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史
- (英)邁克爾·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 1392字
- 2019-04-24 11:17:58
繪畫
毫無疑問的是,漢代墓葬浮雕無論在風格還是內容上都深受同時期高堂和宮殿中繪制的壁畫的影響,只是大部分漢代壁畫已經消失了。離武氏家族墓地不遠的地方有由漢武帝的弟弟建造的靈光殿,詩人王延壽在武梁祠竣工之前幾年,曾如此描繪靈光殿壁畫的輝煌:“神仙岳岳于棟間,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托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
畫中場景只堪追憶,因為建筑早已化作灰燼。但是越來越多的彩繪墓的發現使我們有機會一睹漢代平民階層壁畫,很多壁畫用生動的自然主義風格描繪了農村莊園的日常生活,與羅馬時代晚期英國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形態大體相當。然而這些壁畫卻極難復制,已發表的摹本多有臆想成分。在四川廣漢的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磚上,我們同樣發現了自然主義風格。其中一塊畫像磚上描繪了井鹽工人通過竹管吸鹵,將鹵水提升到山坡上曬鹵的場景,這種曬鹽方法在四川一直沿用到20世紀。而在另一塊畫像磚上(圖4.24),地平線將畫面分成兩個部分。下部是人們在水稻田里收割,有人為他們送來午餐。在地平面以上,兩個獵人蹲在河岸邊射殺飛起的野鳥,箭上綁縛著繩索,湖岸不斷后退,消失在迷霧之中。獵人身后有兩棵禿樹,水面之上有魚和荷花,野鳥在迅速地向遠處逃遁。這個生動的場景表明,在東漢時期,四川的工匠們已經開始考慮如何解決圖像中的深遠問題了。

圖4.24 模印湖岸弋射和收獲圖,高42厘米,出土于四川廣漢,漢代,現藏于成都博物館。
另一種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完全忽略場景。遼寧發現的一處墓葬壁畫描繪了一群匆匆忙忙參加葬禮的賓客(圖4.25)。畫面上沒有地面,沒有任何場景的暗示,但我們仍然能夠從一個俯瞰的角度覺察到在空曠的原野上,馬車夫和馬車疾馳而過。這個畫面表明,至遲在東漢時期,畫家已經掌握了由右向左的讀畫順序和超越真實畫面的空間延伸感,這些都是以后中國長卷畫作的基本特征。

圖4.25 葬禮賓客圖局部,東漢。
然而,山水畫只是裝飾宮殿和宗廟的漢代壁畫中的次要部分。大部分壁畫主題跟儒學相關的。《漢書·霍光金日傳》中記載:“日
母教誨兩子甚有法度,上聞而嘉之。病死,詔圖畫于甘泉宮,署曰休屠王閼氏。日
每見畫常拜鄉之涕泣,然后乃去。”注1《漢書·郊祀志》也記載了漢代皇帝對道教的信仰。漢武帝就曾在甘泉宮中建造了一座高塔,塔內繪制了天、地、泰一、諸鬼神的畫像。
注:金日之母教子有方,對兒子要求甚為嚴格:武帝聽到之后甚為嘉許。當金日
之母因病去世時,武帝讓人在甘泉宮的墻上畫了她的像——金日
每次看到畫像時,都會跪拜和哭泣,然后才離開。(索伯未刊論文Literary Evidence for Early Chinese Painting,引自Laurence Sickman and Alexander Soper,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London,1974,67)
如果我們用一種更有人情味或更輕松的方式來說的話,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的教諭圖像是繪制在墓前祭殿山墻上、按照一系列顯赫的頭銜所組成的人物畫像。其中一個場景是斗獸,另一個場景則是在興致勃勃交談的人物形象(圖4.26),席克曼(Laurence Sickman)教授指出第三個場景是前9世紀賢后姜氏的故事:姜氏摘除身上的珠寶,自愿投入監牢,以此抗議國君的荒淫無道,最終使國君覺醒,改邪歸正。所有的人物都是用流暢敏銳的中鋒形成的長線條畫成的,人物均為站姿,舉止雍容,男人們在嚴肅地討論問題,而女人則閑適優雅,似乎正在聆聽一件樂事。有這么多氣韻生動、引人入勝的人物相陪伴,墓室中的死者將是多么欣慰!

圖4.26 交談圖局部,高19厘米,出自河南洛陽,東漢,現藏于波士頓美術館羅斯收藏(Denman Waldo Ross Collection),盧芹齋捐贈。