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511字
- 2019-04-24 11:17:59
書法
在第二章中,我們已經觀察了書寫藝術如何從尚未破譯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符號發展成漢代書風。書法的發展受惠于紙的發明。適于書寫的紙是東漢中常侍蔡倫于105年呈獻給皇帝的。到東漢末期,字如其人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隨后的兩個世紀中,見諸書法、詩歌和肖像畫的揭示自我的藝術形式也反映在人物畫上,對人物畫的關注不僅集中在頭銜上,而更關注其個性和性情。
漢代末年,書體不僅包括隸書(圖2-44),也包括更顯急就的行書和字體連綿的草書。正如現存最早的書法藝術文獻——東漢時期趙壹所著《非草書》所示,書家也不是一概認同這種無羈的書寫方式。班宗華貼切地將其譯作“a pox on the cursive scripe”。不過,遺憾的是,漢代草書甚至連可靠的摹本也無一存留至今。
也許過度自由傾向激發了《筆陣圖》的寫作,確立了握筆的正確姿勢和八種基本筆畫形式。這個文獻被假定出自神話人物衛夫人或者3世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但是有的學者質疑《筆陣圖》是后世偽作,此類指南出現年代甚晚。
直到東漢覆亡,強調水平方向筆畫的方筆隸書都是毛筆書法的標準字體,一如馬王堆侯墓隨葬遣策312枚竹簡和眾多漢碑所示(圖4.27)。但是,到3世紀,隸書就不再流行。我們將在第五章詳述。

圖4.27 甘肅放馬灘隸書漢簡,照片版權歸劉正成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