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1262字
- 2019-04-24 11:17:59
漆器和相關藝術
在漆器的裝飾上,中國的工匠們充分顯示了賦予其主題以活力和動感的能力,其中四川漆工尤為著名。蜀和廣漢工官的產量已經相當突出,1世紀的《鹽鐵論》就提到,當時的富裕階層,每年在漆器上耗費多達500萬銅錢。盡管需求甚巨,但是大量漆器是為出口生產的。朝鮮平壤附近的樂浪漢墓中甚至發現了產自四川的漆碗、杯和盒,上面刻有前85年到71年的紀年。
更著名的是發現于樂浪彩篋冢中未具年的彩篋。盒子頂部繪制了孝子、賢君、昏君和古代圣賢等多達94個人物(圖4.28)。所有人都坐在地板上,但是為了避免單調,工匠們運用技巧讓他們向左或向右側傾,相互之間比畫各種手勢,看起來像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即使在如此擁擠的空間里,我們仍然可以體察到不同人物的個性,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心理關聯,就像圖4.26所示波士頓壁畫一樣。其他諸如碗和盤等漆器裝飾了自戰國時期漆器和鑲嵌青銅器的紋飾發展而來的卷云紋和渦紋,以保存在長沙的飽水環境中的精品為最顯著的代表。到了漢代,渦紋變型成為火焰狀紋飾(圖4.29)。騰飛的鳳鳥形紋飾使火焰紋轉化成云紋,與虎、鹿、獵人等紋飾結合在一起時,火焰紋又轉化成山形。代表小草的小豎線和渦紋上生長出來的小樹強化了這種變型。它們并不是以描繪現實風景為目的,事實上,工匠們以漩渦紋為基本形態來描繪自然界存在的所有事物。添加寥寥幾筆,它就變型為云紋、水波或者山紋,本身的韻律卻毫不減色。因為其形式完全依著藝術家之手的自然而流暢的動作,它本身就表達了自然的韻律。

圖4.28 樂浪漢墓漆篋孝道圖,人物高5厘米,現藏于首爾韓國國家博物館。

圖4.29 帶蓋漆方壺,高50.5厘米,出自長沙馬王堆漢墓,西漢,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從我所描述的圖像藝術類型中,我們可以想見漢代繪畫精華的模樣,因為當時紙張仍然處在原始發展階段,繪畫主要見諸絲帛或者麻布。西安附近的漢墓中就發現了包裹銅鏡的麻布碎片,我們知道,直到東漢時期的105年,掌管上房的宦官蔡倫才向朝廷呈奉了用植物纖維制成的改造后的紙張。盡管如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紙張仍然沒有為藝術家所用,繪畫繼續以絹絲為主要載體。人物畫從屬于經學或史學,甚至包括更神奇、更曼妙的諸如《淮南子》和《山海經》之類的插圖,而風景畫則是那些以都城、宮殿、皇家苑囿為主題的詩賦的插圖。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中國畫的掛軸形式是由印度隨佛教傳入的,因為這種形式的最早的例子是發現于敦煌的唐代佛教幡幟。然而在長沙城外的馬王堆侯夫人及其兒子的墓葬中發現了兩件T形帛畫,覆蓋在內棺中包裹的尸體之上,比其他所有中國立軸繪畫至少要早一千年,因此,毫無疑問,這種藝術形式就是中國本土的。在墓葬遣冊中,帛畫被稱為“裴幡”,可能被認為能夠攜帶死者的靈魂遨游天空,它們描繪了地下、人間和天上的景象,而且每一幅都包含了死者形象和祭祀場景。
在圖4.30和圖4.31的“裴幡”局部中,我們看到親屬跪在靈臺兩側,而
侯夫人的尸體則躺在架上,已經包裹著埋葬時將穿戴的衣服。墓葬內也懸掛了大型帛畫,描摹宮廷和家庭生活、狩獵和宴樂場景,以及一張精確的
侯統治疆域的地圖。地圖顯示,現在的湖南和廣東大部分地區都在
侯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