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832字
  • 2019-04-24 11:18:01

玉器

戰國時期制玉技術的進步在兩漢時期一直延續下來。在這個時期,玉工可以用大塊玉料透雕成唾盂,以及用于吃飯和飲酒、被稱為“羽觴”的碗及耳杯等形式(圖4.38)。耳杯多是成組放置在托盤上,不僅有玉質,也有銀質、銅質、陶質和漆耳杯。技術上的新進展使玉工可以進一步大膽創作,刻制三維人物和動物形象,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收藏的玉馬就是一個精美的典范(圖4.39)。玉工不再挑剔有瑕疵的玉料,而是考慮充分利用顏色差異:將棕色的瑕疵變成白云之中龍的形象。在這個時期,玉器已經失去了禮制意義,變成士大夫們賞玩的器物。對他們而言,玉器中的古意和色澤、質地的美感是深層次的智力和感官愉悅的源泉。從此之后,他可以賞玩佩飾、帶鉤、印章和其他陳列于桌上的珍玩。在深層的知識當中,玉器使美學之美和道德之美合而為一。圖4.40的裝飾佩飾就是漢代玉工技藝的一個代表,也許這件佩飾對于它的皇室所有者來說極其珍貴,以至于破損之后仍被用金扣連接在一起。1983年,這件玉佩和其他眾多珍寶一起發現于廣州的西漢時期半獨立的南越國國君墓葬中,這表明高度發達的中國工藝——而不是落伍的時尚——如何強勁地影響到了中國南部邊陲,以及曾經是象征符號的玉璧到漢代時如何轉變成裝飾組合中的元素。

圖4.38 玉羽觴,長13.2厘米,漢代,現藏于華盛頓史密森學會弗利爾美術館。

圖4.39 玉馬首,高18.9厘米,漢代,現藏于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圖4.40 透雕玉牌飾,出自廣州南越王趙(前112年去世)墓,西漢,現藏于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傳統中國觀念相信玉具有保全功能,因此,漢帝室成員常常不惜耗費巨大人力制作玉葬具(圖4.41)。漢武帝之弟劉勝(前113年去世)身著由2000片玉薄片制成,邊角上以金線連綴的玉衣,完整地包裹了頭、軀體和手足。劉勝及其妻子竇綰的玉衣預計需要耗時十余年才能完成。自劉勝玉衣發現以來,還有幾套玉衣得以發現,其中最精致的是逝于前165年的楚王劉戊的玉衣,劉戊的陵墓也如同劉勝的一樣,鑿山為陵,其玉衣由4000余片玉薄片以金絲穿綴而成。其陵墓中重達383克的金帶鉤,眾多金、銀、銅、玉、漆和鐵器,多達17.6萬枚錢幣,簡報參見The Times(London),Jan.16,1996。

圖4.41 劉勝玉衣,由2500片薄玉片以金絲穿綴而成,長188厘米,出自河北滿城漢墓,西漢。

隨著東漢的滅亡,出于對奢靡之風的反感,玉葬具在222年被禁止,山東武梁祠中就有所反映。六朝時期的墓葬大多極盡簡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千阳县| 安乡县| 灵台县| 抚宁县| 客服| 上高县| 南平市| 沅江市| 沈阳市| 谢通门县| 仁寿县| 佛教| 当阳市| 静宁县| 永定县| 惠来县| 基隆市| 楚雄市| 南开区| 渝北区| 安国市| 延川县| 铜山县| 铁岭县| 宜宾县| 洛宁县| 闽侯县| 南投县| 宝鸡市| 南涧| 西充县| 尉氏县| 清流县| 炉霍县| 札达县| 新化县| 淳安县| 桃园县| 孟连|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