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1115字
- 2019-04-24 11:18:01
織物
在商周時期還局限于一小部分特權貴族階層的風俗和習慣,到兩漢時期已經擴展到更大的地域和更廣泛的社會階層。同時,中國絲織品已經跨越了中國的疆域,傳播到越南、西伯利亞、朝鮮和阿富汗。在南西伯利亞發現的一座中國式宮殿的遺跡上就發現了中國風格的青銅飾件、錢幣、瓦當,以及可能是由中國陶工在當地制成的房屋模型。中國考古學家提出這可能是文姬的女兒的宮殿,文姬于195年遠嫁匈奴,但最終被迫離開她所深愛的丈夫和孩子,只身返回中國。
中國的絲綢也遍及世界文明各地。希臘詞匯Seres(絲綢之人)最先并不是用來指中國人,因為當時希臘人對中國沒有直接認知,而是指販賣這些珍貴物品的西亞部落。希臘與中國的直接交往發生在張騫出使西域和橫跨中亞的絲綢之路建立之后。絲綢之路從現在甘肅玉門關出發,跨越中亞,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兩路,在喀什地區合二為一,然后一支繼續西行到達波斯,進而到達地中海世界,而另一支則向南行到達坎大哈和印度。中國器物在克里米亞、阿富汗、帕爾邁拉(Palmyra)和埃及都有發現,而奧古斯都時期的羅馬甚至在城中的托斯卡納大街(Vicus Tuscus)專門設立一個用來進口中國絲綢的市場。根據傳說,黃帝之妻發明并向百姓傳授種桑、養蠶、抽絲、染色和紡線技術。紡織工業對中國是如此重要,直到清朝覆亡之前,皇后每年都會在北京宮中舉行親蠶典禮。
紡織技術最早見于陜西半坡的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安陽的商代居民已經會裁剪絲綢和麻布衣服,《詩經》中若干段落也描述了絲綢染色。帶有繪制紋樣的絲綢不僅見于長沙的東周墓葬中,也見于中亞一帶的墓葬(圖4.42),特別是南西伯利亞諾音烏拉(Noin-Ula)的沼澤地陵墓和吐魯番和田一帶的沙埋遺址。諾音烏拉墓葬是1924—1925年科斯洛夫(Koslov)探險中發現的,而吐魯番和田的沙埋遺址則是20世紀早期斯坦因發現的,近年來中國考古學家也進行了有關發掘。長沙的墓葬中不僅出土了如圖4.30所示的絲質幡幟,也包含了成捆的絲織品。主要的絲織技術包括綾織法、大馬士革織法、薄紗、墊錦和刺繡等,紋樣主要分成三個類型:以與鄂爾多斯銅器紋飾類似的斗獸紋飾為代表的圖案類型,在表面連續重復的幾何紋飾構成的織物類型(圖4.43),以及由連續的不間斷的漩渦紋構成的設計類型。漩渦紋此前見于錯金銀銅器上,在織物上,漩渦紋之間填充了騎馬人物、鹿、虎和各種各樣神異動物的圖案。圖4.44為出自諾音烏拉的絲織品,絲織品上的道家場景中間錯分布著巨大的靈芝,以及頂部有鳳凰并裝飾有圖案化樹木的山石,這種中西交融的風格暗示中國紡工已經開始專門設計供出口的紋樣了。

圖4.42 人物漢錦,出自蒙古諾音烏拉,漢代,現藏于圣彼得堡艾爾米塔斯博物館。

圖4.43 絲織品,出自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西漢。

圖4.44 漢錦局部線圖,出自蒙古諾音烏拉,漢代,現藏于圣彼得堡艾爾米塔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