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和解] 珍惜和解的難能可貴

當代國際社會上,最緊張最棘手的問題,首推巴以關系。1948年以色列建國,飽受壓迫屠殺的猶太人有了自己的國家,可是原本生活在該地的巴勒斯坦人卻就失去了基地,換他們被以色列壓迫欺負了。

半個多世紀,巴以之間有過多少戲劇性的沖突變化,而且后面還牽動了更廣大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敵意,還有被強大猶太游說力量緊緊拉住的美國政治考慮。從1948年到現在,我們可以明確指出一個時間點,巴以關系最接近得到和平的機會。那是2000年在美國戴維營,美國總統克林頓及其中東特使穿梭奔走,以色列攤出了和平條件——巴勒斯坦承認以色列國家地位,放棄暴力手段,以色列取得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區約百分之五至十的土地,換相當于該區百分之三的其他土地給巴勒斯坦,那么以色列就從西岸及加沙走廊撤軍,將該區交由巴勒斯坦當局管理。

這實質上已經是提出了巴以兩國并存的方案了,間接承認巴勒斯坦建國,而且把巴以國界都劃出來了。巴勒斯坦付出的代價,只是西岸大約百分之二至七的土地,換來以色列軍事統治落幕。如果能如此安排,兩國和平相處的幾率大增。

巴以和平的破滅

可是在那個關鍵時刻,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并未依照美國期待的,把握機會簽署和議,而是拖延不置可否,然后在離開戴維營后,拒絕了這項條件交換。

克林頓失去了解決中東危機的歷史名聲,以色列總理巴拉克輸了國內選舉,強硬派抬頭,悍然收回了原本擺上談判桌的條件,進而關閉了和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談判的管道。

很多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人,都為此扼腕,埋怨阿拉法特固執、盲目,眼睜睜放掉大好機會,破壞了和平的希望。以色列方面,乃至美國外交圈,因而留下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認定阿拉法特是個不可理喻的人,只要阿拉法特仍然擔任巴勒斯坦領袖,那就絕對不必想要跟巴勒斯坦談判。

以色列從此再也沒有提出類似的讓步條件。相反的,沙龍領導的內閣以各種方式限制巴勒斯坦人行動自由,又放任大量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新移民據點,巴勒斯坦人愈悲慘、愈憤怒,也就有愈多自殺式恐怖行動,于是巴以之間,乃至整個中東更加不得安寧了。這都是阿拉法特的錯!他怎么會放過那么好的條件?他還想要什么?他到底在想什么?他的腦袋怎么了?

這些年過去,那次戴維營和談的前后細節逐步披露,各個環節連接起來,我們慢慢發現,其實阿拉法特的決定并不像人們過去想象的那么荒謬、那么不可思議。

一項關鍵因素影響阿拉法特的判斷。他到美國去時,巴勒斯坦國內正在進行武裝抗爭,許多年輕人包括小孩拿起石塊攻擊以色列占領軍隊,以色列軍隊如果自衛還擊,巴勒斯坦人就流血喪命了。

以色列的底線

從阿拉法特的角度,他必須保證自己接受的,是以色列最最底線的條件。不然回到巴勒斯坦,一定會被政敵猛烈攻擊。

然而在這方面,他得到的信息,卻是以色列方面連續幾次改變的說法。每一次以色列都說這是最底線了,以色列方面絕對不可能再讓,然而在阿拉法特明確回答之前,以色列又給了新的、多讓一點點的內容。

其中有一次以色列甚至惹惱了美國中東特使羅斯。羅斯居中傳話,告訴巴勒斯坦這方,以色列最后最后的底線,是西岸百分之十的土地,不可能再少。然而在沒有通知羅斯的情況下,以色列方面卻在談判桌上拿出一個新的“絕對”底線,把保留的西岸土地降低到百分之六。換作你是阿拉法特,你會怎么想?很簡單,你不會輕易相信以色列提出的任何底線,你更不會相信他們說的任何“絕對”,你會被這樣的過程弄得愈來愈貪心,你相信只要以色列愿意主動提出來的,一定就不會是真正底線。

阿拉法特眼中再也看不見條件內容中有利的部分。他只看見對照他不斷提高的期待,現實方案里不足的部分,現實方案提高,他的期待就更高,他不可能相信哪一個方案是“最后”的一個。

這是阿拉法特的理性,他沒有瘋,他也沒有格外荒謬。大家認為好得不得了的那個方案,對比阿拉法特的預期,也沒多好;更重要的是,他不可能看出哪一個是以色列真正能夠拿得出來的“最后”方案。

現實是一回事,人們對現實的認知、感受是一回事。現實可能很糟,不過如果人們的期待更低,那他們還是會覺得滿意滿足。相反地,再好的現實,如果比不上追不上人們的預期,那就還是糟糕、難耐的。

在巴以問題與談判的歷史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和解的難以企及,更能感受到和解的難能可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北省| 乌恰县| 都匀市| 兰溪市| 无为县| 高淳县| 五台县| 盖州市| 克什克腾旗| 达孜县| 莱芜市| 济宁市| 丽水市| 那曲县| 文登市| 北京市| 合江县| 建水县| 新营市| 泰宁县| 青浦区| 广丰县| 河池市| 恩平市| 犍为县| 常宁市| 确山县| 巨鹿县| 东乡县| 庄河市| 三门峡市| 马边| 东乡| 西藏| 滦南县| 江口县| 大港区| 北票市| 惠水县| 柳林县| 龙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