杰斐遜當選了美國總統,如果不是漢密爾頓那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杰斐遜不見得能贏過亞當斯,更直接的,如果不是漢密爾頓的運作,說不定總統位子就落在布爾的手中了。
漢密爾頓與杰斐遜的對抗
然而這樣的歷史記載何等古怪、何等諷刺!那個時代,誰不曉得這兩個人——杰斐遜和漢密爾頓,是最尖銳的政敵?這兩個人,處處沖突處處對抗,而且他們的沖突對抗不止于個人關系層次,更牽涉到最深刻的價值信念差異。
漢密爾頓是個“大聯邦主義者”,積極擴張聯邦政府的權力;杰斐遜卻是個死硬派的“各州分權主義者”,絕對見不得聯邦權力擴張凌駕于各州之上。漢密爾頓主張美國要發展工業,杰斐遜卻夢想將美國打造成農業莊園天堂。漢密爾頓支持廢奴,杰斐遜自己就是蓄養了大批黑奴的莊園主人。
漢密爾頓怎么會幫杰斐遜當選總統呢?漢密爾頓運作眾議院投票最主要的理由——他討厭杰斐遜相信的所有原則,但之所以有那么強烈的對抗與沖突,因為杰斐遜的信念清清楚楚。布爾呢?他根本不知道布爾相信什么!
對一個缺乏內在原則的人的害怕,刺激了漢密爾頓寧可幫助自己的大對頭去當總統。歷史后來的發展,證明了漢密爾頓的選擇應該是對的。一部分的證明,來自杰斐遜總統任內的表現,還有一部分,卻是來自漢密爾頓本身的悲劇。
所有人都知道漢密爾頓運作讓杰斐遜當選總統,他和布爾的梁子當然就愈結愈大了。選總統的前一年,漢密爾頓的大舅子就曾經跟布爾起過嚴重沖突,弄到兩人必須靠決斗來衛護自己的尊嚴。在那個年代,決斗還是處理男人間爭端的重要手段,如果爭執過程任何一方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傷害的話,就會提出決斗的要求,另一方如果不想被嘲笑的話,也就不能不接受決斗的挑戰。
決斗的形式,就像電影里還看得見的,通常是清晨時分,雙方各自帶著見證人到場,握著槍背對背站立,然后一起跨開一定的步數后,回頭射擊。決斗中每個人只能發射一顆子彈,所以決斗的結果,有可能兩人都中彈,有可能其中一人中彈、一人沒被打到,也有可能兩人都沒中彈。決斗的不成文規定是,如果都沒打中對方,那就應該有風度地握握手,將導致決斗的理由拋諸腦后,等于解決了爭端。
漢密爾頓的大舅子和布爾的決斗,就是以兩人都毫發無傷,握手言和收場的。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決斗,有愈來愈多比例得到這樣的結果。并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槍法愈來愈差,而是決斗的形式意義逐漸超過實質意義,氣不過時男人還是挑釁地叫人家來決斗,可是稍稍冷靜了,就不見得真的想為了那一點沖突取人性命或勇敢赴死。決斗如果只是大家保有面子的辦法,那最好就是有默契地讓槍打偏,這樣面子有了,更保住了生命的里子。
1804年,副總統布爾任期即將屆滿,他估計自己很難得到共和黨和杰斐遜的支持提名連任,決定回到他崛起的基地——紐約,競選州長。大出布爾意外,他以為應如探囊取物的州長寶座竟然被對手奪走了。惱羞成怒,舊恨成新仇,布爾公開宣稱,自己在紐約敗選,也是漢密爾頓在背后搞鬼所致。
漢密爾頓與布爾的決斗
讓布爾不能當選總統,漢密爾頓從沒否認過,但紐約州州長選舉他還真的沒插手。被這樣冤枉指控,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漢密爾頓訴諸決斗來衛護自己的清白。
宿敵積怨,只剩下決斗能處理了。決斗場上,漢密爾頓與布爾跨開大步,回身,漢密爾頓槍口朝上,把子彈射向了天空,然而,布爾槍口射出的子彈卻打中了漢密爾頓的身體,取走了他還未滿五十歲的生命。
漢密爾頓有充分理由視這場決斗為形式性的。布爾明明知道自己造謠理虧,也就明明知道決斗的意義何在。而且在跟漢密爾頓大舅子的決斗中,布爾就是用故意打偏的方式讓彼此下臺的。所以漢密爾頓想都沒有想過要將子彈真正射向布爾。
漢密爾頓錯了。他忘記了自己當年的重要判斷——布爾是個沒有原則的人,布爾的行為是無法預期的。這個錯誤斷送了漢密爾頓的性命。
杰斐遜和漢密爾頓吵架吵了一輩子,然而當布爾出現時,這兩個人卻顯得再接近再相似不過,他們都是美國開國元勛,都是有原則、有信念、而且有貢獻的人,布爾卻只以害死漢密爾頓的身份留名在歷史上。
政治上沒原則沒信念的人,破壞力之大,遠超過一般人的想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